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文本阅读的应试策略(上)_读书论文

论现代文本阅读的应试策略(上)_读书论文

现代文阅读应试策略谈(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策略论文,现代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阅读方法为利器,不断优化求效率

以言语参与为动力,层层堆进求深入

注重阅读过程,生疑问难求理解

以句段阅读为重点,向两端辐射求贯通

以课本为基地,举一反三求迁移

测试命题的趋势概述

●●●○○○

以句段阅读为重点,向两端辐射求贯通

依汉语语法和文章学,我们把文章的生成看成为“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段落—章节—文篇—书本”九个环节的连缀,其中的句、句群、段落是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成为阅读理解的重点。从阅读的心理过程看,对“句、段”的理解最需要从部分到整体的双向往复,是通向“链条”的两头并带挈两头的步骤。考试命题往往以句段设问为重点,正是对这种规律的适应,也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检查和指导。

句子,是指文章中的句子,其中最需切实注意的有两类:一类是自身结构特殊、手法特别、意义深奥的句子;另一类是能带挈前后的句子。

段落,是较句子更大的有单一而完整意义的组成部分。其中最需切实注意的有三类:一类是意义上处于全篇重点位置的段落;二类是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段落;三类是可称为文章“微缩”的段落。

在句子与段落之间,往往还有一个中间层次,那就是句群。从语法学看,它是最大的意义单位,是因“中心”而集合的若干句子。从文章学看,它往往是篇章的基本组成部分,也称语段。因此,它往往是可以关联句子与段落的关键部分。测试的题目有许多是来自句群或者指向句群,正是这种独特地位所决定的。因此,我们的阅读和阅读指导,在选择了关键句子之后,要向“上”看,这个句子是否是句群中的部分。如果是,便从句群的角度去理解。如果这个句子是与另一(些)句群比肩的,则要弄清它们的关系,求得一连串的理解。在选择好重点段落之后,要往“下”看,这个段落是否由一个句群或多个句群构成。如果就是一个句群,只要弄清句群的中心与顺序即可;如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句群(或相当于句群地位的句子)构成,就必须先弄清它们的组成和意义,再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上看”与“下看”是阅读辐射的方法,是句群在句段之间重要地位所决定的。

句子聚合为群,是因为有一个“中心”。因一个“中心”而聚合的句子又必然“有序”。因此,对句群的把握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去着手。明“中心”,要善于抓主词或主句。主词往往贯其始终,主句则多是起句或结句。明“顺序”是为了解句群中句子之间的一般关系。大致有自然顺序、习惯顺序和增强印象顺序等。“中心”与“顺序”又有着内在的联系,主句在首,或在尾,或首尾均有,其从句与主句的关系多是解说、分说、证明,在顺序上则可视为总分(或分总)顺序。而其“分”,又可以是承接的、并列的等等。这种“分”与“总”的关系也可以因意义上的关系而形成因果的、转折的等等。总之,明中心与理顺序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阅读时,可以结合着去理解。

句群的这种围绕中心而形成的总分(分总)、承接、并列、因果、转折等关系,实际上又正是段落的构成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段落就是句群或句群的放大。从另一个角度看,段落又可以是文章的“微缩”,这往往出现在论说性文章里。下面,我们举例作出说明。

(1)有哲学家说,时间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2)有的又说,“过去”、“未来”皆是“现在”。(3)我以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话倒有些道理。(4)因为“现在”就是所有“过去”流入的世界。(5)换句话说,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的里面。(6)故一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不晓得有几多“过去”时代的思潮,一起凑合而成的。(7)吾投一石子于时代的潮流里面,所激起的波澜声响,都向永远流动传播,不能消灭。(8)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们感泣。(9)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呼应了永远的时间与空间。(10)一时代的变动,绝不消灭,仍遗留于次一时代,这样传播,至于无穷,在世界中有一贯相联的永远性。(11)昨日的事件,与今日的事件,合构成数个复杂事件。(12)此数个复杂事件,与明日的数个复杂事件,更合构成数个复杂事件。(13)势力结合势力,问题牵着问题。(14)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15)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16)“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17)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18)这就是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道理,这就是“今”最宝贵的道理。

——李大钊:《今》

这是《今》的第四自然段,在文中是论证“今”可宝贵的重点段落;在组成(论证结构)中也可谓“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在段中不少句子也大有咀嚼的必要。因此,阅读和指导阅读《今》文,就不可不仔细研读这一段。

通过粗读,可以看出本段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由三个句子组成的句群,在“选择”中提出了作者的观点[(3)句],这是“起句”。“因为”以下,开始了论证,是讲的道理,这可以叫做“承”。这一部分是主体,比较复杂。(5)句是对(4)句的解释,(5)句中的“故”是对“因为”的答应。接下来是(7)句打比方,(8)(9)两句为例证,(10)句作小结。至此,(4)句的道理讲完。从(11)句起,在前面的基础上着重阐明“现在”与“未来”的关系。于是水到渠成地由(14)(15)(16)(17)构成的句群作结,第二部分结束。最后的(18)句是第三部分,以“这”字相联,归结到第一部分,归指到全段论旨,是为“结”。

由此可知,段落由一个句群提出论点,用三个句群列举论据,讲述道理,作出论证,最后以一个句子作结。这种“起”、“承”、“结”的论证层次和方法都很典型,堪称议论文的“微缩”。

如果分析得更细致,我们可以有这样的认识:在第一部分,也就是第一个句群,(3)句是句群的主句。其中的“倒有些道理”,既是对观点的确认,也以“道理”启下,又与最后一部分的“这就是”句相呼应,使段落成为自足的系统。

在第二部分中,以(4)句为主句,开始了论证的第一层次,这一层次由两个句群组成。一是以“流入”为主词的句群,作道理上的阐明,一是以“永远”为主词的句群,从比方、例证方面论证。第二层次,是在前面“永远”句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论证,以“合构”为主词的句群证明着“现在”与“未来”的关系,于是两个“无限”句统领的句群自然成为这一部分的收束,是全段最重要的部分。这样,就以“因为”联结段首,又与“这”相应引出段末。

通过这样的阅读,将句子、句群与段落结合在一起去理解,将层次与意义结合起来去理解,就能将段落的意义理解深透。这样,《今》文前面的“今可宝贵”、“今易丧失”便有了着落,后文对“不知爱今”的剖析便有了基础。对重点段落的阅读,就这样带动了对全文的阅读,是所谓“据重点,求辐射”。

●●●●○○

注重阅读过程,生疑问难求理解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到底是阅读过程的展开重要,还是阅读结论的记取重要,这个问题并未真正解决,而且很可能是现代文阅读费时费力、效果很差的症结所在。

从阅读自身的规律看,阅读是读者从书面的文字符号中复制表象、提取意义的心理过程。这种隐性的心理活动包含着认读、初识,包含着步入、领略,包含着体味、悟解,也包含着收束、升华。这是一个眼、耳、手、心协调并用的紧张思维过程。阅读的真正收获是铭心刻骨的,不是几个条文式的结论所能概括得了的。读者是阅读的主体,正体现和落实在这个全过程之中。此间,读者查找的有关资料,听取的他人意见,参照相类、相反的观点……都必须纳入自己的思维过程去辨别、去改造、去融会。总之,经过内化而被吸收。只有这样,外部的各种条件才真正有价值。任何以结论代替思维过程,以他人的结论代替自己的获取的做法都直接违反着阅读规律,因此也就取消了阅读本身。

从语文设置的目的看,语文课中的阅读是为了获得阅读能力,去阅读此外的许许多多读物。课文分几段,有什么样的中心,有怎样的写作特点并不重要。起重要作用的则是怎样展开思维,用什么方法去求得部分与整体的理解。而这,只有在一次一次阅读思维过程展开中才能学会。因此,学会展开思维、设问求答,才是阅读教学的归宿。

从考试情况看,考试看来似乎注重结论,其实不然。因为考的是没有读过的文章,以前记住的“结论”派不上用场;能派上用场的只有怎样求答的路数与方法。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起的桥梁不是已知的结论,而是已成为习惯的阅读思维和方法。

因此,在阅读和阅读教学中,我们重视正确的“结论”,但更应该注重结论是怎样形成的。

那么,怎样展开思维、设问求答呢?

我们在举一反三中说到的三原则,应该是展开思维设问求答的总要求。简单地说,阅读思维即据“言”得“意”,据“意”识“言”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从部分到整体,再从整体到部分;在这个过程的每一阶段,各个层面上,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言”与“意”结合起来去思索、体味,最后作出评价。

在这个进入读物、再走出读物的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设问求答。这里我们不必去讲述解词、释句、分段的具体做法,也不必介绍中心的归纳、写作特点的认识等,只着重说说思维的两个要点,一是思维的依据,一是思维的路数。

让我们以一篇熟悉的文字《世间最美的坟墓》为例,作一点具体的说明吧。

一看文题,我们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托尔斯泰的坟墓是世间最美的呢?从思维的角度讲,这一问题便为阅读思维定向。在这时,你就会产生许多猜测:是风景美、建筑美?还是绚丽、壮观、堂皇、巍峨、朴实、宁静……种种预测,也是期待。有了这,便能在阅读中有所认同,有所排除,达到筛选的目的。

随着阅读的开展,你会因为“定向”而注意到读物中那些描写和评价坟墓的语句。初读完毕,你一定会因为刚才注目的语句而形成初步的判断:美在朴素,逼人的朴素。那么,这个印象是否靠得住呢?

于是你再读。除了重新审视刚才注目的语句,再次深入体味,还会发现没有注意到的地方,这样,你就会加深原来的印象,确认原来的判断。在这重新审视与再度发现中,你也许会注意到第一自然段写托翁在“饱经忧患”后“获得了新的更美好的启示”,因而想,在表现“朴素”时,为什么要有这些记述呢?也许你会思索托翁墓地“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的那些具体描写及其作用。也许还会注意到其他几位伟人墓地的另一种状况,并进而思索对比的作用。同样,你也会被“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和“……震撼每一个内心深藏着的感情”等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所震撼,并领悟其深意。这样,你就更具体地、丰满地、深刻地体会到“朴素”的伟大力量原来是托翁人格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你才有可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试着表达你思考、体味的收获,并进而赏析读物的得失……这就是说,展开思维,有了成果。

让我们回头检视一番,看看我们的思维依据了些什么。在初读时,我们依次注意到了:

(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2)远离尘嚣,孤零零地……

(3)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

(4)晚年才想起……关于幸福的……许诺,……获得了新的更美好的启示。

(5)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6)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没有……没有……,连……也没有。

(7)这个……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流浪汉……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

(8)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得以安息的……唯有人们的敬意。

(9)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

(10)风儿……响着,阳光……嬉戏;……白雪……覆盖……

(11)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

(12)恰恰是不留姓名,……更扣人心弦。

(13)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14)拿破仑的墓穴……歌德的灵寝……莎士比亚的石棺…都不像……无名墓冢那样能……震撼每一个……感情。

这些,都是你思考托翁墓地特点的主要依据,但这些依据的性质并不完全一样,有些是客观成分多的描写,有些是主观因素多的评述。其中(1)(5)(12)(13)(14)便属于后者,是引导我们思索、点化我们思考的“路标”。由于这些路标的指引,你注意了墓地的“特殊处”,即两个“无”,四个“没有”和反复出现的“小小长方形”。这样,你会特别注意到两次出现的“朴素”一词,它准确地概括了托翁墓地的本质特点。如果反过来问,为什么说托翁墓地有着这样“逼人的朴素”呢?你就可以列举以上语句作为依据,而不会是空洞的认同;换言之,“朴素”这一结论是有充分依据的。

有了这个整体感知以后,你应再一次去细读各个部分,一方面证实上述认识,一方面也为了新的深入的发现,因为这时你对部分的细读,是站在整体的高度进行的。这样,你就会发现作者的描述与抒发,除了外部对比以外,还有着意于托翁自身的,引起了你的关注,那是上面依据中的(4)(7)(11)和(13)。我们再次咀嚼它们,便更深切地思考着忧患与幸福、有名与无名、简陋与完美、朴素与动人的辩证关系,不仅情感受到震撼,思想上也得到启迪。此刻,“敬畏”、“敬念”、“禁锢住闲情”、“不容许你大声说话”、“扣人心弦”、“没有勇气”、“打动人心”、“庄严肃穆”、“感人至深”、“剧烈震撼……内心深藏着的感情”等就再次接踵而至,使你感到沉甸甸的分量。于是,你的认识升华:朴素原是一种能震撼人心的力量,而它又来自伟大的人格。应该说,你的阅读理解和感受已到达了新的高度。

你因此有可能再据“意”识“言”,对文章的表达技巧作出评价。首先,你也许注意到文章的整体安排:前一段写坟墓,由墓地的树引出托翁的愿望,用“后来就这样办了……”过渡到后一段。后一段则集中写墓地特点,最后用对比作结,照应着这一段的起始,也照应着第一段的总起。这种严密的首尾照应、上下启承的结构使文章的中心表现得清晰、完整。接着,你可能会深入到每段中,体会安排层次的技巧。第一段总起一句后,又用一句话介绍坟墓。在“介绍”中,特别点明“林荫”,自然引出他幼年植树和老年愿望,十分巧妙。第二段总写一句以点题之后,用一长句写墓地一“满”四“没有”,然后加上感叹式句子作出“评价”。继而又写墓地的木栅栏常设而不关,突出其“平民化”,因而获得更有效的“保护”——“逼人的朴素”。承接“不容许你大声说话”,转而写大自然中的轻风、阳光、白雪等充满生气的“暖”与“动”,反衬墓地庄严肃穆的“冷”与“静”,进一步突出墓地的不假雕琢的天成之朴素。这就是接着指出的朴素中蕴藏着伟大,伟大中透出朴素。最后,只消一对比,托翁墓地无与伦比的、震撼人心的“美”便强烈地圆满地表现了出来。第一段突出“美”的愿望,第二段“美”的实现,两相承接,层进着、辉映着。这种结构及其对文章的反作用力,使你称奇叫绝。当然,此刻,你可以进而设问,何不将第一段的首句和第二段末句抽出来,独立成段呢?这种设问本身当然不一定很有价值,却反映了你阅读的深入,到了可以自由开合的程度,是很有价值的。就这样,我们通过结构的清理,就像一网将全文中各色宝贝捞尽。比如客观描述与主观抒写交织交融的表达方式,多次出现的“无名”之类字样的暗示力与穿透力,褒贬之际,最高级副词的使用与分寸感的统一,等等,都尽收“网底”了。这已经是据“言”知“意”后,据“意”识“言”的鉴赏阶段了。而鉴赏的结果将把你的体味与思索提高到新的层次,阅读也就再一次地延伸和加深了。在这时,你就可以再次拿起笔来,将所有思维收获整理一番,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并对阅读过程作出评价,为下一次的阅读作借鉴。

这里说的基本上是五个步骤,呈线形连接着;而每一步骤又呈扇形的横面扩展。其间,“是什么”、“有什么”和“怎么样”、“为什么”套着设问。前者弄清具体的描写与评述,后者弄清为何如此描写与评述。着眼于读物,力图弄明白作者的用心处。

以上是阅读时对寻找和凭借依据(言语材料),步步展开和体验(纵横双向结合),以读懂读物的例说。其间,充满着预测、期待、疑惑、理解、苦恼、喜悦……是单单听别人说的几条结论所体会不到的。这里不必细说。值得补充的是,如果学友们之间出现了理解上的分歧(自己思想上出现拿不准的也一样),是简单地取舍,还是别有良法呢?

简单地说,首先应该明确分歧点,然后找出各自意见的依据,再经过一番辨析,以消除分歧。很可能旧的分歧消除了,新的分歧又出现了。这很好,再一次照此办理就行了,如果是由于读者生活积累不同而产生的见仁见智,那大可存疑,不必划一。这也是对阅读本质规律的尊重。这种重过程而相对轻结论的指导思想与具体做法将使学生真正获得阅读主体的地位,坚持下来,定有长足的发展。

标签:;  ;  

论现代文本阅读的应试策略(上)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