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在大幅的提升,电力企业因此得已迅猛发展。时代的发展变革为传统供电企业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风险,其中一部分风险是来源于企业内部,由此,开展供电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防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先对供电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含义以及现如今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进行简单概述,再对如何有效防控内部审计风险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供电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控
近年来,在审计工作制度、工作机制持续完善的情况下,审计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审计质量和成效得到显著提升。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国企改革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进行,审计工作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它对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越发明显,在推动国企改革、完善内部治理、提升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促进反腐倡廉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多的积极作用。针对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开展的风险防控日益成为内部审计工作关注的重点。因此,加大企业的内部审计防控,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借以推动企业的合规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内部审计风险含义
内部审计风险通常是指,在实际的企业审计过程中,供电企业的审计人员没有正确地执行审计程序标准,致使在实际的审计过程中出现财务的问题没能被发现,或者出现审计报告真实性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审计问题的存在,都会导致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没有通过审计真实地反映出来,影响后续的判断、决策以及评估等行为,造成企业内部审计出现风险。内部审计风险具备隐蔽性、可控性、特殊性、客观性以及持久性的特点。
隐蔽性为:进行审计时如出现漏报、错报或者审计报告的不恰当等情况,会直接影响审计报告质量,因此审计风险相对隐蔽;可控性为:审计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缓释对策,将偏离的审计报告修正,因此审计风险可受审计人员的控制与管理;特殊性为:内部审计区别于社会审计机构,不能针对审计项目进行自主选择,其实施审计必须根据企业制度进行;客观性为:企业的组织构架、信息不对称、自身地位、经营管理以及规章制度多存在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因此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持久性为:内部审计出具完审计报告后,还需要承担考核、监督以及反馈等职能,持续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同时发布预警信息,因此内部审计风险具有持续性。
二、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
(一)重大的差异与缺陷风险
部分供电企业管理程序性不足,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会导致由于不完善的内部控制产生内部审计错误的风险。另外,大部分供电企业都是根据公司内部模拟电力市场机制,从而制定内部的任务指标以及绩效考核,同时还与绩效相挂钩,任务指标通常包括售电量、成本、利润率以及线损率等[1]。
(二)检查风险
内部审计工作潜在的自身风险包括:①不适宜的审计方法:现阶段很多供电企业账项审计方式比较传统,只针对财务管理、账单以及记账凭证是不是规范进行审计,其职能只是查错与防弊,很少使用风险导向的方法,另外审计企业多以判断抽样进行审计抽样,导致审计工作有一定的主观性,对审计的重点很难把控到,出具的审计结果不够严谨,容易出现缺陷或偏差,从而产生审计风险。②控制意识不强:在前期准备阶段,内部审计相关人员的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并没有事先对审计目标进行明确,特别是对如何达到预期的审计效果并不了解,并且没有按照既定的标准进行审计报告的编制。因此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或缺乏重点或重点存在偏差,导致最终的审计数据不完整、不准确。部分审计人员碍于某些因素的存在,在编写审计报告时存在比较明显的“避重就轻”情况,审计报告未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影响了实际审计的效能,为企业后续的运营埋下隐患[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如何有效防控内部审计风险
(一)转变内部审计工作理念
对于内部审计来说,需要加强内部审计理念的转变,原有的审计重点为财务审计,如今应转变至风险导向审计中[3]。需要审计人员综合分析企业经营的内部及外部环境,制订出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详细的年度审计计划,所制订的计划需要与供电企业目前的运营计划以及战略规划相契合,从而更加真实、客观的对供电企业目前的风险管控情况、实际运营情况以及财务绩效情况进行评估,从而将防控风险以及整改措施更有针对性的提出。
(二)应用先进的审计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审计模式已然无法在根本上满足人们对于审计工作的客观需求,由此,就现阶段的审计工作来说,大都朝向“风险导向”的审计方式[4]。不仅如此,会计信息化发展越来越深入,要求各企业的审计人员都需要将其相关技能与审计方式进行掌握,供电企业也不例外。而且在审计工作中,数据分析技术也被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其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供电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需要掌握数据挖掘技术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审计人员在进行风险导向审计时,需要结合企业内部控制的实际环境,将风险程度由内部控制进行评估,以抽样统计的方式,结合详细资料,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有效降低。
(三)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对于供电企业来说,其需要对内部审计制度进行进一步优化,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体系以及全面质量管理体系[5]。综合机构设置、企业自身组织架构、管理制度、以及经营管理流程、地区和部门分布等多种影响风险管理的因素,科学合理的制订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制。对于审计的工作底稿,需要相关负责人员进行严格审核,还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二级、三级审核,从而避免由于人为因素而出现审计错误的情况。建立项目审计质量体系时,需要综合将职业能力、分级监管体系、工作委派、质量控制政策作为体系中的基础部分,如果是有条件的供电企业也可以建立相关的评估指标,由此能够进一步将审计风险降低。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供电企业的经营管理来说,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虽然供电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已经日趋完善,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其中包括重大的差异与缺陷风险以及检查风险等等。作为供电企业,可以采取转变内部审计工作理念、应用先进的审计方式以及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等方式对风险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张雪华.浅析供电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J].科学与财富,2017 (21):162-162.
[2]刘晓东.供电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J].中外交流, 2017(40):68-69.
[3]王蕾.供电企业财务审计风险成因及控制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18,(27):136.
[4]张文莉,蔡建萍.试论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中的风险控制[J].环球市场,2017(15):35-36.
[5]胡晓岚,洪丽妍,刘瑶玉.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7(36):150-151.
作者简介
陈敏(1970-),性别:女;籍贯:贵州;民族:汉族;学历:大学本科;职务:审计专责;研究方向:内部审计;单位:贵州电网贵阳清镇供电局。
论文作者:陈敏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7
标签:风险论文; 内部审计论文; 供电企业论文; 审计工作论文; 防控论文; 人员论文; 审计报告论文; 《电力设备》2019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