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党员队伍发展的回顾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员队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员是党的细胞,是党的活力的源泉。中国共产党由建党初期的5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6300多万人,成为领导着12亿多人口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党。这一了不起的变化,既让人感到振奋,也催人深思。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来临之际,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总结80年来党员队伍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于在新世纪进一步搞好党的自身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党员队伍的发展历程,同党的建设和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一样,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发展壮大。总览党员队伍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历史阶段。
民主革命时期。从党的“一大”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8年党员由50多人发展到448万人,平均每年净增16万人。这期间,党员队伍发展经历了两次“马鞍型”,体现了这个时期党员队伍发展的曲折性。
党的“一大”召开时,全国仅有党员50多人。为了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1923年6月召开的党的“三大”决定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了党内合作关系。国共合作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革命形势高涨,我们党的队伍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党员人数迅速增加,到北伐出师之前的1926年4月,党员发展到1.1万人。在北伐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大发展的有利形势下,党员队伍发展更快,到1927年4月,全国党员达到5.7万人。1927年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7.15"反革命叛变,第一次大革命终于失败,党组织惨遭破坏,党员数量锐减到1万多人,党的组织转入秘密状态。
“八七”会议决定举行武装起义反对国民党,把革命力量转入农村,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同党内“左”右倾错误的斗争中,克服了“左”倾关门主义,实行了正确的发展党员路线,农民和其他各种非无产阶级出身的党员随之不断增加,党从失败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至1934年红军长征前夕,全国党员约达到30万人。由于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的组织遭到摧残,1935年全国党员剧减至4万人左右。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此后,逐步制定了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党员发展工作逐渐走上正轨。经过8年抗战,党的组织得到迅速恢复、发展和壮大,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全国党员达到121万人。发展党员工作适应了抗日战争时期政治任务的需要,保证了党领导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决定从秘密建党转为公开建党,党员队伍快速发展,至新中国建立时,全国党员达到448万人。党的队伍的空前壮大,不仅有力地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而且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从新中国的建立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建国头17年党员由448万发展到1871万人,平均每年净增83万多人。
如何对待发展党员问题,是党执政后自身建设所必须正视的基本问题之一。根据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在此后几年里放慢了发展党员的速度。1954年底,中央组织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工作会议,认为全国农村党员数量偏少,同党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不相适应,提出要在今后的三年内在农村大量发展党员。1955年,又强调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大量发展党员。到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时,全国党员达到1073万,其中1956年就发展党员300万。在大量发展党员的过程中,有些地方搞“建党热潮”,不顾标准随意发展。针对这一情况,1956年12月召开了全国省、市、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长会议,决定1957年全国基本停止接收党员。加之后来的反右斗争,在1957年全国基本停止了接收党员。
1958年12月,中共中央批发的《中央组织部关于今后接收党员工作的意见》指出:在目前面临大跃进的新形势下,党员的数量太少已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同时在斗争中涌现出了大批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坚决奋斗的积极分子,这说明目前发展党员的工作具有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为良好的条件。于是又采取分配任务的办法搞了一次党员大发展,到1961年底,三年时间新接收党员642万名,党员增加到1738万。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于1961年11月26日在《对〈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报告〉的批示》中指出:今后接收党员,必须切实注意质量,不要大量地接收新党员。到1964年底,三年时间党员人数只增加60万人,这时全国共有党员1801万。但是,1965年以后,中共中央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新的高潮,应积极地、较多地、慎重地接收党员,到“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全国党员人数达到1871万人。
“文化大革命”时期。在这10年,党员发展到3507万人,平均每年净增约160万。
这个时期发展党员工作是极不正常的。发展党员工作以“五十字建党大纲”为指导思想,党员标准被修改,入党程序被简化,党的“九大”还取消了党员预备期。简言之,这时期党员发展工作服从于“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需要,其结果是:降低了党员标准,使一些不懂得党的知识,以及凭造反而未经党的教育的人混入党内,造成了党员队伍严重不纯。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以来党组织工作徘徊的局面,端正了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方针。此后20多年,既积极发展党员,又开始疏通“出口”。在疏通“出口”方面,采取了除名、开除的办法解决“文化大革命”中突出发展的不合格党员;创造了民主评议党员的办法,劝退和除名不合格的党员。在发展党员方面,确定了“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颁发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规范了发展党员工作的程序,强调了各个阶段发展党员的重点,发展党员工作步入了良性发展的正常轨道。
回顾80年来党员队伍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我们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在被屠杀、被围剿的“逆境”中逐步由弱变强,从非执政的党到成为执政党,其间虽经挫折,但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其生命力由何而来?首先,来自于党的先进性。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从而能够把握社会前进方向,以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工人阶级作为党的阶级基础,能够根植于人民群众中,因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其次,来自于正确的建党原则。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列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按照这一建党原则,使党始终能够保持严格的组织纪律,保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统一。同时,我们党根据中国的国情,不仅注重加强组织建设,还十分注重思想建党,通过不断整党整风,不断地加强对党员的日常教育与管理,从而使党得以发展壮大,又能在组织上新陈代谢。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经验与教训。
第一,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是发展党员工作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党组织是由党员组成的,党员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基础。在民主革命时期,由于中国革命的特点和社会条件所决定,无产阶级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队伍,所以大量非无产阶级出身的人被吸收进党内。从1926年我们党提出“到农民中去”,到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后,新增加的党员中70%以上是农民。但是,我们党在吸收农民入党时,并没有放弃坚持党的性质,而是要求各种非无产阶级出身的人加入党的队伍,必须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首先着重从思想上、政治上建党,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的建党路线,从而使我们党在吸收大量非无产阶级出身的人进入党内的情况下,能够始终保持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四个多样化”的新形势下,一些非工人职业的劳动者加入党组织,将是在所难免。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这些人能否加入党组织,而在于党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依然实行有力的思想建设,使那些加入党的队伍的人“不要把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等的偏见的任何残余带进来,而要无条件地掌握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685页)
第二,必须适应党的政治任务的需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党的建设必须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因而党员发展也必须为政治路线服务。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政治任务是夺取政权,发展党员要为这一政治任务服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政治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两个文明”建设,那么发展党员工作就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发展那些忠实实践“三个代表”的人入党。党的80年历史表明,正是党员队伍发展适应了不同时期的政治任务的需要,才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巨大成就。
运用这一原则的经验与教训是:(1)发展党员必须适应党的政治任务需要,这是有前提的,就是党的政治路线的正确。舍去这个前提,发展党员就会走向歧途,如“文化大革命”时期发展党员工作就受到了错误路线的干扰。(2)发展党员适应党的政治任务需要,不应忽视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如果说在战争年代“火线入党”尚有其特殊需要和意义的话,那么,在和平年代搞“火线入党”,就无必要。实践告诉我们,发展党员的“高指标”、“高速度”,势必以低质量为代价。(3)不能狭隘理解“适应政治任务的需要”,不能仅看到近期目标,忽视远大目标;仅看到本部门、本地区的需要,而忽视整个党的需要。
第三,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建立健全新陈代谢机制。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党组织的发展规律。党组织要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有良好的新陈代谢机制。这种新陈代谢,不只是党员队伍新老更替,更重要的是“吐故纳新”,即经常地清除不合格党员出党,经常地吸收优秀分子入党,使党员队伍保持适当的人数,并且是真正合格的党员。列宁有句名言,宁要少些,但要好些。共产党的力量和作用,与其说是取决于党员的数量,不如说是取决于党员的质量,取决于他们的坚定和对无产阶级事业的忠诚。因此,要建立新陈代谢机制,做到既要有一定的党员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发展党员时要严把“入口关”;同时要妥善处置不合格党员,对严重违犯党的纪律的,要开除出党,疏通“出口”。唯有如此,才能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使党员队伍有能力去实践“三个代表”。
第四,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组织保证。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建设好一支党员队伍,除了党的有关大政方针正确之外,关键在于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目前有些不合格党员滞留在党内,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些基层党组织没能履行好职责,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因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逐步确立了“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发展党员工作方针,但许多基层党组织并没有把好“入口关”,有的为了完成“计划”凑数发展;有的为了争当“先进”超额发展;有的拿“党票”做人情。凡此种种,严重背离了发展党员工作的方针。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基层组织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经常地清除腐败分子和处置不合格党员。同时要下决心整顿好基层党组织,唯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才能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纵观80年党员队伍发展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共产党具有自我发展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党员队伍建设得如何,关键取决于我们党自身。在新世纪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一定要把好“进口”,疏通“出口”,使党组织永葆生机与活力,提高战斗力,始终当好“三个代表”,不辱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