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机制的缺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机制论文,缺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机制曾经被认为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有效率的机制表现说明。但是,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现实表现说明,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总是存在着某些缺陷。即使是现实中最完善的市场机制也难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为什么如此呢?本文拟对其主要原因作一扼要分析。
一、市场的不完全性
市场机制实现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前提条件是市场的完全竞争。但是,完全竞争市场所要求的原子型企业结构、企业自由出入、资源充分流动性、信息完全性等条件在现实中是无法满足的。现实中的市场结构总是不完全的,也就是说,总是带有某种程度的垄断因素。而垄断因素的存在必将导致一定程度的效率损失,从而使市场机制难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垄断引起的效率损失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垄断引起资源配置无效率和资源利用无效率。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市场机制充分灵敏地调节着各种经济资源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使社会需求结构与生产结构之间达成均衡。如果发生资源配置失衡,价格机制将使资源退出相对过剩的部门,流入相对不足的部门,从而自动地恢复资源配置均衡。但是,垄断的普遍存在,使得许多行业的大企业之间能够通过合谋、默契、价格领导和卡特尔等手法来控制该产业的价格,从而使价格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真实地反应稀缺资源的配置状况,进而严重地削弱了调节资源配置的功能。结果,垄断价格将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具体地说,一方面垄断可能会导致某些部门资源相对过剩,例如,假定彩电行业现有30家规模相同的且拥有最优生产规模(比如产量20万台彩电)的电视机厂,其年总产量为600万台;但彩电市场的需求量只有500万台,因而只需25个最优规模的电视机厂就可满足市场需求,于是彩电市场必然供过于求。在价格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彩电价格必将下跌,从而导致某些厂家转产或退出该行业,实现彩电市场的供求均衡。但在存在垄断的情况下,各垄断厂商均不想冒退出该行业的风险,于是他们之间可能会达成维持价格、限制产量以避免竞争的协议,这样,那些本该退出该行业的资源被保留了下来。这时,各企业均开工不足、资源闲置。另一方面,垄断可能会导致某些部门资源配置相对不足。因为垄断使得新的厂家难以进入,于是这些垄断企业就可以按寡头垄断价格出售产品,享受超额利润,对消费者剩余造成了损失。这两方面均是资源配置无效率的典型表现。
垄断引起的资源利用无效率是指,即使在资源实现了均衡配置的情况下,垄断也会造成企业内部生产能力的非充分利用而导致效率损失。这种无效率情况被哈维·莱本斯坦称为X无效率。他将X无效率归因于动机低效率和信息传递的低效率。
X低效率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的动机低效率引起的产出损失造成的,也就是说,是由于企业缺乏追求成本最小化的动机而造成的资源浪费所导致的效率损失。企业是否会发生这种X无效率,视其进行经济活动的环境而异。外部环境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是自上而下逐级传导来的,也就是说其影响过程是这样的:外部环境的特性—→企业经理—→中层部门经理—→企业其他人员。如果企业面对的环境是完全竞争市场,那么企业内部就会自上而下产生一种强烈的外部压力感使该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不得不提高生产效率,充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即产生X效率。若企业面对的环境是垄断市场没有竞争的压力,那么,企业内部自上而下的每个成员就暴露出人的惰性的本性。久而久之,惰性就会产生惯性,企业内部就会产生X无效率。由于竞争性市场的外部环境压力很大,这时它可以使企业产生接近于成本极小化的债效。但是现实中的市场竞争总是不完全的,垄断因素提供了免受竞争压力的庇护场所;在得到庇护的垄断环境里,企业必将缺乏成本最小化的动机,从而X无效率普遍存在。垄断导致动机低效率,具体表现为:首先,企业高层决策者的工作效率损失。市场的垄断程度越高,意味着企业的规模就越大,企业的竞争压力就越小。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使企业不追求成本最小化,也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同时,大企业难以建立有效的约束企业高层决策者追求成本最小化的机制。因为大企业股权分散,股东会只能是名义上的最高决策者,在实际运作中难以否定董事会的提案;而董事会也没有足够的动力追求成本最小化,因为企业规模越大,董事会中股东代表比例就越小,贯彻股东意志的压力就越小。而且,企业规模越大,经理部门拥有的企业决策权就越大,而经理的行为取向往往偏向于膨胀公司内部的组织结构、增加他们本身的报酬、追求企业的社会公众形象,这些都会降低效率、浪费资源。其次,中下层的工作效率损失。在大型的垄断性企业中,管理的层级较多,分工较细,企业高层领导很难准确地度量职工的劳动投入和产出成果,从而很难把职工的工作绩效与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在企业外部竞争压力较小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方法要么是增加员工,要么是加强金钱刺激,其结果都是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
二、市场的外部性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实现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条件是产品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但是现实中厂商追求利润的行为决定了他仅仅考虑他的私人边际成本,而不考虑社会边际成本。这样,若厂商的私人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成本,厂商按产品的价格等于其私人边际成本原则确定的最优产量,也就是全社会最优产量,从而实现全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但是,若企业的私人边际成本不等于社会边际成本,那么按产品的价格等于社会边际成本确定的产量与按产品的价格等于私人边际成本确定的企业最优产量就会产生差异。但是,不管出现大于还是小于哪种情况,实际产量都会偏离社会资源最优配置要求的最优产量,从而引起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也就是说,在私人边际成本不等于社会边际成本的情况下,某些经济活动会导致外部其他人受损,而且这种受损在现有的产权结构下无法计入有关的产品的成本之中,这种现象被称为外部性。例如某化工厂烟囱排放的废气,给附近地区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损害,但这种损失并未计入该化工厂的生产成本,即该化工厂的社会成本应包括生产成本加废气处理装置的成本,但企业决策时仅考虑其私人成本,于是造成该企业产量大于最优产量。
市场的外部性在现实世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像工厂产生污染、滥用森林土地等自然资源、汽车排放废气等。外部性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像是,任何一个经济制度都很难完全偿付社会边际成本。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加影响,这种非市场性的附加影响使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即使在没有垄断的完全竞争条件下也不能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之一。外部性的范围愈广,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就越小。
三、市场与公共产品
市场机制的第三个主要缺陷是其作用范围是有限的,它仅在私人产品的范围内有效,在公共产品的范围内无效。公共产品是指这样的物品,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物品的消费的减少。纯粹的私人产品与纯粹的公共产品的区别可以由下述定义中看出。对于私人产品来说:
n
X= ∑Xi
i=1
这就是说,商品X的总量等于每一个消费者所拥有或消费的该商品量的总和,这意味着私人产品是能在消费者之间分割的。对于公共产品来说:X=Xi
这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消费者来说,他为了消费实际可以支配的公共产品xi的数量就是该公共产品总量X,这意味着公共产品在一组消费者中是不可分割的。可见,公共产品的特征是:(1)消费中的非竞争性。同一单位的公共产品可被许多人消费,他对某人的供给并不减少对其他人的供给;某人分享某公共产品的利益并不减少所有其他人分占的利益。而私人产品在消费中则具有强烈的竞争性。(2)消费中的非排他性。对私人产品而言,该物品的所有者能唯一地拥有对该物品的享受权。相反,如果将一公共物品提供给某个集体,就不可能或至少要花很大的成本才能阻止其他人从中受益。(3)消费中的非拒绝性。这个特性与非排他性既相同又相反。如一个公民居住在国家内,不管他愿意与否,他都得接受国防保护,而不能把他所得到的那一份国防保护出售给别人。
由上述特征所决定,私人产品消费的利益是完全内在化的,即消费者可以获得对私人产品消费的全部好处,其他人无法从中受益。这样,市场机制就能有效地调节私人产品的供求,且优化资源在私人产品之间的配置。因为市场机制是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依靠价格的变动来调节资源的流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而只有那些具有排他性的可资交换的财产权利的私人产品才能进行交换,市场机制如同一个“拍卖”行为,生产者将产品卖给出价最高的消费者,从而使生产者的生产行为受消费者的需求行为所引导,进而使私人产品的供求自发地达到均衡状态。但在现实中,市场机制对公共产品的调节却无能为力或调节作用甚微,因为当某人甲购置了公共产品以后,他并不能排他性地占有或消费公共产品;即当其他人购置了公共产品时,也并不排除甲对该公共产品的消费。这样,从个人角度来看,甲不购置公共产品,而让其他人购置公共产品,从而使自己成为“免费搭车者”是合乎理性的;但是,如果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这样想,从而都成为“免费搭车者”,则最后的结果就是没有一个人会去购置公共产品,从而没有一个得到好处。可见,尽管人们都存在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但公共产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得任何人都不愿购置公共产品,从而使得即使在最完善的市场机制下也无法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因此,市场机制尽管能有效地调节私人产品的供求使之达成均衡,但面对公共产品就显得无能为力了,从而公共产品领域是市场机制失灵的重要表现之一。这样,政府对公共产品供给的介入就成为必然。
标签:市场机制论文; 边际成本论文; 公共产品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配置效率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价格垄断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