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恶性循环与反贫困超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兼论福建省安溪县的扶贫开发_可持续发展论文

贫困恶性循环与反贫困超循环可持续发展——兼论福建省安溪县扶贫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安溪县论文,贫困论文,福建省论文,恶性循环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在封闭条件下,一个地区之所以贫困是因为它贫困。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科技的催化作用,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自复制单元功能的耦合,可构成非平衡、非线性、多重反馈和具有自组织特征的超循环系统,从无序到有序又从新的无序到新的有序可持续发展。本文试图应用自组织理论来分析原我省最大贫困县——安溪是怎样脱贫并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一、贫困概念的内涵与贫困线的界定

贫困是一个动态概念,不同国家、地区和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内涵。在我国贫困的概念主要是指经济意义上的贫困,而且强调的是绝对贫困,即“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本身的生存需求(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1989)。由于经济的贫困不是孤立的,它与人口、资源和环境密切相关,共同构成非平衡、非线性反馈系统。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社会因素(诸如环境质量、科技文化教育水平、人口预期寿命以及思想意识等)的欠发达,往往与经济贫困趋于一致,依据最低生存标准所确认的贫困人口也就兼具有经济、社会和环境特征。本文的特点就是试图从系统整体上分析贫困的成因和反贫困战略。

贫困线的界定也是一个动态过程。1984年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最初确定人均收入120元和人均自产口粮200公斤为贫困线,以此标准进行统计,1985年初全国共有1400万贫困户,7000多万贫困人口,约占农村人口的9%;1985年,国务院农研中心建议修改,以人均收入200元和人均自产口粮200公斤为贫困线;1988年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采用人均纯收入与基本生活费用相比较的方法,依据必需营养标准(人均日摄取热量2400卡路里)和其他最低的必需品消费进行计算,将户人均纯收入260元定为贫困线,以此标准计算,1988年底全国农村有2804万贫困户,1.2亿贫困人口。此外,农调队还用贫困人口的收入缺口率〔(贫困线—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贫困线〕来表达贫困程度。世界银行的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根据对若干低收入国家的平均贫困线估计,以1985年购买力平价计算,确定年人均收入370美元为贫困线,若以1990年价格计算,则贫困线标准为年人均420美元。以此标准测算,所有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1985和1990年分别为10.51亿人和11.33亿人,贫困人口与人口增长率同时上升。

可见,不同时空有不同的贫困线,各省也常根据当地情况确定省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我省安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无论是1984年(220元),1985年(279元)或1988年(417元)都高于国家界定的贫困线,但根据福建省情,仍属于贫困层次,列入省重点扶持的贫困县。

二、封闭条件下不可逆熵增与贫困恶性循环

贫困地区往往由于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的原因,造成思想观念守旧、科技落后、人口过度增长且素质不高、人地矛盾尖锐、交通不便,很少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一方面由于信息耗散、非再生资源消耗、利息债务增长而物质财富却不能以同样的速度增加、投入产出结构随时间的推移走向比例失调且不可逆导致能量从有效状态单向地转化到无效状态并构成“污染”。根据熵定律,不可逆过程将引起系统内部的熵产生(dis),并且总是在同一方向上进行,即dis恒为正值,在封闭条件下熵值达到极大,出现平衡无序状态;另一方面,构成贫困的组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处于系统整体中,存在着多重反馈环,根据系统基本性质,每个子系统在系统中不仅能使单元信息保持不变,而且能使不同功能单元的联系稳定保持下来,在特定条件下可能产生贫困恶性循环,即:低收入——低购买力——生态环境破坏——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力——低产出——低收入。安溪的情况就是如此: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思维定势的特点是自安唯上线性思维方式,人们思想保守、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缺乏开放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环境意识、创新意识,习惯于“等靠要”,既是贫困大县又是存款余额大户,1990年全县存款余额高达4.43亿元,居全省之首,人们宁肯把钱存在银行里吃利息,而不愿用来创办企业发展生产,乡镇企业发展不起来,产值从1985年到1990年的五年中才增加4000万元,人均收入很低。据县统计年鉴,1987年人均GNP371元,居民人均消费额只有255元,比1986年增长-1.6%,人们为了生存而毁林开荒,对资源不惜竭泽而渔。这不仅耗竭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而且造成农业停滞、农民收入低微和投资环境差,虽有得天独厚的港澳台侨优势,但未能很好吸引来投资。县内资金紧缺,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只有83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57元。从国际上看,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提出:“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经济的停滞正在延迟生育率的下降”、“贫困、人口增长和环境破坏形成一种相互强化关系”。贫困恶性循环无论在国内或国际都是存在的,不过,是在特定条件下出现。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创造条件,使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良性循环,达到“天人调谐”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安溪县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三、反贫困超循环可持续发展

反贫困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具有道义上的必要性。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投入和抽调大量资金、物资、技术和人才来扶贫,取得了很大成绩。最近中央召开扶贫工作会议,强调“开发性”扶贫并给贫困地区政策上的优惠。这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和精神条件。我们应该总结反贫困的历史经验教训,从“抽血运行”(将贫困地区的初级产品以低价调往加工业发达地区)和“输血机制”(将发达地区积累起来的资金,以财政补贴或投资的方式调拨给贫困地区,未能形成当地经济发展的能力,反而助长贫困人口的依赖行为)转移到“造血机制”上来;从以经济增长缓解贫困的战略转移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上来。

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转换给贫困地区带来活力生机。事实上,贫困地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坚持改革开放方针,通过科技进步的催化作用,可以在不违背熵定律的情况下变贫困恶性循环为良性超循环,形成耗散结构,从无序向有序发展。因为:(1)坚持正确的改革开放方针,可以从外部环境输入负熵流des,使系统的总熵为ds=dis+des,当des的绝对值大于系统内部的熵产生dis时,总熵ds<0,出现熵减机制,系统有了生机;(2)经济社会状态参量随时空变化而变化,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动态系统,存在着势差,引起竞争并形成动态的流和力,在外界环境的驱动下,有规则的波动和随机扰动相叠加会出现新的涨落,有可能驱使系统远离平衡态;(3)由于涨落的随机性及系统的多层次、多目标和人为振荡,使得系统与外部环境及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呈现非线性超循环关系,并耦合成新质的整体;(4)经济社会系统的性态置于环境的影响中,国内外大环境的变化、市场机制及政治、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变,甚至观念形态的转变都可能导致系统发生变化,当系统远离平衡态、控制参量达到某一特定的阈值时,微小的涨落都会使系统发生突变,离开热力学分支,进入新的稳定有序耗散结构分支。

贫困地区在饱经“贫困恶性循环”的磨难后,认识到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注意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在脱贫致富奔“小康”时坚持公正原则,即代际公正(当代人不损害下代人的利益)与代内公正(一部分人的发展不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WCED,1987)。

作为贫困地区的典型,安溪人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彻底摒弃“等靠要”,重新调整人与资源、人与环境的关系,增加教育科技投入,普及初等教育扫除文盲,推广应用技术;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提倡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外资,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增加就业机会;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福利总量,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根据国家规定的“小康”16条标准,1995年各项指标均已超过“温饱”值,“小康”综合得分为63.76分,1997年可望基本实现小康,2000年全面实现小康。详见表1。

备注:⒈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按当年价格;

⒉按泉委〔1994〕14号文件规定,农民人均纯收入小康值为1100元(90年不变价)、综合得分是68分;若按闽委〔1995〕20号文件规定,农民人均纯收入小康值为1300元(90年不变价),综合得分是63.76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县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注意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八五”期间筹集16亿元用于环境、能源、交通和通讯等建设,完成省道205线安同公路改建工程、县城——龙门路段和县城——湖头路段拓改工程,协助完成漳泉铁路安溪段建设,完成城关第二自来水厂和110KV变电站工程、兰田水电站工程、引温泉入县城工程、6万门程控电话扩容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把城区面积由原来的0.8平方公里扩展到6.8平方公里,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为安溪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我们通过数学模型对安溪县各时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协调度进行测算(过程从略,结果见表2)并与全省情况比较,高兴地看到安溪正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1995年的协调度(0.6622)已达到全省1992年的水平(0.6318)。

注:①资料来源:安溪县统计年鉴、县环保局等。

②GNP[*]=GNP+资源价值增量+环境承载力增量

在成绩面前,安溪人知道把握机遇、励精图治、集聚优势的重要意义,知道更需要新思想新概念新战略才能赢得未来。他们的构想是:依托大泉州经济区和厦门经济特区,抓好三个中心城镇和四个中心市场建设,巩固发展五大基地,建成六个工贸区,形成十大产业,充分发挥南北公路(铁路)主干线繁荣带作用,促使内外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实现整体跨越,其现状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水平及发展速度见表3。

注:①资料来源:县统计年鉴及县第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材料;

②95年人口总数剧增,含历年漏报人口;

③预测数据来源:县计委有关材料。

四、结语

贫困地区常为人口与非再生自然资源消耗指数式增长、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率低下与生活质量不高所困扰。这些问题错综复杂,构成非平衡、非线性、巨型信息反馈的超循环系统,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牛顿力学封闭确定论的思维模式是无济于事的。安溪经验说明:必须应用“大科学”、“大经济”、“大系统”理论和方法以及当代科技最新成果方能取得理想效果。对于“反贫困”本文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⒈在辨识本地区时空背景及区外大环境的基础上,制订反贫困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天人调谐”经济社会资源协调发展。当前应特别注意物质生产者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之间所进行的劳动及产出过程,不能对资源“竭泽而渔”和对环境保护掉以轻心,要确立现代的“自然价值观”,充分注意资源系统的保护、恢复、更新、新增和为提高环境承载力的投入。

⒉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提高历史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贫困地区在反贫困过程中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方针,坚持系统思想和动态观念,实行体制创新,把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解放出来,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思想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协同意识、环境意识、创新意识、信息观念、效益观念、法制观念和敬业精神。

⒊坚持“开发性”扶贫和科教扶贫方式。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正是由于科技文化及思想意识落后而导致贫困恶性循环。反贫困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优农业和生态农业,强化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要调整产出结构,积极实施“星火计划”,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概念,振兴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吸引优秀人才,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网络。

⒋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工业和绿色市场,以造福子孙万代。

标签:;  ;  ;  ;  ;  ;  ;  ;  

贫困恶性循环与反贫困超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兼论福建省安溪县的扶贫开发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