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从超前性理念到体系和制度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超前论文,循环经济论文,制度创新论文,理念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314(2004)06-0063-04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标志着中国对发展的认识有了一个新飞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循环经济是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和有效措施。
一、我国循环经济尚处于超前性理念层次
1.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循环经济是指物质和能量梯次、闭环流动型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与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它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回归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循环运动的本质属性,按照物质循环运动的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整个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转向,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
首先,循环经济是全新的发展模式。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见图1)是从资源到废弃物的线形开环系统。循环经济模式(图2)则将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联结起来,组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强调构筑“经济食物链”和修复循环链。
图1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其次,循环经济是全新的技术范式。传统经济是高开发→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则是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即:用尽量少的物质投入量达到既定的生产和消费目的;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尽量将废弃物在生产企业内消化,减少污染排放;产品和包装能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对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废弃物全面回收,经技术处理无限次的循环利用;对生产企业无法处理的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减少资源开采、不可再生资源利用和废弃物排放。
图2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第三,循环经济是全新的经营理念。传统经济的经营理念是一切为了生产和销售新产品,强调更新换代,造成产品使用的短效性。它把经济活动的中心建立在交换价值之上,被称作生产经济。循环经济的经营理念是优化物品利用的长期性,降低输入和输出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它把经济活动的中心建立在使用价值之上,被称作服务经济。生产者不再是推销产品而是推销服务,使用者无须购买和拥有物品,只须在一个为满足其需求而组织起来的体系中支付服务费用。
2.我国循环经济尚处于超前性理念层次
(1)在认识上,许多人对发展循环经济缺乏足够的重视:首先,狭义地理解循环经济。认为它只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没有认识到这是对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循环运动的本质属性的回归,是追求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的新的发展模式。其次,对末端治理的局限性认识不足。末端治理并非根本途径,它使企业满足于达标排放而不愿投资发展污染少的生产方式。第三,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不符合国情。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贫穷问题没解决,谈不上循环经济,没有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恰恰是要解决环境与发展的对立。第四,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为时尚早。对自然资源稀缺程度了解不够,以为资源虽然稀缺,但不会枯竭。事实上,我国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方面都已经不起传统经济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2)在实践上,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迟缓。仅开始了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和清洁生产的试点,在国民经济大生产系统中,循环经济的实践还比较鲜见。在资源综合利用环节,废弃物的再资源化并未得到相应发展,某些方面甚至萎缩了。发达国家将垃圾看作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再生资源回收总值达2500亿美元/年,且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率达60%,而我国不足5%。
(3)在体系上,首先,我国现行的经济运行体系是按产品流向构造的,即具有前向、后向关联的产品之间构成产业链和产品链。缺少按物质流向构造的循环链,即上游企业、产品、产业的废料,是下游企业、产品、产业的原料……。其次,现行技术体系更注重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而对减物质化技术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开发和重视不够。第三,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中缺少能够反映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情况以及废弃物再资源化情况的指标体系。
(4)在制度上,自然生态系统往往被视作是公共物品,是可以开放使用的没有产权的财产,是被排除在市场经济体系之外的经济外部条件。这样,人们对最大化目标的追求必然导致对生态资源的滥用行为迅速扩散,导致对资源的无序开发和抛回自然界的废弃物按指数形式上升,导致部分资本的获利与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环境成本不对称。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制度体系,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激励。
二、实现体系和制度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要使循环经济从超前性理念变成国民经济发展常态,关键是要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实现体系和制度创新。
(一)循环经济运行体系的创新
1.塑造生产循环链。首先,在企业微观层面,组织企业内部物料循环。将流失的物料回收后作为原料返回原工序;将生产中生成的废料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或替代物)返回原流程或厂内其他流程;实现清洁生产,减少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减排有毒物和废弃物。其次,打造企业间的物料输入输出关系链条,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2.塑造流通循环链。流通领域既要尽量减少商品流通中的物质消耗,还要将可再用的产品和包装物从消费者手中回收上来,返还到相关企业再加工利用。针对我国废品回收网点少、且对回收种类“挑肥拣瘦”(只回收利润高的废旧金属、报纸、饮料瓶等,不愿回收利润低的塑料包装袋、玻璃制品等)的现状,应大力发展静脉产业(旧物调剂和资源回收产业),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循环经济环路。
3.塑造消费循环链。消费领域的废弃物主要是来自居民、机关、学校、商业、市场等的生活垃圾。塑造消费领域的循环链主要是将不同成份的垃圾放对地方,使其能够成为资源,重新参与到新的循环中去。其关键是推行垃圾源头分类收集工作。
4.塑造区域经济循环链。区域经济循环链包括:城市、乡村以及城乡之间的循环链。城市循环链除上述循环链外,还包括水、生态等其它循环链。水循环链:从自来水——生活用水——生活污水——中水——城市绿化、美化、卫生等用水——污水——中水……。生态循环链:从城市绿地割下的青草——动物园食草动物的食物——动物的排泄物——城市花草树木的肥料……。
乡村循环链重点是构造生态农业工程结构。城市循环链与乡村循环链之间也应是相互链接的关系。在城市内部无法实现循环的废弃物,可与乡村结合形成更大的循环链。
上述各个子循环链共同构成整个社会的循环体系。
(二)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创新
1.研究和发展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技术方法体系。包括:物流分析(MFA)、生命周期评估(LCA)、为环境而设计(DFE)、可持续生产和消费(SPC)等。
2.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体系。该体系应包括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无废少废、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
(三)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创新
由于循环经济的理想目标是:只用较少的物质增量消耗和废弃物增量排放(从长远来看用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物质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来成倍地获得经济规模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因此,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至少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1.反映经济规模和经济水平的指标。如经济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进出口商品总额等;经济结构指标:资源密集型产业比例(%)、高新技术产业比例(%)、第三产业比例(%)等;经济效率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投资回报率(%)、固定资产产值率(%)等;以及上述指标的增减率。
2.反映经济系统输入端资源消耗情况的指标。如: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等的投入总量指标、人均消耗(占用)指标、单位GDP(或产值)消耗(占用)的强度指标,以及这些指标的增减率。
3.反映经济系统输出端废弃物排放情况的指标。如: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等的排放总量指标、人均排放量指标、单位GDP(或产值)排放的强度指标,以及这些指标的增减率。
4.反映资源循环利用情况的指标。如:废水处理率、废水循环利用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包装物直接回用率、包装物回收处理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生活垃圾循环利用率等,以及这些指标的增减率。
当然,这一指标体系中还应包括一系列具有相关关系的指标,应根据它们的关联度来确定它们的权重和系数。
(四)循环经济制度体系的创新
循环经济制度体系创新的关键是改变自然生态系统无价值、无产权的经济制度基础,构建以利益机制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制度体系。
1.健全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强制约束制度。我国已有的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等。今后还应制定《绿色消费法》、《资源循环再生利用法》等,建立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容器等行业的资源回用、再生法律,规定相应的回用、再生比例,构建起有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强制约束机制。
2.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如:向废弃物的生产者征收处理费,促使其减少资源消耗量和废弃物产生量;以废弃物为原料的企业,可获相当于其使用的废弃物处理费用的补偿,使其有利可图。
3.建设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制度。一是循环经济制度环境,包括资源制度、产权制度、市场制度和产业制度等。二是循环经济规范制度。包括循环经济核算制度、会计制度、审计制度、生产制度、消费制度、贸易制度、包装制度和回收制度等。三是循环经济激励制度,包括财政制度、金融制度、税收制度和投资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