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达性理念下滨水绿道优化策略的分析论文_刘云云

可达性理念下滨水绿道优化策略的分析论文_刘云云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311300

摘要:绿道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也是人们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绿道的可达性被认为是城市宜居水平的重要体现。本文选取具有城市代表性的滨水绿道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视觉和行为心理层面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通过策略的提出,以期能为之后保障市民公平享受?滨水绿道资源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滨水绿道;可达性;空间;视觉;行为心理

滨水绿道可达性优化的总体目标就是提高绿道的可达性,构建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使绿道资源尽可能多的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保证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安全地到达滨水绿道,同时增加滨水绿道的活力和吸引力。

1滨水绿道可达性相关概念阐述

1.1可达性概念解析

可达性概念最先是在交通运输研究领域中提出来的,它是指利用一种特定的交通系统从某一个给定地点到达指定活动地点的便捷程度,其值可以用交通花费时间、交通成本、目的地获得的机会数量及起点与目标点之间的吸引力来量化表示。针对景观方面,景观的可达性是指从空间中的任意一个点到该景观的相对难易程度。可达性的根本内容,是反映空间中某种水平过程到达景观点的景观阻力,主要是研究某一个物种在穿越异质景观时所遇到的阻力之和,距离、时间、费用可以作为其相关指标来表示可达性。

1.2绿道

“绿道”一词来源于英文“greenway”,是“绿色通道”的简称。“绿道”一词1959年首次出现在美国环境作家威廉.H.怀特(Whyte)所著《保护美国城市开放空间》中,并在1987年被美国户外游憩总统委员会在《美国户外空间报告》正式提出,将绿道定义为提供人们接近居住地的开放空间,并且连接乡村和城市空间并将其串联成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但对“绿道”具体定义目前在国内外尚未形成共识,不同学者根据不同视角和关注点,从形态、位置、功能、类型、尺度和使用者等方面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1.3滨水绿道

滨在辞海中的解释,即为靠近水边的地方,而水是泛指一切水域,(跟陆相对)。因此结合绿道的概念,滨水绿道就是指靠近水域的线性绿色开敞空间,其具有连通、生态、游憩、审美等多目标,是实现城市滨水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绿道中的一种。城市滨水绿道包括河道、河漫滩、河岸植被带等,具有生态保护和休闲等功能的绿色通道空间。滨水绿道往往兼顾有景观道路、亲水生物栖息地和生态廊道、文化遗产保护区等多种功能,是区域综合绿道网络的重要组织要素和骨架。

1.4滨水绿道的可达性

滨水绿道可达性,可以看成是从空间中任意一点到达滨水绿道的便利程度,所反映的是人们到达绿道所要克服的阻力障碍。绿道可达性从其提供服务方面来讲,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计算绿道服务范围的途径,通过可达性的分析,可以估测居民到达城市绿道要克服的累计阻力,即到达绿道的相对难易程度,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城市绿道的服务能力的大小。

2可达性理念下滨水绿道优化策略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居民生活的绿色空间也在不断被城市化产物吞噬和占用。而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自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出现了城市中绿色资源不足的问题。而绿道的建设恰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矛盾,而城市滨水绿道作为城市具有代表性的带状活动空间,不仅连接了城市开放空间和城市水域,而且将城市中碎块状的绿地连接成串,对于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价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周边居民或者游人能否方便快捷地利用滨水绿道,是否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对滨水绿道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1行为心理可达性优化策略

2.1.1提高绿道亲水性设计

滨水绿道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处于城市压力下的疲劳状态,同时亲水也是人们自小以来的天性,所以滨水绿道的亲水性设计可提升绿道的是可达性。在绿道线型的设计上,尽量沿着湖岸线展开,要充分利用水的可塑性,对湖岸线进行适当的改造,不仅可以增加湖岸线的长度,还可以提高实用性和亲水性。

2.1.2提高空间的舒适度设计

舒适度越高,人们选择的意愿越强烈,所以提高舒适度可以提高绿道的可达性。舒适度的提高主要从滨水绿道景观要素和人性化角度考虑。绿道宽度的设计尺度要合理,要根据周边空间的疏密程度灵活处理道路的散幅,同时也要在设计中还要注意开敞空间与私密空间的结合,由构筑物、植物、座椅或者地形围合起来的私密空间相对于开场暴露的公共空间更加具有吸引力。

2.1.3增加绿色生态设计

绿道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生态功能,在优化中要合理规划周边污水、雨水管网系统,严格控制污水的排放,同时可以设置雨水花园等可持续性的雨水利用设施。此外还可以结合“生态认知”、“生态体验”等具有教育性质的设计。生态方面的设计大大减少了绿道的人工化,对人们的吸引力会大大提高。

2.1.4合理布局服务设施

交通设施、游憩设施、科普教育设施、商业服务设施等一般根据适用人群的需求、数量等科学合理地安排,以方便使用者方便快捷地使用服务。例如:垃圾箱的设置,一般原则是人群密集处30-50m设置一个。此外,服务设施的安置应该综合考虑所处区域的大小以及考虑无障碍设施的布置。例如沿湖岸设置亲水台阶时,要考虑湖岸的宽度,是否适宜安置台阶。

2.2空间可达性优化策略

①道路规划中应该采取就近原则,避免增加绕行,同时提高城市支路或者居住区级道路的网络密度,使居民可以便捷、快速地到达滨水绿道。提升居民进入滨水绿道的自由度和灵活度,不仅可以增加到达滨水绿道的空间可达性,也可以提高视觉可达性。②滨水绿道的开发和更新应该与城市的发展和布局相协调,这样既可以保证城市布局的完整性,也可以保证滨水绿道的自身的吸引力,从而提高可达性。③要充分整合周边用地资源,适当增加居住和商业用地类型,同时提高周边用地功能的混合度。用地类型的混合性可以有效增强城市各项产业之间的联系,使得城市的活力更加多元化,对于滨水绿道可达性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

2.3视觉可达性优化策略

视觉走廊可以加强城市与滨水绿道以及水体的联系。滨水空间应通过“开”与“合”的变换,“动”与“静”的结合,“疏”与“密”的配合,给人带来丰富的视觉感受;也可以适当运用高差的处理,台阶的设置或者下沉式的运用,在竖直方向给人不同的感官效果;此外,周边建筑物的高度、植物的高度等若能形成丰富的天际线效果,也会提高视觉可达性。另外,驳岸是贯穿整个绿道的景观元素,因此驳岸的设置对于滨水绿道的自身吸引力有很大的影响。在进行驳岸设计时,要考虑合理设置。总之,应该充分利用滨水景观资源,设计出丰富多变的滨水绿道空间,从而提高绿道的可达性。

3结语

文章中提到的关于滨水绿道的可达性优化策略,其实施需要我们每一个风景园林人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脚踏实际、实事求是地落到实际建设中。由于时间和能力有限,对于滨水绿道可达性的研究只是冰山一角,需要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和视野,也需要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研究。

参考文献

[1]查尔斯·A·弗林克,孙帅.迈阿密河绿道一条工业河流的绿色基础设施.风景园林,2009.

[2]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城市规划,2001.

[3]李博,宋云,俞孔坚.城市公园绿地规划中的可达性指标评价方法.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4]俞孔坚,段铁武,李迪华,彭羿福.景观可达性作为衡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指标的评价方法与案例.规划研究,1999.

[5]吴李艳,柳海宁,黄淇.基于绿道理论的城市水系与滨水区规划模式[J].浙江万里学报,2009.

[6]李昌浩.绿色通道(Greenway)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5.

论文作者:刘云云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9

标签:;  ;  ;  ;  ;  ;  ;  ;  

可达性理念下滨水绿道优化策略的分析论文_刘云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