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运营模式中前进的商学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学院论文,模式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IMD的院长,这似乎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手上有充足的经费预算,拥有的雇员不算多也不算少,全都是世界上最聪明的那一群。经常环游世界,发放不菲的薪金。然而,当一名IMD商学院院长似乎没有想像中那么轻松。
Peter Lorange,IMD商学院院长,最近第一次来到中国,并接受了《商学院》的独家专访。他毕业于哈佛商学院,此后在耶鲁攻读了商业管理的硕士学位。在担任商学院院长之前,他曾在几家大的船舶公司担任管理职务。实际上,他还拥有一个祖传的船厂。来自于挪威的Peter Lorange?熏喜爱的运动是滑雪,显然并不是现在。"我曾经可以向前翻转,"Peter笑道。他喜爱古典音乐,尤其是巴赫的。"我并不沉迷于享受,也不会购买很豪华的汽车。"而正是这位看上去严谨沉静的挪威人,却在1989年刮起了一阵令各大欧洲商学院瞠目的旋风。
1993年,Peter Lorange担任IMD(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的院长,当时的IMD还尚未和瑞士的另一家商学院IMI(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Institute)合并,规模不大,默默无闻。Peter接手后,为象牙塔般纯净的商学院带入了全新的商业模式。而在12年后,《金融时报》将IMD评为国际化全球第一,综合排名欧洲第三的商学院。
记者:12年前,你来到IMD,当时的欧洲商学院基本上都以研究学术为主。你为什么想到将商学院带进商业运营的模式之中?
Peter Lorange:当时一般的商学院都没有针对客户的商业模式,而是从教授自身来考虑问题。我的看法则是应该从客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我们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办法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到了IMD后,将原有的近50人的团队结构完全打散。教授之间没有部门区别,只有项目组。每个项目组由几个教授组成,他们去共同完成一个任务,然后共同参与考核。IMD没有层级制度,年轻与否都不重要,关键是你有没有为客户服务的概念。另外一点也很重要,我们没有终身聘任制度,老师做得不好,会被要求离开。
记者:当时完成学校的结构调整以后,你决定从零开始,开展了你的第一个商业计划--learning network。目前已有140家大企业成为这个计划的成员。他们的员工可以每周三晚上,从网络上通过webcast来收看即时的专题讨论。在完全空白的背景下,你如何说服那些跨国公司的客户来参与你的计划的?
Peter Lorange:最重要的是这个计划本身有没有价值。一方面,公司认为IMD是可信的。另一方面,计划本身符合客户的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学习。我们很现实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去讲有什么问题。同时,洛桑是一个国际会议的中心,IMD的面貌是国际化的。IMD的学员来自于世界各地。而有些学校,比如哈佛和斯坦福,他们比较重视本地的情况。
最早加入我们学习网络的公司是雀巢、杜邦、香港汇丰银行。这些公司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全球化的公司。
目前,全球每个星期有14000名学员在网上收看learning network。在中国的企业还没有加入这个网络项目。但是有很多在华的跨国公司都拥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如飞利浦、爱立信、杜邦、IBM等公司。几年前海尔也曾经参加过这个课程项目。
记者:你在做这个计划的时候,遇到的最大挑战在哪里?
Peter Lorange:从16年前到现在,教授的人数从35个发展到55个,目前IMD发展的局限在于很难选择到好的合适的教授。而没有好教授就很难产出大量的有质量的课程。
首先一定是全球一流的教授;其次,他要接受IMD的办学方针。在IMD,团队的因素很重要。我经常说,IMD需要的是"我们,我们,我们",而不是"我,我,我"。另外一点,就是如何制造学校团队的价值。Learning network也是团队合作的产物。这有三个关键因素:研究、教学、推广。我们希望教授做好的研究,好的教学。但是好的研究应该是团队的研究。这样能更加有效率或者有不同的思维角度;教学上,针对公司的课程也是由很多教授分工合作,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职责;推广的内容比较多,比如给予学校的服务、商业发展、客户联系、校友会活动等等也是很多教授共同来做一个项目。
记者:我很好奇,这种强调团队的机制,如何激发教授们的积极性呢?
Peter Lorange:为了鼓励研究,我们会给很好的著述或文章一些评估奖励。比如你写了一本好书,可以拿60点,但是为了调动团队的积极性,我们规定如果是两人合作,那么每人都拿到60点,而不是每人一半。这些教授都是聪明人,他们知道如何通过合作来获得最大的效益。我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鼓励团队合作的。
在个人激励方面,我们可能是世界上付最高薪水的商学院了。这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底薪,还有年底的分红。一般的教授一年应该有35万瑞士法朗。工作效果很好的教授会有更高的薪水。如果表现不好则只能拿到底薪,当然,如果一直这样,他只能离开。
记者:IMD是否也会为如何留住好的教授发愁?我知道这是很多商学院院长头疼的问题。
Peter Lorange:我们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工资高是一个要素,更加重要的是我们有很好的气氛。作为一个一流的商学院教授,你渴求的是什么?当你身边全部是非常优秀的教授时,你会为身在这样的团体而自豪。同时,IMD又是一个强调团队合作的地方。很多商学院,有很孤独的职位,在那里你需要一个人去努力。而我们不需要个人的东西。
达尔文的观点是:适者生存。在我们的组织是这样,很优秀的人才会吸引我们,然后他们会被留住。这么多年来,只有2~3个老师因为生活的原因离开,而没有其他的原因。
记者:现在,很多商学院是营利机构,但同时它也是一个研究机构。最近,哈佛商业评论出了一篇文章,提出现有的商学院都走进了教学的误区。只重研究,不看实际。在全球商学院中引起了轩然大波。请问你如何来平衡这两个方面?
Peter Lorange:IMD的徽标下面有一行话:real world real learning。实际上,你说的那篇文章的作者,我曾经和他讨论过这个话题。在IMD,我从一开始就要求用商业的模式来经营商学院,重视客户的需求。
战略性地管理一个商学院是可能的,然而将一个战略决定在商学院中执行,则与公司的战略执行完全不同。因为,商学院的产品是价值创造。院长在其中的职责也和公司的CEO完全不同,他没有相似的权力。他不需要去做出战略的决定,而是要去制定出响应于市场的抉择。这需要全局的平衡观念和创造客户需要的价值。
IMD的整个系统都是倾向于非象牙塔式的教学。我们把25%的预算放在研究上,而研究的方向也倾向于创新、领导力等实际解决层面。
我和我的助手--Jim Ellert,负责学术的副院长,每半年要和每位教授开一个小时的会议。在这个会议上,我们会讨论他们的工作计划,探讨他们把时间放在什么方面?作为教授,不应该是只有教学,完全不作研究。比如今年你开发了一个新的课程项目,那么明年你就应该侧重于研究多一些。如果教授长期只关注一个方面,这也不符合IMD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