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丽萍[1]2001年在《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管理问题与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工业污染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环境污染管理是我国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的工作重点。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国的工业污染已经得到一定的控制,工业污染并没有与工业增长同步增长,工业环境污染管理的政策和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但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和环境政策目标下,我国的工业环境污染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迫切需要改革和调整。 首先,论文从我国目前所存在的环境问题入手,描述了我国实际环境政策框架,系统阐述了宏观环境管理的优势和不足,强调加强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分析我国工业化进程的特点,对我国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并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指出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借鉴国内外的环境污染管理的成功经验,依据我国各项环境管理政策,应用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结合案例,提出了切合实际的管理对策,力图对我国的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管理提供有益的帮助。
范笑莹[2]2017年在《浅析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管理问题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企业的发展推动我国生产力不断进步,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环境污染,调查显示,目前,工业企业的废弃物排放已经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工业企业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环境污染管理对策。
刘凌波[3]2008年在《乡镇工业发展与环境经济的利益博弈探析》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获得快速发展,但在乡镇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不断加剧。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调查表明,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其中乡镇工业污染损失值超过50%,乡镇工业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种背景下,本文认为研究我国乡镇工业环境恶化的制度根源,探讨加强乡镇工业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贯彻实施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战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乡镇工业这一特定的领域,本研究侧重于对乡镇工业污染行为的经济分析,而对其污染行为的经济分析又集中在制度结构、行为主体间的博弈关系、特别是代表地方利益主体的地方政府的经济博弈行为,探索基于市场控制理念的污染物治理及环境经济运行系统的融合和优化等方面。制度经济学、激励理论、外部性理论和博弈论等理论和方法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中将发挥很大的作用。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分别从约束和博弈的角度,分析了乡镇工业环境污染问题的形成原因,探讨国家宏观政策和企业微观经济运行机理对乡镇工业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如何加强政府规制和经济激励两种环境政策的作用,力图把环保投资的市场经济机理引入到环境经济的政策分析之中,从而为乡镇工业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建议。一是从约束的角度来看,我国乡镇工业环境问题的解决面临着许多障碍。这些障碍可基本划分为环境容量约束、收入约束、技术约束、产业结构约束和制度约束。尤其是在制度方面,我国乡镇工业企业产权形式的多样化、城乡控制体系的二元化、政府委托代理关系的不顺、规模经济缺乏、经济社会体制转轨、环境经济政策落后等因素对乡镇工业环境问题均有着不利的影响。二是从博弈的角度来看,进一步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学原因。辖区内乡镇企业之间、地方政府与乡镇企业之间、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之间在乡镇工业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着各种非合作的博弈关系,由此造成了政府失灵、资源和环境过度利用等现象,即是我国转型时期非合作博弈的例子。其结果必然是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增加和环境的恶化。分析各利益相关者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背景下的利益分配格局和所导致的环境成本的分担问题,用产权理论和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揭示出制约乡镇工业环境经济良性运行的制度特点,以及制约乡镇企业环境经济制度变迁的基本因素。叁是从发挥制度的激励功能。不同的制度结构体现着不同的产权结构,使得决策者面临不同的获利机会,从而影响决策者的有效选择。为解决我国乡镇工业的环境问题,必须同时加强政府规制和经济激励两种环境政策的作用。为加强乡镇工业的污染治理,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乡镇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叁同时”制度和集中治理制度,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推进乡镇工业小区建设,建立健全县乡环保机构,不断提高执法水平。鉴于我国环境经济激励制度较为落后的状况,必须拓宽并理顺激励资源、发挥政府规制的庇古原则、创建市场的科斯机制,从而全面地、有效地使用环境经济激励手段,扭转乡镇工业污染治理的不利局面。不可否认,我国的环保投资长期以来执行重工轻农的政策,乡镇、农村的历史欠账巨大。以当前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现状,要想在一定的时间内遏制环境整体恶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势头,仅仅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支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解决环境投资不足、效率不高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必须创新环保投资机制,构建一个适应乡镇工业环保投资优化的投融资体系。其内容包括:建立公司制的产权制度,为市场融资打下制度基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快环保投资体制改革;多方吸引社会资本,提高社会化投资的规模和效率;用BOT方式优化乡镇工业环保投资。
张孟豪[4]2016年在《钢铁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钢铁行业作为重要原材料的生产和加工部门,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钢铁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和能耗过大的双重影响,加之能源供需矛盾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因此,节能减排势在必行。钢铁企业作为能源使用和管理的基本单位,实施绿色生产管理,可以通过改进管理措施,来提升能源的使用率;借助技术节能手段,可以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深入调整产品结构,可以进一步挖掘企业节能减排的潜力。因此,研究钢铁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及引导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钢铁企业绿色生产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生态工业学、最优化理论的原理与方法,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理论,并结合质性访谈研究,构建了钢铁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随后,借助问卷调研采集的样本数据对钢铁企业绿色生产外部与内部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进而设计了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分别对钢铁企业绿色生产意愿水平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仿真检验。在实证分析和仿真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如何更有效地引导钢铁企业进行绿色生产行为的对策与措施。具体研究内容主要以下:(1)对钢铁企业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五个工序的能耗和污染排放进行分析,并对钢铁企业绿色生产在各工序中的主要措施进行总结。在结合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钢铁企业绿色生产的重要性与特殊性进行了讨论,并将绿色生产的八个分类归纳为叁种改进行为,分别为技术改进行为(改进生产工艺技术、设备更新)、管理改进行为(加强管理、过程控制、提高员工素质)和结构改进行为(减少原辅料和能源消耗、生产绿色产品、减少废弃物)。(2)对影响钢铁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政府管制、公众监督、技术因素和市场利益相关者及绿色氛围等因素进行理论解读,分析影响机理和博弈关系。分析显示,政府管制、公众监督、技术因素和市场利益相关者及绿色氛围均在理论上对钢铁企业绿色生产行为有显着的影响。(3)通过扎根理论质性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访谈,在结合文献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钢铁企业绿色生产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并对外部和内部影响因素进行维度划分。具体而言,外部影响因素包括政府管制、公众监督、技术因素和市场利益相关者。其中,政府管制分为命令控制型管制、市场机制型管制和监督力度叁个维度;公众监督分为监督执法和舆论压力两个维度;技术因素分为收益与适用性和成本与易得性两个维度;市场利益相关者分为消费者和供应合作方两个维度。绿色氛围分为社会责任、员工绿色诉求、领导价值观与绿色认知及企业文化四个方面。钢铁特殊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持续绿色生产状况、工艺流程状况、负债率、外部融资难易度四大类。(4)采用问卷调研数据对钢铁企业绿色生产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钢铁企业绿色生产技术改进行为、管理改进行为和结构改进行为因持续绿色生产情况、工艺流程情况及外部融资难易度的不同而存在显着差异。钢铁企业绿色生产技术改进行为因负债情况的不同而存在显着差异。命令控制型管制、收益与适用性和供应合作方部分通过钢铁绿色生产意愿作用于技术改进行为。舆论压力、收益与适用性部分通过钢铁绿色生产意愿作用于结构改进行为。成本与易得性完全通过钢铁绿色生产意愿作用于结构改进行为。市场机制型管制、收益与适用性、成本与易得性和供应合作方部分通过钢铁绿色生产意愿作用于管理改进行为。舆论压力完全通过钢铁绿色生产意愿作用于管理改进行为。社会责任、员工绿色诉求、企业文化对绿色生产意愿作用于管理改进行为和结构改进行为的路径调节效应显着。领导价值观与绿色认知对绿色生产意愿作用于技术改进行为和结构改进行为的路径调节效应显着。绿色生产行为结果对绿色生产意愿和钢铁企业绿色生产行为均有显着影响。(5)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钢铁企业绿色生产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仿真分析。研究主要结论如下:在不引入任何影响变量的条件下,钢铁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意愿水平在2015到2025年10年内呈现缓慢增长趋势;引入变量后的钢铁企业绿色生产意愿水平改变要明显好于钢铁企业绿色生产意愿的自然变化;5种变量组合对钢铁企业绿色生产意愿的提升效果最大;单个影响因素对于钢铁企业绿色生产意愿提升效果从强到弱依次为:绿色氛围、政府管制、技术因素、公众监督及市场利益相关者。(6)结合实证研究和仿真研究结果,分析并提出了改进钢铁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措施与建议。措施建议分为叁个部分:基于外部影响因素的措施建议,基于绿色氛围的措施建议和钢铁企业绿色生产引导政策的建议。
张悦[5]2016年在《企业环境投资的驱动因素与优化目标研究》文中提出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日益严峻,以当前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现状,要在保持适度高速发展的同时,仅依靠国家有限的财政资金遏制环境恶化的势头,既不可行也不现实。激发作为经济运作主体的企业,提高其环保投资的热情,是未来解决环保资金问题的主要途径。本文研究分析企业环境投资的驱动因素与优化目标,对于改革地区的激励评价机制、完善环境绩效考核制度与监督体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于调整不同行业的监管政策、力度和方向,提升企业环保的主动性,做有益的完善和补充;为科学激励和引导企业的环境投资行为、优化环境投资结构提供量化依据。首先,从环境投资概念的界定出发,对福利经济学、规制经济学、外部效应理论、科斯定理、区域互动理论等经典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根源。从环境的投融资机制、环境投资的经济效应与评价、环境投资预测与决策、环境投资的影响因素、环境投资结构的优化五个方面对文献做分类整理并进行述评,形成本研究的切入口。本文通过手工整理A股上市公司2009年至2015年发布的2962份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环境报告书以及相对应的财务报告,整合企业环境投资的具体数据,并从环境投资的规模分布、区域分布、行业分布等角度分析企业环境投资的现状及其特征,发现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重污染行业与其他行业存在显着差异;当前我国环境投资领域仍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企业环境投资缺乏科学统一的引导,投资金额存在随意性与盲目性;区域之间、行业之间企业环境投资额存在较大差异,仅有11个省份、12个行业企业环境投资的平均增幅高于政府投资平均增幅,这为政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实施有差别的环境政策提供了依据。其次,基于经济距离、地理距离和邻接距离叁种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实证分析企业环境投资行为特性,全面深刻剖析基于区域差异的企业环境投资的驱动因素,运用莫兰指数分析了企业环境投资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省域之间的企业环境投资凸显出高度稳定的空间自相关,不同地区企业环境投资存在交互效仿,且这一现象更容易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较接近的地区之间;地区产业结构、当地人口规模、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税收收入、当地人口失业率与企业环境投资显着负相关,不利于环境治理投资额的增加;污染规制强度、当地环境事故与企业环境投资显着正相关;政府的环保行为对于强化企业环境投资、参与地区治污的作用微乎其微;区域创新在强化环保技术提升环境治理效率方面仍存在较大空间。政府和企业应在环境治理方面,于统一战线达成彼倡此和的步伐。再次,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行业监管制度、行业属性与企业环境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剖析基于行业差异的企业环境投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行业监管制度对于提升企业环境投资水平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重污染企业并没有比非重污染企业投入更多的环保资金,重污染的行业属性并未增强监管制度对企业环境投资的促进作用;企业环境投资水平会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发展能力的提升而显着提高,盈利能力、盈余质量较好的企业环境投资水平相对较高,成长性较好的企业环境投资水平反而较低;非重污染行业中,营运能力与企业环境投资正相关,发展能力与重污染企业环境投资负相关,与非重污染企业正相关,偿债能力对企业环境投资的影响有限。最后,采用曲线估计法,以环境资产比率、环境收入比率、环境现金比率为度量指标,基于区域差异、行业差异测算企业环境投资的最优规模结构值或区间,探求企业环境投资的优化目标。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企业环境投资存在较大差异,最优的企业环境投资目标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通过适时调整环境投资与总资产、营业收入、投资活动现金流的比例关系而形成。运用曲线估计法依次测算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18个省份企业环境投资的优化目标,重污染、非重污染16个行业企业环境投资的优化目标,以及区域与行业双维度下15个省份的33个行业企业环境投资的优化目标,针对叁类优化目标的应用进行了案例解析,为企业进行环境治理投资提供了应用参考,明确调整优化的方向。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优化环保资金使用方向、构建环保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双联动机制;完善环境政策工具、实现政府主导与市场配置的有效结合;健全和完善排污权交易政策、合理利用财税政策、建立供应链协同合作机制、加强环保的交流合作;建立各地区环境投资专有账户、强化环境投资核算、建立特有的环境数据库;注重各行业技术创新活动、减少污染排放、加强企业环境责任;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规划、建立社会责任外在沟通与对话机制等优化环境投资的对策建议。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基于区域与行业双维视角建立了企业环境投资优化研究的分析框架。(2)挖掘了基于区域与行业差异的企业环境投资驱动因素。(3)揭示了企业环境投资在省域间存在交互效仿的规律现象。(4)确立了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企业环境投资的优化目标。为科学引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以及企业开展环境治理投资提供应用参考,同时对于投资优化的相关文献也是有益的补充。
朱永新[6]2012年在《DP民营石化公司生产管理改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化行业是一个关乎国民生计的重要行业,对于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石化行业由于性质特殊,在生产管理方面相对其他行业显得更加的复杂,因为涉及到的技术、安全等十分庞杂的系统。为此,加强对石化企业的生产管理研究就成为促进该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对石化企业来说,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是构成其管理的两块重要内容,在企业的整个管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以DP民营石化公司生产管理改善为研究内容,从公司生产管理现状出发,对其生产管理问题以及如何有效改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体的研究由以下内容构成:首先论述了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总结国内外石化企业管理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创新点;其次,对生产管理理论和相关成功案例进行了剖析,分别从生产管理的内涵、六西格玛管理理论、精益生产理论等进行论述;第叁,以DP民营石化公司生产管理现状和问题为研究内容,在对该公司发展概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调查分析了该公司在生产计划、设备维护、安全管理、品质管理以及部门之间的协同管理进行了研究,指出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第四,提出了DP民营石化公司生产管理改善对策,分别从生产计划及现场管理的改善策略、设备维护流程以及操作流程标准化改善策略、安全管理体制和环境保护的改善策略、产量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改善策略、内部运作流程以及部门之间的协同策略、持续改善策略等方面给出了改进措施;最后,给出了该公司实施生产管理改善的保障措施,在分析生产管理改善的阻力的基础上,提出公司应该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加强对精益生产管理理念的培训和推广,同时要建立企业生产管理持续改善的推动机制和监督机制。
邓玉萍[7]2016年在《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污染与策略性减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各个国家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也使得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两难冲突越发明显,进而引起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新关注和广泛思考。鉴于现有理论和实证研究对FDI与环境污染出现的新问题无法提供较好的解释,本文结合当前日趋严重的跨境污染转移、污染溢出以及污染攀比等现象,试图将复杂网络理论纳入国际投资理论分析中来,并进一步从晋升激励下的引资竞争和政企合谋角度对中国环境污染的空间溢出以及策略性减排现象提供合理的解释。本文主要回答了以下研究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和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的时代,以国际资本为载体的跨境污染转移是如何产生的?作为国际投资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中国的地方政府竞争是否会显着影响到FDI的环境效应?地方政府行为下的引资竞争是否会加剧污染的空间外溢?分权体制下的经济激励和政治晋升是否会推动地方政府与外资企业合谋来逃避中央政府严厉的减排监控?政企合谋下的引资竞争如何推动区域策略性减排行为?FDI引进后如何通过集聚效应来改善局域环境污染?如何形成市场—政府—企业“叁位一体”的污染治理格局来遏制污染攀比?论文首先根据国际直接投资的资本流向和资本流动强度构建国际投资网络,在明晰国际投资网络的拓扑特征和演化规律后,分别从节点内聚性、节点重要性、节点中心性叁个角度考察网络主体的角色并将其纳入空间计量模型,深入考察一国在国际投资网络中的角色及地位对当地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在跨境污染转移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国际投资网络中节点之间的紧密联系程度显着影响到全球环境质量,各个国家通过相互投资构成的复杂网络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也通过直接排污及产业关联、需求拉动等隐性排污渠道加剧了全球CO2排放量,并且发展中国家的节点联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要明显高于发达国家。而较高的节点重要性和节点中心性将会加速污染产业在国际投资网络中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规模,在此过程中发达国家也更容易利用对全球投资网络的高度依赖性和控制能力将本国受环境规制影响的污染产业转移到网络节点依赖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另外,“要素禀赋”效应和“污染避难所”效应是同时存在的,两者共同决定了各国的比较优势及网络分工地位,但环境规制优势在国际投资网络中的作用程度明显大于要素禀赋优势。中国作为国际投资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长期以来“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引资模式不仅加剧了国内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而且还导致区域之间的恶性引资竞争频繁上演,对外资的狂热追求使得部分地方官员以本地资源的过渡耗竭和环境污染来换取任期中的经济增长。为此,论文进一步以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策略互动为关键,利用2001-2013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地方政府间的策略性引资竞争对地区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fdi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它在地区内和地区间的溢出效应,而且还取决于当地及邻近辖区的财政支出水平。其中本辖区政府为吸引fdi而展开的财政支出竞争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存在显着的“门槛效应”,而邻近辖区的策略性引资竞争行为显着提高了本辖区的污染排放强度并表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偏好,并且不同集聚区内的引资策略互动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存在显着的差异。当前gdp导向下的招商引资竞争显着恶化了区域环境质量,这种行为显然违背了中央政府控制污染的目标。究其背后的制度性原因,本文认为财政分权和晋升锦标赛极大的推动了地方政府与辖区内企业形成合谋,这种政企合谋行为可以合理地解释中国环境污染长期存在的原因。为此,本文进一步利用2001-2013年我国275个城市市长和城市的匹配数据,分析了引资竞争下的政企合谋行为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区域污染排放之间存在明显的策略性竞争,地理邻近的城市之间的环境污染水平具有明显的外溢性,其中东部地理邻近的城市之间存在明显的策略性减排竞争,而中西部地区地理邻近的城市之间则体现出一定程度的攀比竞争效应。与此同时,地方官员和外资企业之间的“政企合谋”是导致策略性减排的制度性根源。当本地官员与排污企业不存在合谋行为时,fdi显着改善了本地的环境质量;一旦本地官员与排污企业形成合谋,fdi对区域环境的负面效应将逐渐增强,因而政企合谋显着削弱了fdi对区域环境污染减排的促进作用。另外,我国区域污染排放水平具有随着党代会的召开时间而变化的政治周期性,其中东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在党代会召开前1年和后1年实施减排策略。中西部地区仅在党代会前期进行有限度的减排,而在党代会后期进行无节制的增排。最后,针对当前利用fdi来培育本土产业集群并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本文进一步利用2001-2010年中国制造业36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集聚互动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致的策略性减排竞争。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行业污染排放存在明显的策略性竞争,行业之间尤其是相邻行业之间的污染排放并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即本行业的污染排放也会受到相邻行业环境污染的显着影响。溢出效应的大小则与反映行业相似的空间权重密切相关,这主要体现在经济属性相似的行业间存在明显的减排竞争效应,技术结构相似的行业间却体现出一定程度的攀比竞争效应。在控制了fdi与产业集聚的交互作用后,fdi引入明显降低了行业污染排放强度。产业集聚进一步强化了fdi的减排溢出效应,并带动了邻近行业间的策略性减排竞争。分行业估计结果显示轻工业内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显着促进了fdi的减排效应,且FDI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技术结构相似的行业间;重工业内产业集聚引致的FDI减排效应相对较小。
唐小波[8]2017年在《所有权性质对企业环境污染费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制造型工业企业的发展,帮助7亿中国人民脱贫的同时,中国也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大型工业企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特别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社会问题加剧凸显,雾霾等环保问题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李克强总理表示环境污染是民心之痛,世界卫生组织更是预言,中国未来十年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目前,我国在抑制企业环境污染方面主要采取了排污收费制度。污染企业在获取利润的同时,应当足额缴纳环境污染补偿费用(排污费),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否则它们会因此缺乏降污减排的动机而导致更多环境污染。然而,由于很难获取企业排污费数据,对于何种所有权性质企业合法合规缴纳相应排污费,仅有少量文献进行了探讨,且尚未涉及实证研究。本文认为现有相似文献至少在两个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是从区域或者行业层面笼统讨论排污费存在偏差,而以企业因环境污染而实际缴纳的排污费所占总资产的比率(以下简称环境污染费率)作为比较基准,能从企业层面更加真实地反映出各地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鼓励劳动就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对不同所有权性质企业所做的让步程度,以及企业环境污染背后的动机。二是对于企业所有权性质与环境污染费率之间关系的考察,需要考虑情境条件的影响,不同情境下所有权性质带来的结果可能存在显着差异。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以公司的环境污染费率为研究对象,考察所有权性质对企业环境污染费率的影响,并探索外部经济发展水平和内部政治关联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具体而言,本文试图结合资源依赖理论,回答叁个主要问题来厘清所有权性质与企业环境污染费率之间的关系:(1)所有权性质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了企业环境污染费率?(2)经济发展水平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所有权性质与企业环境污染费率的关系?(3)政治关联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所有权性质与企业环境污染费率的关系?围绕上述问题,本文采用质性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分析。首先运用了案例研究的方法,为整个论文概念模型的构建做探索性研究。在案例研究细化概念模型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大样本实证回归分析方法对相应研究假设做检验。最后,在此基础上,明晰整个研究的理论贡献、管理启示和创新点。具体而言,案例研究以我国不同地区的四家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例,依照扎根理论的思路,采用文献梳理、档案记录、深度访谈等方式,对案例素材进行编码,提炼核心概念和范畴;;通过跨案例比较,对现实中的多案例素材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案例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所有权性质是企业环境污染税费的决定性影响因素,两者关系还会受到外部经济发展水平和内部政治关联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这为后续所有权性质对企业环境污染费率的影响机制以及调节变量的引入奠定了基础。实证研究部分,本文依托资源依赖理论,首先构建了所有权性质对企业环境污染费率影响的基本理论模型;其次,进一步构建了经济发展水平对所有权性质与企业环境污染费率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理论模型;最后,依据资源依赖理论中的政治行动及董事会相关论点,构建了政治关联对所有权性质与企业环境污染费率之间关系调节效应理论模型。同时,笔者手工采集并形成了一个从2009-2014年由160家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组成的包括企业排污费在内的面板数据,通过使用STATA等统计工具、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先后对叁个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所有权性质对企业环境污染费率有显着影响,国有企业实际环境污染费率显着低于非国有企业,表明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业绩而给国有企业更多环境保护方面的让步。(2)经济发展水平对所有权性质与企业环境污染费率之间的关系有正向的调节效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环境污染费率差距在缩小;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地区,国有企业相对非国有企业环境污染费率更低。(3)通过细分国有控股企业后发现,国有股权比例越高,国有企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费率越低,进一步说明了国家所有权对企业环境污染费率的负面影响。(4)政治关联对所有权性质与企业环境污染费率之间的关系有负向的调节效应。高政治关联下,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环境污染费率差距进一步扩大;非国有企业的政治关联,会增强其以排污费作为维系政府关系的手段。(5)进一步的细化研究发现,政治关联的负向调节效应只作用于中央国有企业,而对地方国有企业未起到显着调节作用。中央国有企业合法性最高,政治关联意味着“资源”;地方国有企业的国家所有权政治资源已经覆盖了高管政治关联的作用;非国有企业的政治关联意味着“成本”。(6)经过整体估算,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大约少缴了 35%-50%的排污费。本文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研究视角上,将资源依赖理论引入分析模型构建,为所有权性质与企业环境污染费率关系机制的解释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撑。目前,国内外所有权性质与企业环境污染费率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证研究更是屈指可数,本研究不仅从所有权性质的视角探讨了环境污染费率问题,而且考察了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关联对企业环境污染费率影响的调节效应,视角新颖,具有较好的开拓创新性;(2)研究内容上,充分考虑情境条件的影响,为所有权性质与企业环境污染费率的关系悖论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解释框架。在构建所有权性质对企业环境污染费率影响的理论模型、经济发展水平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理论模型和政治关联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打开了国家所有权性质对企业环境污染费率负面影响的黑箱,解释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正向调节效应,揭示了政治关联的负向调节效应及其作用机制;(3)研究方法上,利用手工收集和整理的大样本数据,开展了实证研究。所有权性质对企业环境污染费率影响的研究难点在于企业层面排污费数据的收集,笔者采集了独特的覆盖全中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污染费率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 Wang and Wheeler(2003)关于企业环境污染费率存在差异的论点,支持了 Jiang et al.(2014)、Li and Chan(2016)以及Maungetal.(2016)等学者得出的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制造了更多环境污染的结论;(4)研究结论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和推广价值。在我国环境污染备受关注、国家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本研究探讨了企业所有权性质、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关联与企业环境污染费率之间的关系,解决了前沿性问题,弥补了上述领域理论研究的不足。对那些国家所有权仍在国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政治关联依旧盛行的发展中国家,比如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黄书亭[9]2008年在《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南北战争以降的背景下,依托管理学基本原理,在多学科的视域中,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哲学、类型学、案例研究为框架,综合集成各种思想方法,以20世纪美国杰出CEO安德鲁·卡内基、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约翰·D·洛克菲勒、亨利·福特、艾尔弗雷德·P·斯隆、托马斯·J·沃森、小托马斯·J·沃森、李·艾柯卡、杰克·韦尔奇为线索,用比较的视角,实证的方法,述评的文体,对重大危机事件进行描述、对比、统计、总结、研究,基于案例进行推理,剖析决策过程,认识危机的发生机制与显着特征,分析危机管理策略,上升为方法论原则,回归到危机管理实践。危机的分类多种多样。危机的酝酿、发生和变化,关联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危机是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是科学管理理论逻辑展开的结果,是人格缺陷、制度缺陷、美国难题的体现,是“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技术失灵”的后果,是领导与管理失衡的结果,是若干周期理论的折射,是现代化、全球化的伴生现象。较为科学的危机管理策略是:诚信,务实,盈利,专注,清醒,依法经营,肩负使命,洞悉人性,妥当归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财富观,承担社会责任。真诚面对公众,善待伙伴,擅长沟通,善于管理上司,防范环境污染,提防政治风险。热爱生活,忠于家庭,积极休闲,交往慎重。面对现实,反应适度,持续改进,创新商业模式,形成核心能力,摆脱行为惯性,不苛求完美。讲究方法,规避不确定性,创新品牌,警惕多元化陷阱。重视隐性知识,注重教育训练。保持历史感,避免简单化,建立竞争性的企业文化、柔性的组织结构、规范的法律机制,建立“高瞻远瞩公司”。本文提供观察美国近现代史的新颖视角:多角度勾连企业、人物、社会与历史,构成研究美国经济制度史乃至美国历史的参照系,为理解企业管理与管理思想的发展,为观察新闻史、战争史及休闲史,为评价美国文化、美国内战、工人运动、城市化、新政、美国改革、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提供新视角;本文是案例研究的积极尝试: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核心概念,选择事例,分析数据,提炼观点,审视、验证和创新传统理论,弥补理论分析的空洞、乏味,避免随机、失控现象,兼顾量的研究与质的分析,在研究和运用上开辟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提供有益的建议,研究过程规范、标准;本文是学科交叉的有益探讨:涉及宽泛的时空范畴,涉猎管理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军事学等领域,在管理学与多学科的融合中,剖析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阐释杰出CEO的历史地位、得失成败与现实价值,体现扎实的人文功底,有助于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建构,其研究策略、文体与叙述方式,有一定的示范价值。
陈红喜[10]2008年在《企业绿色竞争力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伴随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世界经济的绿色化趋势日益明显,环境保护愈加得到重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评价企业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因素。置身于政府环保法规日趋严格、消费者绿色需求偏好强烈和国家间绿色贸易不断升温的绿色经营环境中,绿色悄然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使得企业面临的竞争格局发生变化,建立在“绿色”基础上的竞争正逐渐替代传统竞争成为企业的主要竞争模式。如果将企业应承担的自然资源损耗、环境污染价值、环保支出等绿色成本因素考虑在内进行测度的话,企业竞争力状况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企业如何在绿色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和保持持久的竞争力,这都是理论界、政府和企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企业绿色竞争力概念的提出,改变了企业竞争力的衡量长期以来只偏重效益指标的状态。我国企业的绿色竞争力非常低下,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单位产出的污染物排放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目前,我国企业依然没有走出资源驱动型经济增长路线,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低产出”为特征的发展方式继续占据着主导地位,环境污染和资源匾乏是悬在我国企业头上的两把利剑。因此,培育和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现实课题。要提高绿色竞争力,必须先解释企业绿色竞争力是什么?它的来源是什么?如何形成?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进行评价?企业怎样才能获得绿色竞争力?而目前的国内外研究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释还不够深入,更不用说体系化。基于此,本文采用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立足于前人的有关成果特别是企业竞争力的理论和实证成果,试图探索找到企业绿色竞争力是什么、现状怎么样和如何提高这叁大问题的答案。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目前对企业绿色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多集中在概念的界定和初步的影响因素分析等分散单一的企业绿色竞争力框架要素上,系统地研究企业绿色竞争力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及其与企业绩效关系尚比较少见,在系统的理论框架构建上更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基于此,本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方法,提出并构筑了一个企业绿色竞争力的系统理论分析框架,认为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体系应该包括:绿色经营环境下企业竞争的特征剖析、企业绿色竞争力的概念、内涵、本质、特征的界定和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影响因素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分析研究,以及企业绿色竞争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解析研究。为了构筑该理论分析体系,首先,笔者通过综析与企业绿色竞争力研究相关理论,在总结国内外专家学者相关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企业绿色竞争力的概念,剖析了企业绿色竞争力的本质、内涵和特征,以及与绿色竞争优势等有关概念的区别联系,从而为构筑企业绿色竞争力的系统理论分析框架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接着,从回顾概述企业经营环境绿色化的变化过程出发,研析了企业经营环境绿色化的动因,进而归纳揭示了绿色经营环境下企业竞争的新特征。在此基础上,借鉴企业竞争力有关理论,基于外部环境要素、企业内部资源要素和企业内部能力要素及要素集成整合等视角对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形成机理进行较系统的研析,认为企业绿色竞争力来源包括内部来源和外部来源,内部来源又包括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内部来源是根本性因素,是决定企业绿色竞争优势能否形成的主体变量,外部来源是辅助性因素,是影响企业绿色竞争优势形成的保障变量。然后,结合内生论和外生论的观点,对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内涵及相互关系作了分析,论文认为绿色资源和绿色能力是企业绿色竞争力来源的两大内生要素,其中绿色资源分为软资源(绿色技术、绿色知识、绿色企业文化)和硬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绿色能力分为绿色价值实现能力(绿色技术能力、绿色生产能力、绿色营销能力)和绿色价值保障能力(绿色管理能力、绿色学习能力、绿色创新能力),而外部环境是企业绿色竞争力来源的重大影响因素,这叁者构成了企业绿色竞争力叁个层次的影响要素,企业的绿色资源、绿色能力只有与外部环境相联系才能形成企业现实的绿色竞争优势;绿色能力和绿色资源两者不能分割,前者以后者为依托,而绿色资源的获取又依赖于一定的绿色能力;企业绿色资源是基础,环境因素是条件,企业绿色能力是企业绿色资源之间以及企业与环境之间交互联系的能动机制。在企业绿色竞争力影响因素理论分析基础上,以战略管理经济学为指导,解析了企业绿色竞争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在理论分析框架构建上,本文一大特色是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验证识别了企业绿色竞争力影响因素及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主要是在对企业绿色竞争力影响因素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设计了测度指标体系,通过发放回收调查问卷,利用统计方法对影响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因素和竞争结果(企业经济绩效、绿色绩效)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出了影响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六个主要因素为绿色价值实现、企业绿色技术研发及创新、企业绿色文化、绿色市场环境、绿色政策环境和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分析了它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回归分析,深入剖析了企业绿色竞争力各影响因素对竞争结果定量影响关系。结论显示除了企业绿色文化与企业经济绩效显着的正向相关的假设未得到验证外,均得到了比较好的验证。通过实证分析进步识别企业绿色竞争力影响因素及其与企业绩效关系,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成果,实证结果既验证了前面的理论分析,又使企业绿色竞争力影响因素及其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更加深化,从而使得构筑的企业绿色竞争力理论分析框架更加具有解释性。于此,基本找出符合企业现状和绿色发展要求的促进企业提高绿色竞争力和绿色绩效的合理因素,从而为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和提升对策研究提供依据。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还发现,目前关于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对于绿色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且研究中比较多的是对企业绿色竞争力进行理论描述,对企业绿色竞争力进行评价、用数字来反映企业绿色竞争力状况的研究涉及较少。此外,现仅有的评价方法相对单一,而且从绿色竞争力的相对长期效率的本质方面考虑建立评价模型几乎未见。鉴于此,本文根据前面理论分析框架研究成果,利用指标体系设计理论,在对己有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和模型进行评述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绿色竞争力之“绿色”前提的实际,结合企业现有的会计、统计指标,构建了企业绿色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组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到资料的可获取性、准确性和企业情况的典型性,进一步选择长叁角地区石油和化工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评价应用,并对评价结果从总体情况、纵横向情况比较和选择典型个案—仪征化纤3个角度进行了较全面剖析。如何提升企业的绿色竞争力方面,有较多学者提出了一些观点,但较为类似。现有的企业绿色竞争力的提升对策研究要么比较宏观、要么比较微观,且往往直接提出提升策略,缺乏前置的培育机制的科学分析。本文基于前面对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内涵、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等的理论及实证分析的基础,结合企业绿色竞争力组合评价的结果分析,以战略管理前沿理论为指导,从绿色能力、绿色资源等要素关系的“链接”角度研究提出了增强企业绿色竞争力的4个培育机制和5个重点策略。最后,对全文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出结论性观点,并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相应地提出了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领域。
参考文献:
[1]. 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管理问题与策略研究[D]. 汤丽萍. 湖南大学. 2001
[2]. 浅析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管理问题与对策[J]. 范笑莹.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
[3]. 乡镇工业发展与环境经济的利益博弈探析[D]. 刘凌波.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4]. 钢铁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 张孟豪. 中国矿业大学. 2016
[5]. 企业环境投资的驱动因素与优化目标研究[D]. 张悦. 中国矿业大学. 2016
[6]. DP民营石化公司生产管理改善策略研究[D]. 朱永新. 大连海事大学. 2012
[7]. 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污染与策略性减排研究[D]. 邓玉萍. 湖南大学. 2016
[8]. 所有权性质对企业环境污染费率的影响[D]. 唐小波. 浙江工商大学. 2017
[9]. 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D]. 黄书亭. 南京理工大学. 2008
[10]. 企业绿色竞争力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 陈红喜. 南京农业大学. 2008
标签: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企业环境论文; 工业污染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所有权的转移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行业性质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经济学论文; 环保论文; 环保行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