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第四中学 730299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多年以来,“读不好”“讲不好”的问题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许多学生认为现代诗歌太难懂,很陌生,他们不喜欢学,也不愿意学。面对这种现状,教师应该好好思考一下隐藏在这种现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也该好好探讨一下“如何教”的问题,引领学生充分体会现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价值,让学生爱上现代诗歌。在现代诗歌的具体教学中,我摸索出了自己的教学之法:
一部曲:紧扣标题、背景,把握诗人的情感
一般来讲,每篇现代诗都蕴含了诗人浓浓的情感。现代诗的学习首先要反复诵读,品出诗人的情感。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会读诗的人一定先从诗歌的标题读起。像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单看标题情感就非常明确,诗人抒发的是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而土地也是祖国的象征,因此紧扣标题会让读诗一起步就变得明朗。结合写作背景读诗会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诗人感情的针对性。《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则写出了对祖国的不幸而忧虑的情绪,同时又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对于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青年诗人舒婷来说,有这样的感情也在情理之中。不过像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不能一眼从标题上判断出诗歌表达的情感了,但诗人“用残损的手掌”做什么,则是提醒学生朗读时首先要关注的信息。通过开篇“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和结尾“永恒的中国”,学生不难明白诗人的情感对象依然是祖国。1942年戴望舒因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抒发了他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终将战胜侵略者的信心。
由此可见,把握诗人的情感,标题不可忽视。
二部曲:找出意象,体会诗歌的抒情方式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找出意象,并揣摩诗人如何运用意象表情达意,最终抓住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起笔,这个假设式的开头,学生会一眼找出“鸟”就是诗人寄托感情的意象。那么这只“鸟”和诗题中的“土地”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原来它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这里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赋予这四个意象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土地”是正在遭受日本侵略者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河流”象征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像河流一样汹涌奔流……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作者将“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对应物上,学生通过朗读诗歌,会很快捕捉到这四个意象,反复朗读,自然就领悟到了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境界,明白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这里诗人在意象的选择上可谓独特而新颖。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在第一节诗人使用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五个意象。这些意象唤起人们对往事的痛苦回忆,说明祖国长期以来处于贫穷和落后的状态。在意象的选择上,诗人避开了长江、黄河、黄山、长城等豪壮的意象,却从不为常人注意的平凡事物中发现了美。而在第三节则用 “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 五个新颖独特的意象,描绘了处于转折时期的祖国百废待兴、一派光明、积极向上的新面貌。这两节诗也自然前后形成了对比。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的关键。
三部曲:寻感情变化的踪迹,整合诗歌特色
《我爱这土地》共两节,第一节以假设开头先描述鸟儿全身心地为土地歌唱,一个破折号又写出了鸟儿死后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诗人借赞颂鸟儿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第二节则运用设问,直抒胸臆,对第一节哀婉忧郁的叙述进行了高度凝练的概括,使全诗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乡愁》诗的每一节对应人生的一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相承的,而表示时间的词语又像一条红线贯穿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命历程。但前三节总体上是抒发个人的乡愁,第四节则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情厚谊,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是游子的共同乡愁,前三节是第四节的铺垫。纵观全诗,学生就会明白作者写诗的目的在于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对祖国的热爱。《我用残损的手掌》前半部分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中国大片沦陷区,感情色彩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则摸索的是解放区,感情色彩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部分自然形成了对比,诗人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而且前后部分在描写方式上也不同,描写沦陷区,从实处落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画面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更能激发人内心温情的一面。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诗歌的过程中,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寻找诗歌中的关键词、总领句、反复句、过渡句等重要词句,进而快速捕捉诗歌的行文特色,把握诗歌的起承转合,了解诗人感情变化的踪迹。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上三部曲就是我教给学生的“渔”。现代诗歌的教学要立足于学生反复、充分的朗读上,但读要有读诗之法,这三部曲将会引领学生有的放矢,逐步朗读诗歌、把握诗意。初读把握诗人的情感;再读找出意象,体会诗歌的抒情方式;最后寻求诗人感情变化的踪迹,整合诗歌特色,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论文作者:郭琴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12月总第29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9
标签:诗人论文; 意象论文; 诗歌论文; 祖国论文; 土地论文; 感情论文; 学生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12月总第29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