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以来农户生活消费的变动特征及近期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户论文,发展趋势论文,变动论文,特征论文,近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户的生活消费既包括食品、衣着、住房、燃料和用品等的消费,也包括生活服务、文化服务等的消费。随着农户收入水平的增长,生活消费各方面的支出都有所增加,但各项消费的增长并不同步。一般情况下,需求弹性较大的消费品,如耐用品和文化娱乐消费等,增长较快;而需求弹性较小的消费品,如食品特别是主食,增长相对较慢。所以,随着收入的变化,不仅农户的消费水平会发生变化,而且消费结构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一、我国农户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
(一)农户消费水平变化
农户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都受农户收入水平的制约,而农户消费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影响农户消费结构。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1986年我国农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21.9元,1990年增长到672.4元,1995年为1642.6元,1997年达到1837.8元,1998年下降到1791.0元,1999年又恢复到1799.9元。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86年农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57.0元,1990年为584.6元,1995年为1310.4元,1997年为1617.2元,1998年为1590.3元,1999年为1973元。在考虑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后,按照1985年价格计算,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仅从1986年的336.4元,增长到1998年的498.4元,年均增长3.33%。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为4.87%。
1986~1998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生活消费支出增长缓慢。1992年前,农户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极不稳定,年增长率变化较大。1992~1996年,农户的生活消费支出基本呈稳定增长趋势。1997年开始,农户生活消费支出陷入徘徊,1998年出现负增长。
(二)农户消费结构变化
消费结构可以按实际支出的各方面分为吃、穿、住、用、行;也可以按消费品的内容分为实物性消费和服务性消费;还可以按支出形式分为自给性消费和商品性(货币)消费;也可以按需求层次分为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消费结构反映消费的具体内容、水平及质量。
本研究根据农户消费的特点和数据使用的可能性,主要从食品、住房、衣着、用品、燃料、生活服务、文化服务等方面研究农户消费结构,并对农户自给性消费和商品性消费给予关注。
农户消费结构中食品支出始终居于首位,其次是住房。生活服务和文化服务在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较低,但增长速度快于其他消费支出。
1986年,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52.01%,住房支出占18.77%,用品支出占9.04%,衣着支出占8.77%,燃料支出占5.10%,生活服务支出占3.06%,文化服务支出占1.99%,其他占1.24%。1999年,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44.59%,住房占16.62%,二者仍分居第一、第二位,但所占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文化服务支出所占比重为9.78%,上升到第三位;各种用品的支出占8.47%,下降到第四位;生活服务支出占7.81%,上升到第五位;衣着支出占6.81%,下降到第六位;燃料支出占4.02%,下降到第七位,其他支出占1.92%。农户消费结构由吃、住、用、穿、烧构成的基本结构没有变化,但文化服务和生活服务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见表1)。
表1
1986~1999年农户消费结构变化
单位:%
年份
食品
衣着
住房
燃料
用品
生活服务
文化服务
其他
支出支出
1986 52.01 8.77 18.77 5.10 9.04 3.061.99 1.24
1987 52.01 8.18 18.25 4.76 10.33 3.092.16 1.23
1988 50.80 7.77 19.26 4.43 10.57 3.422.67 1.07
1989 51.98 7.62 18.09 4.44 9.78 3.533.27 1.29
1990 52.48 7.86 16.97 4.42 9.40 3.903.60 1.38
1991 50.24 7.93 17.98 4.41 9.27 4.464.22 1.49
1992 48.70 8.05 17.51 4.27 9.92 4.615.31 1.63
1993 47.60 8.14 17.18 4.17 10.39 4.726.09 1.72
1994 48.71 7.93 16.96 3.94 9.21 5.126.48 1.63
1995 49.39 7.80 16.84 3.79 8.50 5.366.72 1.58
1996 48.58 7.61 17.21 3.86 8.25 5.527.50 1.48
1997 47.44 7.51 16.80 3.86 8.56 6.018.33 1.50
1998 47.22 7.23 15.57 3.98 8.01 7.109.23 1.68
1999 44.59 6.81 16.62 4.02 8.47 7.819.78 1.92
资料来源: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材料。
二、我国农户消费结构的演变特征
(一)食品支出比重下降,农户在外饮食比重上升
1.农户的恩格尔系数降低,农户逐步走向小康。一般情况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低。所以联合国粮农组织以恩格尔系数来定义富裕程度,将恩格尔系数在40%到50%之间定义为小康(注:50%~59%之间定义为温饱,超过59%和低于40%分别定义为贫困和富裕。参见杨圣明著:《中国消费结构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1986年。)。依此标准,从整体来看,1992年我国农户开始告别贫困进入小康。1986年,我国农户食品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为52.01%,1999年减小到44.59%,13年间下降了7.4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57个百分点。
恩格尔定律不仅表现在时间序列上,从不同地区看,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东部,农户食品支出比重小于中部农户,中部农户食品支出所占比重又小于西部农户。单纯从恩格尔系数看,东部农户在1986年以前就已进入小康;中部农户从1991年开始接近小康水平,但直到1997年才进入小康;而西部农户直到1999年才进入小康。将农户按收入的5个等级分组,中等收入组农户在1999年刚刚进入小康;低收入组和中低收入组的农户仍处于温饱水平;而高收入组在1996年后已达到富裕水平。
2.农户的主食支出下降,副食支出增加。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一贯以粮食为主食,随着农户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肉、蛋、奶和蔬菜、油、糖等副食消费不断增加。1986年农户主食支出在食品支出中的比重为46.75%,1993年下降到39.42%,1995年回升到43.08%,1999年农户主食支出占食品支出的比重下降为36.16%。与主食的变化趋势相反,副食支出的比重明显上升。1986年,农户副食支出在食品支出中的比重为45.93%,低于主食比重,1987年副食比重开始超过主食。1988年以后,虽然增长幅度很小,但副食比重基本都在50%以上。1999年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资料,农户食品支出中的副食比重已占52.4%。
副食消费对主食消费有一定的替代作用。如果副食摄入量增加,主食摄入量会相应地有所减少。从实物消费看,农户人均主食(粮食)的摄入量逐年减少,从1986年的271.4公斤下降到1999年的247.5公斤,减少9.7%。副食的摄入量从1986年到1999年呈增加趋势。其中,肉类从人均11.7公斤增加到15.0公斤,增长28.2%;蛋类从2.2公斤增加到3.6公斤,增长63.6%;牛羊奶从0.2公斤增加到0.5公斤,增长150%;鱼虾从3.2公斤增加到5.2公斤,增长62.5%;动植物油从6.0公斤增加到10.4公斤,增长73.3%。但直到1999年,我国农户的副食中除蔬菜和植物油外,肉类、水产品、蛋、奶、水果和糖的摄入量仍低于我国有关部门规定的营养标准。
3.农村居民在外饮食增加。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社会活动增加,活动范围加大,在外饮食的机会和能力也在增加。有关研究将在外饮食比重作为衡量家庭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变化的重要指标。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看,农户到饭馆、小吃店或茶馆等地方吃饭、饮酒、喝茶的消费,无论是其绝对值还是占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都有所增加。1993年,农户人均在外饮食支出为36.7元,占食品支出的7.78%;到1999年,农户人均在外饮食支出为87.3元,占食品支出的比重增加到10.88%。
从不同收入组的比较也可以看出,各收入组在外饮食的比重都呈上升趋势,高收入组外出饮食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收入组(见表2)。
表2 1993~1999年不同收入组农户在外饮食支出占食品支出的比重
单位:%
年份
低收入组
中低收入组
中收入组
中高收入组
高收入组
1993
3.35
4.17
5.16
7.03
12.97
1995
3.39
4.53
6.01
7.56
12.07
1996
3.51
4.43
6.13
8.70
13.20
1997
4.03
5.62
7.30
9.47
14.28
1998
4.08
6.27
8.15
9.97
14.80
1999
4.20
6.41
9.18
10.75 16.53
资料来源: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材料。
4.在食品消费支出中现金支出所占比重有所增加。农户食品消费支出中,相当一部分是自给自足的实物消费。随着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提高,农户购买食品的比重上升,自给性消费的比重下降。1986年在农户食品消费支出中的现金支出占49.2%;1999年,现金支出已占到60.2%。
从不同收入组农户看,较低收入组食品消费以自给性消费为主,较高收入组以商品性消费为主。各收入组都表现出食品自给性消费下降,食品商品性消费上升的趋势(见表3)。
表3
1991~1999年农户食品消费支出中现金支出比重
单位:%
年份
低收入组
中低收入组
中收入组
中高收入组
高收入组
1991
35.11 40.34 47.21 56.07 72.52
1993
35.63 39.89 47.56 55.98 74.78
1995
33.96 39.63 47.18 55.22 72.24
1996
34.84 39.97 46.54 56.27 74.69
1997
36.58 42.50 49.78 58.03 76.64
1998
38.16 43.62 50.42 59.19 75.62
1999
43.63 45.35 52.10 60.40 77.79
资料来源: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材料。
(二)住房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稳中有降
在农村,住房支出仅次于食品支出,居第二位。1986年,农户人均住房支出仅为79.2元,1999年增长到299.2元。从住房面积上看,1986~1999年,农户人均生活用房面积从14.6平方米增加到33.3平方米,增长了128.1%。但住房支出的增加不仅表现在住房面积的增加上,还表现在房屋质量的提高上。据国家统计局的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1985年,农户居住面积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只占4.1%,1998年已增长到47.0%。从农户拥有住房的价值看,1986~1999年,住房价值增长了659.7%,这其中虽有物价上涨的因素,但主要是房屋面积扩大和质量提高的因素。
农户住房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较稳定,1988年为19.26%,1998年为15.57%,其他多数年份均在16%到18%之间。但总体来看,住房在农户生活消费中所占比重是下降趋势。从不同收入组考察,各收入组住房支出所占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但是收入水平越高的农户,住房支出的绝对值也越大,在消费支出中占的比重也越高。由于缺乏投资方向和热情,农民在收入增加后的第一选择就是建房,而且将建房作为长期消费,再加上农村的住房一直是私有财产,所以农户特别舍得在建房上花钱。住房对于农户既是生存消费又是享受消费,还是财产储蓄。对于贫困户,住房仅是基本的生存需要,对住房的质量要求不高;而对于高收入户,住房已超越生存需要,成为享受需要,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地位的象征。从数据看,高收入组住房支出的绝对值及其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要远高于其他收入组。依此看来,随着中低收入组收入水平的增加,住房消费支出将大幅度增加。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住房作为农村的消费热点将会持续下去(见表4)。
表4 1991~1999年不同收入农户住房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
单位:%
年份
低收入组
中低收入组
中收入组
中高收入组
高收入组
1991
9.211.413.815.6
26.5
1993
8.38.1 11.814.2
25.7
1995
8.39.5 11.814.6
25.4
1996
6.99.4 11.815.8
26.1
1997
8.810.110.315.2
25.3
1998
6.69.0 11.914.3
23.0
1999
8.28.6 13.113.8
24.7
资料来源: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材料。
(三)服务性支出在农户消费中增长较快,但以被动消费为主
服务性消费包括生活服务和文化服务等与生活消费有关的消费。服务消费的需求弹性相对较大。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能力的增强,对各种服务的消费也会随之增加。1986年,各种服务消费支出在农户生活消费支出中只占5.03%,1999年增加到17.6%。但是,从生活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内部结构看,医疗费和学杂费占了很大比重。在生活服务支出中,医疗费占半数以上。1986年,农户人均医疗费为7.1元,1999年增长到85.2元。医疗费在生活服务支出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2%左右,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则从1.67%上升到4.73%。1993年农户人均学杂费支出占农户生活支出的4.52%,1999年达到7.67%,在文化服务支出中的比重也从74.3%增加到78.4%。
医疗费和学杂费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动消费。农户支出增长一方面是由于医疗、教育费用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是由于各级政府为了各种达标活动利用行政手段强迫推行的消费。因此,农户用于交通通讯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生活服务、文化服务支出的增长还很有限。所以,农户服务性支出的增加,并不能表示其消费能力的增强。
表5 1991~1999年不同收入组农户服务性支出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
单位:%
年份
低收入组
中低收入组
中收入组
中高收入组
高收入组
1991
9.09
9.019.449.32
7.70
1993
11.18 12.00
11.67
12.42 9.21
1995
12.59 12.72
13.30
12.72 10.84
1996
13.81 14.00
14.52
13.60 11.46
1997
14.90 15.01
15.43
15.19 12.98
1998
17.24 17.44
16.65
16.30 15.40
1999
18.59 18.86
18.75
17.90 16.20
资料来源: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材料。
从表5可以看出,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对服务消费的需求弹性差别不大。高收入农户服务消费支出所占比重并不比低收入农户高,而最低收入组的服务性消费反而高于最高收入组。
(四)各种用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支出增长缓慢
80年代中期以来,农户用于各种用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的支出有所增加,但不论从价值形态还是从实物形态看,其增长速度都极为缓慢。1986年农户用于各类用品的支出人均为38.2元,其中耐用消费品支出为21.8元;1999年,各类用品支出增加到152.4元,其中耐用消费品支出为87.4元。用品和耐用消费品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都没有太大变化。用品内部结构变化不大,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的比例仅从1.33:1变为1.34:1。
耐用消费品作为家庭财产与住房类似,但耐用消费品不作为生存支出,而是享受支出,是超基本需求支出。耐用消费品在很大程度上还作为家庭追求时尚的标志,农户通过耐用消费品来显示自己的消费层次。近年来,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也特别看重农村耐用消费品市场。所以,研究消费结构中耐用消费品的变化具有特殊意义。
从实物形态看,1986年,农户拥有的耐用消费品以家具、自行车等为主,平均每百户有300件大型家具、100辆自行车、50台缝纫机、30台电视机、20台电风扇、10台录音机和10台洗衣机。1999年,每百户拥有自行车143辆、缝纫机62台、电风扇108台、洗衣机31台、电冰箱17台、录音机33台和照相机4台,低于城镇居民1985年耐用消费品的拥有水平。
从变化趋势看,自行车、缝纫机等“老三件”在90年代初已基本饱和,消费增长缓慢。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新三件”在经历了90年代上半期的快速消费增长后,其消费增长速度明显回落。目前只有彩电、冰箱、摩托车、电话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增长速度较快(见表6)。
表6 部分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增长速度 单位:%
年份
自行车
缝纫机
大型家具
录音机
电视机
洗衣机
电风扇
1987
10.00
0.00
10.00 0.00 33.33
0.00
50.00
1988
0.00
0.00
6.06
0.00 0.000.00
33.33
1989
9.09
20.00
5.71
0.00 25.00
0.00
25.00
1990
8.33
0.00
5.41
0.00 0.000.00
0.00
1991 -2.31
-5.000.51
30.0014.00
50.00 14.00
1992
5.51
2.63
-0.13
0.92 14.04
13.33 14.91
1993
5.22
2.56
-0.13
1.89 12.31
11.76 12.98
1994 -0.39
-0.17
-2.07
5.56 6.2312.37 8.18
1995 -0.39
-0.17
-2.12
5.26 5.8711.01 7.56
1996
2.86
1.84
5.02
5.33 5.978.86
9.18
1997
0.49
1.64
1.27
3.48 5.175.43
4.68
1998
0.97
0.16
0.35
0.92 3.836.62
4.67
1999 -1.88
-0.260.72 -1.25 4.205.13
4.41
年份
彩电电视机
音响
电冰箱
摩托车
录相机
电话
1994
19.17 -38.2415.5648.3340.00 175.00
1995
16.08 -61.9013.4632.5828.57 63.64
1996
17.67 17.50 5.08 45.7622.22 75.56
1997
15.70 17.02 9.68 24.4213.64 44.30
1998
12.09 27.27 10.2921.5020.00 22.81
1999
14.05 28.99 10.4725.0420.85 42.90
资料来源: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材料。
(五)燃料支出比重降低,其中现金支出比重升高
农户生活消费支出中的燃料支出主要指用于饮食和取暖等的燃料支出。燃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户的生活方式,燃料支出的增长和内部结构变化是农户消费结构变化的重要标志。过去农户多以柴草作为燃料,以自给为主。随着农户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增长,煤炭、沼气、液化石油气等燃料进入许多农村家庭,燃料中现金支出比重增加。1986年,农户人均燃料支出为21.5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5.1%;1999年,燃料支出增加到72.4元,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略有下降,占4.0%。燃料中现金支出的比重也由38.2%增加到59.4%。
从不同收入组看,低收入组农户的燃料支出比重高于高收入组,随收入增加,燃料支出比重下降。高收入组燃料中现金支出比重远高于低收入组。
三、“十五”期间农户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预测
消费结构的变化除自身的规律性外,还受商品价格、国家一定时期的消费政策、生产水平和生产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因素不同。在收入水平较低的阶段,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主导因素。随着收入的增加,收入对消费的制约作用减小,价格、消费偏好等影响需求的因素对消费的影响增强,消费结构最终由收入主导变为需求主导。我国农村中等收入以下农户还处于温饱阶段,其中部分农户仍没有脱贫,现阶段农户消费仍主要受收入水平制约。
目前对消费结构的预测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定性预测主要是在综合考虑影响消费结构诸因素的基础上,根据消费各个方面的变化趋势,给出消费结构可能的变化方向。定量预测则基于一定理论框架,借助计量模型,将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置于模型中,利用已有的时间序列数据或截面数据,对未来消费结构的变化给出相对准确的量化分析。但是,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极为复杂,而又不可能在计量模型中考虑太多因素,加上有些因素的变化不具有规律性,限制了定量预测的准确性。所以,本研究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假设今后一段时间内收入仍将是影响农户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主要因素,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十五”期间消费结构的变化做定量分析,并根据各项消费的收入弹性对未来消费结构变化进行定性讨论。
本文根据刘方棫采用的线性回归模型:Y[,i]=a[,i]+b [,i]X,其中,Y[,i]为第i项消费支出,X为人均纯收入,a [,i]为常数项,b [,i]为第i项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利用1986~1999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对全国2万多农户的连续固定调查资料,所做出的食品等消费的线性回归模型分别为:
Y [,食品]=60.8+0.3270X
R[2]=0.991
Y [,住房]=22.8+0.1140X
R[2]=0.992
Y [,衣着]=10.6+0.0509X
R[2]=0.986
Y [,用品]=18.7+0.0552X
R[2]=0.984
Y [,燃料]=7.7+0.0258XR[2]=0.997
Y [,生活服务]=-20.8+0.0556X
R[2]=0.941
Y [,文化服务]=-40.5+0.0785X
R[2]=0.962
R为公式中Y[,i]和X的相关系数,R[2]为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可以看出,所有各项消费支出与人均纯收入的线性回归模型都有较好的拟合优度。
本文以上述线性回归模型对2000年和2005年的消费结构进行预测。据有关专家分析,2000~2005年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可以采用1995~1999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即年平均增长率为6.9%,依次推算,2000年和2005年我国农户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364.4元和3312.5元。预测结果如表7。
表7 2000年和2005年我国农村消费结构
项目
消费支出(元) 消费构成(%)
2000年 2005年 2000年
2005年
食品
834.01144.0 48.17 47.63
住房
292.4400.4 16.89 16.67
衣着
130.9179.2 7.56 7.46
用品
149.3201.7 8.62 8.40
燃料
68.8 93.3
3.97 3.88
生活服务
110.8163.5 6.40 6.81
文化服务
145.2219.6 8.39 9.15
资料来源: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材料。
从预测结果看,2000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8.2%,2005年降低到47.6%(注:依此看来,1997~1999年我国农户恩格尔系数过低是特殊现象,主要原因是1997年后粮食和畜禽产品的价格大幅度下跌,一方面农户食品消费所需要的现金支出减少;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下跌,致使农户农产品出售部分减少,而自食部分比重加大,而实物性支出部分容易被低估。),恩格尔系数的下降速度仍然缓慢;生活服务和文化服务的比重上升,实物性消费的比重下降。
参照不同收入组农户各项消费的收入弹性,食品、衣着、住房、用品等实物消费的收入弹性随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燃料消费的收入弹性,高收入农户大于中等收入农户。农户所使用燃料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如以燃煤替代柴草,还有部分农户开始使用燃气作为燃料,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燃料不仅用于饮食,用于取暖、卫生(如洗浴)的比重也会增加。从恩格尔系数看,高收入农户已进入富裕阶段,生活方式与其他收入组比有很大变化,其燃料消费的收入弹性不仅大于中收入组,而且也大于其本身对衣着和住房、用品等消费支出的收入弹性(见表8)。
表8 1991~1999年低、中、高收入组农户和全国平均的各项消费的收入弹性
项目低收入组
中收入组
高收入组
全国平均
食品1.042 0.942 0.878 0.887
衣着1.035 0.863 0.846 0.876
住房0.949 0.872 0.869 0.879
燃料0.901 0.859 0.892 0.831
用品0.845 0.802 0.767 0.769
生活服务
1.247 1.216 0.323 1.343
文化服务
1.397 1.395 1.377 1.544
资料来源: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材料。
另外,无论从预测结果看,还是从消费弹性看,随收入的增长住房在消费中的比重有可能降低。从不同收入组农户看,高收入组农户住房支出所占比重要远高于其他收入组农户,加上我国农户对住房支出的消费偏好和传统,今后住房在消费中所占比重有可能比所预测的比重要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