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目前制约高中语文教学增效问题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学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高中语文教学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虽然有了一定的改进,但高考的效果却不突出,如优生群体和特优生个体不论是绝对人数还是绝对分数都不及数学和外语等。这种裹足不前的现状,不得不令我们对目前制约高中语文教学增效问题进行反思。
一、对《考纲》取代《教纲》的反思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把全国语文高考《大纲》作为根本依据,并据此将高中语文教材分列出若干考点,进而把考点作为教学目标,且特别强调把高考意识贯穿落实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始终,突出考什么教什么,重点考重点教,不考不教;教研活动的重点是研究《考纲》和《考试说明》,研究分析当年考试动向;教学经验交流重点则是怎样利用考纲指导教学;每年高考专家谈当年《高考说明》研究专题报告会异常火爆,各校对此的重视和贯彻落实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上述的以《考纲》取代《教纲》的教学和教研倾向,严重制约着高中语文教学的增效。我们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以《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或现试行的《新课程标准》为根本依据,而绝不能以《考纲》为根本依据。因两者的着眼点根本不同,前者着眼于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具有全面性,而后者则着眼于学生的再学习深造的能力素质,具有侧重性、局限性;再则《考纲》的外延也窄于《教纲》的外延:《教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具有固定性,它规定了学生在高中阶段须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而《考纲》则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如果以《考纲》为教学依据,必然出现教学缺漏,如某年恰好考到教学缺漏那就会直接给学生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在教学和教研中必须坚持以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着眼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以此不变去应高考万变,并注重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再以《考纲》为依据指导学生综合复习以应考,这才可能实现固本强标的高中语文目标。
二、对资料取代教材的反思
把相关的语文学习和复习资料的运用当成落实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教师把资料的内容移植到教学之中,或补充、诠释教材,或取代教材,不是广泛深入地挖掘教材内涵,与文本对话,言自己的剖析,而是津津乐道地讲资料,当资料编者的传声筒,唯资料是尊;考试不是根据教材和学生学习实际命题,而是找资料搞剪辑组合,甚至到了引“原版资料”的地步。学生则根据教师的推介和要求购资料、读资料、做资料上的题;认为课本抽象,资料具体,如偶尔考到资料上面的原题,则更加迷信资料。教师和教研组用大量的精力去研究比较资料与高考的吻合度以更好地选用。这种以资料取代教材的倾向严重局限了师生的教与学,严重制约着高中语文教学的增效。教材是《教学大纲》的载体,是《大纲》的具体化,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根本工具,它具有概括性、抽象性,更富于理性,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因此具有刚性。它是被浓缩的人文精华,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稀释它,解读它,这个过程就是教与学的实质过程,正是这一过程不断提高着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质。而教学资料则是对教材局部的解读,况且编资料者的认知水平、认知风格、认知角度各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博大精深的教材,再好的资料也难以解读穷尽其意。资料的有限性与教材的无限性的矛盾很难化解。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教材为本,再辅以适当的资料,才能真正实现锦上添花的语文教学目标。
三、对应试取代教学的反思
以考试作为促进教与学的主要手段,以考代练,以考促学,教学就是为了会考,会考就体现了教学的高水平,于是应试就成了教学的主要环节和教学的出发点、归宿点。由此就派生出了层出不穷的各种考试,如高一、二年级的章节考试、单元考试、学月考试、半期考试、期末考试、结业学科的模拟考试,高三的周考、月考、诊断性考、模拟考、排名考。为了提高应试能力和水平,教师潜心研究试题,精心讲解试题,甚至不惜破坏课文的完整性把它肢解设计成高考阅读题的形式机械地讲解(现以奉为教学经典)。而学生则以做相关资料的试题以提高得分率为主要的语文学习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试及其准备和试卷讲析所用时间高一、二已占近三成,而高三则大大超过一半。这种以应试取代教学的倾向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严重制约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增效。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中心环节和根本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与教材交互作用,进而全面深入地感知教材,感悟教材,以致产生顿悟,积淀和丰富文学底蕴以增强和提高语文能力,这是其他任何方式都无法替代的。而应试仅仅是一种能力和素质的再现形式,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教与学,但因其固有特性决定了它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前提下,给学生以适度的应试技技巧指导,科学地运用考试的手段促进教与学,才能实现素质与应试的有机统一,以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四、对分值取代素质的反思
以考试分值作为衡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标尺,并以高校录取分数线佐之,认为考试分值等于语文素质。于是,教师把教学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聚焦在如何提高考试分值上,考试易得分的就重讲,像诗歌鉴赏和写作得高分或低分可能性都不大的就轻讲,写作文则把重点放在强调字迹工整,开头结尾尽力写好之上,即唯分数是图;教学研究也把重点放在非语文能力和素质方面之上。而学生则精心挑选易得高分点,如背范文以应作文之试,做资料上的模拟题以应试等,把功夫不花在练内功强素质之上,而花在如何巧妙应试之上以求立竿见影。这种以分值取代素质的倾向,严重影响了师生的教学价值取向,同时也严重制约了语文教学的增效。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其观察、阅读、理解、品味、表达、创造等素质的综合体现。它往往在语文大世界里才能得到最大体现,如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人生体悟、才艺展示、灵感突显等,其衡量的标准是定性的、模糊的。而考试分值则只能体现学生就某一试题的解答判断情况,况且任何考题都不可能涵盖学生语文素质的方方面面(如听、说基本素质都未涉及),可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往往各有侧重,比如有的长于口头表达、有的长于书面表达,有的长于散文、有的长于论文,有的长于记忆、有的长于理解,有的长于借鉴、有的长于创造,而任何考题都不可能应对素质侧重各有千秋的学生,用分值作为衡量学生素质显然是不客观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坚持着眼着力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在此前提下进一步改进考试方式和内容,才能缩短语文分值与素质的差距,进而实现以优良的素质去提高考试分值的良好愿望。
五、对背文取代作文的反思
用背诵精妙文章在应试时或原文再现,或稍加改动,或巧妙组合,或牵强附会等方式以获取应试作文高分,把它视为迅速提高语文教学效益便捷高效的经验。教师精选最能贴近社会时政的热门话题类的美文,编印给学生熟读成诵,并授之以改动、组合、附着的技法。学生对此美文则如获至宝,并自觉地按教师的要求去践行,多数学生在历次考试中屡试不爽则更加深了对这一捷径的认同感,深信作文远不如背文,于是行为从消极转变为积极,被动变为主动,进而成为一种时尚。这种以背文取代作文的倾向,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学生原创作文的产生和作文教学效果的提高。作文是提高学生语文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根本途径,它是学生语文能力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必经的环节,也是其感知生活、感悟生活、表达心志、升华精神最直接的理性表达方式,学生在其中享受创造的喜悦,这是其任何形式也无法取代的,而背文以应试虽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得高分的可能,但其具有较大的偶然性,它不仅不是提高作文能力最根本的途径,而且无情地剥夺了学生的创作机会,久之则会窒息学生的创造欲望。因此,高中作文教学必须坚持在教师系统地指导下,学生严格作文的原则,在此前提下,提倡用背名作积淀并巧妙地“拿来”借鉴作为重要的辅助方式,以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
高中语文教学中客观存在的上述五种消极现象,其实质是应试教育的反映,它与素质教育是相悖的,因两者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不同,前者着眼着力于学生的应试,后者则着眼着力于学生的素质。两者间虽有一定的联系,但绝不能以前者取代后者。只有切实搞好了语文的素质教育,学生才能在应试中立于不败之地,高中语文教学的增效才能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