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时空》主持人水均益被业界和广大电视观众所熟知,主要原因是他理性、挑剔但不轻狂的追问。同样,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是一个“追问者”,一个引领学生理性追寻真理的“追问者”。
好的教学是一场师生间的对话,对话的关键是提问。在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教师仅有一问是不够的,这时就需要追问。所谓“追问”,就是针对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提问。深层次的追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通过追问,学生可以再进一步去仔细地观察、深入地思考;通过追问,学生还可以学会怎样提问、怎样学习。适时、有效的追问更可以彰显课堂的深度,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究错式追问,让“跑偏的思路”重回正轨
“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小学生受知识经验所限,思维经常会停留在肤浅的表层甚至“跑偏”,不能沿正确的思路去思考和分析。此时,教师需要一双慧眼,洞悉造成学生思路“跑偏”的具体原因,并通过及时追问,耐心地进行点拨,引领学生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案例1:《声音的产生》教学片断
师:刚才同学们采用了哪些方法使桌上的材料发出了声音呢?生:敲、打、击、撞、碰……
(师演示敲鼓、音钹、拍手、踏步等)
师:敲、拍、击、踏等都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你们觉得刚才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和物体受到的力有什么关系?
生:物体发出声音一定要受到力的作用。
师:那么,物体受了外力后一定能发出声音吗?
(师演示,大力压音钹,不发声;用小槌轻轻敲,音钹发出声音)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用力压音钹,音钹不发出声音。用小槌轻轻敲音钹,音钹发出声音。师:对呀,为什么用力压音钹却没有声音?
教师追问:“这个力要怎样用,必须起到什么效果,物体才能发出声音?”
由于“这个力必须起到什么效果”这个问题的指向性更为明确,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观察用力之后音钹发生的变化上,而不是继续纠缠于力本身。接下来教师让学生们再一次实验,观察音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应该去观察轻轻“敲”音钹和用力“压”音钹起到的不同效果,前者能使音钹产生“振动”,后者用的力虽大却没能使音钹产生“振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当学生的理解出现“片面性”的错误或偏差时,教师及时的追问可以把学生跑偏的思路拉回正确的方向。这种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提问方式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从而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去理解科学道理、解决科学问题。
二、点睛式追问,让“搁浅的思维”再次启航
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理解才能最深,也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教师应该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引导点拨、画龙点睛,让学生的思考更深入、更理性、更有广度。
三、生成式追问,让“即兴的创作”精彩纷呈
极富激情的课堂教学应当具备较多的即兴创作,这种即兴创作更多的是师生智慧火花的闪现与碰撞。因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随时会发生意外,这些意外事件往往是学生独立思考后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是学生个性张扬的最佳展现。很多教师将这些意外事件视为“节外生枝”,对之或是熟视无睹,或是草率了断,遗憾地与有价值的“生成”擦肩而过。而那些智慧型的教师则总能敏锐地捕捉并积极回应,以睿智、及时的追问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教学中的“节外生枝”演绎出独特的精彩。
案例2:《有趣的磁铁》教学片断
之前,学生通过探究知道磁铁分两极,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磁极,而且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这时,一名学生提出了质疑,他说他的磁铁是同极相吸。
老师没有驳斥他,而是让他上台演示。演示时发现,他的一块磁铁从红色部分的中间位置断裂了,相同颜色的两头靠在一起,果然相吸。此时,教师顺势追问:“同样的颜色应该相斥才对,为什么会相吸呢?”
学生陷入了沉思。见学生被难住了,教师进一步追问:“磁铁断了,还是不是磁铁?如果是磁铁,这两端吸在一起可能是什么原因?能不能做个大胆的猜测?”
这样一引导,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一个孩子说:刚才相互吸引的两端虽然颜色相同,但可能一个是南极,一个是北极。”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一块磁铁断开成两块,是否每块都有两极”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课堂教学中随时会发生意外,巧妙理智地在意外时进行追问,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消极影响,引导学生深入开展探索活动,提高科学课堂的实效性。
科学课堂是思维严谨的课堂。教师的追问是引导学生一步步思考、探索的“导航仪”,是挖掘学生思维深处的“钻探机”,也是提升学生思维高度的“云梯”。
论文作者:张建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12月总第1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6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磁铁论文; 声音论文; 思维论文; 物体论文; 课堂论文; 《教育学》2016年12月总第1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