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企业重组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80年代末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面对迅速变化的生存环境和不断加大的企业生存发展的压力,企业的管理者和企业理论的研究者们先后提出了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 )模式、
敏捷制造(AgileManufacturing)战略、 智能制造系统(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System )、 分形公司(Fractal Company )、 企业重组(BusinessReengineering)、企业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等等革新企业组织与制造方式的变革的思想和方法。其中,被誉为“管理的第二次革命”的企业重组正在或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变革的“灵魂”性的理论和思想。当我国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改革实践时,世界两个主要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正在进行企业重组实践,而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企业重组。因而,三国的比较对于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应该是不无启示意义的。
一、企业重组: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
企业重组、 公司再造(business reengineering or businessreorganization)是一个概念。一般认为,最早是1987年由美国MIT 的教授米切尔·哈默提出的,1993年米切尔·哈默和CSC Index 首席执行官詹姆斯·钱皮在其著作[1] 《再造公司》将这一概念及其含义向公众做了介绍,在他们随后的著作[2][3]中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其基本含义是对企业过程进行根本的重新思考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当代衡量绩效的尺度使成本、质量、服务及速度等方面的显著提高。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有一个较有代表性的界定是“CSC ”指数研究机构提出的,“CSC”指数研究机构认为,[4]企业重组是一次运动的结果,即从在已发展、饱和的市场中与产品相关的竞争出发到企业已怎样的方式运作的竞争。重组的主要原则包括从根本上忽略或有意否定现存的组织结构;优先考虑与顾客利益相联系的核心经营过程;改进企业的整体行为;必须在一个战略性的环境中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过程。我国学者关于企业重组的看法大概分为四种:(1)企业重组就是产权重组, 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产权制度改革的高级阶段才演绎出来的一个全新的概念。企业重组是为了使按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在符合国际规范条件下转化为社会募集的股份有限公司,从而顺利发行新股并上市而按照境内外上市的有关法律和条例对被改组企业的生产力诸要素进行分拆、整合以及内部优化组合的过程。其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重组主要包括业务重组、资产重组、债务重组、股权重组、职员重组和管理制度重组。狭义的企业重组就是资产重组。[5](2)企业重组是企业在进入经营困境时,所面临的选择之一,也就是破产和企业重组的选择。[6](3)企业重组就是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从工业工程或生产管理的角度进行企业重组研究的学者。(4 )企业重组就是企业资产重组,是资本运营的核心,其重点是使企业资本结构合理化。[7]服务于比较研究的需要, 又不失掉企业重组的核心性含义,同时结合国内外企业重组的实践,我们给出的企业重组的界定是:以实现企业未来收益的显著增加而对企业的结构进行的革命性的变革。其基本含义包括:(1 )这种变革是使企业的销售收入显著增加和/或使企业的成本大幅度下降等等,其预期结果是使企业未来的收益显著增加。(2)所谓显著的增加不是略有改善,稍有好转,也不是5%、10%的增长,是相对于同行业企业或企业的历史经营业绩的飞跃性改善。(3)结构调整的含义包括人员结构、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 业务流程结构、资本结构、产权结构等等。(4 )所谓革命性是包含“破”与“立”的统一,也就是打破旧的创立新的,至少在问题的思考时是“破”字开头的,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在此界定下,企业重组的内容可以用图1、图2、图3来说明。
二、美、德、日三国企业重组的状况及比较
1.美国的企业重组[8]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企业重组的国家。本世纪70年代,特别是1972年中东石油危机之后,日本企业大举进入欧美市场,如日本汽车行业中的丰田、日产、本田,电子产品行业松下、索尼等公司,对美国企业形成强有力的竞争。80年代初期,美国开始发现日本企业进入美国市场有其独到的企业经营管理特别是生产管理的诀窍,美国企业的经营者和专家们开始研究日本的“及时”生产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技术。加之,8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的衰退,企业经营环境恶化。在80年代末期开始公司重组的实践。当然,美国企业重组与美国文化中的崇尚变革不无关系。到1994年已有75%到80%的美国公司开始企业重组,用于公司重组的开支1994年为300多亿美元(包括人工、 咨询费用和技术投资),此后每年以约20%的速度增加。其中一些世界著名的公司,如福特、克莱斯勒、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强生等等都加入了企业重组的行列,而且取得了卓著的业绩。例如,美国捷运公司通过重组使年度开支下降了10亿美元;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全球商务通信系统部由于对制造、服务和定单等流程进行了重组,使企业从亏损亿元变为盈利亿元。从美国企业企业重组的实践看,美国企业重组有如下的特点:(1 )其重组的重点是业务流程(一组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而相互关联的活动),包括面向顾客的、面向员工的;对业务流程的重组从人们习惯依赖的规则上找突破口。其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如果重新再造一个同样可以实现目的的业务流程,该如何设计。也就是说先不考虑企业目前的状态或是初始条件。典型的事例如福特汽车公司应付帐款部的采购业务重组、美国联邦莫格汽车零部件公司样品研制流程的重组、美国通用电子电话公司电话维修业务流程的重组。(2 )业务流程的重组中特别强调信息的作用。(3 )美国企业重组中一般要成立“重组小组”,小组由局内人和局外人组成,局内人对流程熟悉,局外人对流程了解但不熟悉,这样利用局外人保证重组的客观性。(4 )重组是技术性和技巧性较强的活动,不同的企业采用不同的方法,基本无定式。(5 )近年来,美国企业购并后的重组活动较为频繁,而且涉及企业资产规模巨大,这与美国近年购并案涉及的资产规模巨大有关。其实质是将外部资源纳入本企业的控制之下,进行企业重组。(7 )由于企业重组中多借助“外脑”,也就是企业外部的智力。这与企业重组是新事物、新思想和新的方法有关。(8)美国政府对巨额企业购并案的支持, 实质上是对企业重组的支持。如波音购并麦道案。(9 )美国企业重组成功率较高,企业重组实践表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企业最高领导至少要把他们20%到50%的时间贡献给重组项目。
2.日本的企业重组[9][10][11][12] 日本是世界上最先注重“流程”的国家,开始于本世纪60年代,以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为其目标追求。以丰田公司的“及时”(Just—In—Time)生产管理为典型代表,其核心实际上是生产管理流程的重组,当然,生产流程的重组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企业其它方面的重组。就此,有的学者认为企业重组的实践开始于日本,是在本世纪70年代。从70年代开始,特别是两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经济持续增长(直到1997年度首次出现负增长),企业竞争力增强,但进入1994年,日本经济的竞争力发生了变化,按世界经济论坛的排序,从1994年起日本的竞争力转弱(而这种竞争力重要的构成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1994落后美国和新加坡排名第三,1995年退第四,1996年退第13位。日本经济成为世界第一的高成本结构,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于1996年日本企业界掀起了重建(Restructuring)浪潮。 企业重建的目标是强化企业经营能力,提高收益率和国际竞争力。因而, 严格意义上企业重组在日本是发端于1996年。 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11],到1996年底,只有10%的企业开始实施重组计划,75%的企业正在筹划中,15%的企业正在讨论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从日本企业重组的实践看,日本企业重组有如下主要特点:(1 )企业重组是以业务流程为重点的,日本在生产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等方面无疑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竞争力,所以,其企业重组强调精益求精和不断完善。企业重组技术包括面向技术变化的、面向全球的、面向顾客的三种。(2 )日本企业重组是立足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的提高主要是和美国、欧洲相比较。(3 )日本企业经营中的“三件神器”——年功序列制、终生雇佣制、企业与工会的同一性,已经成为企业重组的障碍,特别是前两件。不少企业领导和学者认识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重组应该是对“三件神器”的“破”与“立”。(4 )严格意义上的企业重组在日本起步晚,又遇上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重组的紧迫性不言而喻。重组从金融证券业开始,如野山证券重组案、日本第一劝业银行重组案。(5 )企业购并后实施重组,日本企业购并销售值小而购买值也小,日本企业崇尚合作,以企业合并后的重组为主。(6 )日本政府积极介入企业的重组,这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传统有关。为了配合企业重组,日本政府一方面缓和规制,另一方面用财政的手段促进企业重组。(7 )企业最高领导的重视是企业重组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8 )严格意义上的企业重组在日本的失败率较高,如亚洲啤酒重组案和日立重组案。
3.中国大陆的企业重组 众所周知,中国从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开始,中国企业进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改革的阶段。这可以看作我国企业重组的发端。我国企业重组的背景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严重的低效率和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竞争的现实,以及由于长期计划经济所造成的产业、行业、所有制结构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从我国企业重组的实践看,我国企业重组的主要特点有:(1)我国企业的重组主要是资产重组、债务重组、 或是产权重组。为了改善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状况,国家实施了对国有企业增资减债政策,其中包括试点城市优势工业企业兼并劣势工业企业的银行贷款停息挂帐政策、国家和地方“拨改贷”转为企业资本金政策等。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债券,改善企业资本结构,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为企业上市而进行的企业重组,在实践中积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四大模式,即整体改组分立模式,包括以上海石化总厂为代表的原企业法人解散型和马鞍山钢铁公司为代表的原企业法人保留型;以镇海石油化工总厂为代表的整体改组模式;以上海海运集团公司为代表的部分改组分立模式;以华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共同重组模式。[13]鼓励企业兼并,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当然这些重组中出现了不少国有资产流失、“翻牌”公司、政府“拉郎配”等重组失败的案例。(2)一些优势企业, 在企业重组的业务流程领域上进行了著有成效的实践。比如“邯钢”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企业重组;无锡小天鹅集团的“末督管理”模式;海尔的“日清日高管理模式”等等。严格意义上的第二层次的企业重组也只有沈阳和光集团在1998年委托国际知名顾问公司为其进行业务流程设计。(3)企业领导人注意企业购并后的企业重组,如1998 年科龙收购成都一个飞机发动机集团,重组后成立科龙(公司),生产容升冰箱;海尔总裁张瑞敏在哈佛讲台上讲述了海尔用海尔文化重组被兼并企业重组方法。(4)企业领导喜欢借助政府的力量进行企业重组, 而政府介入企业重组的程度也较深。
4.三国企业重组的比较和结论 从三国企业重组的实践不难看出:(1)尽管三国企业重组的发端具体事因各不相同, 但为提高企业的效率或效益这一目的却是相同的。(2 )三国企业重组都是一个革命性的过程,但这种革命性也是有差异的,具体讲,日本企业重组是渐进的、美国企业重组是渐进的、中国的企业重组也是渐进的,而且,没有对革命性变革的定量衡量标准。(3)由于美、 日等西方企业产权制度比较完善,企业重组研究的重点是业务流程的重组,而且德国在重组原东德国有企业时首先是从企业重组的第一层入手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原东德企业适应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而中国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模式的追求下,更多考虑了产权意义上的企业重组或者是资产重组。 (4)美、日企业重组在具体实施的技术上有很大的差异,与中国企业重组的技术差异就更大,这与一国的历史、文化、制度和企业发展状况的不同有关。美、日企业重组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就一国内同行业、相类似的企业采取的重组方法有时甚至大相径庭,也就是说企业重组没有定式。(5)美、日企业重组的实践都发现, 企业最高领导对企业重组的重视和促进是重组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中国尚没有这方面的研究结论。(6)三国企业购并后的重组都是企业重组中的一个重要实践方向。(7)美国企业重组的成功率高,日本企业重组成功率低;我国企业重组由于主要涉及到第一层的重组,所以不算整体或系统性企业重组,就产权重组来说相对企业的过去无疑会是一种改善,成功率的高低有待实践的检验。
三、对我国企业重组的启示意义
当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第二层的企业重组时,中国企业尚在着手第一层的企业重组。通过与美、日企业重组的比较所得出的结论,对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的。(1 )企业重组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企业重组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其工具和方法体系尚很不完善,所以不可一哄而起,盲目进行。同时既要学习国外的经验,但一定要联系本国实际。(2 )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的接轨,企业间竞争国际化,对我国已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或者说是已基本完成第一层企业重组的企业,应开始着手第二层的企业重组,在企业两个层次的重组中,找到国有企业的生存空间。第一层次上的企业重组只为企业适应市场经济打下了一个基础,第二个层次上的企业重组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才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 (3)企业最高领导要重视企业重组。(4 )政府对企业重组的介入要根据本国实际而定,有时利用行政力量的重组会达到与利用市场机制同样的目的,而且可以节约大量的重组费用。(5 )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重组技术和重组工具的研究和设计应该走在企业重组实践的前面,而且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标签:企业重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