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 担当使命 开拓未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青年与使命”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使命论文,研讨会论文,摘要论文,周年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年与使命:昨天,今天,明天
再过半个月,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纪念日。近一段时间,团省委在全省各级 团组织及广大团员青年中广泛开展了“党在我心中”主题教育活动。今天举办的纪念建党80 周年“青年与使命”研讨会,就是我们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请到在座各位专 家与学者从系统的、理论的高度全面阐述我们党80年的光辉历程,从新的不同视角研究与讨 论不同时期青年及其肩负的使命,非常必要,具有重要意义。
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始终与中国共产党事业的发展相伴随,中 国青年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始终与中国共产党的责任与使命相统一。实践证明,党的事业的辉 煌与进步,党的队伍的发展与壮大,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完成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的传承过程 ,也是一代代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完成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的传承过程。
翻开党的80年的历史,中国青年肩负历史使命,曾写下这样的记录:
首先,在中国人民探寻民族复兴之路屡遭挫折、不断求索的时候,我们的青年始终紧跟着 党奋勇前进,不辱使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继承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历经艰 辛,用青春的活力,开拓了走向成功的道路,让中国人民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星星之火中看 到了希望之光。
其次,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破国门、中华民族面临最危险的时刻,我们的青年围绕党倡 导和实现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吹响了“一二·九”团结抗战的号角,走向民族解放的战场 ,用青春的热血,浇灌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之花。
第三,在中国人民面临光明与黑暗的选择面前,我们的青年紧跟中国共产党,投身于摧枯 拉朽的人民解放战争中,以青春的旋律、青春的豪情,奏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光荣诞生的胜 利凯歌,结束了一百年来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
第四,当新中国诞生,百废待兴、宏图欲展之际,我们的青年坚定跟党走的信念,艰苦奋 斗,同甘共苦,高擎新中国建设突击队的战旗,参加到新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主义的各 项建设事业中。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是一代青年在物质文明创造中光荣业绩 的浓缩,雷锋是新中国青年精神文明建设中突出典范和青年的楷模。
第五,当新中国前进的脚步陷入迷茫、亟待革新的时候,还是我们的青年在党的领导下, 率先奋起,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列,为发展经济献青春,为科教兴国献智慧,为社会进步 献热情。中国青年以前所未有的崭新英姿,在党为其提供的极为广阔的空间里,自由挥洒、 奋力开拓、勇于创新,使朝气蓬勃的青春进行曲响彻神州大地。
第六,当新中国以昂扬进取、意气风发的崭新姿态阔步迈向新世纪的时候,我们的青年紧 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 头脑,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追踪现代科技前进的轨迹,投身改革大业,奉献青春年华,以青 春和热血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丰碑,努力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自觉开拓者,中国先进文 化的坚定建设者,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忠实维护者。
纵览中国共产党成立80年以来的辉煌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两条清晰并行的轨迹:一是党非 常重视青年,无限信赖青年,积极引导和带领青年为推进中国的民族解放、人民富裕、祖国 富强、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二是中国青年始终紧跟党,站在时代的潮头,肩负历史使命,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茁壮成长。这既是历史事实,也是历史积淀下 的经验。
今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第三 代领导人,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这是无数炎黄子孙的光荣与梦 想,是中国共产党也是当代青年无比重大而又无比光荣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我们坚信,肩负着为实现党在新世纪三大历史任务而奋斗的神圣使命的当代青年,一定会 按照江泽民总书记的要求,认真学习、宣传、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建功成才,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祖国、 无愧于人民的辉煌业绩。
肩负时代重任 投身改革创新实践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在认真回顾总结党的光辉历史的同时,回 顾总结在党的领导下山西青年运动的发展历史,回顾总结山西青年紧跟党、沿着马克思主义 的正确方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贡献青春的历程,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 山西青年为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勤奋学习、积极实践、勇于创新、自觉奉献,为山西的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的成功经验,对于研究、探讨新的历史时期当代青年所面 临的新挑战、新课题,肩负的新任务、新使命,使当代青年继续沿着党所指引的道路茁壮成 长成才,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承担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为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继续做出突出的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 阶段。在新的世纪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政治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对人类政 治、经济、文化生活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 其产业迅猛发展,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开辟了广阔和前景。所有这一切,既给当代 青年在新世纪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带来新的严峻挑战。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 提出了“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方针和远景目标,明确提出今后五年至 十年,要以经济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学进步为动力,以提高城 乡人民生活为根本出发点。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当代青年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 线和基本纲领,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肩负时代 重任,实现山西振兴,努力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肩负时代重任,实现山西振兴,当代青年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定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信念。
——肩负时代重任,实现山西振兴,当代青年必须矢志艰苦创业,勇于开拓创新,争做推 进全省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的突击队。
——肩负时代重任,实现山西振兴,当代青年必须培养优良品德,弘扬文明新风,争做推 进全省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力军。
——肩负时代重任,实现山西振兴,当代青年必须勤奋学习,掌握本领,努力把自己培养 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肩负时代重任,实现山西振兴,当代青年必须努力发挥青年组织的优势,努力开创工 作新局面。
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要完成新世纪的新任务,实现 新世纪的新目标,当代青年就一定要认真履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 对青年一代提出的“四个统一”的要求,坚持爱国、团结、进步,投身改革创新实践,肩负 起在新世纪振兴山西的时代重任。
中国青年与民族复兴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使命。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 百余年间,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民族复兴的第一大历史任 务。最终,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 国,赢得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在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中国青年 总是站在斗争的前列,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永远值得骄 傲 。
新中国的诞生,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开始,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是实现国家的 富强与人民的富裕,完成民族复兴的第二大历史任务。50多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下,经过不断奋斗和探索,经历了失误与挫折,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 庄大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50多年来 ,中国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与人民在一起,走在时代的前列,为国家的兴旺作 出了贡献,同样不辱历史使命。
实现民族复兴的第二大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还在继续。21世纪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到本世纪中叶基 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终完成民族复兴的伟业。这就是目标,这就是方向,这就是新的 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制定了宏伟目标,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 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正确道路,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其内 容十分丰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面实施“科 教兴国”战略,努力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是基础。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的整 体素质,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在民族整体素质提高和优化的基础上,多出人才, 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尽快抢占世界科技发展进程中的原创权和制高点,充分发挥科学技术 的力量,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希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百姓的整 体素质不高,振兴就没有基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长期出不了杰出人才,出不了世界级 的顶尖人才,振兴就没有希望。而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的功能,不在现在,而 在未来。教育不能只有近忧(担心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而无远虑(考虑最终出了多少人才 、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有多大)。当前,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广大青年教师,必须 站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严肃审视自己的教育哲学和教育教学态度,彻底摒弃传统的落后 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教学方法,自觉坚持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 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得到自由和充分 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坚持素质教育的这些基本理念,才能优化学 生的素质,才能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来,为民族的复兴作出贡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 才辈出之时,就是伟大复兴之日。
青年总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无论是人才的培养,还是人才的涌现,希望总是在青 年一代。党和人民对青年寄托着殷切期望。中国青年在民族复兴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不辱 使命,在未来的50年中,在未来更长的岁月里,将一如既往,无愧于时代,创造出更加辉煌 的业绩,在自己手中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引导青年树立使命感的着力点
青年是创史活动最重要的一支主体力量,一个时代,其青年使命感方面的现状,是衡量该 时代是否具有创史活力的基本尺度之一。
为了更加有效地引导青年树立崇高的历史使命感,我们应当抓住以下两个着力点。
一、优化社会环境。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要使青年接受社会倡导的先进观念,不 仅要靠宣传教育,更要靠体现这些观念的社会环境。当前,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 社会整合远未完成的转型期,我们应特别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优化社会大环境:(1)优化与 舆论导向和利益分配相联系的社会评估、社会奖惩环境,在现实条件下,尽量扭转社会评估 、社会奖惩对先进观念的背离(如先进观念被舆论忽视,社会低估,执先进观念的人利益受 损、社会地位下降等),为青年崇高使命感的确立,奠定必要的社会存在基础。(2)优化文化 经济政策环境,为普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非营利精神生产提供政策支持。从投入、分配等 方面,确保思想道德教育基地正常建设,确保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稳定,确保 文化事业单位应有的资质。(3)优化社会生活环境,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有效治理腐败,加 强“官德”建设,带动整个党风、政风、民风的好转;二是打击黑恶势力,打击以“黄赌毒 ”为代表的各种丑陋社会现象,从实际出发,树新风、立新俗,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 会精神风貌;三是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有力回击以对我实行“西化”、“分化”为目的的西 方意识形态的挑战,从道理上、道义上、情感上,牢牢确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 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二、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当前思想道德教育尚不能完全适应时代要求,其突出的问题 ,一是教育内容落后,二是教育方法未能很好遵循客观规律。教育内容滞后,主要表现在教 育内容的非整合性上。比如社会主义原则与市场经济原则本身是兼容的,与之相应的价值观 念,道德观念,不仅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各有其无法相互替代的适用范围,而且还有一个 主次关系问题,即哪一方是“居于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的问题。确定了这一关系,“ 主帅”才能“升帐”,各层次的观念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形成具有内在自洽性的体系, 而不再是许多孤立的甚至相互冲突的观念的杂乱堆砌。这一整合的功夫,当前我们下得还很 还够。新的合格的思想道德教材,其内容一要完整准确地体现时代精神,二要在承认各层面 观念多样性的同时,强调系统的整合性、统一性,三要从现实生活实际和青年思想实际出发 ,首先立足于解惑答疑,尔后才谈得上引导模塑。按照上述要求组织好思想道德教材建设, 是个亟待加强的现实任务。教育方法未能很好遵循客观规律,主要表现在教育的片面性上。 人的心理结构至少包含认知、意志和情感三大基本层面;人格模塑只讲认知不讲其它的做法 ,是不符合个体社会规律的。孔子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事实 上,认知教育远不能涵盖人格教育的全部内容;相反,只有与意志教育、情感教育相一致的 时候,认知教育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当年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 成长为合格的共产党员,大都不是始于对社会发展必然规律的认识,而是由于他们的阶级立 场和阶级情感,使之“天然”地乐于接受革命真理;如今有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的成 绩能争满分,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具备起码的道德意识。可见,富于成效的人格模型,不 能搞“单打一”,而必须三管齐下,在认知、意志、情感教育上同时用力,并将三者有机结 合起来。为了做到这些,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改进教育方法:(1)在进行社会主义理 想、信念教育的同时,从培养青年战胜困难的勇气、奋斗不息的毅力和坚韧的自控能力等方 面,加强意志教育;(2)在确立社会主义政治立场、价值尺度和相关荣辱观、苦乐观的过程 中,加强对青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情感教育;(3)从真善美统一的角度 ,确保认知教育与意志教育、情感教育的同构,并使三者在教育活动中融为一体;(4)以全 面模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将上述教育贯穿于一切青年教育活动、组织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和生活活动之中。
使命的含义
“使命”,是多年来青年研究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最多的词汇和议题之一。但“使 命”二字真正含义是什么,却少有人去探究。我认为,使命,是一种意识,是人类认知过程 中隶属精神范畴的一个层次,是一种对待自身及民族、国家利益的态度和责任感。“青年与 使命”的议题,有将二者对立之嫌。实际上,青年人的使命感,应是一种历史、生活造就的 必然现象,是时代、社会赋予青年人的一种思想、情感、责任或精神。使命,不单单针对青 年人而言,中年人、老年人,同样有也应该有自己的使命,有对国家、民族乃至自身、家庭 担负的责任。我们所应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的,是如何教育、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使命感 。
前些日子,电影《紫日》在一些大城市陆续上映,当影片中出现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人, 用活人练刺杀的画面时,场内的小学生们却哈哈大笑。导演对这一极不正常的现象忧心忡忡 ,呼吁全社会关注这些祖国的未来。笔者因在高校教书所需,曾对三百余名在校大学生作过 一 次调查。“有多少人通读过中国四大文学名著”,结果是零。“有多少人精读过中国文学名 著其中一部”,结果仍是零。当然,这三百人并非中文系的学生,但作为大学生,文化底蕴 的欠缺,历史、民族知识的匮乏,精神、思想内容空洞,已发展到作为一名青年人的思想道 德、精神文化的最低水准线。由此而论,“青年——使命”的研究,应当放在关系到国家、 民族命运和生死存亡的高度认真对待。
由于近代中国历史的特殊性,似乎“使命”对于青年来讲,更为重要更为迫切更为具体。 但 放眼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悠悠三千年,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是一种传统。这种对国家 、民族、家乡、事业的自觉责任感,既是对自身价值的一种肯定、对人性的一种弘扬,也升 华为整个民族的一种优秀的传统,使其成为国家富强的底蕴、民族崛起的动力。自屈原忧国 忧民自绝汨罗江起,至现代以五四运动为标志,达到一个高度,形成一种精神。尤其是青年 人的使命感成为一种全社会的共识,一种衡量青年和知识分子的标准,衡量社会发展健康与 否的参照系。推而广之,使每一个民族成员、公民对国家、民族、民众利益的关注程度上 升为一种自觉意识的健康的表现形态。因此,使命感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核心之一,是当今中 国政治文化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种标准、一个目标。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必然的 使命化作一种自觉的思考和行为规范。将“青年与使命”关系的研究由理论的滞后变为理论 的引导。
欲达到这一目的,除集中社会精英力量进行专题攻关之外,提高青年干部的素质是完成这 一命题的重中之重。因为,使命感是建立在高素质和健康人格基础上的一种精神活动,是政 治思想工作领域里的一个终级目标。而了解和掌握祖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正确理解党和 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又是使命感形成并落到实处的文化准备与理论准备。
应该把青少年使命感的培养看成一个系统工程,看作一个完整的过程。全社会共同努力, 特别是教育、理论和青少年工作者和管理部门,携手共进,使“使命感”的建立成为全社会 的一种行动。每个人的使命感,由少年儿童时代培养,青年时期确立,中年时期履行、老年 时期完善,使其成为民族文化传统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因此,建议团省委制定一个远景 规划——“团干部硕士化”,首先从提高团干部的素质抓起,使共青团干部真正成为培养青 少年“使命感”的理论指导者和实践中的创新者。
青年干部的素质,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提高,一是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优秀传 统。二是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以及远景发展目标。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彻底改变青 少年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的问题。只有真正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前进的方向,“青年与使命”的 理论命题才能真正显示出勃勃生机。
我们必须承认,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我们走到了今天,中国的日渐强 大,百姓生活的日渐富足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成果。但是,中国未来如何发展?便需要一 种从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模式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加以引导。目前的中国,是诞生新的遵循马 列主义一般原则的具有开拓性学说的时代。这种学说依据的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发展 模式这一事实;理论产生的根据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发展经济、使祖国繁荣富强已取得的 经验;核心是在世界格局产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如何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充分发展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走出一条既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一般原则,又实事求是 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还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只有真正了解了这一发展趋 势和新学说的核心,才能切实把握未来发展脉搏,才能将青少年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青年人 的使命才有正确的方向。因为我们应该懂得,虽然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出现了许多不能令人 满 意或令人忧虑的事,但是这种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是具有历史性的、世界性的、丰碑性的。 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必定有着一席重要之地。这是当今青年使命的真正含义和真正的内 容。
资源与承担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80周年。今天当这80年已成为历史的时候,当上世纪也成为史册中 刚刚翻过的一页的时候,回望历史,面对现实,构想未来,我们不能不用世纪转换之际特有 的总结性的目光再一次聚焦这已成过去时的80年,甚至是始于1895年甲午海战之后的整个现 代性转换的百多年历史。
中国20世纪是一个真正伟大的世纪,是一个由古代传统社会向新的现代性社会大转折的世 纪,这样的大变局、大转型,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多见。自先秦以来,恐怕也只有春秋战国 和魏晋时期差可与之并提。它的伟大就在于这前所未有的历史转型,并且也还在于为着这转 型孕育、诞生、成长和壮大起了一个伟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换句话说,这一中国社会 的现代性历史转型虽然早在19世纪中叶就开始萌动、发轫,但真正全力承担起来并实际予以 实行、推进和已取得巨大成就的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80年历史,也就是推动中国 社会进行现代性历史转型的80年。今天我们刚刚步入了一个新的世纪,我们身处的现实背景 同上世纪初比已有了很大的不同。经济全球化、世界的传媒化或信息化,使我们面临许多前 所未有的新课题、新挑战,但至少三点仍然没有改变,那就是追求国家和民族的民主、富强 、文明的目标没有变,中国现代性的历史转型仍在根本上没有彻底完成。还有,上世纪初年 那些党的创始人、思想先驱们,在当年也是青年,在年龄上同今天的青年处于同一平台。这 就有一定的可比性。当然在这里的“比”实际上应该是指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从 党的创始人、思想先驱们那里继承什么样的宝贵资源,应该有何种现实承担?在这里,资源 也主要是指精神遗产、思想或文化资源。虽然应继承和发扬的东西很多,但我认为以下四个 方面可能更有意义:
(一)学习。中国的古代文明曾经是非常辉煌灿烂的,正因为如此,中国过去所持有的世界 意识便是一种华夏中心主义的天下观念,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才迫使中国人睁眼看世界,不 得不接受了现代国际观念,而且知道并承认别人比自己强。中国近代的危机,正是一种资源 的危机,是传统文化、传统文明的落后和现实失效。怎么办?只好眼睛向外,学洋务、学新 学,就成了一种时代性的大潮,“留学热”在古老的中国骤然兴起。鲁迅就是个代表,他果 决地提出要走异地、“求别样”、“别求新声于异邦”,并先是进新式的南京水师学堂,后 又赴日本留学。而且还就向外学习的问题,提出了著名的“拿来主义”。不光鲁迅,像陈独 秀、李大钊、蔡元培、周恩来、邓小平、郭沫若、胡适等等一大批思想先驱都有到国外留学 、向先进的域外文化学习的经历。严复译撰的《天演论》之所以能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 经典,“严复热”在上世纪初的勃然兴起,也正是这一特定历史的产物。正是在向外学习、 被迫引进域外资源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一批精英之士最终找到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建 立了自己的组织。而今天,我们则进入了一个知识经济、信息爆炸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学习 已成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或者说,学习这一问题与上世纪初同样重要,甚至更加迫切 和必须。因此,学习先辈们的学习精神,以足够的精力重视学习,无形中就成了新世纪青年 人的一种历史承担。(二)人文承担。我们讲承担一般是指一个人应该肩负起振兴国家和民族 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讲,承担则应是指对人的重视,对人的终极价值的关 怀,也就是所谓的“人文承担”。像梁启超的“新民说”,陈独秀的由“立人”而“立国” ,鲁迅的“首在立人”,改造国民性,都是重大的人文承担;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 字”,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都是如此。相反,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有不少人重 技 术而轻人文,重利益轻承担。因此,重视和强调有所承担,正乃当务之急,也是我们对党的 创始人的承担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今天的承担除了对人终极价值、意义的关怀外,还有一个 文化建设的问题。在当今社会,可以说主要有三种文化:主流文化、精神文化、大众文化。 这三种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无法再靠政治、计划或体制性的措施了 ,而主要应靠各种文化之间的互动、融合、优化、提升。其合理的理想的配置,正离不开一 种建设性的文化承担,靠我们每个人积极而杰出的工作和建设,即靠我们的工作和建设来促 进其朝合理和理想的目标配置。(三)进取和斗争精神。党的80年代历史是一部进取和斗争 的历史,从建党初期一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每前进一步都是进取和斗争的结果。今天 ,市场经济已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不积极进取显然不行。这也是应该继承和 发扬的。(四)岗位意识。上世纪初,党的创始人和五四思想先驱们,他们可能一开始都是思 想启蒙的先锋,专业革命家,但逐渐地各自“分途”,术业专攻,有了不同的具体事业,如 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科学家、作家、艺术家等等,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党和人民做 出了应有的贡献。像鲁迅,就并没有听从某些人的意见在组织上入党,而是始终坚守自己的 位置,在文学的岗位上勤奋笔耕,结果则是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十分丰厚的文学遗产——《鲁 迅全集》。应该说他们是有岗位意识的,有岗位,才有贡献。今天的社会已非常多元,已不 是国难当头、共赴战争的时代了,社会的主题主要是建设。如此,我们则更需要提倡“岗位 战”,增强岗位意识,积极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守位而求参与”,以“树木而求森 林”,只有这样,才能把一种具体的工作或事业做实、做好、做多、做大、做强,才会有杰 出和巨大的贡献。因此,敬业、守位很重要,而守住岗位其实也算是一种承担。
读书与新世纪青年的使命
把读书与“使命”这样庄严神圣的字眼联系在一起,未免给人以故作姿态追求新奇以求轰 动之嫌,但我却宁愿以这样的误解作代价而只希望引起人们对青年人读书现状的忧虑与关注 。
我在这里提到的读书,主要是读人文类书籍,而日下青年人读人文类书籍的现状,已实在 到了令人如骨鲠喉不得不予以疾呼的地步。
中学生为繁重的课程所压迫,几乎无暇去读一点课外书,那么,大学生又如何呢?
理工科的大学生,沉溺于自己的专业之中,对人文类书籍无暇旁顾,过去理工类的大学生 ,不仅通晓人文知识,且多有能诗善文者,此种景观,似乎已成昨日黄花。文科的大学生读 书现状也不容乐观。学政治的学生,很少去读经典的政治文本,学文学的学生,很少去读名 作原著,那么,靠什么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呢?靠的是老师的课堂讲授,靠的是各种各样 的缩写本,只学习不读书已成为大学校园的最普遍的现象,而靠看缩写本靠看作品梗概来理 解作品,给吃这样的“膨胀食品”长大的人,你又怎么能指望他有着一副强壮的骨骼强健的 体魄呢?大中学生尚且如此,社会青年读书状况又怎么能让人乐观呢?一天的劳作下来,电视 机前,游乐场所,正是最好的放松去处,读书,早已成为很遥远的过去了。
是什么使读书远离我们而去呢?
第一,工业制作科技至上的影响。科技的高度发展及其对人生活的直接影响,使重科技轻 人文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潮流。
第二,取消深度追求消费的后现代文化的影响。放弃价值追问追求瞬间的感官快乐正在日 益成为一种时尚。
第三,市场经济下生存的功利性需求,以最经济的手段、方式,最直接有效地改变自己的 生存境遇,已被普遍地认同为是最好的生存谋略,从应试的捷径训练到急功近利地现炒现卖 , 甚至学界那浮躁的学风,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这种谋略的阴影。在这种阴影笼罩下,哪里还会 有那种自由地读书的心境呢?
但是,当读书日益远离我们而去时,我们不得不痛心地看到,个体的鲜活的生命正在被成 批制作的社会符码所替代,人正在远离人自身。正是从这一点出发,21世纪青年人的读书就 远远不是一个学习知识的问题,而是表现为人对冰冷、坚硬的工业社会及消费至上的后工业 社会中人的迷失的抗争,只有具有这样的抗争意识,发出这样的抗争之声,21世纪的青年才 可以真正地成为祖国的未来,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意义上,读书,是21世纪青年的一项使命。
我高兴地看到,青年人的读书问题,已经开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教育部、团中 央都为青年人、中学生推荐了必读书目,专家、学者也已经为青年人编写读物,各出版社也 竞 相把为青年人出版的读物列入自己的出版计划,就我所知,钱理群、吴福辉、王晓明主编的 《中学生读本》,章培恒、陈思和主编的“火凤凰图书文库·中学生丛书”,钱理群等主编 的“中学生二十世纪文学读本”,曹文轩任编委主任的“中国学生阅读大全”等,都有较乐 观的发行量,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反响。这种由著名学者为青年人编选读物的行为,对 推进青年人的读书,其积极作用不容低估。期待着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教育界、出版界、 学界能联手行动,以各种实际、具体的措施,进一步大规模地营造青年人读书的氛围,使21 世纪的青年人,成为一代读书的青年人,成为一代在读书中健全自己生命的青年人。
对青年进行使命感教育的策略问题
探讨青年与使命,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青年进行使命感的教育,同时又不能不把这一问题 与对青年的前途理想教育联系起来。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对“使命”和“理想”这两个概念做 一下比较,通过比较来认清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我认为,这两个概念至少有以下不同点:
第一,就二者的历时关系看,理想着眼于未来,而使命却联系着过去,立足于眼前,也关 注着未来。也就是说,使命是一个过去时态、现在时态和将来时态的综合体。
第二,就二者所承载的内容看,理想可以有个人色彩,而使命却更多地与民族、国家的前 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可以这样说,理想可以体现为个人的愿望,使命则主要是民族重任。
第三,就二者的实践主体看,怀抱理想的主体主要是个体,承担使命的主体却只能是群体 。有理想的个体未必就有使命感,但有使命感的人一定有理想。因此一个民族或一个组织的 凝聚力可以来自使命,却不能来自理想。
第四,就二者的特征看,理想可以多元化、具体化,使命却相对集中、相对抽象。人们可 以描述各种各样的理想,却不容易体会到一种使命。但使命一旦被意识到,却可以涵盖多种 理想。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也就不难看出,探讨青年与使命,并对青年进行使命感的教育,应该 是青年教育思路的一个大的跨越,也应该成为团组织如何增强凝聚力的一个重要课题。
但是,由于使命的个人色彩较淡,与人们的切身利益相距较远;又由于使命本身的高度抽 象,人们把握起来时常会感到虚无缥缈,因此,对青年进行使命感的教育就有了特别的难度 。这些问题如不解决,我们的工作就很难做得扎实有效。
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呢?我认为,以下三点是不容忽略的:
首先,使命感教育必须是在继承历史、立足现实、关注未来这样一个相互联系的前提下进 行,这是由使命的本质内涵所决定的。使命感教育如果仅仅注意眼前,难免是一种短期行为 ,它必须有历史的连续性和未来的前瞻性,同时还要有现实的担当意识。
其次,应该把使命具体化,也就是说,要赋予“使命”一个近期和远期的奋斗目标,这个 奋斗目标又必须有时代特征,必须与承担使命的人们的具体工作联系在一起。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区的农民曾经有一种形象的说法:“多生产一粒粮食,就是为前方多生产一粒子弹” ,这就是那个时代解放区农民自发地意识到的使命。这个使命与自己的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 ,承担使命的人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伟大与光荣,就会主动投入到完成使命的工作中。我们的 代团歌至今没有去掉那个“代”字,恐怕与歌词中反映的使命感比较抽象、比较朦胧有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的使命应该是什么,我们可以逐步去探讨、去认识。我们是否可以这 样想:毛泽东领导人民“站起来”,邓小平带领人民“富起来”,尽管“站起来了”,也“ 富起来了”,但我们的国家目前还不够强大,所以,我们现在的使命就应该是:在以江泽民 同 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这个意思可以概括成“强起来”。这是历 史、现实和未来的共同要求。我想,如果把每一个人的工作与祖国强大联系起来,这样的使 命应该是容易体会到的。
第三,唤起青年的使命感,应该有一句响亮的口号。这个口号不能是概念化的,而应该具 有感召力,并且容易体会、容易理解、容易记忆。少先队的那句口号“时刻准备着”,可以 说是一个十分成功的典范。只要你是在新中国诞生后上的小学,不管你现在处于哪个年龄段 ,都记忆犹新。为什么?原因就在于它符合上面的基本要求,但更重要的是它把历史的责任 、现实的行为和未来的召唤联系在一起,很有张力,也就很有感召力。
文化殖民主义背景下的青年使命感建设
(1)在建党80周年之际讨论“青年与使命”问题,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正如列宁在19 21 年11月5日的《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作用》一文中所指出的:“庆祝伟 大革命的纪念日,最好的办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还没有解决的革命任务上。”今年是建党80 周年,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全面启动之年。把当代青年的“注意力” 引导到、集中到这个目标和任务上,用这种方式来纪念建党80周年,是十分恰当的。
(2)中国近现代历史经验表明,一代青年的使命意识及其在使命感激励下的社会实践,是中 华民族社会历史进步的重要动力。因此,如何有效地引导青年们树立科学而清醒的使命 意识并且为之努力奋斗,历来是党的青年工作的极其重要的课题之一。历史的经验还告诉我 们,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许多角度和许多方法,但是,不论采取哪种角度和哪种方法,都 必须从时代发展和国情状况的特点出发,这样才能有可能比较正确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3)从历史的发展中还可以看出,文化殖民主义是21世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全球战略 。
(4)殖民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是19—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全球 战略的重要内容。殖民与反殖民曾经是发达的西方列强与贫弱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过去的二 百年中相互冲突、相互斗争的焦点之一。
(5)在19世纪后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总体上 是推行炮舰殖民主义战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全球战略的调整时期,其间有很多矛盾变化的形式及其发展阶段,诸如两 极对峙、军备竞赛、地区冲突等等。总起来看,特别是苏东剧变所显示的迹象表明,以美国 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势力适应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形成了一套以经济、军事、科技实 力为后盾,以资产阶级人权、民主、自由等所谓的现代化价值观为灵魂的文化殖民主义战略 。从当年杜勒斯的所谓和平演变宣言到20世纪末克林顿的思想征服战方略,西方文化殖民主 义战略的演进轨迹越来越清晰。在世纪交替过程中,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也越来越理论化, 越来越被注入所谓的正义、人权、人道等价值内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塞缪尔· P·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令主张文化征服的势力高兴的是,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他 们提供了比当年他们的先驱们所使用的炮舰更有威力的工具——无远弗届、无孔不入的电脑 网络。网络技术的绝对优势使其对网络经济、网络政治、网络文化的垄断成为可能。尤其使 主张文化征服的势力兴奋的是,网络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青少年好像具有天然的巨大吸引 力;在飞速发展的电脑技术基础上,西方文化信息、文化生活模式越来越容易、越来越迅速 地“全球化”。这一阶段的确是资本主义全球发展史的崭新征程,这是最后的征服;资本主 义不仅要按照自己的面貌创造出一个物质世界,而且要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创造 出一个精神世界。这种建筑在电子信息技术程序上的文化殖民主义战略,我们也可以称之 为“电子殖民主义”。
(6)因此,我们在讨论当代中国青年的使命感建设问题时,不得不十分注意西方文化殖民主 义战略对当代青年成长道路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资本主义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对青 年主观世界的潜移默化的改变上。大致说来,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下列途径发生作用:①大众 传媒、电影、电视广播节目、时尚杂志、畅销书等;②娱乐、时尚消费商品;③电子网络的 虚拟时空;④教育发展赞助;⑤国际旅游及其它。其中,西方社会在经济科技、日常生活质 量方面的明显优势,与青年们天然的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结合起来,其吸引力之大是不可低 估的。⑦炮舰殖民主义时代的青年使命感建设的历史经验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借鉴价 值,但是,把它不加改造地搬用在电子殖民主义时代,用来回应文化殖民主义对当代青年使 命感建设的挑战,就难免会落下“刻舟求剑”的笑柄。因此,我们应当在回顾历史、考察现 实、思考未来的基础上系统地谋划这个课题。我主要谈谈对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所得:
第一,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教育,做好一代新人的塑魂工程。这 项工作的进行,应当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青年发展的实际出发,运用当代青年喜闻乐见 的、符合他们接受特点的方式进行。
第二,深化改革,扩大青年参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改革和建设的途径,提高青年参 与的效率和效益。通过改革构建一代青年健康成长、优秀青年脱颖而出的社会机制,使青年 群体的历史创造作用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得到充分发挥。决策系统应当不仅 在思想上而且在时间操作中都不把青年当作边缘群体,让代际意识进入决策主流,从而使青 年一代在参与改革建设的实践中、在分享改革建设的成果中形成正确而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 历史使命感。
第三,按照“三个代表”的思想加强党的建设,为当代青年使命感的建设树立具有时代风 貌的榜样。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优秀的榜样的感召和激励作用。在这种榜样系统中, 中国共产党的榜样作用居于首要的、核心的地位。这一点,在我国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 日益扩大的条件下,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特别是文化殖民主义渐趋强劲的国际背景 下,具有新的更加重要的意义。
标签:使命感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