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科技合作的潜力与模式_中俄论文

中俄科技合作的潜力与模式_中俄论文

中俄科技合作的潜力与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合作论文,中俄论文,潜力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说中俄一般商品进出口贸易进一步扩大的潜力有限的话,那么,中俄科技合作和技术贸易扩展的潜力则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它代表着双边合作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 中俄科技合作的潜力

(一)从两国技术贸易的发展战略看中俄科技合作的潜力

从中国“九五”期间技术贸易发展战略来看,我国现已进入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时期,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也将转到“科技兴贸”的战略支点上来。“九五”期间,我国技术引进的重点是:发展一批特种大型、高技术、新工艺装备与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规模和档次;用有限的外汇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使我国主要战略产业成为出口主导产业。在技术出口方面,将进一步开拓市场,加强贸、工、技、银结合,实行政策倾斜,以出口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为重点,形成竞争优势。因此,在实施这一战略过程中,俄作为我国“多元化市场”的重要一环,无论是在技术引进还是在技术出口中,都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俄未来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战略来看,俄也将进入与我国同样的集约型发展时期。俄负责外贸工作的前副总理达维多夫指出,在克服过渡时期危机现象中充当“火车头”的俄出口,在现阶段又因出口潜力持续下降、出口结构恶化、世界油价下跌、运输成本上升等诸多因素而陷入“灰姑娘”的境地。俄出口粗放增长方式的能力实际上已使用殆尽,发展加工工业产品,首先是知识密集型产品出口将有助于拓宽其国内需求的范围,推动国内许多部门的投资和生产。

俄拥有许多符合世界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世界水准的工业和科技实力;拥有众多受过高等教育和良好专业培训的劳动力资源,这是其优势所在。但同时资源消耗过多,生产费用(包括技术工业尚属领先的产业)过高,集约化程度低,缺乏国际竞争力。据俄专家分析,目前俄加工工业产品在俄出口中的比重约为60%。若设定为100%,则资源密集型产品占18-19%,劳动密集型产品占34%-35%,投资密集型产品占35%-36%,一般机电产品占8%,科技密集型产品占2.5%-3%,其中最后一项,与经合组织成员国1990年3%的平均水平相距甚远。俄未来出口发展目标就是发展在国外销路稳定并处于上升趋势的科技密集型产品,而中国正是其主要出口目标市场之一。

(二)从两国技术结构的互补性看中俄科技合作的潜力

目前,俄市场对中国消费品和食品的需求接近饱和,但同时对投资类商品的需求增加,我国可扩大这方面的出口。俄方认为,中国具备的本国或经过改造的西方国家技术,均符合国际标准,且价格比西方同类产品低,如在俄应用,必将产生很好的效果。此外,在军转民领域,俄方也可吸纳中国的民用实用技术。中国通过扩大这些方面的出口将使出口商品结构多样化,有利于缩小双边贸易中的中方逆差。

纵观中俄在经济增长、结构调整方面的异同,可以看到,两国除资源结构和一般商品贸易互补性之外,在技术结构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进一步开拓这方面的潜力,是摆在两国政府和工商界面前的极为重要的任务。中俄技术贸易的合作领域是极为广泛的,它涉及航空、航天、宇宙通讯(全球卫星定位)、高能物理、船舶、交通通讯、微电子、能源、新技术和新材料、海洋资源开发、环保、核能、冶金、机械、化工、轻工及军工等众多领域。为使中俄贸易进一步获得发展,必须全力以赴地推动已经签约或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项目,务求实效。

首先,要加速推进两国跨世纪的重大工程。对中俄合建的江苏省连云港核电站应按期保质、保量加以完成。使中俄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东线项目俄伊尔库茨克科维克塔油田——中国大庆和西线项目俄西西伯利亚托木斯克——中国新疆,率先取得突破。对架设伊尔库茨克州——我国东北——华北的输电线工程也将进行技术经济论证。

其次,对其他一些重要领域的技术贸易合作应加大实施力度,如宇航飞行合作、联合设计生产大型民航客机、造航等。

最后,尽快完成一些已经在建的项目并使其发挥效益。如伊敏、绥中两个电站,俄方应加紧供货,弥补损失。又如中俄合建的0.8微米芯片生产现已运行,俄方应为该合资企业提供当初答应的优惠条件,使其正常运营,并力争使其成为中俄合资企业成功的典范。再如,作为我国数控通讯“龙头”企业之一的巨龙集团已开始在俄投资建厂,俄方应为其产品的销路提供保障,以促进中国企业对俄投资和技术转让。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俄两国体制转轨的逐渐深化和市场的逐步对接,新的科技合作理念正在逐步形成,中俄两国科技合作也逐步走向理智和规范,可以预见双方最终会找到行之有效的合作领域和合作方式。目前中俄科技合作不仅合作领域在拓展,合作规模在扩大,合作水平在提高,而且合作方式逐渐增多,中俄科技合作正在向纵深发展。

二 中俄科技合作的方式

(一)共同制定发展规划和合作协议

为使中俄科技合作有计划地稳步开展,1998年9月16日中国新疆科技政策所同俄科学院国际经济与政治所详细制定了《俄中区域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以俄某一地区和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

俄远东国立技术大学拥有百年历史,在俄工科院校中名列前茅。1995年,该校与我国吉林大学朝阳校区(原长春科技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此后双方在教学研究、师生互访等方面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新吉林大学成立后,又与该校签署了新的合作交流协议书。协议书在原协议备忘录的基础上,就双方合作方向和形式等方面都做了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二)通过共建联合研究机构展开科研合作

俄结构宏观动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所是从原苏联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分离出来的一个科研单位。该研究所专门从事蔓延高温合成(SHS)技术研究。在鼎盛时期,有800名科研人员在该所从事此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进入20世纪90年代,尽管俄国家整体科研环境不佳,但他们在SHS领域研究的总体水平仍居世界前列。目前,该所仍有400名科研人员。

为了加强高温合成技术研究,中国武汉工业大学与该所建立了中俄SHS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双方对这项技术开展梯度材料、涂层技术、SHS基础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制造出多种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复相陶瓷、梯度和叠层材料等。此外,北京钢铁研究总院也与该所合作进行特种粉料的开发;哈尔滨工业大学与该研究所合作开展SHS技术方面的研究;北京科技大学与莫斯科钢铁与合金研究所开展制作SHS梯度材料的合作等。

由我国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机械设备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和俄中央特种机械制造研究所、门捷列夫化工大学、工业玻璃研究所等为中俄双方牵头单位联合建立的中俄科技合作中心,1998年举行签约仪式。双方共同进行科技合作,重点对超细粉末材料进行研究。

(三)科技合作与人才交流相结合

要引进俄技术,必须更加重视引进俄人才,引进俄高科技人才对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我国来说,利用俄高科技和适用先进技术以及人才既经济、便利,又适合我国的实际需要和水平。

近年来,随着全国积极开拓国际人才资源,黑龙江省在引进俄人才、开发智力资源方面有了突出进展。省科技、计划等管理部门在“十五”规划纲要中已提出“以引进俄科技人才和技术为重点”,“多手段、多渠道吸引人才”。哈尔滨电工学院和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自1994年起连续聘请俄科学院院土、圣彼得堡电力工程基础所所长、著名大电机理论及设计专家达尼列维奇教授来校进行技术指导,为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的“双馈同步发电机”研制项目每年节省60万元人民币的科研经费,并大大缩短了研制周期。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水轮、汽轮发电机的研究开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然而我国对于3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发电机的研制,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生产制造方面都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如我国从美国西屋公司引进的一台60万千瓦发电机,在研制使用中许多关键问题得不到解决。为取得大型发电机研制、生产的发展,获得宝贵的数据资料,每年都需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且研究周期较长。而聘请俄著名专家,为防止制裁、缩短研制周期、节约经费提供了可能。实践证明,这种合作效果很好。

哈尔滨医药集团在引进俄生物技术重组人α-2b干扰素和EPO技术的同时,根据工程进展需要,分期分批聘请俄有关科技人员,其中包括设计、安装调式、菌种培养、激活、发酵、提纯、检测等20多名关键技术岗位的专家来哈长期工作。其中一名俄专家在我国建国50周年时获得外国专家友谊奖。

“钎焊技术指导”是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引进国外智力项目之一。该项目引进的专家是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钎焊研究部主任赫鲁诺夫,他曾为原苏联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赫鲁诺夫教授于1992年来哈尔滨。他详细地介绍了乌克兰、原苏联以及世界的钎焊技术研究情况和发展趋势,为制定钎焊技术发展规划提供了借鉴;赠送了钎焊材料和钎剂样品以及原苏联在铝及铝合金钎焊、陶瓷、石墨等非金属材料的钎焊、不锈钢钎焊等方面的技术资料;还就如何发展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的钎焊技术、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哈尔滨焊接所吸取了赫鲁诺夫教授的建议,已决定投入世界银行贷款40万美元,在由原国家计委批准建设的“高效优质焊接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中建立新型钎焊材料开发与工程化研究生产基地。

(四)引进技术与培养人才相结合

我国吉林铁合金公司从俄车里亚宾斯克铁合金厂引进了大功率密闭矿热炉,并且派职工到该厂进行技术培训,不仅引进了先进技术,还培养了一批能够驾驭新技术的人才。

高度近视眼的视力保护及治疗是眼科的一大难题,国内尚无可靠解决办法。俄专家采用新技术抑制高度近视的发展并发症,疗效显著,居世界领先水平。为了在短期内掌握眼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哈尔滨市第三医院聘来俄眼科专家。目前,该院的眼科医务人员均能较熟练地进行近视眼角膜放切术、高度近视晶体摘除后巩膜加固术。

哈药集团不仅引进俄技术和人才,同时在工作实践中也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从事生物技术的骨干力量。该集团从内部各厂选拔一批会俄语的青年技术骨干,经过国内短期俄语培训,从中录取了28名优秀人才并将他们送到乌克兰国立基辅外国语师范大学深造俄语。同时还选送从事基因生物工程研究开发及生产的五名骨干到莫斯科对口研究所学习技术。

(五)从单向引进技术到引进与输出相结合

我国通过同俄与独联体国家的科技合作交流,使这些国家大大增加了对我国科技和整个经济发展的了解,从而促进了我国同这些国家的经济合作,还使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向这些国家的出口有了良好的开端。几年前,我国唐山煤炭设计院以建立合资企业形式把不锈钢筛网技术转让给俄方,成为我国对外出口高新技术的一个成功例子。在国际电信市场上,中国企业要进军国际电信市场是十分困难的。但是,我国华为公司不畏强手,积极开拓独联体市场,努力推出它们生产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04和08大型程控数字交换机,在俄成立了合营企业。我国华博公司最初从引进俄精密滚齿机、铣齿机和加工中心等,进而发现俄方主机——电气控制系统已落后于我国,于是向俄方推荐我方开发的产品,把我国生产的电子控制系统、液压和气动元件装配到俄方主机上,结果销路看好,而且很有前景。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的钴-06远距离治疗机、铱-192r探伤机等设备也已出口独联体及东欧国家。

我国最大的铝镁合金加工厂——东北轻合金加工厂与全俄轻合金研究院及其附属工厂、卡缅斯克—乌拉尔冶金联合体、乌拉尔重型机械制造厂、米哈依洛夫铝加工厂、斯图平冶金联合体等进行了生产技术交流,就引进铝合金石油钻探管生产问题、超高强度铝合金问题、铝不粘锅生产线问题进行合作,并准备向俄输出建筑材料氧化、铝合金门窗生产、铝箔轧制等技术。又如冶金生产设备连铸机发明于原苏联,但现在我国的连铸机成套设备技术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正积极向俄、乌等国推出。

(六)采用以技术换技术的方法,引进我国急需的先进技术

我国天津碱厂在与俄斯捷尔利塔马克碱业股份公司的合作中,采用以技术换技术的方法,引进了我国急需的先进技术,收较好,措施切实可行,在目前中俄产业科技合作中有借鉴和推广价值。天津碱厂拥有日产800吨纯碱的蒸汽燃烧炉设备及其相关技术,这是纯碱生产流程最后工序的主体设备,与同类设备相比,具有增产节能的优点,属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俄斯捷尔利塔马克碱业股份公司拥有从德国引进并经俄改造的筛板蒸氮塔设备及其相关技术,该设备的特点是洁净、节能,在同行业中居当今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天津碱厂与斯捷尔利塔马克碱业股份公司经过协商,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相互交换了上述两套设备的全部技术资料,包括总体图、工艺流程图、设备图、部分零件图及全部操作规程,并组织了工程技术人员互访和技术交流。天津碱厂采用引进的筛板蒸氮塔设备对该厂原设备进行了重大技术改造,该生产线建成后显著增加该厂的经济效益,每年仅节能一项就达600万元人民币。

(七)建立了合作载体与平台,引进、消化和发展技术

目前,中国烟台与俄罗斯在科技合作方面进行了具体探索,并成功地开发了部分项目。1998年12月14日,中国科技部正式批准在APEC烟台科技工业园区内设立全国惟一的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根据俄及独联体国家的科技优势,结合烟台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方向和承接能力,确定以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生物工程和精细化学为产业发展重点,业已开始通过国际互联网与俄及独联体国家实现网上交流,建成了中俄科技项目基地孵化器区域网和中俄科技项目基地信息港,并建立起风险投资机制:通过财政支持、引进外资、吸引民间资金等多种途径,积极筹措风险投资基金;通过入股、贴息等方式,重点支持基地内的中俄科技合作项目。在此基础上,烟台地方政府将进一步完善中俄基地的运行机制,下功夫创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初步形成集产业、科研、生活于一体的并以中俄科技合作项目开发为主导的科技工业园区。应该看到,中俄两国都具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实力,应充分利用科技进步的有利条件,选定目标,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科技开发及其产业化的历史性跨越。

1988年以来,哈尔滨市先后创建了三个开发区,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在软硬件环境建设和经贸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工业、科技、金融等综合管理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建设了面向国际市场的外向型企业、具有地方特色的经贸渠道和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多重体制的产业群体;在推进技术创新,加速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立中俄国际企业孵化器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2000年11月,由黑龙江省政府出资1000万元人民币,哈工大出资1000万元人民币及2000万元人民币无形资产,以哈工大为运作主体,在哈工大创建了“黑龙江中俄科技合作及产业化中心”。该中心的宗旨主要是将俄等国的高新技术引入中国,充分利用哈工大现有的人才、网络、专业和企业策划能力将国际先进技术与我国具体情况相结合,为黑龙江省乃至中国的企业向更高层次、更大规模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服务。该中心的主要业务是:为国内外投资机构寻找、筛选、评估和推荐俄等国的高技术项目;建立风险资本平台,对俄等国的高技术开发项目进行风险投资;以俄等国的高技术项目为依托,创建和孵化中俄合资企业;引进俄等国的高技术人才;协助中国企业寻求与俄等国的合作机会等。

(八)以共同开拓国际市场为目标的科技合作

北京双原同位素技术有限公司是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和俄联邦原子反应堆科学研究院于1992年9月合资兴建的企业。该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该公司主要生产252Cf中子源、60Co和192Irm等放射源及其相配套的仪器、设备,并已向国内及亚太地区销售自己的产品。252Cf是一种新型的高强度同位素中子源。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等极少国家掌握252Cf同位素生产技术。60Co、192Irm等放射源广泛应用于放射治疗及工业领域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俄联邦原子反应堆科学研究院是世界上较早掌握252Cf同位素生产技术的机构之一,拥有多座高通量原子反应堆,可生产高比度的60Co、192Irm等同位素。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是中国核领域综合性研究生产基地,在相关领域有着较强的实力。通过双方合作和优势互补,将填补中国生产252Cf中子源的空白并对高比度的60Co、192Irm放射源的生产发挥补充、调剂作用。

(九)通过举办科技交流洽谈会促进科技合作

2000年7月,在北京举办了中俄科技交流洽谈会。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所属的40多个研究所的代表前来参加,带来了科研及产业化成果300多项,涉及生态环境、医疗设备及药剂、新型材料、机械制造、矿山及建筑机械、能源供应、仪器制造、计算机模拟、化工工艺、农业等十多个领域。中俄科技交流洽谈会的成功举办,为中俄两国科技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001年3月,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在哈尔滨市举办了“俄罗斯科技项目交流会”。这是中俄双方共同推进技术合作的重要举措之一。会议期间,中俄双方代表就金属材料涂层、真空等离子镀膜、天然食品添加剂等俄高新技术项目进行了洽谈,共签订合作合同、意向协议7份。交流会上还发布了俄高新技术成果300余项。

标签:;  ;  ;  ;  

中俄科技合作的潜力与模式_中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