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是一个人终身成长发展的基础性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抓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明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生 养成教育 途径
一、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养成教育
1.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教育性。以校园环境为载体的静态校园文化,要精心设计和布置,使校园每一面墙壁、每一条走廊、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空地都具有教育作用。整个校园软硬环境应和谐统一,在布置和制作上必须讲究教育性和艺术性,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要求,做到简洁美观、高雅大方、催人奋进、规范用字。同时要把校园环境建设与创建特色学校、文明学校、园林式学校和书香校园结合起来,积极彰显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特色,真正体现学校育人灵魂。
2.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艺术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有艺术眼光,要让学生通过学校优美的文化设施、各类活动的精心实施等,使校园文化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促使他们主动、热情、积极地参与其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应努力做到四季各有特点,做到春翠夏绿秋红冬青;学校文化活动的安排,也要融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努力使活动开展得新颖、活泼有趣,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情操自然而然地得到陶冶,心灵在无形之中得到净化。
二、重视学科德育渗透,强化养成教育
1.因势利导,实现无痕德育。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一些载体,浸润、感染学生,隐蔽地影响、熏陶学生,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的痕迹,使学生在轻松自然中获得道德品质教育,以增强德育的渗透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正面引导、透彻说理、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要将德育“融入”到教学活动中,确立“每节课都是德育阵地”的意识,使德育、智育水乳交融、有机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倾注自己感情,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激发师生间的共鸣共振,从而产生扣人心弦的教育力量。
2.潜移默化,有机整合德育。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一定要按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和德育目标的需求,自然地将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机整合,既要发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文课等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其它文化课教学也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整合、渗透德育内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小学各科教材中都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应善于充分挖掘,抓住时机,把握关键,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思想品德教育自然而巧妙地渗透在学科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升华养成教育
1.少先队组织引领养成教育。作为少先队组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可以分层次、分阶段、多类型开展活动,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少先队要充分发挥育人的主阵地作用,通过升国旗仪式、班队会、经典诵读、演讲、故事会、书法绘画展、作文展、手抄报展、学生才艺展示、红领巾广播、红领巾文明督查岗、橱窗黑板报、班级图书角、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等途径,对小学生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养成教育。
2.开展养成教育实践活动。可通过开学典礼、周一升国旗仪式、安全疏散演练、学生一日行为规范检查、环保小卫士卫生监督岗值日等,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3.抓好传统节日和纪念日。可结合重大节日、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
四、加强家校育人合力,巩固养成教育
1.构建家校互通的绿色通道。要加强家校联系,积极构建学校现代家庭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达到“同步”、教师和家长教育达到“同心”、学校和社区教育达到“合力”,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家长委员会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教学开放周、家访等形式同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让学生把在学校培养的好习惯带回家,使之能够得到督促与强化。
2.重视家长学校的教育培训。要建立健全家长学校教育机制,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培训,通过家长学校、家长讲堂、家长论坛、专题讲座,帮助家长走出家教误区,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帮助家长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规范家长自身的教育行为,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认识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学校同家长经常联系,为家长提供良好的教育方法,帮助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难点问题,使家长成为懂得爱孩子、会管教孩子的合格家长,更好地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我们只有立足于“知”“行”统一的原则,做到校内外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从思想上进行启迪、从情感上进行交流、从行为上进行训练,将养成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使学生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论文作者:王永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3月总第17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8
标签:德育论文; 学生论文; 家长论文; 学校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 教育性论文; 小学生论文; 《教育学》2019年3月总第17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