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学研究和编辑实践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编辑论文,几个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34(2004)05-0100-03
“编辑学”一词于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出现,80—90年代我国首先将其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很快就结束了“有学”“无学”的争论,转入到对编辑学的定义、性质、体系、范畴、对象、内容、框架及分类方法等问题的研究。编辑学成为了一门既有理论探讨,又有以学致用为主要目的的应用学科。“一切编辑工作所具有的普遍的性质,是传播人类精神产品的创造性精神活动。”[1]二十年来,我国编辑工作者在编辑学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近年来看到不少编辑学论文,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方面严重脱节,主要存在以下两大方面的问题:
1、大量的编辑学论文空谈编辑学理论,与编辑实践相脱离,根本谈不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存在着五多五少现象:实践经验总结多,理论分析概括少;技术、工艺论述多,科学分析阐明少;综合分析和一般谈论多,专题研究、深入分析少;老编辑参加研究的多,青年编辑参加的少;重复论述多,独创看法少。之所以如此,一是由于编辑学论文和著作读得少,把握不了研究动态,没有理论基础,致使老生常谈;二是由于在编辑实践中不注意总结、积累,缺乏实践基础,致使泛泛而谈。
2、在编辑学的研究方面,确也涌现出不少优秀成果。如《编辑学报》、《编辑之友》、《编辑学刊》等刊物上发表的有关编辑学的论文,到目前为止有近万篇。但是,如何把编辑学理论用于指导编辑实践,确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特别是作为主编或编辑,主动地、有意识地用编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编辑实践活动,是一个十分薄弱的方面。毛泽东同志说过:“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2]这段话十分切中时弊,因而,当前把编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编辑“生产力”是刻不容缓的。
一、用系统论指导编辑学研究和编辑实践
同有些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所不同的是,编辑学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于是,编辑学的研究者大多侧重于编辑学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的研究,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构建编辑学理论体系框架的基础。但是,从整体统揽编辑学各个方面的研究,编辑学各个方面之间关系的研究,优化编辑学结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尚未深入。这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编辑学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并影响到编辑实践活动的效果。用系统论指导编辑学研究和编辑实践的科学性与优越性在于:
1.整体性研究。把编辑学理论、编辑实践活动、编辑实践效果作为三大子系统,把与“编辑”二字相关的诸方面归类纳入三大子系统构成二级子系统和三级子系统,从而构成编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系统工程”。[3]把此“系统工程”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就能从整体上把握编辑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把握理论、实践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达到宏观控制的目的,加速编辑学理论与实践体系框架的建立。
2.交叉性研究。在整体性研究的基础上,有利于开展交叉性研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便于开展编辑学各字系统或二、三级字系统之间的交叉性研究,提出新的研究方向;第二,便于沟通各个方面或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达到相互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机制的目的;第三,便于观察编辑学理论与实践某一环节的变化对整个“系统工程”的动态影响,发挥整体性研究的最佳效益。
3.优化性研究。在整体研究、交叉性研究的基础上,有利于开展优化性研究,达到优化编辑学理论体系,优化编辑学研究方法,优化编辑知识结构,优化理论、实践与效果的关系等目的,加快编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发展步伐。
对编辑学开展整体性研究、交叉性研究、优化性研究,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将会充分发挥系统论对编辑学研究和编辑实践的最佳效益。
二、潜科学与编辑学研究、编辑实践的关系
潜科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我国申先甲、朱新民等学者创立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潜科学的含义有两方面:一是从科学认识过程看,指的是孕育中的科学思想;二是从科学发展的曲折性来看,指的是处于待显阶段的科技成果。[4]任何一项科技成果都要经历一个孕育时期和待显的阶段,完成由潜到显的转化历史,才能被世人所承认而成为常规科学。我们从事的编辑学研究也不例外。
近20年来,潜科学的研究蓬勃发展,潜科学的理论体系也逐步形成,但其应用方面较为薄弱,特别是潜科学之间的交叉研究基本没有涉足。事实上,无论是对于孕育中的科学思想,还是对于待显阶段的科技成果,编辑、学术期刊都是处于由潜到显转化的关键性位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学术期刊是科技成果由潜到显转化的主要载体。无论是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学科形成的过程,还是横察当代科学社会化、集约化的现状,没有学术期刊已完成的处于待显阶段的研究成果就难以得到广泛的传播,也就谈不到在实践中检验其真伪,也就难以为世人所认识,达到由潜到显的转化也只能成为空谈。
编辑是科技成果由潜到显转化的参与创造者。编辑工作者面临着如何更好地对已完成的、处于待显阶段的科研成果加以识别的任务,承担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重任,也直接承担着科技成果由潜到显转化的关键步骤。编辑活动是科技成果由潜到显转化的创造性劳动。编辑对来稿的选择活动和加工活动,是一种高层次的创造性劳动,从选题、组稿、审稿、修改、定稿到编排、校对、发行,处处充满着创造性色彩,促使着待显成果和待显人才由潜到显的转化。学术期刊的编辑必须具备潜科学意识,即科学问题的识别意识,科学猜想的识别意识,科学假话的识别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肩负起科技成果有潜到显转化的重任。
学术期刊的出版单位应该充分挖掘并发挥其潜科学功能,应该成为科技成果由潜到显转化的吹鼓手,扶持潜科学人才成长的摇篮,培养科学新思想的土壤,产生科学新发现的源头,传播技术新发明的推广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肩负起促进科学事业健康发展的历史使命。
三、传播学与编辑学研究和编辑实践的关系
编辑学是研究编辑工作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5]编辑学与传播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研究信息的有效性,以及信息交流、积累的规律方面,编辑学研究与传播学研究有相同之处,所以大多编辑学研究者没有进行编辑学研究与传播学研究的交叉研究。传播学以研究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为主,着重信息传播理论和传播效果的分析。[6]编辑学则侧重研究书籍、报刊等各类出版物,重视知识与信息的系统性和积淀性。
编辑工作旨在调节信息的无序化和信息产品的有序化这对矛盾,编辑通过自己的工作,把纷繁的客观世界之中的知识信息系统化、条理化,使无序的信息以体系化、知识化、有序化的方式存在。
从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目的来看。编辑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传播知识信息,这就需要研究信息用户,信息组织、管理与利用,信息传播手段与方式,特别是当前网络环境下,注重读者研究是编辑学研究的热点。而传播学研究注重有关信息的产生、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的原则与方式方法,它能从另一角度为编辑工作中的这些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因此,开展传播学与编辑学交叉研究的新领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收稿日期:200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