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见智慧,读透教材是根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智慧论文,教材论文,异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校本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各类教研活动形式的不断创新,同课异构这一成熟而新颖的教研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的喜爱,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级教研活动和各类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同课异构伴随着教师专业发展和教研创新的需要,在教学研究领域正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
一、基本要义
同课异构的基本要义,狭义地理解是,相同的课题或教学内容,让不同的教师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广义地理解应该是,不同的教师执教相同的课题或教学内容,他们在教材处理、教法使用、情境设置、师生活动,以及课堂语言、媒体使用等方面可能出现的差异性.我们渴望这种差异性,以便让参与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的同行们,能够在比较和鉴别中,发现彼此的优点与长处,理解吸收,化为内功,进而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摒弃不足,改正缺点,以便找到更加符合教学内容特点与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教学效率.总之,同课异构具有强烈的对比性和鲜明的鉴赏性,是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好形式,是一线教师喜闻乐见、感受真切、看得见说得上的教研活动.
二、价值特征
同课异构涵盖教材的分析与处理、教法的设计与使用、课堂教学的实施与推进等教师备课、教学及课后反思和研讨等过程,是教师由教学实践到理论思考主要的教学研究形式,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重大.
1.客观性
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即便是孪生兄弟、姐妹,他们的生理、心理,以及后天学习获得的知识与能力也会存在差异.在数学教学中,不同的教师因其生活背景、兴趣爱好、知识基础、思维习惯等不尽相同,导致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学生认知特点的把握,以及他们的语言习惯、教学水平等必然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不同的教师所面对的教学对象通常也不同,教师唯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保证取得应有的效果.即便是同一位教师,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执教相同的课时,他也会因时过境迁产生不同的认识和想法,采用不尽相同的教法.正因为如此,我们说,同课异构的差异性是必然的、客观存在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提倡老师们课前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切实地应用好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原则,努力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率.
2.鉴赏性
不论是学校或区域内的研讨课,还是各类评比活动,只要组织者能够提供两个或以上平行班级(教学进度基本一致且学生认知水平大致相当),让展示者根据指定的课题进行备课、上课,这样的教研形式就是同课异构.这种常态化的教研活动形式,不仅便于组织实施,也有利于听课者进行比较和反思,有助于听课者感知每位执教者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处理的方法和意图,评判学生活动设计的合理性,分析课堂提问的时机与质量等.听课者能够清楚地看到,教学过程中,哪个环节的教法使用更合理、如何改进更有效.所以我们说,同课异构具有显著的比较性,有利于听课者欣赏到执教者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水平,发现他们的长处与不足,以便于听课者吸收应用或避免、改进.
3.针对性
同课异构切合了课程改革关注的重点——课堂教学改革,是实实在在、有效而实用的教学研讨交流活动.通过同课异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某个教学环节,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有效、更恰当,教学效率更高.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有法是说,教学过程必须符合科学性,符合数学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教学的规律,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教无定法意思是,没有一成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通用的教学方法.执教者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处理,使之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知识基础,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所谓“一课一法”、“贵在得法”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唯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才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能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
4.有效性
同课异构关注的重点应该是,课堂教学方法使用是否合理有效,教材处理是否准确恰当,学生活动是否充分必要,教学效果是否真实高效等,而不仅仅是印制或书写在纸上的教案或教学设计,以及制作在电脑中的教学课件.“异构”的“构”不能只简单地作为动词或名词理解,而应该既关注教材处理,又关注学生活动,更关注教学效果评价,关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性和融洽度.以同课异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参与者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照自己的教学经历和分析思考,发表自己对“异构”的真实感受,他们都会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都会有话可说,而不会无所触动,无话可讲,或言之空洞,敷衍塞责,应付了事.
三、基本原则
同课异构活动要想取得应有的成效、获得最大的收益,必须遵循如下几条基本原则.
1.基础性——读懂教材是前提
读懂教材是同课异构活动能够取得实效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教师不能正确而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发掘知识内涵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把握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他的教材处理就难以做到恰当和合理,他的教学设计就可能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背离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教学方法就可能会出现偏差,进而给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带来困难,教学目标难以顺利达成.
案例1: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2“1.5定积分的概念(第一课时)”.
本节教材有1.5.1曲边梯形的面积、1.5.2汽车行驶的路程和1.5.3定积分的概念等3小节.前两小节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分割、近似代替、求和与取极限这4个步骤求出曲边梯形的面积和汽车行驶的路程,并分别配置了1~2道巩固练习题.第3小节是在前面两小节的基础上,正式给出了定积分的概念、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定积分的性质,以及利用定积分的定义求定积分的值等,其后也配置了一道练习题.根据教师用书的建议,第1.5节定积分的概念教学时间为4课时.每位深入阅读与理解教材内涵、读懂教材编者意图的教师,应该能够根据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建议,作出恰当的处理与教学设计.可是曾有作者撰文指出“1.5定积分的概念”不仅可以用一节课时间完成,而且(第一课时)应该“重点放在定积分概念、性质的介绍尤其是应用上”.笔者认为,他这样的理解和认识,尊重了上课教师的做法,但却没有把理解教材意图放在应有的位置,而且如果按照他的意见去做,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无法适应的.
笔者认为,听课评课活动的参与者,不论是执教者还是点评者,都应该在充分地阅读教材、深入地理解教材,基本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发表意见,否则教学研讨就失去共同平台了.
2.创新性——拒绝平庸有创意
由于同课异构活动展示的优秀课具有明显的比较性,因此脱颖而出、出类拔萃的课,一定是深刻理解教材、设计具有创意、师生活动充分的课.照本宣科、平铺直叙的课,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听课者索然乏味,而且课堂教学也难以让学生产生参与的热情,难以给听课者及学生留下值得回味的印象.
案例2: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3.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一课时)”.
在2008年安徽省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有七位教师执教了这节课.课本给出的引例是:一天,小林和小明做“贷款”游戏,他们签订了一份合同.从签订合同之日起,在整整一个月(30天)中,小明第一天贷给小林1万元,第二天贷给小林2万元……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贷给小林1万元.而小林按这样的方式还贷:小林第一天只需要还1分钱,第二天还2分钱,第三天还4分钱……以后每天还的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
合同开始生效了,第一天小林支出1分钱,收入1万元;第二天,他支出2分钱,收入2万元;第三天,他支出4分钱,收入3万元……到了第10天,他共得到55万元,付出的总数只是10元2角3分.到了第20天,小林共得到210万元,而小明才得到1048575分,共1万元多一点.小林想:要是合同订两个月、三个月该多好!
此后,课本展开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与推导.这七位教师根据各自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设计了别具特色的教学过程.有的教师完全借用课本引例、公式的推导过程及例题进行教学,教师牵着学生走.有的教师改用国际象棋发明者奖赏的故事引入新课,有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想法,却没有了教材原引例既有复习旧知(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又有引导新知(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学习的作用.无为县襄安中学谢业建老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作了全新设计.他首先带领学生复习等比数列的定义=q及通项公式
,让学生用公比与首项说出等比数列的各项
,之后给出了引例:“一个穷人到富人那里去借钱,原以为富人不愿意,哪知富人一口答应了下来,但提出如下条件:在30天中,富人第一天借给穷人1万元,第二天借给穷人2万元,以后每天所借的钱数都比前一天多1万;但借钱第一天,穷人还1分钱,第二天还2分钱,以后每天所还的钱数都是前一天的2倍,30天后互不相欠.”接着通过“穷人听后觉得挺划算,但怕上当受骗,所以很为难.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帮穷人出个主意吧!”给出了问题.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由“求
”(特殊)到“求
”(一般)完成的.之后还利用解方程的思想再次探讨和研究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对公式
中q=1和q≠1两种情况的讨论,谢老师是利用问题纠错法,通过让学生发现解题中的错误得出结论的.此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与通项公式中q的指数的区别.整节课突出体现了类比思想、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转化化归思想,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力求具有新意,并不是说,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为“异构”而“异”构,为不同而不同.“同”与“不同”,关键看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的需要,看执教者对教材的理解与处理能力和水平,关键看“异”构后教学可能的实际效果.拒绝平庸并不代表一定要与众不同,核心概念、主体知识的教学,我们并不排斥程序和材料、方法的统一性或相似性.一切的一切,关键看教学效果.
3.适切性——切合实际最根本
同课异构之所以会出现“异构”,关键是由不同的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决定的.我们之所以反对为“异构”而“异”构,关键是因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等都必须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与需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认知特点.同课异构要高度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适切性.
案例3: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第一课时)”.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第一课时)”是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直线与方程”的起始课,是各类课堂教学比赛的经典课题.这节课的教学,要特别关注以下两点.
一是直线的倾斜角是如何引入的?有什么必要性?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通过研读教材获得.教材首先指出,仅有一点或仅有一个方向,不能确定一条直线,进而过渡到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为以后讲授直线的两点式方程作铺垫),已知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可以唯一确定一条直线(为讲授直线的斜率概念、公式,以及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作准备).
二是直线斜率的概念是如何引入的?斜率公式是如何推导的?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学生学习高中数学5个必修模块的顺序是1-2-3-4-5还是1-4-5-3-2,或是其他顺序.这是因为,直线的斜率概念、公式的教学,需要应用到任意角的正切函数定义及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而按照必修1-2-3-4-5的顺序实施教学时,任意角的正切函数与诱导公式都没有学习.因此,课本是由初中锐角的正切函数和坡度(斜坡的垂直上升量与水平前进量的比)的概念,类比给出斜率定义的,并由下注给出公式tan(180°-α)=-tanα,以便没有学习诱导公式的学生能够求出钝角的正切函数值.对于直线斜率公式的推导,教材给出了4幅图,分别探究了倾斜角是锐角、钝角,以及给定两点
与y轴平行或重合时,直线斜率的情况.
如上所述,本节课教学突出体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突出体现了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和转化化归思想,恰当地揭示和应用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及数学思想方法实施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也是教师教学基本素养和能力的重要体现.正确地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是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是同课异构活动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
4.本源性——数学内涵是核心
数学学科同课异构活动最核心、最根本的任务应该是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异构”的目标在于用不同的方式揭示数学知识内涵及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让听课者通过比较,发现提高教学效率更合适、更恰当的方法.“异构”并不排斥采用相同的方法和策略教学主干知识和技能,更不是对主体内容教学的弱化或异化.
案例4: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2“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是圆锥曲线部分经典的教学课题,经常被应用于各类研讨或评比活动中.这节课的教学,有的教师由罗列生活中的椭圆现象直接给出椭圆的定义,并直接建立直角坐标系列出方程进行化简.教学时对生活中的椭圆现象与数学上的椭圆意义未加区分和说明,对建系的合理性、必要性关注不够.有的教师仅以幻灯片直接展示椭圆方程的化简过程,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实质性地变形和化简.他们过于关注的是与传统教法的“异”,而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的要求则淡化处理.2012年11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在安徽省黄山市举办的“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展示活动”中,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薛翠萍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亮点频出:一是新课导入有突破.新课伊始,教师从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椭圆现象自然过渡到数学意义上的椭圆学习,说明教师既关注生活情境的应用,又关注数学教学的严谨性.二是定义教学有新意.椭圆的定义,教师是在学生用无弹性细线协作画出椭圆后,启发学生归纳得到的.教师没有直接给出定义中的限制条件,而是让学生通过两个练习题的辨析发现和得出结论.这种通过举反例深化学生对椭圆概念理解的教学方法,值得借鉴.三是方程化简重能力.本节课薛老师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亲自经历方程的化简过程,探究发现含两个根式的无理方程化简的基本方法,这既为学习双曲线定义式方程的化简打下基础,也为本节课练习“化简方程
”的多种解法提供了借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四、适用要求
同课异构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吸引力,广受一线教师的认同与欢迎.为了同课异构活动能够取得最大的效益,我们还必须注意其使用的频率和场合.
1.使用频率
同课异构活动中,一个课题不宜安排8节、10节甚至更多节次的课连排连上.这是因为,让过多的人同上一节课,容易让听课者产生疲劳感,使得他们对课堂教学的感知出现麻木与迟钝,容易使同课异构活动失去应有的吸引力和新鲜感,降低同课异构活动的成效.建议每半天或2~4节课使用相同的课题(尽可能连排),以便于听课者比较、欣赏和鉴别.
2.适用场合
同课异构适用于各类课堂教学评比和交流研讨活动,适用于各种课型.当然,观摩人数多少与场地大小要适当.人数过多,场地过大,会给观摩教师的视觉、听觉带来困难,影响他们观摩的效果与交流讨论.此外,同课异构活动,重点应该关注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刻性、教法使用的有效性、学生学习效果的真实性等.交流研讨时,对执教者的要求不宜过于理想和严苛,不宜笼统地肯定和否定,应以协商的口吻多提建设性的建议.气氛要民主,观点要开放,评点要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