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竞争机制与党建领域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竞争机制与党建领域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竞争机制与党建领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建论文,竞争机制论文,领域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GDB 1130(2003)04-0040-06

一 关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基本认识

市场化手段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它是市场体制对党和国家各级各类组织行为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体制的社会活动的核心特征。这一手段在经济领域有较多运用,在政治和社会领域的运用则缺乏认识和研究。因此,对市场竞争机制涵义的阐释,就成为市场竞争机制的运用的基础。

“市场竞争机制”又叫“市场方法”,是指社会资源在较大的一定社会范围内,依供求状况比较择优的交易行力。拍卖、拍租、招标、竞价采购等都属于典型的市场竞争机制形式。这里,“社会资源”既指物流商品,也指资金劳力,还指技术信息;“一定社会范围”既指资源门类,也指市场范围,还指领域限定;“比较择优”的成果追求,既可以是“少投入多产出”的企业目标,也可以是“少花钱多办事”的政府目标;既可以是“计利”追求,也可以是“计义”(效率、公平)追求;“依供求状况”是指追求“相对”而不是追求“绝对”和理想。

市场竞争机制是与“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相提并论的。市场竞争机制源自经济领域,但它绝不是经济手段的演变。“经济手段”包括有“金融利率手段”、“财政税收手段”、“薪酬奖惩手段”等,而“市场竞争机制”具有自己的特征和固定的构成环节、构成过程,有自己的运行机制。因此,突出而明确地使用“市场竞争机制”或“市场方法”,它不但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相区别,而且与“经济手段”也有不同的关注点。

任何一种手段和方法都有自己的核心和精神主旨。行政手段的核心是“权力支配”。“法律手段”的核心是“法度裁量”。就市场竞争机制来说,它的核心是“市场支配”。这里,市场内部以供求规律为机制基础,以平等参与为表现条件,以互相竞争为关键环节。因此,市场竞争机制的精神主旨是在供求状况基础上通过平等参与和公开竞争达到择优目的。

与常见的其它手段相比,市场竞争机制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一是多方参与和主导。行政手段、法律手段自始至终有特定参与者。行政手段通常是行政组织单方面、单边的意志体现,法律手段也总是针对特定的、具体的对象。而市场竞争机制则不然,参与者的“多”的程度,至少三方以上,至多则几十、几百甚至更大。多方参与是机会公平、均等的体现,多方主导而非单方决定,则是权利平等、民主的体现。

二是参与者积极主动和自主、自愿、自由。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下的参与者,通常是一方积极主动,或者多方被动参与其中。市场竞争机制则不然,参与者是自主自愿的,而自主自愿是活力和动力的保障,是勇担责任的体现。

三是参与者平等竞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下的各方参与者,通常地位是不平等的。市场竞争机制里的平等参与是公平的前提和体现,没有平等或忽视平等的制度设计是背离市场竞争机制的。必须说明的是,市场竞争机制的核心是“竞争”,但必须是“平等竞争”。没有“竞争”的手段不是市场竞争机制,没有“平等”的竞争,无论经济领域还是其它领域,都会出现恶性竞争或消极竞争。

四是供求直接见面双向选择,过程和结果公开。直接见面是双方信息全真准的展示,过程公开是程序公正的要求和保障,结果公开是对公平的监督和检验。过程公开和结果公开的功效,是使竞争结果的胜利者不能只沾沾自喜,而是具有明确的代价和压力;也使竞争结果的失败者的怨气不是洒向组织者而是鞭策自己。

市场竞争机制的运用,不是简单的某一项行为,而是前后紧密相联的完整过程,它由一系列环节构成。

第一,市场化运营。它指权力组织或团体面对社会客观现实和当地实际,研判现有资源需求和供给的情势,从市场方法的角度,促成市场机制形成,从而达到激活资源和有效配置资源的目的。

第二,公告、宣传发动。这是无形市场促成有效交易的准备阶段,是唤发供求欲望的催化剂,是使市场规模渐趋明朗和实在的催化剂,又是市场化运营阶段的深入和补充。

第三,程序设计。其宗旨是促成资源的供求双方最大、最佳愿望的实现。程序设计也是制度设计、过程设计和活动条件、原则设计。它包括入场条件、公正制度、防弊措施和决断者行为约束等。公平、效率、竞争则是程序设计的内在精神。

第四,关键环节市场内竞争。指众多参与者统一场上的公开平等竞争,从而决定竞争结果。

市场竞争机制的成功运用,客观需要具备几项条件。

第一,“市”的需求。它指客观上存在资源供给者“卖”的愿望和资源需求者“买’的愿望。当然,这种愿望的产生和依赖基础是需求驱动。一般说来,人类无时无刻不存在这种需求驱动,因此,“市”的需求呈现永恒性。

第二,“场”的氛围。它指同类资源供给者的汇聚和同类资源需求者的汇聚。如果只有一方的汇聚而没有另一方的汇聚,那么,只能是一方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双方利益的最大化。一旦出现少量的资源供给者面对大量的需求者,其结果是需求者吃亏;一旦出现少量需求者面对大量供给者,其结果是供给者吃亏;一旦出现少量的供给者面临少量的需求者,其结果是形不成市场竞争局面。因此,“场”的氛围和规模大小的营造大有学问。

第三,“竞”的机制。它指竞争贯穿于市场主体的一切关系中,市场竞争机制的功效,就在于它使资源供给者之间、资源需求者之间、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存在着三重竞争。也正是这个渗透各环节的竞争,才能全方位展示彼此的不同和优劣,在“比较”中确保“较优”目标的实现。

第四,社会管理组织的主动促求。它指社会组织创造条件,促使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发生。促使的条件包括:快捷传输市场主体愿望要求的信息条件;汇聚市场主体物品的展示条件;吸引市场主体参与竞争的政策制度;确保公平竞争的措施保障等。在现今非物流领域,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和采用。往往以管理组织的促求服务为开端。

市场竞争机制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活动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是以政府指令决定一切的形式进行的。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行政手段包办一切的结果,是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既无效率,又不经济,还乏动力。因此,“有形的手”(行政组织)便让位于“无形的手”(价值规律),“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所取代。但是,受漫长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过程中,对旧的行政手段和旧的经济手段“轻车熟路”。每每对市场体制取向下的社会活动简单地重新运用旧手段、旧方法,而对市场竞争机制知之不多,研究不够,存在很多误区,造成“旧的方法不行,新的方法不会”这个新的矛盾,使旧的弊端一再重现。从而在影响市场体制尽快形成的同时,迟滞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还因事倍功半的效果,使许多领导者思想困惑迷茫而行为犹疑徘徊。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运用市场竞争机制成为理论界、政策界关注的议题。也是新的体制对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者提出的社会呼唤。

二 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党建领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我们所见的资料看,目前还没有人明确提出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党建领域的问题,而防止把市场经济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党内的文章却是连篇累牍的。这些文章的基本观点是:在发展经济上我们把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是正确的,但把市场经济的规则引入党内却是不行的。有的文章甚至把腐败的主要根源归咎于市场经济,认为市场经济的原则是与党的性质宗旨背道而驰的。照此推论,自然也不能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党建领域。我们认为,这些观点是偏颇的。这些观点主要关注的是市场经济对党内的消极影响,而对其积极影响重视不足;即使认识到市场经济的积极影响,但也由于担心这些消极影响会对党有侵蚀,因而也就多从防范角度考虑问题了。结果犯了“倒脏水连同孩子一起倒掉”的错误。

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党的建设首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观点,经济基础的革新和调整,必然要引起上层建筑的相应变化,而上层建筑尤其是作为其核心主导的政治上层建筑的状况及其变化,又往往对经济基础起能动的反作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性变革,它要求我们党在政治体制方面,包括党的执政方式、方法以及自身建设方面必须作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调整和创新。而且只有作出正确、有效的创新之后,党领导和驾驭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我们党在引入市场机制和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同时,对党和国家的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一定调整,使政治上层建筑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基本上改变了过去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弊端,促使整个社会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有长足进步。与政治上层建筑的总体状况相比,“在党的建设领域中,思想僵化的东西要多一些,认识上的框框要多一些,历史的包袱要重一些”[1],党自身的改革和调整显得滞后一些。就执政方式而言,一方面我们进行了若干党政分开的尝试,在原则方针上明确了要采取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对政治生活的领导,并且在落实有关制度规定上迈出了很多步子。但另一方面,党直接干预事务,给各个国家政权机关下命令的做法又在很多地方、部门不同程序地存在,在实践中还没有能彻底摆脱一统就过度集权,一分就削弱党的领导的循环圈。就自身建设状况而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党内的组织结构、职能设置、权力运行机制、选举、决策、监督,以及党员管理和教育等都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和调整。但从总体上看,这些调整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比较也显滞后,党的建设面临着许多需待改进和解决的问题,如:如何把握新时期党员标准?如何加强对下岗党员、流动党员、退休党员的管理教育?如何增强党在各种新型社会经济组织中的影响力?如何发展党内民主?如何完善党的权力制约机制?等等。这些问题集中为一点,就是我们还没有真正地解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如何执政,如何搞好自身建设的问题。

有鉴于此,党的十六大明确地提出了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要求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并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决策,为我们新世纪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突出的问题不是我们党没有明确的加强自身建设的宏观思路,而是在如何改进和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方面没有寻求到比较有力的手段和措施,缺乏比较有效的体制安排和运行机制的设计。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认为深入研究借鉴市场竞争机制及其运行机制,并取其精华运用到党的建设中是具有深刻意义的。

(一)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机制的价值取向是与党的建设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党的建设符合“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

邓小平同志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冲破了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确认市场和计划都是手段。社会主义可以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张传平博士对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关系的研究充分说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手段,它本身是个中性概念,就其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来说它有利己和利他的两重性。一种市场经济制度究竟表现出以何种价值取向为主导,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就是市场经济所依附的社会基本制度。市场经济之所以始终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紧密相联,其终极原因并不在于市场经济,而在于它一直与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联系在一起。而我们所搞的市场经济所依附的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为基础的[2]。这种价值取向显然是与党的建设的价值取向一致的,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水火不容的矛盾。至于市场经济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负面影响,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市场经济,而是由于我们所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成熟,或者说正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转轨阶段产生的。比如腐败问题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主要的不是因为我们搞了市场经济,而是因为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造成的。一个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应当是有效地解决腐败问题的体制基础。因此,我们在正视市场经济对我们党有负面影响的同时,更应把社会主义的价值文化融于市场经济之中,用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去统领市场经济和意识形态,最大限度地抑制市场经济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把市场竞争机制与党的建设结合起来显得尤为紧要,完全符合“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三个代表”思想的主要价值在于科学全面地把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从理论上解决了我们常说的“两张皮”问题。而把市场竞争机制运用于党的建设,则是“三个代表”这一精神主旨在党建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具体实践。

(二)市场竞争机制作为一种科学方法是值得鉴用的

市场竞争机制本身是一套完整而有效地促成社会经济运行的科学方法。历史表明,尽管它也有很多缺陷,有一定局限性,但仍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史上最先进的资源配置方式。这也正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后来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共同选择市场经济体制的根由。市场竞争机制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和先进文化是我们共产党人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具有普遍方法论意义的。何况我们把市场竞争机制作为一种科学配置党内资源的方法,其目标并不是进行经济方面的商品交换,因而也是与商品交换方面的运用有别的。这就像我们把西方生产管理中目标管理、质量管理等先进管理方式引入党的建设中一样。不同的只是市场方法比上述方法更抽象、更宏大、更深刻、更复杂、更具影响力。如果说我们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新路,那么我们把市场竞争机制作为一种方法运用于党的建设,则会通过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找到一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建党新路。

(三)就市场竞争机制本身内容而言,它对于民主、平等、自由、参与、责任、法制有着本能的内在的强烈要求,其核心内容是与党的建设内容有共性的,许多方面的趋向是一致的

把市场竞争机制的精华内容引入党建领域,将使我们党进一步获得新动力,产生新活力,有助于改变我们过去比较依重于“政治运动”形式解决党内问题的状况,更为有效地整合党内外资源,增强党的战斗力,推进党内运行机制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深入学习市场经济、市场方法、市场规律的过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既是经济改革,也是政治改革,而且是政治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深刻地认识市场经济以及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和运作手段,就不能很好地领导市场经济,就会长期囿于“旧的方法不行,新的方法不会”的困境。为此,必须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入学习、研究市场经济规律,掌握市场资源配置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努力使党的领导方式、组织方式、工作方法适应这种变化,找到一条从根本上解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执政、如何搞好党的建设的新路子。

我们党执政以来的历史表明,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对党的领导方式、组织方式及工作方法及时地进行恰当的调整和革新,不但不会消弱党的领导,反而会巩固和加强党的领导和战斗力。比如,近年来,我们在党的建设中、在干部人事政策上引入竞争机制,就收到了良好效果。这实际上就是市场竞争机制在政治领域和党的建设中的成功应用。它充分说明,在我们党的建设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 科学运用市场竞争机制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发展

如果说,市场经济是个大学校,那么市场竞争机制就是这所学校里不间断的主课。只有学好它,才能用好它。如果对这门主课本身一知半解,不能掌握其精神实质,就会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局面,追求不到市场竞争机制的良好功效。因此我们在把市场竞争机制运用于党建领域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科学地认识和对待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

市场经济对党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比如: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强调不同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必须按价值进行平等交换,它有利增强党员的平等意识、民主意识,抑制官僚主义和特权主义,密切党群关系,但如果使这种交换原则渗透到党内政治生活中,用它来调节党内政治交往中的关系,解决党内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势必容易使党内生活商品化,淡化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诱发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的丑恶现象;市场经济的求利原则有利于促进党员树立效益意识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把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把自身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和社会价值,但很容易在社会上引发商品拜物教、拜金主义,诱使党员一切向“钱”看;市场经济的自主原则有助于形成党员开拓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党员在工作的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负责精神,但又容易诱发党员的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有助于党员树立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提高个人素质,为社会多做贡献,但又容易诱使利己主义,淡化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3]。

客观地认识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是我们运用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党的建设的前提。把市场经济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腐败现象完全联系在一起固然是片面的,但忽视市场经济对党、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同样是片面的。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党的建设面临的一个极为关键的任务就是要解决如何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影响,而抑制其消极影响的问题。这也正是我们倡导运用市场竞争机制推进党的建设的宗旨和目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不能犯“倒脏水连孩子一起倒掉”的错误,也不能犯放任让商品交换原则侵蚀党的机体的错误;既不能搞纯粹的物质主义,也不能搞纯粹的精神主义,而应当牢固地确立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发展观念,努力学习和运用市场竞争机制这一与现代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学方法,大力促进党内生活的积极变化,更为主动地抑制市场经济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应用市场竞争机制需要主动性和自觉性

市场竞争机制作为一种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方法是在市场经济中运行的,渗透到市场运行中的每个环节,直接发生着作用。但在非经济领域,并不能自发地形成市场竞争机制。非经济领域的多样化、资源调配的间歇性、资源显露和检验的特殊性,决定了市场化手段的环节形成和过程不能按一个模式进行,而要一事一议。因此,把市场竞争机制运用到党的建设中,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一个自觉的主动行为(不管两者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多少密切的相互影响关系),是一个必须按照我们党的建设目标、任务的客观要求,从实际出发加以具体分析具体运用的过程。这就是说,市场竞争机制的积极作用不是在党内自然而然产生的,需要通过党组织和党员的高度自觉性去发挥它。因此,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有组织的而不是非组织的将市场化手段引入党的建设应当成为当前党的建设工作及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把市场竞争机制与党的建设对立起来是错误的,认为应用市场竞争机制对党的建设无关紧要的观点和态度也是必须克服的。市场竞争机制是市场体制的内在要求,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党的工作的客观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强烈呼唤,新的社会局面普遍呈现“旧的方法不灵,新的方法不会”,党的建设诸多方面不适新形势要求的状态下,如果我们不能找到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加强党的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其结果必然会重复旧的弊端,制约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削弱党的执政能力。

(三)应用市场竞争机制要体现完整性、程序性和科学性

市场竞争机制存在着完整的环节。它是程序性、公开性、竞争性的有机结合体,因而那种只取市场竞争机制的某一个环节某一方面而忽视其完整性进行的拓展运用,是难以保证市场竞争机制功效的。在这方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持者没有认识和把握市场竞争机制内在环节的整体性,从而出现运用失误;另一种是主持者有意打着市场竞争机制的招牌,取市场竞争机制之皮毛,从而达到济私的目的。在党建工作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时要力戒这两方面的情况,力求科学地把握这一手段的完整性。比如,基层党组织选举中普遍采取的是候选人由上级党组织确定,党员直接选举,选举结果报上级党组织批准的办法。如果我们把市场竞争机制科学地运用到基层组织选举中,就应当在设计方案中考虑如下因素:首先要考虑基层组织的具体职能作用,明确什么样的人有条件担当这个角色。接着研判在多大范围内(市场内)选择这个角色。如在本单位可以解决就确定在本单位内产生,如本单位内不能产生,就可考虑从社会上(扩大的市场)产生。在此基础上按照党章的要求制定出科学的选举方案。这个方案因具体情况不同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有几个环节是必须考虑的,一是安民告示,作好宣传,让所管组织,所参加人员、所在单位群众都知道,努力唤起和调动有关各方面的积极性。二是按照党章规定明确选举原则,搞好选举程序的设计。这个程序应包括选举目标、参与人员、选举方法、防弊措施、公开制度等,要充分体现公平、民主、竞争、效率的精神。三是组织好党内选举。可以引入市场方法开展党内竞选,在更大的范围内选出最佳人选。最终通过这个完整的程序来确保党内选举成功。

(四)应用市场竞争机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市场竞争机制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具有广阔的运用领域,但也不是唯一通用的解决一切问题的手段,更不是一切领域和活动都能渗透的东西。从解决问题的层面看,它是微观经济活动解决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对于宏观资源配置是滞后的、盲目的。从实用领域看,它较适合于明确的经营行为和经营领域。在非经济领域应用,其过程和环节相对复杂一些,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作为执政党,我们党的各级干部都掌握着国家的各种权力,但决不能让权力活动市场化。因为权力也是一种资源,但权力活动不代表个人,不允许个人处置市场化;权力是恒定资源、社会资源,主权不属于个人;权力的社会功效只有体现国家意志性、人民性才是公平的,因而对权力进行个人利益处置,是与国家意志性完全背离的。那么权力能不能当作资源进行市场化配置呢?答案是要分清环节、指向和表现形态。干部招考选用无疑是职位配置市场化的表现,招考方式把较佳的人才资源配置到合适的地方;反过来看,也是把权力资源配置给较佳人选。科学完备的招考制度在配置人力、权力资源上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不科学的招考制度反而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劳而无功的。干部招考这方面的特性决定,要以更严格、更慎密的完善方案,去体现市场化手段的功效。至于行贿买权、买批文等行为虽然也有利益比较和多方参与的竞争,表现为谁给的好处大,就给谁权力和项目、资金。但它是无规则、不公平、不公开的竞争,是根本远离市场的内在构成的。因此说,凡是不公平、不规则(或任意添加规则)的活动,常常是虚假的市场方法,隐藏着行贿和个人利益择优的目的。所以政务活动、权力活动必须以公开性作为防弊的根本保障,权力资源的公开配置也必须走公开的程序化道路。

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党建领域是一个具有攻坚性的重大理论与重大实践的新课题,既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传统观念、体制的束缚,坚持真理、与时俱进;又需在实践中发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大胆创新、扎实工作的科学精神。亟待理论界和党务工作者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深入研究和探索。

标签:;  ;  ;  ;  ;  ;  ;  ;  ;  ;  ;  

市场竞争机制与党建领域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