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工业生产与沿海省区的差距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省区论文,工业生产论文,沿海论文,对策论文,差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1990年以来四川工业的发展概貌
1990年以来,四川国民经济的发展继续贯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指导思想,工业企业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方针,抓住了机遇,促进了发展,生产高速增长,销售十分活跃,效益有所提高,工业规模扩大,实力明显增强。到1994年底,全省已拥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4.4万个,其中大中型企业1039个,重点分布在成渝以及自贡、内江、乐山、绵阳、德阳、宜宾、泸州等市地。1994年全省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715.5亿元,居全国第七位,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3/4。目前,全省已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尤其是机械、电子、冶金、化工、建材、丝绸、皮革、纺织、医药、食品等,实力比较雄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同时还拥有一批在海内外有影响的、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如1994年,全省原煤产量9000万吨,居全国第三,钢产量665.4万吨,居全国第六,形成了年产水泥25-00万吨、化肥240万吨、彩电200万台的生产能力。发电设备、通讯电缆、重型机械、微型汽车、摩托车、白酒、皮革、丝绸等,在全国市场占有率也较高,我省工业体系、规模、实力等已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四川不仅仅是名符其实的农业大省,也是颇有影响的工业大省。
二、四川工业与沿海省区的差距
四川工业虽有长足发展,已步入全国大省行列,但与沿海的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省市比较,各方面的差距又是十分明显的:
1.增长速度偏慢。1990年与1994年尽管四川工业总产值在全国都位居第7名,但近几年增长速度不如沿海省区,致使四川工业总量与排名前列的省区差距拉大,1991—1994年,四川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21.9%,虽然大大高于“七·五”时期9.1%的增长速度,但仍比山东慢5.4个百分点,比其它三个省慢10个百分点以上,1990年与1994年,工业总产值同样在全国排名第1和第7的江苏与四川,1990年时江苏产值是四川的2.1倍,1994年扩大为2.9倍,差距由此扩大。
2.实力减弱,规模较小。一是四川工业生产总量与拥有的资产状况占全国份额降低,实力相对减弱。相比之下,江苏等省在全国的地位却不断上升。
1990年,江苏、广东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1.5%和7.7%,而到1994年分别提高了1.3和2.6个百分点,山东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四川比重反而有所下降,从5.3%降到5.1%,企业资产拥有情况的变化也大致与此相当。这表明,四川近年来工业的实力有所下降;二是企业的平均规模偏小。根据规模经济原理,工业企业拥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这点极为重要。但是,四川与江苏、山东等省相比,反映企业经济规模的主要指标、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和固定资产原值等明显偏小。
3.结构不尽合理。四川工业结构与江苏、广东等沿海省区相比,明显地有三个特点:
(1)国有工业比重偏大。目前在所有制结构中,四川的国有工业比重在50%以上,说明我省工业的发展仍主要依赖国有工业,而江苏、浙江、广东等省集体和其它工业则达到了70%左右的比重,广东以发展其它工业(三资、个体)为主,其它几省则主要靠集体工业、尤其是乡办工业的发展来拉动。
(2)大中型工业仍显优势。1994年四川不足3%的大中型工业却几乎占了全省总产值的一半,可谓优势明显。而浙江、江苏、广东小型企业所占比重却比大中型高10—30个百分点,与四川形成鲜明反差。发展工业,既要搞好搞活大中型企业,但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支持、加快发展小型工业企业,使之形成一个大、中、小型工业优化组合的发展格局。
(3)重工业地位牢固。由于历史原因,四川工业一直属于“重”型特征,重型工业结构因袭性强,灵活性差,自我封闭,自我循环,自我发展。这种结构至九十年代非但没有缓轻,相反日益加重,1994年四川重工业比重几乎比轻工业高30个百分点,达到64.3%,而1985年才54.0%。江苏、山东重工业稍占优势,浙江、广东则是典型的轻型化结构了,四川明显偏重的工业结构使之难以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也不利于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弊端甚多。
4.效益较差。工业企业的投入、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等运行质量要通过其工业经济效益来衡量和反映,效益是工业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四川工业不仅在速度、规模、结构上逊色于江苏等沿海省区,其效益也同样不尽人意。
反映工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数,四川仅77.3%,低于上述几省20多个百分点,表明四川工业整体效益较差,另外几个反映效益的主要指标也有差距,尤其是劳动生产率,江苏、浙江几乎是四川的2倍,广东达2.5倍。企业销售不理想、资金周转不快、营运效益差,无疑会阻碍四川工业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5.投入不足。四川工业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来拉动,工业投入的不足,是造成我省工业生产与江苏等省差距拉大的又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四川工业与沿海省市相比较,差距当然不止上述几个方面,但仅此已使我们强烈地感到了危机和压力,也能从中得到某些启示了。
三、加快四川工业发展的对策
我认为,发展四川工业的对策可概括为四句话十六个字:“提高认识,明确重点,加大投入,开拓市场”。具体来讲:
1.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工业在四川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形成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工业发展的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强弱。诚然,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不抓农业不行,但仅抓农业也绝对不行,商饮、服务业等等三产业四川也需要大力发展,但必须使工业达到一定规模,第一、第三产业才有基础、有条件加快发展。正所谓:无农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从世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进的轨迹看,都有一个大规模发展工业经济的时期,使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取得优势。从四川目前产业结构合理度来讲,也需要大力发展工业,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1994年四川第一、二、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是:28.4:42:29.6,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第二产业比重分别达到53.9%、52.1%、49.1%和50.5%,比四川高10个百分点左右,第三产业比重均在30%左右,而四川农业比重则比上述几省高10个百分点,依旧是农业特色浓厚,工业发展不足,因而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大规模、高起点的发展一批工业的主导产业,以提高我省工业化程度,促进四川经济的振兴。
2.明确战略重点,大力发展轻工业。四川工业要加快发展,重点要抓轻工业,轻工业是以生产消费品为主的产业,作为农业和重工业的中间环节,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况且从我省现有生产力水平看,轻工业生产,主要部分是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耗能低,投入少,见效快,创汇多,产品原料75%来自农业,这些因素与我省省情极相吻合。从改革开放的发展实战看,经济发展快、综合实力强的省市都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轻工业发展成效显著,占工业产值比重上升,规模扩大。如广东1994年轻工业比重为60.4%,浙江62.2%,江苏、山东也接近50%,远高于四川35.7%的水平。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四川轻工业的确不应日益萎缩。当前轻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规模较小,设备陈旧,技术老化,产品质量不高,竞争性不强,附加值低,要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加大技术改造与投入,狠抓产品质量,抓好最具有潜力的、在市场中有优势的产品,如食品、丝绸、皮革、医药、化纤、造纸等。如果四川的轻工业能达到苏、浙、鲁、粤的水平,加上本身在采掘、能源工业等行业中的优势,四川工业一定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3.扩大开放,广吸资金,加大工业投资。从建国40多年我省工业发展的实践观察,工业的增长主要不是取决于消费需求的变化,而主要靠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据初步测算,四川工业投资与工业发展的相关系数为0.733,属正的强相关关系,因此工业发展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规模的大小。从全国来看,投资大省基本上就是工业大省,四川投资规模和投资速度与江苏等省的差异,成为四川工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说到底,就是一个投入问题,然而,在经济发展初期,资金短缺又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仅靠国家拿很多钱来办工业是不行的,而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但是,四川投资资金来源单一,国家预算和国内贷款比重偏高,而灵活性较大的外资、自筹和其他投资则相对较少,这在国家资金短缺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难以壮大四川投资规模。因此一定要广辟资金渠道,当前首先要注意争取中央投资,要充分认识到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工业老基地,有幅员大、人口多的少数民族,要抓住支援藏区和三峡工程上马的契机,请求中央给予政策倾斜;其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加大引进外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吸收国际大财团、大商社、大企业来川投资建厂;再次要搞好内部筹资,积极推行“国有民营”改革经验,下决心卖掉一批国有中小型企业,大力推行股份制,采取宏观措施限制资金出川等。
4.瞄准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扩大市场占有率。近年来,四川工业产品对我省市场的占有非但没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反而面对滚滚而来的“洋货、广货”而无可奈何,只好退位让贤。要牢固树立“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的思想,坚持一手抓老产品保名牌,一手抓新产品创名牌。名牌是高质量的代名词,是综合经济优势的集中体现,一个地区名牌产品的多少反映出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我省去年实施名牌战略,首批推出了80个名牌产品,在全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将对树立四川产品的良好信誉、提高市场占有率带来突破。在保名牌的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将产品向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只要赢得市场,四川工业就能迎来一个加快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