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凯恩斯思想转向“通论”的原因_凯恩斯论文

论凯恩斯思想转向“通论”的原因_凯恩斯论文

论凯恩斯思想转向《通论》的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凯恩斯论文,通论论文,原因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马歇尔的学生,又是在庇古的辅导和指点下迈入经济学殿堂的。自1908年6月辞别印度事务部重返剑桥大学到1920年5月辞去讲师职务以前,凯恩斯主要在剑桥大学讲授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和货币金融学方面的课程。1920年5月以后到1930年,他虽然不再担任讲师一职,但他还是皇家学院的评议员,仍然每年定期在剑桥大学开学术讲座。他所讲授的货币理论等专题,仍然以马歇尔、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这样一位由剑桥经济学熏陶出来的又曾长期深信并传播这一学说的人,为什么后来又站到这种学说的对立面来批判这种学说呢?推动凯恩斯思想向《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转变的动力或原因是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通常看到的是两种答案:一种观点认为《通论》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产物,言下之意是这次大危机推动了凯恩斯思想向《通论》的转变;另一种观点认为《通论》是《货币论》思想发展的结果。前一种观点在前苏联和我国学术界比较流行,后一种观点以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为代表。

本文认为,凯恩斯思想向《通论》的转变是20世纪20年代英国长期慢性萧条、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大萧条和这一时期英国剑桥大学的学术环境共同促成的。

—、20世纪20年代英国长期慢性萧条——凯恩斯思想转变的启动器

英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战争结束以后,由于战时被抑制的生活必需品的需求能量释放了出来,为战时服务的企业恢复了民用生产,英国经济开始回升,从1920年初开始,英国经济步入繁荣阶段。但是好景不长,从1920年第四季度起,物价就开始普遍下跌,工业生产大幅度减少,英国又一次陷入经济衰退。自此以后,除了在恢复金本位前夕的1924年有过一个短暂的复苏以外,英国经济一直陷入长达10多年的长期慢性萧条之中。工农业生产萎缩,大量的企业和设备闲置,对外贸易额下降,失业率一直在10%以上的水平上居高不下。

凯恩斯自1906年大学毕业以后,就积极投身社会活动,试图在国家的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在20年代慢性萧条期间,他着力研究物价下跌、生产衰退、英镑升值等原因和后果,积极为解决重大的经济问题献计献策。

1924年英国失业人数一度逼近100万。同年4月12日,卸任一年多的英国前首相、自由党领袖劳埃德·乔治投书《民族》周刊,主张实施一项大规模公共工程计划,借以解决大量失业和经济衰退问题。5月24日,凯恩斯在《民族》周刊上发表《失业需要一帖猛剂吗?》一文,积极支持劳埃德·乔治的主张。此后,凯恩斯觉得言犹未尽并为了答复公共工程计划的反对意见,又分别于5月31日和6月7日在《民族》周刊上连续发表《英国政府和失业》和《对付失业的一帖猛剂:对批评意见的答复》两篇文章,进一步论证了实施大规模公共工程计划的必要性。

凯恩斯自1919年发表《和约的经济后果》以来,一直把资本积累看作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中心问题。在1923年的《货币改革论》中,他主张通过管理通货来稳定币值,从而克服物价波动。而到1924年,凯恩斯首次把实施大规模公共工程计划看作是救治失业和经济萧条的根本疗法。这是凯恩斯政策主张的“革命性”转变,说明凯恩斯思想已转向“政府干预论”。这个转变对于《通论》思想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此后,凯恩斯一直坚持这个主张,并着力为这个主张寻求理论依据。

凯恩斯在5月31日那篇文章中认为,英国当前的一部分失业并不是信贷周期失控造成的,而主要是由建筑业的萧条引起的。只要把国民财富引向国内资本的发展,则可望恢复国民经济的平衡。他建议将偿债基金每年投资1亿英镑用于国内基本建设工程,具体包括住宅建筑业的资本发展、道路系统改造和电力输送网建设。

在6月7日的那篇文章中,凯恩斯特别强调把储蓄从国外投资转变到国内发展上来。他写道:“有很多理由认为,我国当前对外投资的比例大而无当。我们正在把千辛万苦节省下来的资源以太低的利率贷给别人。”〔1〕他认为国外投资增加会导致国内失业增加。其原因是,国外投资增加迟早必须以增加英国出口、减少英国进口的方式进行调整,因为英国的出超值与对外投资额相等。而这种调整只有通过英镑汇率贬值的途径才能实现。汇率贬值必将牺牲受保护的非出口工业并提高国内的生活费用。受保护的工业可能要经过一番挣扎以避免由此引起的实际工资的下降。由于英国的经济结构缺乏弹性,因此这种调整可能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这些压力将造成间接损失并招致种种破坏。同时,资源可能闲置起来,劳动力也将失业。相反,减少国外投资并把这部分投资用于国内发展,则会增加国内就业。

在当时的凯恩斯思想中,这个方案对于救治失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要使这个方案为政府和公众所接受,凯恩斯还必须从理论上对以下问题做出回答:第一,为什么减少对外投资所造成的就业损失会小于增加国内投资所带来的就业收益呢?或者说,为什么国内公共工程要比国外投资提供更多的就业量呢?第二,为什么国内存在从利润上看是合算的项目而私人企业却不愿意进行投资呢?第三,将储蓄用于公共工程会不会等量减少私人投资呢?

我们今天知道,回答上述第一、三个问题需要乘数理论和边际进口倾向概念,回答第二个问题需要流动偏好理论。由于那时凯恩斯还没有这些理论武器,他无法打败根据传统理论提出来的“财政部观点”,所以经济学界同仁和公众对他的这个主张将信将疑,反应不太积极。为了使人们相信并接受他的这一主张,此后12年他都竭尽全力锻造这些武器。

1929年5月英国将要举行大选。1929年3月1日在自由党成员和候选人大会上,劳埃德·乔治向选民们保证:如果他当选,自由党准备“立即实施……一个方案,这个方案将在一年以内把可怕的失业数字减少到正常水平……这些计划将不会给国民或地方税收增加一个便士”〔2〕。劳埃德·乔治竞选纲领的核心是凯恩斯的公共工程计划,它包括:大规模的道路建设、住宅建设、电话服务扩展、电力使用、铁路改造、农田排水和伦敦交通改造计划。据估计,这个计划要耗资1亿英镑。

对于劳埃德·乔治的计划,反对意见主要来自保守党和持“财政部观点”的人。反对意见主要有两点:一是排挤效应,认为公共投资会排挤私人投资;二是认为这个计划对就业的最终效果远没有计划提出者所说的效果那么大。

为了给自由党的计划提供理论支持,凯恩斯在和《民族》周刊编辑休伯特·汉德森进行一番讨论以后,他们二人于5月10日联名发表题为《劳埃德·乔治能办到吗?》的小册子(副标题是“对自由党保证的考察”),其目的是“希望说明自由党的政策不仅是常识,而且作为一种适当的救治措施,它是根据对我们的主要形势所做的大量分析提出来的”〔3〕。

这本小册子虽然是凯恩斯和汉德森共同署名,但是实际上是凯恩斯亲自撰写的,汉德森为这本小册子提供的只是他此前不久在《民族》周刊上发表的有关这一论题的杰出领袖人物的大量言论摘录。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本小册子代表的是凯恩斯在1929年的观点。

这本小册子与凯恩斯以前的著作和此后出版的《货币论》不同,它直接把失业问题作为讨论的主题,把公共工程计划作为救治失业的主要措施。这本小册子中的思想和凯恩斯在1924年那三篇文章中的观点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是1924年观点的进一步发展。

从其思想内容上看,这本小册子是迈向《通论》的一个重要台阶,它包含有以下的“革命性”思想:

首先,这本小册子第一次提出了较为明确的乘数思想,并用作公共工程计划的理论依据。当时,自由党和凯恩斯认为,在公路建筑上花费100万英镑,会解决5000人就业,其中2000~2500人是直接就业;而工业调动局认为,花费100万英镑只能解决1350个非熟练劳动者就业。这样,前者所估算的就业数量是后者所估算的4倍。凯恩斯认为,工业调动局之所以低估了一笔投资支出所增加的就业量,是由于忽视了“被直接雇佣在筑路上的熟练劳动和制造筑路材料的全部间接就业”〔4〕。他们不懂得这个道理:“道路建设引起对公路材料的需求,对材料的需求引起对劳动和其他商品的需求,后者也引起对劳动的需求……对一套衣服的需求意味着对布的需求,对布的需求包含对纱和毛条的需求,而这又包含对羊毛的需求。”〔5〕

其次,这本小册子有了初步的有效需求思想,凯恩斯认为,一笔投资会引起直接就业和一系列间接就业,这还不是一笔投资的全部效果。因为,除了我们已经讨论的间接就业以外,一项发展政策会通过其它途径促进就业。许多现在失业的工人会得到工资而不是失业救济金的事实意味着有效购买力的提高,有效购买力的提高会给经济以普遍的刺激。而且,更大的经济活动会产生更进一步的经济活动;因为繁荣的各种力量,如同经济萧条的力量一样,会产生一种累积效果。在经济不景气时,人们倾向于推迟定货,不愿贮藏存货,对进一步投资或承担风险普遍犹豫。另一方面,当经济车轮开始轻快地运行的时候,相反的力量开始发生作用,有利于企业和资本扩张的气氛散布到整个经济社会,贸易扩张因此而获得越来越高涨的推动力。”〔6〕

再次,这本小册子已经认识到政府干预必将取代自由放任。凯恩斯写道:“经济企业的很大部分(它们吸收大量的资本)已经受到政府各部的影响和控制。这已经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无论在什么政党执政下,这种趋势都会不断继续下去。”“不论我们喜欢与否,运输系统的资本增长率,公用事业和国家的住宅建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政部和现政府的政策,这是一个事实。”“公路、造林、垦荒和灌溉、电气化、消除贫民窟和城镇规划、运河的开发、船坞和港口的建造,这些在今天都是需要吸收大量资本的事。在每一种场合,创办者必然是政府。”〔7〕

最后,这本小册子否定了政府投资会产生排挤效应,并对储蓄与投资的关系做了不同于传统观点的论述。凯恩斯认为:政府投资不会等量地排挤私人投资,因为当前存在大量的未被利用的资金。但是,“个人的储蓄不是必然地会转化为投资,资本增值的投资量,一方面取决于英格兰银行所创造的信用数量,另一方面取决于企业主对投资的渴求程度,其中政府本身在今天就是一个最重要的投资者。”〔8〕

二、1929~1933年世界性大萧条——凯恩斯思想转变的加速器

正当英国经济在长期慢性萧条中挣扎时,1929年10月24日由美国华尔街证券交易所的股价狂跌而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大衰退的惊涛骇浪又席卷了英伦三岛,这使得英国经济雪上加霜。为了对英国的财政金融状况进行调查和对英国的金融制度进行研究,新执政的麦克唐纳工党政府于1929年11月5日任命了一个由经济学家、银行家和著名实业家组成的金融与工业委员会,由麦克米伦勋爵任主席(因此这个委员会又称麦克米伦委员会),凯恩斯被任命为委员。1930年1月24日英国政府又宣布设立经济顾问委员会,其任务是对贸易和工业的发展进行跟踪研究,就当时重要的经济问题向内阁提供建议。麦克唐纳亲任这个委员会的主席,其成员包括一些内阁大臣和凯恩斯等12位专家学者。

在1930年2月17日的经济顾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凯恩斯建议委员会考察英国所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以期提出对策方案,防止形势进一步恶化。委员会采纳了这个建议,不久即设立经济考察委员会,凯恩斯任主席。

经济考察委员会于1930年3月3日向经济顾问委员会提交了第一份报告。在对形势的估计和对策问题上,经济考察委员会内部产生了意见分歧。以凯恩斯和汉德森为代表的一方认为,解决当前大规模失业的唯一可能性是由政府组织实施国内发展计划。以卡德曼和巴尔福为代表的另一方则认为,国家行动不能解决失业问题,唯一有效的办法是削减工资和成本。这场争论持续了两个多月仍不能统一意见,经济顾问委员会的一些委员对经济考察委员会的工作颇有微词。

1930年7月凯恩斯致函麦克唐纳首相,建议组织一些职业经济学家对当时的经济困境做出诊断,然后提出解决方案。首相采纳了凯恩斯的建议。7月24日成立了经济学家委员会,凯恩斯任主席。这个委员会的任务是“对英国当前的经济形势进行评论,考察造成这种经济状况的原因,并指出复苏的条件”。

结果却使凯恩斯大所失望:经济学家委员会重蹈经济考察委员会的覆辙,在关于当时经济状况的原因和对策这个关键问题上,经济学家委员会内部分歧很大,无法形成一致看法。不但罗宾斯和庇古极力反对凯恩斯的公共工程方案,汉德森也站到凯恩斯方案的对立面;汉德森赞成通过向制造业产品征收10%关税的办法融通资金来推动产业复兴这样一种方案。

经济考察委员会和经济学家委员会的内部分歧加速了凯恩斯思想的转变。凯恩斯认识到,在对经济萧条的原因的诊断上,“我必须首先说服我的同行经济学家,然后再说服公众。”也就是首先从理论上对萧条的原因做出诊断。凯恩斯决心“把同行经济学家之间的深刻分歧明白提出来。这些分歧使经济理论在目前几乎丧失了实际重要性。分歧一日不去,实际重要性就将一日不能恢复”〔9〕。由此我们可以明了,为什么凯恩斯在《通论》序言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本书主要是为我的同行经济学家们写的,我希望别人也能够看得懂”。

三、剑桥“马戏团”——凯恩斯思想转变的助推器

1930年10月凯恩斯的《货币论》出版。这是一本生不逢时的著作:当时英国、德国和美国的失业人口至少有1000万,而这本书却把物价水平波动的原因和如何稳定物价作为研究的主题。所以凯恩斯自己也承认这本书是一个失败。

《货币论》出版不到一个月,当时在剑桥大学的一批年轻经济学者如斯拉法、卡恩、米德、琼·罗宾逊、奥斯汀·罗宾逊便聚集在一起研究和评论《货币论》(后来是批评《货币论》)。这种讨论在皇家学院卡恩房间里不定期举行。稍后不久,在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又举行了一个每周一次的定期的《货币论》研讨会。在卡恩房间里的讨论和三一学院的研讨会当时被人们戏称为“马戏团”。

“马戏团”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奥斯汀·罗宾逊当时称作“‘寡妇的坛子’谬论”和“‘达奈德的瓶子’谬论”的问题。

“寡妇的坛子”是《圣经》中的一则故事,说的是七年大旱时,上帝命先知以利亚到撤勒法去照顾一个寡妇,使她坛子里的油倒不完,面吃不完。“达奈德的瓶子”是一则希腊神话传说,说的是达奈德兄弟们创立的阿戈斯国年年夏天遭旱灾;达奈德在地狱中的50个女儿不得不用破瓶子提水,从而使水永远也装不满。凯恩斯在《货币论》第1卷第10章谈到企业主的利润的性质时借用了这两则故事。他写道:“利润(或损失)有一个特性我们是要顺便说明的,……。如果企业主选择把他们的一部分利润用于消费……其效果是流动消费品销售所增加的利润恰好在数量上等于这样花费的利润量。……因此,企业主无论把多少利润用于消费,属于企业主的财富增加量仍然和以前一样多。因而,利润作为企业主资本增加的来源,便成了寡妇的坛子,无论他们挥霍多少,坛子总不会空。另一方面,企业主遭到亏损时如果试图通过减少正常消费支出即通过增加储蓄来弥补这些亏损,那么这种寡妇的坛子就成了达奈德的瓶子,决不可能被装满。”

“马戏团”成员在讨论中认为,凯恩斯关于利润的性质的这个说法暗中假定了消费品的产量是固定不变的,即假定消费品供给是完全无弹性的。在这个假定前提下,如果企业主通过增加消费品产量对利润的意外增加做出反应,消费品的价格水平就会逐渐下降,意外利润会降低,直到企业主获得的不过是正常利润或者遇到某种障碍——劳动的充分就业,由于消费品供给是完全无弹性的,因此企业主在消费品上花费得多一些或少一些,只会引起消费品的价格上升(利润增加)或价格下降(亏损增加),而不会改变消费品的总产量。也就是说,消费支出(或储蓄)变化的结果是通过价格变动来调整的,而不是通过产量变动来调整的。

奥斯汀·罗宾逊在讨论中指出,凯思斯把投资变动受价格影响所依赖的机制想像得过于简单过于直接,《货币论》的一些结论需要有产出固定不变的假定。针对《货币论》的基本方程式,认为投资超过储蓄时会引起价格上涨,卡恩指出,投资增加会直接带来产出增加,对价格水平的影响是次要的。价格水平是否上涨,并不取决于投资与储蓄之间差额的大小,更不受银行信贷数量或流通速度之类的纯货币因素左右,而是由产出增长所引起的生产的货币成本上升来决定。卡恩也认为《货币论》的基本方程式只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才能成立。卡恩还强调《货币论》的充分就业假定在1931年的经济形势下如何不切实际。琼·罗宾逊也对“寡妇的坛子”的命题提出了批评,她的观点后来扩展成题为《关于储蓄和投资的一个寓言》的论文。

在1931年5月考试阶段来临之前,“马戏团”宣告解散。虽然“马戏团”的活动不过半年,但是它对凯恩斯思想的转变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场讨论促使凯恩斯由充分就业均衡分析转向非充分就业均衡分析,由物价中心论转向产量或就业中心论。所以,《凯恩斯全集》的编辑们认为:“正是‘马戏团’的讨论为《货币论》和《通论》之间的第一个转变阶段奠定了基础。”〔10〕

由上述分析我们看到,《通论》的政策主张和最初的思想是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慢性萧条期间,而不是在30年代经济大危机爆发以后才提出来的。“凯恩斯革命”实际上在20年代中期就已经启动,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和剑桥“马戏团”加速了这个“革命”进程。

凯思斯思想转变的过程是:他首先于1924年提出了用公共工程计划来解救衰退和失业的设想;为了使政府和公众能接受他的这个建议,他着力寻求这方面的理论依据,《劳埃德·乔治能办到吗?》是这种理论寻求的第一个成果;在1929年大衰退的风暴到来以后,他为了使同行经济学家们也能接受他的诊断和救治方案,决心从理论上解决经济学家内部的意见分歧,这种努力的结果最终形成了《通论》的思想体系。因此,《通论》不是《货币论》思想自然发展的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凯恩斯思想转变的一个基本动因是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贯忠诚。他赞美19世纪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完美无缺的。他承认20世纪的资本主义制度出了许多毛病,但是他相信只要管理得当,资本主义制度仍不失为一种理想的制度。他在1926年的《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中写道:“依我看来,资本主义只要管理得当,就能使之比目前任何一种制度更有效率地达到经济目标,不过这种制度本身有许多方面是极其要不得的。我们的问题是要建立一种尽可能有效率而又不触犯我们所满意的生活方式的观念的社会组织。”〔11〕正是这种信念支配着凯恩斯矢志不移地去探究经济萧条的原因和对策。

经过六七年的酝酿和准备,凯恩斯终于于1931年11月开始《通论》的写作。又过了4年多时间,《通论》体系才得以最终确立。

注释:

〔1〕[英]哈罗德:《凯恩斯传》,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75页。

〔2〕D.E.Moggridge,Maynard Keynes,London:Routledge,1992,p.461.

〔3〕〔4〕〔5〕〔6〕〔7〕〔8〕J.M.Keynesand H.D.Henderson,Can Lloyd GeorgeDo It? Nation and Athenaeum,11 May 1929,p7.

〔9〕〔10〕〔11〕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John Maynard Keynes.London:Macmillan,Vol.7,1973,p.xxi; Vol.13,1973,p.338;Vo1.9,1972,p.294.

标签:;  ;  ;  ;  ;  ;  ;  

论凯恩斯思想转向“通论”的原因_凯恩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