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感染管理科 山西长治 046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MUC2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时小肠黏膜中的表达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C组)、恶性梗阻性非黄疸患者(B组)及健康志愿者(A组),AB-PAS染色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三组研究对象的肠黏膜上皮内杯状分泌情况、细胞数量变化及MUC2的分布及表达情况。结果:C患者的杯状细胞数量、MUC2数量明显低于其他两组研究对象,与A,B组分别对比,P<0.0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肠黏膜MUC2数量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中明显减少,可能是肠黏膜屏障受损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恶性梗阻性黄疸MUC2;小肠粘膜;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4-0118-02
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主要病理机制为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引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所致,该病起病隐匿,并发症及死亡率均较高。对MOJ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的分子学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该病的治疗有深远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恶性梗阻非黄疸患者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56.3±3.2)岁,血清TIBL范围7.7~18.24μmol/L,设为B组,恶性梗阻黄疸患者60例,其中男28例,女32例,平均年龄(53.6±2.7)岁,血清TIBL范围48.7~455.3μmol/L,设为C组,再选同期健康志愿者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54.2±3.5)岁,血清TIBL范围7.5~17.78μmol/L,设为A组。三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方面(如性别、年龄等)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3组患者均在胃镜或ERCP检查时,于病变部位2~5cm范围(A组取同一位置2~5cm范围)内钳取肠黏膜组织。常规固定、包埋、切片。肠黏膜上皮内杯状分泌情况及细胞数量变化采用AB-PAS染色观察;肠内MUC2分布及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B-PAS染色步骤:(1)常规切片脱蜡;(2)阿尔新蓝染色30min;(3)蒸馏水冲洗1次,5min;(4)1%高碘酸染色10min;(5)蒸馏水洗2次,每次3mn;(6)雪夫试剂染色15min;(7)蒸馏水冲洗;(8)脱水封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步骤:(1)石蜡切片脱水,(2)蒸馏水冲洗3次,每次1min,PBS浸泡10min;(3)抗原修复;(4)PBS冲洗3次,每次5min;(5)3%过氧化氢,37℃孵育10min;(6)山羊血清封闭特异性抗体;(7)加入一抗;(8)PBS清洗3次,每次5min;(9)加入二抗;(10)PBS清洗3次,每次5min;(11)滴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孵育20min;(12)PBS清洗3次,每次5min;(13)DAB染色,1.5min;(14)自来水冲洗5次,每次1min;(15)苏木素复染10s;(16)脱水封片。采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统计阳性细胞染色的平均光密度(OD)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所得数据用%表示,运用χ2检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AB-PAS染色结比较
A、B组研究对象的肠杯状细胞饱满,均匀的分布在肠粘膜上皮,呈紫红色。C组患者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减少,部分细胞向肠腔内分泌大量黏蛋白。三组的OD值分别为0.33±0.02,0.34±0.03,0.12±0.02。A,B两组对比无差异显著,P>0.05,C组与A,B组分别对比,P<0.0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黏蛋白是分子量较大的糖蛋白,由体内多种上皮细胞分泌。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膜结合型和分泌型[1]。在机体健康状态下,黏蛋白参与上皮细胞的更新及分类、调节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细胞黏附,同时对上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在病理状态下,黏蛋白会在癌变和恶性肿瘤中发生异常表达[2]。MUC2是一种分泌型黏蛋白,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小肠、结肠细胞均有表达。该种蛋白质可在肠道表面形成粘液层,拮抗和润滑致病菌的肠道侵袭及黏附。正常状态下,MUC2在肠粘膜上皮细胞中高度表达,在大肠癌肿瘤细胞中表达低。目前,有大量研究表明多种上皮来源的肠道疾病和肿瘤中,黏蛋白异常表达,结构及功能发生明显改变,且临床预后是异常表达的首要相关因素[3]。有研究显示[4],MUC2启动子的高甲基化是导致该蛋白异常表达的原因。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MOJ患者与健康患者相比,肠黏膜呈现病理性损伤,肠组织中黏液层受损,MUC2含量明显降低,杯状细胞释放大量的黏蛋白后细胞缩小空虚。说明MOJ可导致MUC2受损,破坏肠粘膜屏障,而在此时杯状细胞迅速做出反应,分泌大量黏蛋白以促进受损的粘液层修复,这是一种小肠的自我保护机制。以上是对MUC2受损从细胞层次进行分析,从分子学层次探讨MUC2受损机制,尚不清楚。一方面,MOJ患者与正常人群相比,小肠内胆汁量大大减少,小肠内呈现酸性环境,黏液层会消耗更多HCO3-,导致依赖NaHCO3的阳离子黏蛋白性质发生改变[5-6]。另一方面,黏液层受损可导致肠上皮细胞受到细菌及有毒物质侵袭,从而发生损伤,受损的肠粘膜上皮细胞脱落进入肠腔,可能会加重粘液层损伤。
综上所述,在小肠黏膜屏障中,MUC2发挥着重要作用。小肠黏膜MUC2数量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中明显减少,可能是肠黏膜屏障受损的机制之一。
【参考文献】
[1]梁张,李德卫.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外科姑息治疗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06(4):467-470.
[2]顾斐斐,李丽,孙丽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3,12(7):22-24.
[3]韩成龙,马亦龙,欧盛秋.~(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22例疗效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5,02(11):141-145.
[4]崔哲铭,谢强,张德巍.血清CA19-9检测对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1,12(7):1343-1345.
[5]朱晓丹.恶性梗阻性黄疸不同姑息治疗方法的疗效观察[D].石河子大学,2015.
[6]马恩光.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的临床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
论文作者:李正洁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6
标签:黄疸论文; 黏膜论文; 小肠论文; 细胞论文; 患者论文; 蛋白论文; 粘膜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