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演进的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中国企业论文,程度论文,评价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在科技进步和信息全球化的推动下已明显呈现出全球一体化趋势。国与国之间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频繁,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更加紧密。在此背景下,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要素的跨国界的转移和交换。一般而言,当企业经营活动与国际经济发生某种联系时企业国际化进程就开始了。这种联系可以是商品和服务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交换,也包括各种海外生产经营活动。从广义上说,国际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包括外向国际化和内向国际化。
西方学者的企业国际化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主要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企业为对象,其成果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指导作用十分有限,在我国,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评价的研究仍很肤浅。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以及国际化程度的准确度量是企业国际化理论目前的发展趋势之一。[1] 因此,从理论上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评价进行研究和分析,对于指导和推动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企业国际化程度研究述评
在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中,关于如何衡量和比较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国内外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不少的探讨和研究。主要的有以下几种:(1)美国学者丹尼尔·苏利文(Daniel Sullivan)曾尝试使用五种经济指标衡量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国际化程度(DOI)=外国销售占总销售的比例(FSTS)+外国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FATA)+海外子公司占全部子公司的比例(OSTS)+高级管理人员的国际经验(TMIE)+海外经营的心理离散程度(PDIO)。[2](2)芬兰学者威尔什和罗斯坦瑞尼年(Welch L.& Luostarinen.R.)提出了衡量国际化的六要素模型。[3](3)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出版的《2000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并购与发展》,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的衡量标准是三个比率的平均数,跨国化指数=(国外资产/总资产+国外销售额/总销售额+国外雇员数/雇员总数)÷3×100%。
其中最有代表意义应用最广泛的是跨国化指数,因其简单易测量而被应用最多。我国学者也对企业国际化评价标准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是鲁桐(2000)提出的“蛛网模型评价法”,试图将反映企业国际化的六个方面进行五级量化分析。这六个方面分别是跨国经营方式、财务管理体制、海外营销战略的决策、组织结构、海外派遣管理人员的培训与使用、跨国化指数。[4]
企业国际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上述评价指标无疑都从不同的侧面对企业国际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但是,这些评价指标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没有考虑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特征,不切合广义的企业国际化的内涵,没有考虑内向国际化程度的衡量。这些评价标准都是基于“企业国际化是企业由国内经营向跨国经营发展”的假设提出的,而前文我们已指出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要素的跨国界的转移和交换,既包括外向国际化也包括内向国际化,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和出发点,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另一方面,这些评价标准没有将企业国际化的动态发展和未来发展趋势因素做足够的考虑,企业国际化未来发展趋势是全球一体化,没有考虑到包括投资、采购、生产、营销、研发、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企业国际化的动态演变过程,衡量企业国际化程度应该将企业国际化的这个过程反映出来,本文构建了一个能克服上述局限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构建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
1.构建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价值取向
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衡量标准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应是一个实践问题。所以,在构建过程中,本文结合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实际特征并考虑企业国际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在构建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衡量标准时,必须有一种科学的指导原则,有一种先进的指导理论和理念,只有这样,我们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真正深化企业国际化理论的研究,并最终有效地指导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实践。本文首先建立了评价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的价值取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跨国公司取向转变到国际企业取向,不仅包括企业外向国际化活动的评价,也包括企业内向国际化活动的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构建的是不同于发达国家企业国际化程度衡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适用中国国家实际和企业国际化特征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由现实静态经营取向转变到未来动态发展取向,即把当前各种评价指标动态化,把企业从现在向未来发展的动态过程考虑进去。三是由单独的定量或定性评价指标转变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这虽然是方法论上的取向,但其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以上的价值取向,笔者把构建的企业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称之为:基于动态演进的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它是一个三级评价指标体系,由以下一些相互之间有联系但又分别反映中国企业国际化不同侧面的指标构成,如图1。在这个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只有一个:企业国际化指数,它是衡量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总的、综合型指标,它由三个二级指标构成,这三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内向国际化程度、外向国际化程度、全球一体化程度,反映了企业国际化程度衡量所应考虑的三个方面,同时,这三个指标之间又是相互有机联系,既反映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实际状况,又考虑了企业国际化的动态演变发展过程。因为,内向国际化是外向国际化的基础和前提,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外向国际化是企业全球化的途径和桥梁,全球一体化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最高阶段。
(1)内向国际化程度。这个指标的设计是根据企业国际化的内涵,并结合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实际特征设计的。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世界跨国公司和各国企业角逐的重要市场,无论是受重视程度,还是已进入的投资者的数量,或是投资总额,都已证明中国市场在整个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对国际投资者的重要性,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中就面临外国企业及其产品的竞争压力。中国企业必须在本土积极迎接国际竞争,占领国内市场份额。中国企业通过吸收利用外资、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相对来讲,企业在国内经营所遇到的挑战小于国外,中国企业从事全球采购,以特许专营、易货贸易,建立合资企业等形式进行的内向国际化经营,是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基于对以上因素的研究和考虑,特设定企业内向国际化程度指标,它由三个三级指标构成,分别是:国外采购额/采购总额、吸收的国外资本/总资本、国外技术进口额/技术总额。
(2)外向国际化程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产品出口在迅速增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在不断的扩大。2005年,经商务部核准并备案的境外中资企业1067家,中方协议投资额69.5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87.3%。[5] 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取得快速的发展,本文建立的外向国际化程度指标衡量我国企业外向国际化经营的程度,由四个三级指标构成:国外销售额/销售总额、国外雇员数/总雇员数、国外资本数/总资本数、所跨国家或地区数/全球国家和地区数。其中前三个指标吸收了国际上用于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衡量的跨国化指数中的合理成分,而第四个指标是基于对企业国际化含义的深刻理解而设定的,企业国际化程度必须要反映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其深度表现在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的总额上,而广度则应该由企业参与国际经营的国家或地区数来反映。
(3)全球一体化程度。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建立集团公司并实现全球战略,其核心是实施全球一体化经营,也就是国际企业在对全球市场进行统一评估的基础上,寻求最佳途径配置公司有限资源,决定投资地点和投资项目,以此建立相互配合的全球分支机构和合作网络,并进行全球统一协调和管理,主要内容包括投资、采购、生产、营销、研发、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文化一体化。所以,笔者构建全球一体化程度指标,它由七个三级指标构成,分别是:国外市场价值创造方式、营销决策方式、财务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资本扩张力、国际创新力、跨文化整合力等。
其中,国际创新力指标是指企业在各国申请的专利数,企业研发本地化的机构数;资本扩张力是企业在国外兼并或收购资本的总额;[6] 跨文化整合力反映企业的全球协调和跨文化管理的能力,反映企业对国际市场文化差异的洞察力,对文化冲突的解决能力。这个指标体现了企业的国际市场适应力,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的成长能力,反映了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时向国际惯例靠拢和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学习能力、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动态演进过程和程度。
3.对新评价模型的评价
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外向国际化程度和全球一体化程度这两个二级指标的设定上无疑是吸收了以上所评述过的各种评价指标的合理方面。同以前的评价指标相比,新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了以下有益的尝试:创立了一个内向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把它放在外向国际化程度的补充评价位置上,试图反映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的双向性特征;在全球一体化程度中将资本扩张力和国际创新力指标列入其中,使这个维度的评价指标更准确、全面,更能体现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的学习、创新能力和向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动态演进过程。
笔者构建的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方面,由于许多指标涉及到企业国际业务,在具体数据统计上会出现困难,比较难以精确计量;且一些三级指标如跨文化整合力等也还比较抽象,应该有更进一步的细分和设计;所有的指标我们虽然作了一个分类和整合,但也只是逻辑上的,在计量上还没有明确的解决途径,需要进一步地应用其它方法对之进行分析和整合;另一方面,各个二级和三级指标权重的设计,如果沿用赋予某个指标权重的方法,依然会是主观和缺乏依据的。这些都是以后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但本文力图开创性地将内向国际化程度指标引入评价体系,同时考虑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并最终建立了一个由三个二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回顾和述评国内外企业国际化程度衡量的指标,从企业国际化的内涵和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出发,探讨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给出以下三个层面的结论和建议:
1.中国企业要有科学的国际化经营理念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具有双向性特征,所以它可以有不同于世界跨国公司发展的路径。在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是两个相辅相成,互为影响的发展过程。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企业对国际游戏规则和全球市场的了解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与探索中才能实现。中国企业要从理念上认识到,无论是在国内经营还是跨国经营,都涵盖在国际化经营之中。不能忽视国内广阔的市场,而单纯地追求所谓国际化经营,走出国门固然重要,但关键是要在中国自己的市场上站稳脚跟,不要放弃国内市场,在国内发展成为产权清晰、运作机制规范的国际企业。中国企业无论在国内经营还是国外经营,最根本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中国企业必须规划并贯彻自己的全球化战略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环境近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以及国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都要求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注重经营决策的计划性、科学性。中国绝大多数国际化经营企业都没有一个科学的、能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国际化经营战略,这将使企业错失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机遇。在未来的较短时期内,中国企业主要应对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组织结构、研发、投融资、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体化战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调整,以建立既适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又适应中国企业发展现状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在努力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一定要积极寻求走向世界的方法和途径,进一步占领国际市场。
3.一个有价值的崭新问题
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的重点已从研究国际化的过程向探讨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转移,同时,还需要研究企业国际化的进入方式、区位选择战略和进入时机的把握,以及它们与企业国际化绩效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中国企业国际化问题的研究,一方面,要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一定应结合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实践来进行。本文基于此出发点,构建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衡量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对于经营绩效的影响,无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崭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