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各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上海位于北亚热带南缘,为东亚季风盛行地区,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受海洋影响较明显,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气候温和、湿度适中等特征。但由于地处中纬度大陆东部沿海,冷暖空气交替明显,气候多变,存在早涝、低温、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因此,在汛期来临的时候,为更有效地保障各项水利工程的建设、保护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汛墙的稳固与安全显得格外重要。然而,防汛墙保护措施实施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也受到各类要素的影响,主要是洪水水位、地质特征以及潮位涨落等等,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保证防汛墙功能的正常发挥、并承担相应的养护责任始终是施工中管理方应该坚持的中心原则。我们更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水利工程中防汛墙的建设。
关键词:水利建设;防汛墙;保护措施
1.保护原则
严格按照施工图施工,满足施工图中的设计要求;施工期间确保防汛墙的安全使用;施工期和完工后一个月内持续监测,并按照设计提供的防汛墙监测要求进行控制;如监测中发生报警,则更具预案及时进行防汛墙保护,并通知监理单位,业主单位,设计单位以及当地管理部门。
2.防汛墙监测
2.1监测目的
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极其容易对周边环境与防汛墙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要想更有效地确保防汛墙结构的稳固性与安全性,就应当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展开必要的监测措施。借助及时有效的监测工作有助于找出施工环节中对周围环境与防汛墙影响程度的变化,以保障出现危险时可以从容地应对,选用更具针对性、可行性的预备方案,减轻水利工程建设对其造成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若实际监测结果和预想出现偏差,则监测单位需要及时告知施工单位,并且可以尽早地通知到工程监理方、设计方以及业主方等,然后按照监测结果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对有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上报至主管单位,最终令每个单位均可全面、详细地掌握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并保障整个项目可以有序、顺利地开展下去,使工程项目始终处在一个安全、可控的范围内。
2.2监测内容
对于较为常见的新建护岸、原有护岸加固和河道疏浚过程中,须对现有防汛墙进行保护工作,因此须进行以下内容监测:(1)现有防汛墙位移、沉降、裂缝监测;(2)周边环境(建构筑物或地面)沉降监测。
2.3监测时间、频率及布点原则
2.3.1监测原则
如业主委托第三方单位进行监测则以业主方委托的第三方数据和施工方监测数据相结合作为依据的方式进行监测保护,若无则以施工单位监测数据为依据进行监测保护。
2.3.2监测点布设
(1)防汛墙观测点应布设在原有裂缝或新出现裂缝处。(2)现有防汛墙每个分缝段布设位移及沉降监测点。(3)周边环境(建筑物或地面)按照实际情况具体布置。
2.3.3监测时间与频率
(1)如有围堰施工则各项检测点均在围堰降水前布设完毕,并在施工过程中,与施工同步进行监测。(2)施工期位移和沉降观测每天两次,施工完成后每周一次至竣工验收。(3)防汛墙原有裂缝或新出现裂缝观测2~3次/周。(4)周边环境(建筑物或地面)沉降监测可适当放宽监测频率,2~3次/周。(5)若发生异常情况,应增加监测频率。
2.4监测工作者的具体安排
在实际的工程建设工作中,对监测工作者的安排必须按照所需监控的防汛墙范围而定,这也是确保相关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监测工作者的工作主要是对防汛墙各方面数据的监测结果作出及时的记载和整合。在一项工程竣工后,相关人员应当对防汛墙展开定期的监测,此时便可按照实际情况削减监测者数量与频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部分工期较长的水利项目而言,若进行施工前的监测量较小,便可在初期削减监测者数量,在工程进展到后期时,适当增加监测工作者的数量,继而有效地确保监测质量。
3.水利建设工程中防汛墙的主要保护对策研究
3.1基础埋设比较深的防汛墙
开展防汛工作前因为其基础埋设深度大,因此在护岸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很可能出现开挖力度过大的情况,进一步导致防汛墙两侧地下水水位的巨大差别,加之不断增大的压力差和主动土压力二者共同作用,必然会引发上述各类问题。因此,在对此类防汛墙进行保护的时候,应于防汛墙与挡墙距离较近的地方,选取槽钢支护的模式对防汛墙进行保护。如果出现防汛墙和开挖面二者间的实际距离超过最小安全距离的情况,则在此区段间可借助增加木桩进行垃铆的手段对防汛墙进行更有效的安全防护。
3.2基础埋设比较浅的防汛墙
此类防汛墙因为基础埋设浅的缘故,其断面也不大,在基槽被挖开后,比如开挖线距防汛墙过近等情况发生时,很容易对两侧地下水水位产生巨大影响,进而令防汛墙发生位移等现象,更严重的还会出现倾覆状况。因此,相关人员应当加大对此方面的重视力度,在危险区域借助槽钢支护的技术工艺,有效保护原有防汛墙。
3.3带有桩基的防汛墙
这类的防汛墙原本就拥有很多方面的优点,譬如:结构牢固。然而,此类防汛墙同样存在埋设深度过大的问题,因此我们不妨利用以上手段,增加木樁进行垃铆,从而达到保护防汛墙的根本目的。此类方法一般是在防汛墙上设置保护钢帽时使用的,在采取此方法时可将钢板焊接或弯曲成II型,紧接着把它套在防汛墙墙顶位置,同时往防汛墙内部打入一个斜拉的木桩,通常为两到四米之间,并且木桩顶部应当漏出表层半米左右,如此一来,才能够更有效地保障防汛墙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4设定、贯彻防汛墙报警抢险预案
依据国内对防汛墙的实际监测需求,施工方可在展开监测作业的时候及早找到各种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以便于及时告知监理方、设计方和业主方,接着通过交流沟通尽快构建起可行性、针对性预案,最终不断强化对防汛墙的防护力度。具体如下:
第一,在出现各种危险情况时,必须停止相应范围的施工,并立即通知现场监理,再次对防汛墙做出监测,若确实存在问题就必须马上报警;第二,报警后,还应当及时通知监理单位,业主单位和设计单位,必要时通知当地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目的在于让其拥有更充分的时间考虑解决对策;第三,若发生防汛墙排水不畅的情况,就必须考虑其具体成因,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由于积水过多对防汛墙构成的威胁;第四,无论是在工程项目建设前或者完工后,均应对其进行全面的监测,从而确保其监测质量;第五,不仅仅是报警阶段,另外一些时间段的监测工作也不可放松,特别是上下游两侧堤岸,应进行强度更大的监测。在确定不存在任何问题的情况下,方可展开施工。
3.5有效实施防汛工作中的资源整合
在防汛工作中,加强资源整合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实施组织整合,健全防汛管理的领导机构、应急指挥机构和专家咨询机构,,完善防汛应急管理领导体制。2)实施信息整合,提升上海地区防汛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升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功能。比如,可以进一步建设和完善覆盖全市的基于GIS信息平台,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数据库;3)实施资源整合。有效提升防汛工作中的资源利用效率,以提高防汛处置能力。同时,应该在政府的牵头下,完善上海地区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地区防汛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好日常的调研工作,对发现建设相对比较薄弱的地方,要进行建设资源的投入。
3.6加强防汛应急管理的有效措施
在加强防汛应急管理体制中,要积极转变政府的职能,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提升包含人民群众在内的社会参与度等,具体来说,一是强化政府的综合协调与管理能力,明确政府的主体地位,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的防汛应急管理体制;二是提高防汛的科技含量,由于防汛工作相对比较复杂,需要较高的科技投入,以进一步提升上海地区在提高预报预警、救灾技术方面的能力;三是加强防汛减灾的宣传工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向人民群众进行防汛防台科普宣传教育,以形成广泛的防汛减灾社会基础,积极倡导自愿者队伍建设,同时定期开展防汛的演练工作,以提升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结论
综上,水利建设工程的施工必然会对周边环境与防汛墙产生巨大影响,这样一来就需要我们强化监测力度,选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预防和解决,更有效地保护防汛墙安全,最终提升整个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唐迎洲,徐贵泉,高程程.防汛减灾工程体系现状能力评估[J].人民长江,2014,17:26-29+62.
[2]陈峰.防汛墙加固工程关键问题[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4,06:49-55+106.
[3]徐健.海平面上升对上海的影响及对策措施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11:28-29.
论文作者:张瑜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4
标签:工作论文; 裂缝论文; 单位论文; 情况论文; 政府论文; 水利论文; 位移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