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网络大学:缓解我国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新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新思路论文,矛盾论文,我国论文,供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网络大学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远程高等教育形式。它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一方面使现有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它能以少于传统高等教育的花费,为更多的人提供有效的教育,从而为缓解我国高等教育供求矛盾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供求关系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高等教育供求矛盾,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文化传统以及政治背景下都会存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供求关系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高等教育需求无限膨胀与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 产生高等教育需求压力的主要因素有三个。首先是人口压力。我国人口总数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6强,从1981年到1996 年的16 年间我国人口年均净增长1033.625万人②。巨大的人口数量及其过快的增长速度,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沉重的压力。其次,经济发展促使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膨胀。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00年,我国各条战线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5000万人,即使全国高校招生达到最大极限,仍有2400多万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空缺③。其三,个人对高等教育需求不断膨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个人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谋求理想职位,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日益旺盛。同时,个人收入的提高使个人满足自己高等教育需要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从而也加大了高等教育的需求压力。
2.高等教育供给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 首先,以政府办学为主的现行高教体制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是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仅反映了特定时代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状况。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教社会需求的扩大及多样化,这种单一的公立教育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需要。虽然民办高校应运而生,但在全国1109所民办高教机构中,经国家教委批准有颁发大专学历文凭资格的仅20所,占公立学校数的1%④, 并不能满足高教发展的客观需要。其次,尽管我国已初步形成层次、类别、形式多样化的高教体系,但实际上仍难以满足社会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现代经济、社会及其结构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分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提高,对人才的需求呈层次化趋势;而个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会经常改变其教育需求,以适应市场变化多端的人才需求。高等教育应不断调整教育结构来适应这种变化。
3.地区间高等教育供求不平衡。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造成地区间高等教育供求不平衡的根本原因。首先,为了节约高等教育投资,提高资源利用率,我国高等院校往往分布在人口密集、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所以,一方面,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个人获得的高教机会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的个人也相对缺乏满足自己高等教育需求的经济实力。其次,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缺乏对高级人才的吸引力。人们常为寻求更好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社会地位而进行迁移。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美国著名人口学家博格指出:人们教育水平越高,迁移的概率也就越高。教育既可能是人口迁移的原因也可能是人口迁移的结果,但是,无论如何,教育水平高的个人和群体迁移率都高于教育水平低的个人和群体。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人口迁移不仅主要发生于年轻力壮的人群中,而且主要发生于教育水平较高、科学技术素质较高的人群中。这一矛盾明显反映在地区间高级人才的分布情况上⑤。实际上,传统的高教形式不仅无法解决这一矛盾,还因引起以学习为目的的人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不平衡。
二、网络大学在缓解我国高等教育供求矛盾方面的优势
1.计算机网络逐渐溶入个人生活以及愈来愈多网络大学的建立使大多数人得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接受高等教育,从而将缓解日益膨胀的个人高教需求对传统高等院校的压力。
计算机网络,简而言之,就是通过通讯线路将各个单独的微机联结而成的系统。单独的微机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分散于各处的信息系统,使得所有网上资源(人,信息、计算机)都能为人们共享⑥,从而使人们能够克服空间、时间的局限协同工作。
计算机网络逐渐溶于个人生活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全球计算机网络发展极快,越来越多的个人能够上网。目前,Internet 发展到175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把全球5万个以上的网络连接在一起,超过2000 万台计算机与之相连。预计到2000年它将覆盖全世界100万个网络,1亿台计算机,10亿用户。在我国已有200多所大学与CERNET联网, 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全国网络中心与Internet进行联结。预计到下世纪初我国所有大学将全部进入CERNET并连通Internet⑦。其次,计算机硬件成本不断降低,功能不断增强,体积不断减小,现在已出现了掌上型、手表型计算机,甚至还出现了PC时装,将计算机穿在身上。与此同时,操作越来越简单,与之交流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从原来的敲击键盘,移动鼠标发展到今天的语音输入、声音控制、眼球跟踪控制等手段。科学家还尝试将芯片植入大脑,让人类得以用脑电波直接控制计算机运作。因此,得益于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庭和个人已拥有计算机。
而鉴于Internet和CERNET的迅猛扩展,越来越多的传统大学或教学试验团体在网上开设了虚拟大学。国外有国立科技大学(NationalTechnological University),欧洲进度(EUROPACE),西方认知网络(The Know Network of The West ), 琼斯网上大学( The Mind-Extension University of Jones Intecable)等网络大学⑧。国内虽起步较晚,但发展也很迅速,已有清华、北大、复旦、华东师大等高等院校在网上开设了一些课程。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大学将向广大社会成员提供随时随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2.发展网络大学能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真正实现高等教育投资来源多元化,有助于以有限的教育资源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
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不易明晰个人、企业和国家在高等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容易造成政府分担的高教成本比例偏高,刺激个人和企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膨胀。网络大学则不同,它的媒体基础—Internet—的首要特点就是:任何国家、企业、个人都无法将其毁灭或对其实施垄断,他们只有积极参与网络交流和网络建设才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对其产生影响。这使Internet的参与者能清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因而能有利于网络大学教育成本按“谁受益,谁付费”原则得以分担。个人必须为私人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讯、学习、下载课件付费。企业则必须支付其职工的网络培训费用,并出于经济或非经济利益的考虑参与分担部分有公共产品性质的网络设施的建设费用。国家则必须负责通讯线路、公共站点等公共产品的建设和维护。从而能充分调动个人和企业所掌握的资源,降低政府分担高教成本的比例,解决高教供给不足的矛盾。
此外,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使得我们可以利用国外已有的网上高教资源培养自己的高级专门人才,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目前,在美国有宾夕法尼亚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共约75所大学允许通过网络修得学位。事实上,我国也已有利用国外网络大学教育资源的先例。1996年11月,哈尔滨工业大学的6名博士研究生利用Internet 选修美国锡拉丘兹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课程, 并获得该大学颁发的课程结业证书⑨。
3.与传统大学相比,网络大学特殊的教育形式使其能大幅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缓解高等教育投资不足的问题。
与我们熟悉的基于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单向且时间、内容划一的远距离教育形式不同,开放并能有效覆盖全球的计算机网络使网络大学不受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破了传统高校课堂教学的局限。进入网络大学的个人将能与他人共享全部的网上教育资源,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修相关科目。个人在某个网络大学的基本学习过程是:①注册;②根据教师指导,按学习进度通过网络下载所需课件;③脱网自学;④在线通过Telnet与老师、同学进行实时讨论;⑤通过E-mail将作业或疑问发送给老师,老师将定期或不定期地通过E-mail给予答复;⑥按网络大学的规定参加考试;⑦考试通过后,将获得该门课程的结业证书。由此可见,通过网络学习,个人可以边工作边学习而节省全部的高等教育间接投资,同时还可以节省大量诸如交通费、生活差距费一类的高等教育直接成本,甚至还会因使用电子课本和作业本而节省一笔书本费。而在网络大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名教授在其助教的帮助下可以同时指导许多学生学习,师生比大大降低。另外,如果采用网络教育形式,国家将利用网上共享资源建立虚拟大学,而不再需要投资新建校园基础设施,从而节省大笔基建费用。新建的虚拟大学也将充分利用已有的师资力量和图书馆资源,降低其管理成本。
4.网络大学能尽量避免现行高教体制对市场要求反应滞后的问题,真正按市场需要培养人才。
首先,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及其传递的快速性使得网络大学的主办者信息灵通。一方面,在网络时代,最新科研成果首先于网上发布,而学术交流也在网上开辟的论坛中进行,这有利于网络大学的主办者及时了解各学科的最新动态;另一方面,职业介绍已逐步网络化,企业和个人在网上的虚拟劳动力市场公布各自的需求信息。通过查询这些信息档案,网络大学的主办者可以及时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动。其次,网络大学特殊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大学的主办者及时对市场需求的变动作出反馈。这是因为网络大学将专业课程单独“出售”,而且没有开学时间的限制,故而可以及时地根据所获信息调整授课内容,调换任课老师。其三,网络大学培养的人才将能很好地满足市场对高教多样化的需求。个人是网络大学教学过程中的真正主体。他根据市场信息做出判断,自行选择虚拟大学及授课教授,在其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网上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在老师的指点下,学生将学习最好的教材,聍听最好的讲演,获得最新最有用的学习资料。因此,网络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将有开阔的视野,很强的自学能力,富于创新,乐于与他人合作,从而能很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5.发展网络大学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区域间供求不平衡的矛盾。
一般而言,个人对高等教育投资的动机是为了获得更高的预期收益,即通过高等教育提高自身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条件的能力,从而获得高于未受教育或受教育程度较低者的货币和实物收入,拥有高于他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而高等教育供求的市场调节为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提供了可能。由于区域间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尽管国家用行政和经济力量鼓励高级专门人才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动,但成效并不大,而且这种流动和分配最多只能部分地、暂时地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对某些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需求,而不能全面、长期地满足这些地区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
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既要努力增加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供给,又要促使高级专门人才长期留在欠发达地区。这对于必须进行以学习为目的的人口迁移才能满足教育需求的传统高等教育形式来说几乎是无法想象的,但网络大学这种新的高等教育形式却可以办到。网络大学允许求学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从而不必再在工作和学习之间进行抉择,并保证个人在学习期间仍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同时,低成本的网络教育形式让收入水平不高的个人也有实力将其高教需要上升为高教需求。一旦求学者接触并熟悉网络空间后将发现其中商机无限,他学成后不用四处奔波,在网上也有机会获得理想收入。从人口迁移的角度来看,互联网络一方面使人们不必再背井离乡,涌向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另一方面甚至鼓励人们迁往更加偏僻的地区居住。由此可见,发展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虚拟大学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地区间高等教育供求不平衡的矛盾。
三、发展我国网络大学应注意的问题
1.依据我国具体国情,积极发展网络大学。
在工业时代,发展经济需要大量的生产工人、技术工人,少量的科研设计人员。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经济则依靠大量有独创精神的科研人员,对蓝领工人的需求虽然极少却仍要求其最好受过高等教育。这要求教育必须走信息化的道路,而教育信息化意味着教育计算机化、数字化、网络化。已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信息化。相比之下,我国教育并没有做好物质和思想上的准备。我国平均电话普及率仅为5.6%⑩,有线电视普及率仅为1%,光缆主干线只有3.2万公里,而且主要联结大城市。1998年5月底,我国联入Internet的计算机为50万台左右,用户人数约106万人,占同期全球2000 万台联网主机数和近1亿左右“网民”数的比率是极低的, 而且还主要分布于大、中城市(11)。我国仍有相当数量的人对现代信息技术在认识上存有隔膜。因此,推行教育信息化,发展我国的网络大学必须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首先,“应尽快在教育系统中确立和传播新世纪的文化价值观念,并据此改革教育模式,在新一代人身上塑造未来社会所要求具备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12)其次,在物质基础的建设上,一方面应先在现已具备网络远程教育条件的发达地区和各大中城市创建网络大学,提供初步的网上高等教育服务;另一方面,国家应努力克服资金和技术的困难建设网络通讯的基础设施,大力推广计算机教育,为更多的国民进入网络空间创造条件。
2.政府应加强对网络大学建设的宏观调控。
尽管网络大学这种教育形式具有信息灵,并能及时按照市场需求的变化而灵活调节自身资源配置的优势,但仍难免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产生行为偏差。政府有必要对其发展和运作进行宏观调控。①应注意依据国内、国际不同时期高等教育供求情况控制国内网络大学的规模,防止存在于我国传统高校建设中的“小而全,大而全”的错误重现于网络空间。②在避免重复设置专业现象发生的同时应注意保护、支持基础研究领域和那些并不热门但却是国家建设必需的学科的发展。③网络大学的出发点是帮助人们实现终身学习,但目前学历仍是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重要依据。由于网络大学自身的特点使其比较容易蜕变为学历印制机,政府应对全球各网络大学进行长期的不间断的跟踪调查,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定期公布对他们的信任评分。同时,设立信任度的最低标准,凡低于这一下限的网络大学所颁发的课程结业证明将不予承认。
3.在加大对网络硬件建设投入的同时更应注重软件的开发与维护。
网络发展的原动力是人们对信息的渴求,被称为“Internet之父”的美国人塞夫,在1998年7月22日召开的Internet 学会年会上列举了一些最新的估计数字,其中他指出,Internet用户中75%是为了从网上获取信息而入网(13)。而我国在以往的信息化建设中明显重“硬”轻“软”。“七五”期间建设的12个国家级信息系统上,国家投资200亿元, 但信息资源开发和数据库建设的投入只有5—10亿元(14)。 我国各行业都按90年代标准引进计算机及通讯设备,但提供的网上信息资源及数据库只相当于发达国家70年代的水平(15)。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先进数据库的支持,网络只能称为死网。所以,今后我国应由国家统一规划,多方扶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发本国的网上资源,建设大型数据库,同时也应积极对已有数据库进行维护更新,为发展我国的网络大学提供坚实的“信息”基础。
4.在网络大学的建设中要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倾斜政策。
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发展我国网络大学的薄弱环节,但网络大学的主要优势又体现在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同发达地区间高等教育供求不平衡的矛盾,能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素质上。因而国家应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倾斜政策,帮助他们建设并完善其网络通讯设施,促进网络大学这种新的高等教育形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在这方面也可借鉴美国政府的做法和经验。为帮助贫困地区和农村的学校、图书馆跨越“数字分水岭”,美国政府实施了E-rate计划(16)。该项折扣补助计划是由联邦政府通讯委员会的通讯服务基金支付,每年向有待帮助的学校、图书馆提供超过19亿美元的高速上网、Internet配线和长途通信的费用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