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节约型社会发展需要处理好几个基本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好几个论文,节约型论文,社会发展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国民经济各个环节,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过去我国所提的“勤俭建国”相比,节约型社会的内涵更为深远,它不仅仅是强调节约,同时也是一个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节约型社会是在实现新型工业化,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资源节约,是在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利用现有的、稀缺的资源实现效率与效益的最大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十一五”期间,需要重点处理好下述一些基本关系。
一、处理好节约资源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中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节约型社会同样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我们不能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理解为“为了实现资源节约的目标而不发展或缓慢发展”,而是要在节约资源的条件下同时实现高质量的、平稳较快的发展。在牺牲经济社会发展前提下的资源节约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然也是经济与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将面临许多新的重要变化和挑战。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实现工业化步入关键时期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与产业发展面对的能源与资源约束将加深,生态环境挑战也将更为严峻,有限的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将无法支撑目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我国所遇到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是发达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曾经普遍遇到过的问题,是我国“发展中的问题”,是必须解决同时又是通过不懈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也就是说,我们不能靠拼投资、拼资源、拼能源的方式来发展经济,而是通过节约资源和提高利用效率,实现内生的经济增长,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二、处理好扩大内需与资源节约的关系
长期以来,在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与出口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相对高速增长的对外贸易和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增长明显滞后。统计数字显示,2001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高达22.5%,而同期消费年均增长率仅为10.7%。在不少发达国家,消费对GDP的贡献率维持在70%左右,而在我国,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只有36.3%,即使经过2005年GDP现价总量的调整,消费对我国GDP的贡献率也仅上升了1.5个百分点,达到37.8%。作为一个大国经济体,从短期来看,依靠投资与出口促进经济增长是有效的,但从长期来看,主要依靠投资与出口促进经济增长将给经济运行带来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在当前投资总额持续高增长、贸易增长方式亟待转变的情况下,将引领经济增长的动力转移到扩大内需上,既有必要性也有迫切性。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国民储蓄率较高,国内市场潜力巨大,这就决定了我们需要也有条件主要依靠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内需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十一五”期间,要努力调整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
扩大内需必然带来更高金额的消费量,资源消耗可能会更多,这是否违背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第一,发展经济的目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但人民的实际需求远未得到满足,总体消费层次还比较低。扩大合理消费,提升消费层次,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和物质需求,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根本任务。当然,扩大的内需应该是在资源节约基础上的内需,而不是奢侈浪费、挥霍资源的内需。要积极贯彻《决定》的要求,“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倡勤俭节约”。今后应通过法律法规的约束、社会舆论的引导、监管措施的加强,使人们树立节约型的、绿色的消费习惯,形成合理的消费模式,在资源节约的基础上扩大合理消费。第二,内需金额与资源消耗量并不是同比增长的,扩大内需并不一定带来更大的资源消耗。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结构逐渐升级,经历了从传统的基本生活消费逐步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移的过程。居民用于教育、住房、交通、通讯、文化娱乐、旅游等方面的消费迅速增长,恩格尔系数持续明显下降。在消费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人们扩大的消费既有物质方面的消费,也有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精神文化消费更多的是一种服务需求,消耗的物质资源很少。第三,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扩大对国外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扩大对国外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大了国外资源消耗量,这不仅节约了国内的资源,也有助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减少国际贸易摩擦。
三、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在资源节约方面的关系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需要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目前,在资源节约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协调之处。比如,个别地方政府并不关心企业的节能降耗,认为企业只要能够为地方贡献GDP和就业就可以,节约能源是中央政府需要做的事情;“投资饥饿症”在个别省市表现得较为明显,增加投资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地方政府对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更为重视,降低能耗目标虽然也被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但对地方政府的约束并不强。
为使中央与地方在资源节约方面产生合力,可以重点开展下述一些工作:进一步转变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理念,提高地方各级领导干部对节约型社会的认识和领导能力,将建设节约型社会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去考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节能降耗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健全政绩考核体系,增强地方政府抓节能降耗工作的内在动力。
四、处理好节约资源与国际市场的关系
综观先行的工业化国家,没有一个国家是完全依靠本国资源实现经济增长的,这是由全球资源的非均衡分布所决定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进一步实现资源的全球配置,是应对战略资源安全和保证本国短缺资源稳定供应的基本战略。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受国内资源禀赋和供应能力制约的影响逐渐显著,这是大国经济崛起中必然经历的发展中的问题,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的资源配置方式必须从利用国内资源的“自我平衡”,转向基于全球资源的利用,建立起基于国内外资源的、实现资源安全永续利用的长期战略。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的大趋势下,只有建立开放的、合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的资源供应体系,才能缓解资源瓶颈,真正保证我国建设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供应,同时也节约了国内资源,避免对某些国内短缺资源的掠夺性利用。另一方面,在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同时仍然要大力节约资源,积极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尽可能降低对国际资源的依赖程度。
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更加合理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而市场的国际化,有利于根据我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条件来合理配置资源。利用国外资源,要采取多种方式,贸易与投资并举;要以我国短缺的资源为重点,兼顾其他资源,更多、更好地开发利用境外石油和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林木资源等;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境外资源供应基地。
五、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关系节约型社会建设能否顺利推进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才具有生命力。但是,由于节约型社会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与个人效用最大化和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是相背离的,使得市场机制自身往往无法解决问题。这就需要理顺节约型社会的运行机制,争取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行动、公众驱动的运行体制,构建节约型社会发展的有效运作模式。
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中央政府、各地方政府、各部门、企业、消费者的共同努力。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既要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要注重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引导大家形成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合理消费的社会风气,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健全法制、加强监管等方面的措施,弥补市场存在的缺陷和失灵之处,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市场体系框架,走政府、企业与市场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六、处理好建设节约型社会与推进体制改革、完善政策体系的关系
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的制度,是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的制度建设尚不完善,制约了节约型社会的发展。
首先,缺乏促进节约型社会发展的有效率的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以及系统的监管制度。比如,在推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方面可以开展的很多重要工作,像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建立不易回收的废旧物资回收处理费用机制等,都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企业缺乏积极性,这就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政策激励。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引导和激励政策体系。
其次,我国财税政策不完善,对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低油耗、低排量汽车及发展节能建筑等的财税扶持力度不够,对浪费资源的行为还没有限制性的税收政策。
第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缓解资源约束压力的一个途径是让价格真正起作用。但是,我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还不健全,导致资源性产品价格不合理,许多资源性产品价格没有体现出资源和环境成本,形成了很大的浪费。
为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的“好”制度,真正解决上述问题,必须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完善政策体系,这是构建节约型社会发展的有效运作模式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