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约束的旅游增长研究_经济模型论文

基于结构约束的旅游业增长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业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关于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和作用,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业是否构成主导产业以及是否适宜由政府主导其发展等方面。研究和判断这些问题的依据多为旅游产业的关联度、投入产出比、资源环境的影响以及就业吸纳程度等[1-11]。对于现实市场结构所决定的旅游业本身的增长可能性,以及旅游业的增长对其他部门增长的影响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以往的研究比较欠缺。虽然一些学者注意到了需求等因素对于旅游业产业地位的意义,但是有关研究并未深入到具体的结构层次[12]。这种欠缺不仅使得人们在研究旅游业发展效应时缺少理论支撑,而且使得人们在主导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缺乏度的把握。事实上,旅游业的产业地位,从某种角度讲取决于它在一定结构条件下对于经济增长所能起到的带动作用。因此,结构与积累或增长的关系,是研究旅游业产业地位的重要基础。一般认为,不同的产业部门结构决定了产品价值实现的可能范围,因此,一定的产业部门结构决定着均衡积累和增长的结构;同时,一定的积累和增长的结构,又会影响再生产以后的产业部门结构。所以,产品的部门结构与积累和增长的结构相互影响[13-17]。早在1949年,库兹涅茨(Kuznets)就提出国民收入的增长应该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考察[18]。在西方社会的研究中,“目前一致的看法是,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而且产业结构也随着经济增长而相应的不断变动”[19]。

       关于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荣宏庆认为有经济增长主导、结构调整主导和技术进步主导三种观点[20]。库兹涅茨和罗斯托(Rostow)分别持有前两种观点。技术主导的观点则强调技术创新通过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影响增长与结构转变,罗默尔(Romer)通过计算指出:长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进步[21]。

       产品只有经过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进而社会经济才能完成积累和增长。因此,交换是研究结构与增长关系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从经济的整体考察,不同的产品部门互为市场,因此任何一个部门的积累和增长与社会其他部门的积累和增长相互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整体和个体的联系中考察结构与增长的关系。由于产品部门分类是交换的基础,所以从产品部门的角度来研究结构与增长的关系应该更为合理。迄今为止,人们主要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和两大部类模型来研究基于部门交换的结构与增长问题。

       自从投入产出理论提出以后,围绕这一模型的研究就在多方面展开。主要集中在部门应用、主导产业研究、区域经济的影响、经济预测、软投入作用以及对投入产出模型的改进等方面。

       在国外,近些年投入产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模型分类的理论基础、静态与动态模型比较,不同经济变量的相互依存关系,数据收集和编表技术等方面。同时,空间结构分解法应用和地区投入产出数据获取的研究也引人关注。

       虽然静态投入产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产的结构关系,但是关于结构与增长的深层约束关系,人们主要是通过动态投入产出来研究的。围绕这一模型,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如人力资本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新的求解方法、系数变动的影响、广义逆的引入、奇异矩阵下动态投入产出结果的分析、动态投入产出方程解的性质、不同角度下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提出、不同用途产品对于投入产出的影响[32]等都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而新投资在动态投入产出模型中的表示和作用、最优积累的确定以及最大均衡增长率等问题的研究,则揭示了具体的结构与增长的约束关系。

       尽管投入产出是一个有效的研究工具,但是投入产出模型存在逆向求解等问题,李国华认为这一特点违背经济的发展过程,它使得再生产过程所需要的积累失去了现实的基础[22]。曾五一也指出,按照动态投入产出模型递推求解得到的产值可能没有经济意义[23],甚至在技术进步以后可能带来负增长[24];其次,虽然投入产出模型揭示了不同经济构成之间的数量约束关系,如最终产品和总产品之间的关系,但是模型缺少对这些经济变量本身的内部结构与交换关系的分析,尤其缺乏不同部门积累之间相互关系的关联分析。因此,投入产出模型还不能完整地反映社会产品的交换关系,这也导致其在解释平衡增长方面缺乏说服力;第三,为了求解某些问题,投入产出模型可能会变得过于复杂,从而使得求解变得异常困难[25]。

       与投入产出相比,基于两大部类的积累相关性研究似乎更为深入。早在1979年,严正就研究了两大部类积累率之间的相关性,严正认为,两大部类的积累率互为反函数[26]。类似观点如杨亚琴和李京颐[27,28]。与严正等人不同,朱殊洋关注了两大部类最优积累率的关系,认为二者正相关[29-31]。而陶为群、陶川则认为两部类均衡扩大再生产的发展速度只有一个,而且当且仅当两个部类的资本利润率相同时才可以取得均衡积累率[32]。王东京研究了有机构成与积累的关系,指出:“在第Ⅰ部类的有机构成高于第Ⅱ部类的有机构成的前提下,全社会的积累率与第Ⅰ部类的增长速度成负相关,与第Ⅱ部类的增长速度成正相关”[33]。基于不同思路,刘成胜认为社会积累率的变化与第Ⅱ部类的积累量成正比例,而与第Ⅰ部类的积累量呈反向变化[34]。相对于以上观点,徐跃华的研究似乎更具有启发意义,他认为两大部类积累率之间的关系会随着两大部类国民收入之间的对比关系而发生切换[35]。此外,马国庆还指出了两部类增长具有非定常周期交替优先的规律[36]。

       最优积累是人们利用两部类模型进行研究的另一主要问题。虽然有人认为最优积累率难以确定,但是仍有许多学者对此持肯定态度。周思毅不仅研究了最优积累率存在的客观性以及影响因素,而且研究了如何对其进行衡量等问题[37]。对于最优积累的内涵与标准,不同学者具有不同的认识。李柱锡、喻雷等人倾向于根据效率标准来定义最优积累[38,39];而李从军、林岗和林岩以及朱殊洋等人则认为能使消费得到最大增长的积累率才是最优积累率[40,41]。此外,人们还对最优积累率实现的条件以及控制等问题给予了相应的关注。

       由于对最优积累存在不同的认识,所以有些学者更倾向于研究基本积累率、适度积累率和正常积累率,这些研究对于人们从不同角度来认识积累和增长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基于交易的平衡和现实结构的约束,喻雷、马国庆、韩丽萍、陶为群等人研究了积累的客观界限[39-43]。史政、王东京和杨景江等人探讨了积累、消费以及收入等因素对于均衡积累率界限的影响[44,45]。杨亚琴则认为社会积累的客观界限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技术界限与社会消费率决定的经济界限所构成的可行区域[27]。

       除了以上研究,人们还研究了积累与消费、积累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并将两部类模型与其他经济理论模型进行了比较。

       两大部类模型强调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以及供给与需求的统一,因此有利于人们从均衡的角度研究结构、积累和增长之间的关系。但是两大部类模型过于抽象、其假定也过于严格,因此通过两大部类模型研究所得到的结论适应性较差。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现实问题时必须进行新的思考。

       为了能够更加合理地从产品部门结构的角度说明旅游业增长的一般作用,本文试图在产品部门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部门关联模型。通过这一模型所揭示的一般部门之间的关联关系,说明旅游业在增长过程中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为人们能够更好地利用旅游业来引导整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2 一般部门关联模型

       2.1 关于旅游产业部门的讨论

       旅游业是不是产业?从而能否构成相对独立的部门?是我们构建部门关联模型时首先需要探讨的问题。

       基于以下一些理由,一些人认为旅游业不是一个产业:(1)旅游业不符合传统的产业分类标准[46];(2)旅游企业提供的只是服务而不是物质财富,所以不是生产部门,自然不能构成产业[47];(3)旅游产品之间不具有替代性,所以难将旅游产品聚类[48]。

       与否定旅游业是产业的观点不同,一些学者根据旅游业的产业地位与内涵特征,论述了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的合理性[49-50];还有一些学者从旅游业卫星账户核算角度论证了旅游业可以是一个产业并能对其进行现实的统计[46,51]。除此以外,支持旅游业是一个产业的理由还有:(1)在现实中,旅游业具有重要的经济作用[47];(2)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产业是产业,作为其中一部分的旅游业自然也应该是产业[52];(3)旅游业是一个事实上的产业。如果说旅游业与产业划分标准不符,那也只能说明旅游业具有不同于传统产业的特点,而不能说明旅游业不是产业[53-56]。

       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了比较中性的意见,认为旅游业不是一个标准的产业,而是一个产业集合或集群[57]。

       笔者认为,产业应该是一个历史范畴。正如方甲认为的那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的内涵与划分标准也应该有所变化[58]。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理论和产业实践均应发生相应的改变[59]。事实上,世界各国不少学者对现有的产业内涵与分类方法都存有异议,如堺屋太一就认为旅游应该归为时间产业[60]。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旅游业是否构成产业,关键要看其是否生产价值和效用。显然,旅游业满足这两点要求。虽然有关服务能否成为商品存在疑义,但是现代倾向性的意见认为,提供服务同样需要支付一般的人类劳动,因此服务也是产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61-62]。此外,虽然旅游产品之间缺乏替代性,但是彼此之间却存在着极强的互补性,所以应将他们视为满足同一需求的商品。因此,将旅游业视为一个产业,应该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根据研究的目的,本文按照纯产品标准即属性相同标准来抽象旅游部门。这里所说的属性相同,是指产品或服务的消耗结构基本相同、生产工艺基本相同和用途基本相同。然而在同一个部门内,产品或服务要想同时满足上述三个原则一般是不可能的,故而实际操作时,人们只能根据其中某一个标准来进行部门的划分。按照这样的划分方法,虽然旅游业中的具体产品或服务存在较大区别,但从更高的使用价值层次来看,它们具有相同的用途:他们都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都要为旅游者提供效用。即这些产品或服务可以从效用的层面抽象为用途相同的产品组合。因此,可以按照纯产品标准或用途相同标准将其归为一类。

       现代旅游业一般是指为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等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业的总称[63]。但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一个能为旅游者提供所有产品和服务的部门,即旅游业所需要的许多产品和服务是由其他部门提供的。这对旅游部门的划分和旅游活动的统计带来了困难。然而,从单次交易过程来看,交易的性质都是明确的。即交易要么与旅游有关,要么与旅游无关。因此,虽然现实中将旅游业从其他产业中剥离出来比较困难,但是根据单位交易的可分性,笔者在理论上仍可以将凡是与旅游活动有关的交易都抽象出来,进而可以将旅游业抽象为一个独立的部门进行研究。

       2.2 模型推导

       任何一个部门,在一定时期所生产的全部产品,无论其具体形态如何,从价值形态上看都可以分为三个基本部分:作为中间消耗的资本价值K,消耗的劳动成本价值L和剩余价值M。从再生产的过程看,这些产品价值又都会形成对社会所有部门产品或服务的购买。因此,任何一个部门,包括旅游部门,从再生产的角度看都具有相同的逻辑过程。这是我们研究部门关联的起点。也正是根据这种逻辑过程的一致性,笔者可以通过一般的部门关联模型来研究旅游业在再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影响。

       在简单再生产情况下,全社会产品价值所形成的社会需求为:

      

       在扩大在生产条件下,为了使生产规模得到扩大,社会就需要进行积累。积累的价值只能从已经生产出来的剩余产品价值当中进行扣除,这样,经过积累以后社会产品价值可以写为:

      

       其中,ΔK和ΔL是追加的资本与劳动投入价值,G代表扣除积累以后的剩余价值余额。

       式(2)从横向看,是不同的i部门产品价值所形成的对社会不同j部门的需求;从纵向看,是不同j部门为了满足社会不同i部门的需求所需要提供的产品供给。为了使社会再生产可以平衡进行,需要有每一部门的总供给=总需求,表示如下:

      

       式(3)等号左边表示全社会一定时期的产品价值所形成的总需求,等号右边表示全社会所有部门为了满足社会上每一部门的需求所需提供的总供给。

       为了研究扩大再生产条件下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入如下几个系数:

       资本补偿系数:

,i部门全部作为中间投入的资本品消耗中,j部门产品所占的比例;

       平均消费倾向:

,i部门劳动收入中平均用于购买j部门产品作为消费品的数量;

       积累的资本补偿系数:

,i部门积累的价值中,用于购买j部门产品作为追加中间投入资本价值的数量。积累的资本补偿系数是一个复合系数,它等于i部门的生产消耗系数乘以i部门的一次积累乘数,即:

;积累的资本补偿系数也可以视为i部门的资本补偿系数乘以i部门积累价值中用于中间投入的资本价值所占的比例,即:

       积累的平均消费倾向:

,i部门积累的价值中,平均用于购买j部门产品作为追加生活消费品价值的数量。积累的平均消费倾向同样是一个复合系数,它等于i部门的平均消费倾向乘以i部门积累价值中用于劳动成本价值购买的分配比例,即:

       平均剩余消费倾向:

,i部门的剩余价值或扣除积累以后的剩余价值平均用于购买j部门产品用于消费的数量;

       积累率:

,i部门剩余价值中用于追加投入的比例;

       以上系数可以分为两类:生产性消耗系数如资本补偿系数与生活性消耗系数如平均消费倾向。生产性消耗系数主要由技术所决定,因此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生产性消耗系数相比,生活性消耗系数的稳定性较弱。但是考虑到以下理由,第一,总体消费可以消除个体消费变化的影响;第二,在短期内,由于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消费具有稳定性;第三,扩大再生产中,笔者假定积累的前提是人均收入不变,因此个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不会随着积累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现阶段可以采用简单的平均消费系数进行研究。至于可变系数对于产业关联模型的影响,应该是今后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将以上系数代入(3)式,我们可以将社会扩大再生产平衡公式写为:

      

       将含有积累率r的项移到等式左边,将不含积累率r的项移到等式的右边,整理后有:

      

       根据方程组的结构可知,将任意n-1行加到第n行,均可以使这一行为零,因此,式(5)的秩一定小于n。现假定将前n-1行加到第n行,将第n行消除,然后将含有

的项移到等式右边,则式(5)可以写为:

      

       由式(6)可以看出,不同部门在积累和增长过程中是彼此相关的,这种相关性具体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在扩大再生产中,不同部门的积累率是相互关联的,其中n-1个部门的积累率是第n个部门积累率的函数。由于积累相关,所以增长也相关。

       第二,在n个不同部门中,哪个部门的积累率作为自由变量是任意的,从结构约束的角度看没有限制。

       第三,任何部门积累率的取值范围均非任意。

       第四,任意两部门的积累和增长的相互关系是不定的,即

的取值不定。从理论上讲,二者可能是正相关的,也可能是负相关的,还可能是彼此无关的。

       第五,任一部门过高或过低的积累和增长,将导致与其正相关的部门积累和增长过高或过低,导致与其负相关的部门积累和增长过低或过高。

       以上部门之间在积累或增长方面所具有的基本性质,对于研究旅游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3 结构约束的旅游业增长效应

       一般部门关联模型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各部门的积累或增长彼此相关。这种相关性表现为,在所有部门的积累中,n-1个部门的积累率是某个作为自由变量部门积累率的函数。一般部门关联模型所揭示的这种相关关系,提示我们可以利用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通过抓大放小的方式来管理社会经济的增长。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可以首先确定某一部门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通过运用不同手段来重点影响主导部门的积累和发展水平,再由这一主导部门进一步来影响社会其他部门的积累和发展。由于从结构的角度看选择哪个部门作为主导部门没有限制,因此,在一定时期,政府可以选择对于经济发展影响较大或较为明显的旅游业作为主导部门,通过不同手段来引导其积累和发展的水平,进而由旅游业的发展来影响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为了使问题的分析变得简单,我们将社会经济抽象为两个部门:部门Ⅰ,旅游部门;部门Ⅱ,社会加总部门,它是社会除旅游部门以外其他所有部门的一个加总。这样,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总体的结构可以表示为:

      

       两部门模型保持了与n个部门模型相同的价值构成假定,所以具备与n个部门模型相同的价值生产与价值实现的逻辑过程。因此,两部门模型在性质上与n个部门模型是相同的,由此得出的一些基本结论,可以适用于n个部门的情况。

       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为保证社会供求平衡,需要有两个部门同时实现供求的平衡:

      

       根据方程组的结构可知将任意一个部门的平衡方程加到另一个部门的平衡方程上,均可使其为零。现将代表旅游部门的第一个方程式加到代表其他所有部门的第二式上,有:

      

       即代表社会其他部门加总的第二个部门的积累率是代表旅游业的第一个部门积累率的函数。

       从理论上看,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每个部门可能的积累范围是部门剩余价值所能提供的总量,即积累率r的选择范围是:0≤r≤1,表明每个部门积累的选择范围从零即不积累直至将剩余价值全部用于积累。但是从供求平衡的角度看,由于存在交易结构的限制,每个部门的可行的积累水平或增长水平是不能任意选择的,它必须同时满足式(9)和0≤r≤1的要求,所以,两部门积累关联模型可以写为:

      

       根据式(10),模型解的结构如下:

      

      

       解这两个不等式,可得有关旅游业部门的积累率

的取值区间,从理论上讲,可能存在如下几种解的情况:

       (1)模型无解。如果区间[0,1]不包括在r的取值范围之内,或者r取值的起点值虽然落在区间[0,1]范围之内,但没有形成公共的或可行的取值区间,则模型无解。如图1(a)、(b)所示。此时意味着在现有结构条件下,无论旅游业积累率取何种水平,社会经济均无法实现平衡的再生产。

      

       图1 无解区间

       (2)模型有解。此时又有如下两种基本情况:

       1)r取值范围为(0,1)之内的部分区间;

       2)r取值包括[0,1]全部区间范围;

       以上两种基本情况如图2(a)、(b)所示。

      

       图2 有解区间

       在模型有解的情况下,社会扩大再生产可以平衡进行。但积累或增长的程度是有限的,只有当r的取值在可行的范围之内时,社会的平衡再生产才能实现。超出这一范围,尽管部门可以提供积累的价值源泉,但平衡的再生产却无法进行。

      

       相关变化率

表明,在社会平衡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当部门Ⅰ旅游业部门的积累率有一定变化时,部门Ⅱ社会其他加总部门的积累率必须变化的程度。由

可知,相关变化率

是否大于或小于零是未定的。因此,旅游业的积累或增长对于社会其他部门的积累或增长的影响也是未定的。如果

为正,表明旅游业积累增加,为了保证社会扩大再生产平衡进行,其他社会部门的积累也需要增加;如果

为负,表明旅游业积累增加,在平衡再生产条件下,社会其他部门的积累必须减少。虽然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也许较小,但在理论上不能排除其可能性。同理,对式(6)进行初等变换后再求导,可得任意

       综合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将旅游业积累或增长对于社会其他部门的影响图示如下。

      

      

       图3 可行积累区间

       4 结论和建议

       产业部门关联是一种客观存在。合理利用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关系,可以对社会经济进行有效的调控。相反,无视产业部门之间的客观联系,盲目推进旅游业的发展,企图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来带动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可能事与愿违。因此,尊重客观规律,注重因势利导,应该是我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恪守的基本原则。从结构约束的角度来看,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或战略支柱性产业来发展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1)旅游业的积累和增长水平受现有经济的总量和结构的约束,因此,任何经济体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必须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

       (2)选择某一部门作为主导部门来引导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抓大放小的思想。按照这一思路来管理经济可以有效地利用市场机制,通过抓主要矛盾来推动经济的全面发展。而且,从结构的角度考虑,选择哪个部门作为主导部门没有限制。因此,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引导旅游业的发展来带动一个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理论上是可行的。然而,在现实中是否选择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并不仅仅要看产业的结构,还需要综合考虑资源条件、市场需求等其他因素。

       (3)在利用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时,其积累或发展的水平不能是任意的,只有保证旅游业的积累水平处于可行的范围之内,综合平衡才有可能实现。所以,盲目提高旅游部门的积累和增长水平,现实中可能是有害的。

       (4)在选择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时,政府影响其积累或发展水平的基本手段有两个: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行政手段虽然效果明显,但存在一定的副作用,而且过多使用行政手段有碍政企分离。因此,通过经济等手段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应该是政府管理经济的主要选择。

       (5)理论上看,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的相关变化率是不定的。二者可能正相关,也可能负相关。因此,为了推动社会其他部门经济的快速发展,可能需要旅游业同步增加其积累,但也可能相反。旅游业过快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其他部门经济发展相对放缓。这就提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盲目地祈求通过发展旅游业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做可能适得其反。

       (6)经济增长的内在相关性与社会产品的价值划分无关。研究表明,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少产品价值项的划分,部门积累的内在相关性都是存在的。因此,运用部门关联模型,政府既可以通过确立旅游作为主导部门来发展经济,也可以从结构和总量相统一的角度,通过运用不同手段对经济的平衡增长进行协调。

       (7)从现实长期再生产的过程看,各种消耗系数是可以被影响的。因此,在现实中除了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对经济体系进行总量和结构的调整外,还可以对不同系数进行调整,进而通过对系数的调整来影响整个再生产的价值实现过程。比如可以通过调整休假政策来影响人们的出游需求,从而达到通过调整旅游增长来进一步调整经济整体发展的目的。

       (8)在一定的总量及结构条件下,部门关联模型可能无解。当可能的调整无效时,平衡的社会再生产将无法实现,此时社会经济的平衡增长只能通过危机来恢复。面对这样的情况,政府不应放弃责任,而是应该有所作为。

标签:;  ;  ;  ;  ;  ;  ;  ;  

基于结构约束的旅游增长研究_经济模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