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丹(湖北省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Ⅰ病区;湖北荆门448000)1.摘要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对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采集本院肿瘤科脑肿瘤患者共80例作为样本,随机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临床护理,而实验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通过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来判定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结果:实验组的病人术后发生DVT的比例为5%,而对照组为25%(P<0.05),实验组病人的患病率要明显小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病人对于其护理项目的满意度也较高。结论:预见性护理对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明显的临床意义。2.引言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致病机理是:大量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聚集且发生异常凝结,之后会产生静脉阻塞和静脉血回流障碍,从而导致下肢肿胀、静脉高压、剧烈疼痛等临床症状,严重时会造成肢体残疾和肺脑血栓等并发症。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脑肿瘤患者由于其治疗过程久、激素使用多、血液高凝化等因素,较容易发生DVT。所以,为了防止脑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并发DVT,一定要寻找最合适的方法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而这之中最有效的就是优化护理环节。本次实验以我院肿瘤科脑肿瘤患者80例为样本,进行分组治疗,一组采用常规护理而另一组采用先进的预见性护理,最终对两组的疗效进行观察、分析和评价。报告如下。3.方法3.1取样选择2019年5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诊断后住院的80位脑肿瘤患者作为样本。同时,在取样之前要注意以下几点:1、手术前已确诊为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不可以作为样本。2、患者分组时要遵循随机分配的原则。3、保证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病症无明显差异,且经过的治疗内容要基本一致。4、保证两组患者的肿瘤类型无明显差异,或存在差异二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实验内容要告知家属,且必须在家属签字之后进行。3.2护理方式的差异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临床上普遍使用的常规护理模式,即饮食控制、药物辅助、肢体理疗等狐护理手段。实验组的患者采取的预见性护理模式,除去常规护理的基本内容之外,还有其特殊的护理内容,具体如下:Ⅰ 筛选高危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诱因很多,比如高龄、糖尿病、肥胖、吸烟、心衰、肾衰等。有这些先兆体征或先兆疾病的人群需要重点关注。对于这些高危人群,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集中进行DVT相关知识的教育和科普,包括DVT的内涵、发病机制、发病诱因、并发症等多个方面。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对于DVT的警惕,做到一级预防。Ⅱ 心理治疗:脑肿瘤为重要器官的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重,心理负担也较重。除此之外,病人的身体状况一般较差,在长期的抗癌治疗后往往会丧失痊愈的信心,从而加重心理压力,最终导致治疗效果持续下降。预见性护理的宗旨就是对一切可能影响到患者康复的因素进行预测、排查和消除,所以对于患者的心理状况,临床护士一定要实时关注,做好疏导。Ⅲ 注意输液环节 如果病人存在DVT的先兆病变或者已经患有DVT,其下肢静脉的压力一定是过高的,如果对输液环节不加管控,则会加大血容量从而导致下肢压力上升。所以,一定要加强输液的管理工作,尽量不从下肢入针。如果存在特殊情况而不得不从下肢输液,则尽量不要再相同的部位进行反复多次的入针,否则会增大血栓形成和血栓转移的概率。Ⅳ 加强早期锻炼:脑肿瘤患者由于其较差的身体状况和长期的内外科治疗,一般都处于长期卧床的状态。长期卧床不仅容易增高褥疮的发病率,同时也会影响到下肢血液的流动从而造成血栓的形成。对于这种情况,能够起到预防作用的最好方法就是注意对病人的按摩和早期运动的介入。运动的目的是通过肌肉的收缩放松达到促进血液流动的目的,其中涉及的肌肉有臀大肌、股四头肌、腓肠肌等。此外,穿戴弹力袜也可以缓解下肢血管的扩张。Ⅴ 药物介入:这里的“药物介入”主要是针对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通过注射适量的抗凝溶栓药物以达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同时,在药物介入期间,一定要严格监控其体征和各项血液指标,在出现出血倾向之前控制住药量。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疗法是低分子量的肝素注射和口服抗凝剂,抗凝剂可以选择利伐沙班等。3.3诊断指标关于实验最后的疗效判定,主要可以通过两个指标进行分析。一、DVT诊断指标DVT患者的临床体征主要是下肢严重肿胀,患侧压痛,表皮温度升高,Homans征阳性,Lukes征阳性等。能够确诊的检查是多普勒彩超下检查血栓。二、患者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向患者进行疗效满意度的调查,调查内容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是直接明晰的调查模式。3.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系统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P<0.05即有统计学意义。4.实验结果
5.结果分析从DVT发病率的角度来看,采用预见性护理的患者的DVT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者;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来看,采取预见性护理的实验组的患者对于护理治疗的满意度也要明显高于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的患者。两个结果经过计算都具有统计学意义,所以可以得出结论:预见性护理对预防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一定的临床意义。预见性护理模式是近两年提出的治疗概念,其内涵就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发展,通过人工护理、药物介入、全面监控等方式预防严重疾病的发生。本次实验通过对本院80名脑肿瘤患者进行差异性护理,再分析其结果和疗效以达到探究预见性护理意义的目的。从实验结果来看,预见性护理的效果很好,在预防脑肿瘤患者罹患DVT的方面表现出色。除此之外,我认为预见性护理的适用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对于其余种类慢性病的患者和需要长期卧床治疗的患者都有一定的治疗意义。望本文内容对预见性护理在国内临床一线的发展有所启示。参考文献:[1] 张筠兰 普云华 孙静 张春梅.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溶栓的术后护理[J].今日健康,2014(13):122. [2] 付晓可.预见性护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双足与保健,2019,28(04):102-103. [3] 张慧.脑肿瘤患者术后实施预见性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2):263-264. [4] 梅永红,谢芬,付艳玲.预见性护理对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7(8)
论文作者:王雪丹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11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5
标签:预见性论文; 患者论文; 下肢论文; 静脉论文; 实验组论文; 术后论文; 脑肿瘤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11月21期论文;
预见性护理对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分析论文_王雪丹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