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几个问题_共同富裕论文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几个问题_共同富裕论文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正确认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话为正确认识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体现了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主义特色化的科学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种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自从邓小平1982年9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以后,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成为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语法结构中,社会主义是主语,中国特色是定语,因此要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搞清楚社会主义这一主语是什么。邓小平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切入点,步步深入地回答了这一系列问题。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在接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时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985—1986年间,邓小平又多次集中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或主要方面。如1985年3月7日他曾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① 1985年8月28日他又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② 1985年9月23日、10月23日,1986年9月2日,他又重申了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共同富裕两条根本原则。1992年邓小平在著名的南巡讲话中又进一步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 在这些讲话中,他反复提到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三点,从而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同时,邓小平又指出,搞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除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原则以外,还具有鲜明的中国个性特色: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④,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三是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资本主义,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⑤。

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从而也把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邓小平理论既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又是关于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其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实践中又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问题,并提出了如下新理论观点: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全面发展、“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三是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建共享的、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至此,我们更加明确认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共建共享,社会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体现。

二、非公有制经济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有人之所以认为中国已放弃了社会主义,退回或走向国家资本主义,是因为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发生的两大变化:一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经济结构呈现出了多元化特色,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在社会主义经济组成框架之内出现了非公有制成分,用邓小平同志的话就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退回到了国家资本主义呢?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国家资本主义,以及国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最早使用“国家资本主义”这一概念的是列宁。列宁认为,国家资本主义是同国家联系着的资本主义,是国家能够加以控制、能够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资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它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由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直接控制某些资本主义大企业的资本主义。一种是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具有受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控制、存在于一定的范围之内、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服务三个鲜明特点。

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允许国家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理由有三:一是为了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不同,现实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独立发展或充分发展阶段。列宁指出:在一个经济遭到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要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允许“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和调节的资本主义(即这个意义上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有益的和必要的”⑥。因为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通过这一形式学习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引进外国资金。二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社会形态、社会制度可以逾越,但经济形态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不能逾越的,经济形态、生产力始终是按照由低到高的规律发展的,一个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独立阶段,但不能逾越生产力的发展阶段,不能逾越市场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国家允许国家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其目的就在于利用这一形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列宁时期,苏维埃俄国的国家资本主义主要有租让制、租赁制、合作制等形式。在谈到苏维埃制度下的租让制是什么时,列宁曾指出,租让制就是苏维埃政权同国家资本主义缔结的一种合同、同盟或联盟,承租人就是资本家。资本家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经营,是为了获取利润,获得高于普通利润的额外利润。苏维埃政权获得的利益,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立刻或在最短期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三是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作斗争的需要。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是小农国家,小农是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产生的沃土。列宁认为,同社会主义相比,国家资本主义是一种退步,但与小私有者(宗法式的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发势力比较,国家资本主义是一个进步。在一个小农国家内,占优势的,而且也不能不占优势的是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这种自发势力的无政府行为会葬送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的高度组织性、原则性将会对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的无政府状态予以消除。从以上考虑出发,列宁认为:“国家资本主义虽然不是一种社会主义形式,但对我们和俄国来说,却是一种比现有形式更为适宜的形式。”⑦

与列宁所处的时代相比,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开放的世界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同时我们在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度里搞现代化建设,既缺少经验,又缺少技术和资金,需要扩大对外开放,向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引进国际资金,因此支持、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一定范围内允许资本主义存在,就成为必然。

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不会使我们的社会主义改变方向,这是因为:其一,我国的经济结构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公有制占据主体地位。其二,无论是私人资本还是外国资本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规模、投资范围都是受到严格限制的。这些限制使私有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发展都控制在社会主义国家允许的必要的范围之内。其三,从政治上讲,我们的国家机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我们有无产阶级专政,一旦发现有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情况,国家机器就会出面干预,把它纠正过来。也就是说,强有力的国家机器有能力保障社会主义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

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三个不动摇”

第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前提。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江泽民指出:“坚持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当今中国根本区别于历史上的封建主义旧中国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标志。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国家,就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⑧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保证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性质。

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无可争辩的。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两条底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基本经济制度上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走共同富裕之路,不搞两极分化。其中公有制为主体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和保证,共同富裕是公有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特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在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不动摇。

第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动摇。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是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的执政理念和治国理念。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一是要抓中心。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位要求是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物质财富,实现人民生活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但经济发展不是发展的全部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必须促进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整体推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二是要抓重点。当前的重点是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唯物辩证的发展观,它在主张发展的全面性,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还主张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经济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出现了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保护、发展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之间的矛盾。这些问题与矛盾的出现,已成为我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制约瓶颈,进而也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因而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作为重点问题采取统筹兼顾的方法予以解决。三是抓根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主义价值,是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共产党发展观上的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本源,发展要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是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福利、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发展的根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实践;要求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把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形成一个良性、互动、循环的发展链条。

第三,推进社会和谐不动摇。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发展方面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努力推进社会和谐,首先,必须坚持以理念更新促和谐。这些理念主要是执政理念、治国理念、治理社会理念。新时期党中央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社会和谐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落脚点和归宿,因而也必然是执政理念的重要内容。社会公平正义是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准则,是国家和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因而关注社会公平正义是治国理念与治理社会理念的新内容。其次,必须以制度完善保和谐。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比如,要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等等。再次,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和谐。所谓从大处着眼,就是着眼于将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在内的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之中。所谓从小处着手,就是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情抓起,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活力,走共享共建、共同富裕之路。最后,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内和谐对社会和谐的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

注释:

①②③④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1、138、373、252、378页。

⑥⑦《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1、718页。

⑧《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5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几个问题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