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问题意识”解决课堂问题_问题意识论文

如何运用“问题意识”解决课堂问题_问题意识论文

如何运用“问题意识”解决班级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班级论文,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内在动力,一个没有问题意识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有创新行为的。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班主任缺乏问题意识:有的班主任缺乏发现问题的意识,满足于班级现状,认为学生不吵不闹就没什么问题;有的班主任害怕、回避问题,一提到问题,就认为是坏事;有的班主任似乎发现了很多问题,可这些问题凭借个人工作经验完全可以解决,研究价值不大,这些老师不善于发现教育中的关键问题……

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班主任一定要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学会从纷繁的现象中发现、筛选出班级存在的主要问题,加以解决。

一、正确分析现状,抓准问题

1.对班级历史进行调查,找到学生的共性问题

学期初要进行多层次调查。每接一个新班,班主任都要对学生进行一次调查,形式包括问卷、主题班会、座谈会、家访等。例如:刚接三(3)班时,通过向前任班主任了解,召开学生座谈会和“进入三年级,我想……”主题队会,我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活动能力都不行,长期以来很少获得荣誉和奖励,所以,对自己、对班级都没有信心。我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班级怎么样, 自己怎么样,学生们都回答“我们很差”、“我们不行”……上课时,很多学生根本不敢举手发言。这些现象表明,学生的主要问题是自信心不足,这就为我下一步的工作找到了重点。

2.自下而上全面总结,发现前进中存在的问题

每学期末,班主任都要对班级工作进行总结。作为班主任,不能让学生仅仅作为被总结的对象,而应让他们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总结过程中来,比如可以让他们对照开学初制订的班级计划,分析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还没有做到,开展“我为班级进步出点子”活动;也可以让他们对照个人,开展“和同桌比一比”、“我的进步在哪里,不足在哪里”等活动,这样就可以很容易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找出下学期努力的方向。

3.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

作为班主任,要对班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问题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如,个别学生家长要求给自己孩子换同桌。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可以帮助他的好同桌,以便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从表面上看,家长的要求可以理解,但其背后隐含的是用什么标准看待、评价他人的问题。显然,家长只用学习成绩优劣、是否听话来判断学生的好坏。而大人的眼光往往影响孩子的思维,容易使他们产生一些不正确的看法,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同学,这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特别是长大后与人相处时也容易产生偏见。因此,我觉得此问题不能就事论事,不是调换座位、满足家长的要求就可以解决的,必须让学生学会正确看待他人,学会与人交往与合作。

二、合理归因,妥善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只是对现状的一般判断,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其产生原因和形成过程的正确认识,必须透过表象,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1.运用“换位思考”解决问题

进入五年级后,一些家长总是很困惑地问我:“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难管?”、“越大越不听话,怎么办?”有的家长反映孩子把自己关进房间,不理睬父母,任由父母唠叨,自己当作听不见。对家长反映的问题,我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发现一些家长总拿孩子与别人比,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而五年级孩子的自主意识已经形成,对家长简单粗暴的管教很反感,所以产生了矛盾。作为班主任,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不但要理解家长,更要理解孩子,从双方的需求出发来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与家长学会互相沟通,在互相宽容、互相了解、互相交流中真正解决问题。我指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式,学会运用“换位思考”来看待问题。当孩子们将心比心,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感受到父母的辛劳与期待,感受到“爱之深,责之切”时,他们便开始想办法与父母交心:给父母写信、送感谢卡、发短信等。同时,我利用家访、家长会、“家校通”等手段,把学生的进步及时告知家长,与家长一起学习心理学知识,指导他们运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很快,隔阂消除了,矛盾缓解了,学生与家长、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2.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在研究中发现,如果在教育中,教师选择的教育材料高于学生现有的道德水平两个阶段,其教育效果就微乎其微;如果教育材料低于学生现有的道德水平,同样也没有教育效果。具有最佳教育效果的教育材料是高于学生现有道德水平的半个到一个阶段,这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教师平时必须与学生多交流、谈心。通过沟通,了解学生在常态下一般会产生的问题及其原因,要正确对待学生成长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寻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让问题成为学生成长的空间。

还以上面提到的三(3)班为例,这个班学生比较聪明,但有一部分人自由散漫,不遵守纪律。针对此问题,我在班里开展了“孙悟空争自律”活动,强调“做一个自律的孩子”,但效果并不好。后来我才发现,许多学生的“他律”还存在许多问题,这项活动的目标大大高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发现新问题后,我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平时父母表扬孩子最多的就是聪明,所以学生很喜欢被人夸聪明,而且他们常常在私底下“比谁聪明”,但他们眼中的聪明大部分是指智商方面的。我针对学生想做个聪明孩子的需求,以“让我们更聪明”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分清是非、宽容他人等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发现聪明还有另一种表现:会自我管理是聪明、会解决困难是聪明,宽容他人也是聪明……使孩子产生做真正聪明人的愿望,并积极地去做一个真正聪明的孩子。

我们班已开展了一系列“让我们更聪明”的活动,渗透了“合作”、“勤奋”、“自律”等教育内容。同时我还把“让我们更聪明”活动延伸到家庭、社会,开展“在家做个聪明的孩子”、“在社会上做个聪明的小公民”活动。在活动中,我注意让学生辨别什么是“真正的聪明”、什么是“小聪明”、什么是“假聪明”,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聪明应该是一种对自己成长有利,并且对别人无害的特质。

由于这项活动的主题和内容贴近三年级学生道德成长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提高了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运用“动力内化”,有效解决问题

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内在需求,当学生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关注和满足学生的需求,是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班主任应注意将学生浅层次的需求转化为内在的深层次的发展需求,把教育目标融入具体的教育情境,变外在教育要求为启动学生精神内需,在激发学生内动力的过程中促进其主动发展。如:到了五年级,学生依然喜欢开班会,但总要等我用各种方法进行激励引导后再行动,而且他们比较注意在集体中的形象,却忽略其他方面的行为规范。我意识到,这是学生成长中又一个转折关头,他们的进步不能总是靠组织活动与评选来推动,到了培养学生自律精神的时候了。所以,我设计了促进小学生内动力生成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记“养花日记”、“每日锻炼身体”、“百日无错题”等等。整个过程,全由学生自主推进,老师只是充当一个欣赏者,效果极好。

主题活动的内容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就能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起参与的动机。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活动得到的感悟,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成就感,从而激发自己再努力,使自己的需求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此循环往复,学生便在自我提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对新层次的需求。

总之,作为一个班主任,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把找到并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看做自己最主要的职责,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标签:;  ;  ;  

如何运用“问题意识”解决课堂问题_问题意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