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水难追“太阳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太阳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3月,中国几乎所有的都市媒体和新闻网站都在同一天刊登了一条不长的新闻:“太阳神集团指控可口可乐公司侵犯其广告著作权。”
来自中国新闻社的这条消息是这样的:
“中新社北京3月31日电:中国太阳神集团有限公司指控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涉嫌使用太阳神集团的企业听觉识别系统,侵犯其广告的著作权,已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太阳神集团发言人今天在北京介绍:从1999年6月份起,在中央、地方各种传播媒介上,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播出的‘雪碧’广告歌曲《日出》,与太阳神集团广告歌雷同,造成对其极为不利的社会影响。太阳神集团认为,其广告歌曲《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已在广东省版权局注册,获得五十年保护的著作权,并在中央电视台及其他媒体上广为播放。而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擅自采用该歌曲用于雪碧的广告宣传,不但侵犯了太阳神的权益,同时在社会上造成许多误解,如两公司是否合作关系或其他附属关系等。太阳神集团希望可口可乐公司尽早向公众澄清事实,而不是寻找借口逃避责任。”
已经很久了,人们在传媒没有读到太阳神的名字,在电视上没有看到太阳神的广告,在商场的保健品柜台,也已很难觅其踪迹,哪怕找得到也不过躲在下
层的一个角落里。
曾几何时,这却是全中国叫得最响亮的、最富文化和市场魅力的品牌,一度,很多人把“创造属于中国的国际名牌”这一重担搁在了太阳神的肩上。
它是中国第一个系统化引进品牌形象识别系统的现代企业,在这个意义上,它堪称典范。它的无形资产一度高达26亿元。迄今,尽管企业江河日下,但太阳神的品牌仍然不可低估。
它被尊为中国新兴企业的“黄埔军校”。在90年代的南中国,几乎所有稍上规模的保健品、饮料和食品企业,都与太阳神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渊源,在这些企业中都找得到曾经在太阳神受过熏陶的青年才俊。
它曾经创造了独享全国保健品市场份额63%的惊人业绩,这肯定是一个后无来者的绝版记录。
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
为了展现命运的生动,我们把太阳神与它的一个多年劲敌———杭州娃哈哈集团放在一起来研究。这对“欢喜冤家”几乎是在同一时刻闯进企业舞台,他们之间的竞斗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构成了中国保健品市场夺目的风景,然而,不同的经营战略造就了迥然不同的企业命运,可谓最好的教案。
灿然升起的“双子星座”
如果时光可以倒逝,我们会发现,8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是一个充满了暴发渴望的年代。沿着中国的黄金海岸线,大大小小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如今在中国叱咤风云的企业人物相当多的是在这个时刻登上历史舞台的。他们有的掌持了一个濒临倒闭的国营小工厂,有的则东拼西凑了几万元钱小心翼翼地开始了他的充满艰险的创业之路。他们的年龄当时都在35岁左右,绝大多数是插过队的城镇青年,或在国营企业里浪费了花样青春的不安分知识分子,命运给了他们最后一次勃发的机遇,因此,他们都具有一种狼一般的坚忍个性,一旦发现猎物,必不顾一切地扑击而上。
1987年底,在长江三角洲的杭州市上城区,一家叫“娃哈哈”的校办企业经销部诞生了,而在珠江三角洲东莞县黄江镇,几乎同时,挂出了一块“黄江保健品厂”的木制招牌。
它们同时涉足的是当时刚刚处于萌芽期的保健品产业,黄江厂生产的是一种商标名为“万事达”的生物健口服液,其主要原料从动物身上提取,工厂启动的资本金仅为5万元。而娃哈哈的产品定位则更细致一点,直接面向儿童,其原料则是红枣、桂圆、米仁和枸杞等,它的生产场地与其说是厂房,不如说是一个作坊。
颇有意味的是,这两家小工厂尽管资本少、规模可怜,可是其经营者则都志向高远而颇有战略家风范,在起步之初,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把“宝”押在了当时还十分陌生的“策划”和“广告”上。就在娃哈哈刚刚走上柜台的时候,杭州当地的一家晚报发表了一篇采访营养专家的新闻稿,文章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目前我国三亿多儿童的营养状况不容乐观,由于溺爱而造成的厌食、偏食现象相当普遍,营养不良、身体素质之差实在令人担忧。就在这篇新闻刊出之后,“全面促进儿童食欲”的娃哈哈儿童营养液的广告便随踪而来了,据称,当时娃哈哈的账号中只有10多万元,厂长宗庆后把它全部投进了公关策划和广告宣传。而黄江厂在此时却去参加了由国家体委举办的全国第一次保健品评比活动,不久一条新闻在各地报纸和黄江厂的广告上出现了:名不见经传的“万事达生物健”一举荣获“中国运动营养金奖”。
利用新闻、广告和获奖效应,推动产品的销售,这在80年代末的中国市场几乎是最高超的营销智慧了。很快,这两家小工厂从众多的保健品企业中脱颖而出。1988年初,生物健技术的持有人怀汉新辞去公职,全心投入“生物健”,这年8月,黄江厂正式更名,将厂名、商品名和商标统一为“太阳神”(英文为“APOLLO”,意即阿波罗太阳神)。两个月后,宗庆后的杭州娃哈哈儿童营养食品厂也正式挂牌了。
当时,国内的宏观总需求还处在一个总需求膨胀、产品供应不足的短缺经济状态。在当时,企业只要能生产出产品,就能卖掉,就会有盈利。如果你的管理更好一点、促销手段更灵活一点、成本更低一点,那么,你的盈利就更大一点。由于当时保健品刚刚为公众所接受,市场处于“开荒期”,在广告和品牌意识上超出同行的太阳神和娃哈哈自然获益非浅,同时,其民营体制更是为其制订灵活的营销策略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和保障。当年度,太阳神实现销售收入750万元,比预期整整高出了10倍以上,北面的娃哈哈也实现了产值翻番,达到488万元,利税总额210万元。从其产值、利税之比,可见当时保健品销售的毛利之高。到1990年,两家企业均跃上了“大哥”级的位次,娃哈哈的产值过了亿元大关,太阳神的销售额则是达到了2.4亿元,市场份额最高时达63%,创下迄今无人可以超越的记录。
就在这一时期,这对“双子星座”开始在市场上发生冲突和碰撞,一场90年代初在业内非常受人注目的明争暗斗开场了。这些角斗在今天看来似乎是十分幼稚和初级的,比如,一家企业到某城市开拓市场,在召开客户会议的当天,它突然发现当日报纸的所有广告版面都被另一家企业包走了,而无意中它又会发现召开客户会的宾馆的服务员竟可能是对手派出的暗访人员;再比如,一家企业的广告在A城市突然被宣布为未经审批的非法广告,而很快,另一家企业的产品则在B城市被查出含有不利儿童的激素。
这样的富有戏剧性的、针尖对麦芒似的事件在那些年此起彼伏地发生着,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中国的许多经营者为了市场的功利可以摈弃一切道德秩序和游戏规则的约束,而其破坏的技巧性竟被普遍地看成是他们的商业智慧的一部分。不过,由于双方的袭击重点都小心翼翼地避开了要害的致命处,再加上当时的国内传媒还不够发达,恶炒习气尚未生成,所以,这样的争斗无非是给已经有点激烈的市场氛围平添了一些紧张刺激的硝烟味而已。其最终的结果毕竟是,太阳神和娃哈哈的对垒造就了两只全国性的品牌,同时期的其他竞争对手尽管在某些区域市场仍然苟且生存着,可是在全国市场上已逐渐丧失与太阳神和娃哈哈对抗的能力;同时,中国保健品市场被彻底激活,巨人、飞龙、三株、乐百氏等相继一一登场。
CI导入第一家
1989年到1993年,是太阳神和娃哈哈的黄金岁月。这期间,它们的销售额每年均保持了翻番增长的超常速度,在华东、华南均被目为奇迹型企业。一段时间,太阳神的日均现金入账高达300万元,厂内基本无库存,客户找上门,货款先入账,厂门前提货的车辆排成长队。1991年,两家企业同时进入“中国500家最大利税总额工业企业”序列。
相对而言,太阳神的表现更值得令人回味。
此时的中国新兴企业还处在一种十分原始的状态,整个中国经济刚刚从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当时在主流经济界和舆论的观察视野中,人们更关注的是企业家在内部机制上的改革、生产环节上的成本降低和管理的创新,诸如“张兴让满负荷工作法”等管理典型被大树特树,而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课题倒显得有点冷门。因此,那些凡是肯在媒体投点广告、肯每年开一两次产销见面会、稍稍在产品包装上动点脑筋的企业,均获得了“意外的成功”。很显然,在这一方面怀汉新具有很强的超前意识。
太阳神地处珠江三角洲,在对外开放方面一向得风气之先。怀汉新从创办太阳神起便十注重企业形象和品牌的包装,很早就接触到了一个全新的概念:CI战略。
CI的全称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包括视觉识别系统、企业经营理念系统和员工行为识别系统,是现代企业的一种经营管理方法。它起源于50年代的美国,80年代初期由日本的广告专家进行了提升和规范,并在全球企业界广为风靡。怀汉新在接触到这一新概念后,便直觉地意识到它的价值。很快,一个全新的太阳神CI识别系统设计完成了:用象征太阳的圆形和“APOLLO”首写字母“A”字的三角变形组合,设定了“太阳神”的商标图案,用单纯的圆与三角构成既对比又和谐的形态,来表达企业向上升腾的意境,同时体现“人为中心”的企业经营理念。红、黑、白三种标准色,形成强烈反差,代表健康向上的商品功能、永不满足的企业目标、不断创新的经营理念。(摘自《太阳神CI规范手册》)
这个充满了内涵和现代气息的形象甫一诞生,便如鹤立鸡群般地从众多平庸而简陋的国产品牌中脱颖而出。在一些广告人的协作配合下,太阳神的CI系统导入工程激起一轮引人注目的新闻冲击波,由此,在中国掀起了所谓的“CI战略策划风暴”。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被渲染得如同神秘的绝代宝典,数以百计的企业南飞广东取经。CI系统的导入,成为了现代企业的标志性工程,一家企业一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自己导入了CI系统,便被视为步入了现代新兴企业的殿堂。这也的确让一些广东的广告公司赚得盆满钵满。这一轮CI热浪持续经年,至今余波荡漾。北京的经济学家魏杰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曾评论说,不少企业没有扎实地从各个方面建立自身的现代化管理体制,而是热衷于简单的CI设计,用CI代替管理,似乎只要能在新闻媒体上进行火爆的炒作,就会成为名牌企业,结果是不少企业因此而走向破产。CI设计是必要的,但不能过分地夸大它的作用,企业要成为百年老店,最终是要有扎扎实实的管理,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制。
作为始作俑者的太阳神伴随着这轮CI冲击波,也迅速成为中国新兴企业的财富榜样。这一耀眼的形象为太阳神吸纳了一大批南飞广东的青年才俊,使太阳神成为一所汇聚天下英雄的大本营;同时,这一形象也造成足够的广告效应,大力地推动了太阳神的市场营销。1993年,太阳神的营业额达到创记录的13亿元。要知道,在那一年,后来成为中国新兴企业旗舰的海尔、联想、万向集团等的营业额没有一家超过10亿元的,太阳神以一种前卫、先锋的姿态远远地领跑在所有中国企业的前面。
1994年7月,美国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太阳神在中央电视台的直播节目中播出了一条长达45秒、名为“睡狮惊醒”的形象广告:黄河千年冰破,长城万里鼓鸣,一头东方雄师昂然而起,仰天长啸。“只要努力,梦想总能成真———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宣言体般的广告词和精致壮美的画面,构成了一股撼人心魄的激情冲击力。据说这条广告片的拍摄费用为150万元,这在当时堪称天价,创国内广告拍摄成本最高的记录。尤为可贵的是,太阳神第一次把理想主义的光芒照射到了平庸的商业广告之中,至今让人回味无穷。
在实施“以形象促销售”的市场运动的同时,怀汉新也开始内部机制的完善和创新。1990年,在他的毅然决策下,两年前跟他一起创办太阳神的九位元老级高层人物被“杯酒释兵权”,让出了自己的位置。与此同时,怀汉新不惜重金聘用了一大批能人贤士,一批有才华的青年人脱颖而出,走上了高层管理的岗位。这一举措在当时被称为“太阳神人才大换血”,为人津津乐道。
跟太阳神的这些骄人业绩相比较,杭州娃哈哈的发展尽管也毫不逊色,但其在中国企业界所造成的声响却似乎要小一点了。
1991年9月,因销售量倍增而出现生产场地不足的娃哈哈以有偿兼并的方式吞并了连年亏损、负债达4000万元的一家当地国有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由于娃哈哈属非国有体系的校办工厂,而被兼并的杭州罐头食品厂是一家曾名列国内四大罐头企业之一的老牌国企,因此,这起“小鱼吃大鱼”的购并事件在当时国内的主流媒体被广为关注,娃哈哈仅用100天左右的时间就让杭州罐头厂恢复了生产并在财务报表上一举扭亏,创造了一个让人惊叹的奇迹。娃哈哈也由此确立了一个较为高大的改革形象。这一形象与太阳神通过广告、CI运动所形成的前卫形象显然有很大的区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两个企业在形象塑造和发展思路上的差异性。
1992年、1993年,娃哈哈的年销售额均仅为太阳神的三分之一,被太阳神远远地抛下了一大截。然而,娃哈哈在这一阶段的一个战略转移却决定了两家企业最终的不同命运。在那个所有的保健品企业都大赚其钱的时候,娃哈哈便已经意识到了保健品产业的成长局限性。宗庆后很早就发现,中国的保健品市场的消费群心理及同业竞争都处在一种很不规范、很不健康的状态中,企业或许很容易在这里捞取充满暴利色彩的“第一桶金”,可是却很难在这里取得正常的、稳定的发展。因此,宗庆后在兼并杭州罐头厂之后,就毅然地决定从保健品产业逐步淡出,开辟新的战线。他在原来的罐头生产线的基础上改造完成了一条果奶生产线,开始推出娃哈哈果奶,悄然完成了从保健品向饮料市场挺进的战略转移。事实证明,他的这个判断无疑是英明的,后来巨人、三株、飞龙的迅速暴发和衰落以及太阳神的命运为此作了生动的注脚。
南派北派各有风范
太阳神和娃哈哈的掌门人,均属于个性鲜明的强人型企业家。怀汉新(后改名为骆辉)被太阳神内部员工称为“最难说服的人”,而宗庆后至今在集团拥有说一不二的强势威望。尽管他们年龄相仿、所经历的大年代相同,又在同一时期登上历史舞台,可是,他们在经营决策上的思想则有着很强烈的反差。
在新产品的开发战略上,太阳神与娃哈哈堪称两种典型。
从1988年创业开始,太阳神的主打产品就是太阳神生物健口服液和猴头菇口服液,这两只产品创造了太阳神的辉煌,可是在随后的十多年里,太阳神几乎就再也没有推出过一个成功的产品,这跟怀汉新的产品开发战略有很大的关系。怀汉新曾经对传媒表达过一个观点,他认为可口可乐仅凭一个“神秘配方”就打造出一个饮料帝国,而且百年如一,长盛不衰,太阳神口服液完全可以成为中国的可口可乐,只需要在浓缩液的基础上作些新的调配就可以了。正是在他的这一理念的支配下,企业在新产品的开发上注意力始终不集中。
太阳神有专门的科研中心,也集中了一批具有较强开发能力的科研人员,可是科研中心无法从市场上获取有价值的反馈信息,没有取得决策层明确的开发方向,因此数年间开发研制并报批的20多个新项目无一成为企业征战市场的利器。而总部在销售政策的制订上,从来没有对新旧产品实行不同的刺激政策,因此营销人员自然热衷于销售已形成市场的老产品,而对需要培育的新产品毫无兴趣。多年下来,在兴奋点频繁转移、广告大战异常惨烈的保健品市场,太阳神的两大支柱产品自然出现老化,市场兴趣衰退,企业步入夕阳,决非偶然。
而娃哈哈在产品开发上则显得十分的积极。宗庆后在儿童营养液尚处旺销高峰期的1992年便推出了果奶,实现了战略上的一次转移。其后,他的新产品一直层出不穷。仔细分析,娃哈哈的产品开发战略有三大特点:
一是以大众化产品为目标,进行频繁的尝试。宗庆后在这一点上非常坚决,往往在一个产品达到旺销顶峰的时候,他已经作出了推出新产品的决策。在开发出果奶之后,娃哈哈也曾一度陷入方向紊乱。1993年到1995年,在果奶旺销的前提下,娃哈哈进行了多次尝试性的新产品推广活动,相继推出过平安感冒液、酸梅汤、燕窝、关帝牌白酒乃至娃哈哈榨菜等近十种产品,并前后投入过巨额广告进行推广,可是均没有取得预期中的市场反应。然而,由于企业有一个当家产品在赚钱,这些尝试无非是交了一些学费而已,使宗庆后对中国市场和消费群体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每一只产品的推广尝试中,他均在广告和人力资源的投入上保持一定的度,一旦到了这个心理界限还没有启动迹象,他即决然断臂,全身而退,以保证企业不陷入泥潭。跟很多看到项目就眼红、发现机遇就冲动的企业家不同,宗庆后不是一个市场滥情主义者,相反,他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克制、干脆、冷酷决然的秉性,是一个市场直觉十分之好的经营天才。1996年,在多次尝试未果后,他又试探性地推出娃哈哈纯净水,在市场上取得良好反响,他当即大举进军水市场。1998年,在纯净水持续旺销的前提下,他又推出非常可乐系列,在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称雄多年的碳酸饮料市场摆下一步“非常险棋”。
二是在产品开发上实施跟进策略。在宗庆后的办公室里,一度摆满了世界各地的罐头、饮料和食品包装袋,这是他自己出国或委托他人搜集的,他很善于从市场的消费趋势上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商机。宗庆后对中国市场有其独特的理解,娃哈哈迄今开发的所有产品,均属于低价位大众产品,而且没有一项是由它首推的。他时刻关注着国内饮料食品市场的微妙动态,观察别的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及市场反响。他从来不做代价昂贵的市场创造者,只有在他认为消费群体已经形成的时候,他才会起而行之。而他一旦进入某一领域,必定会展开惊天动地的广告轰炸,然后以其实力将成本大幅下降,使产品价位大力拉下,迫使那些先期进入市场的中小企业无利可图并最终退出。在这些策略的设定上,娃哈哈无人可敌。因此在业内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凡是娃哈哈在做的产品,最好不要做,因为已经没有暴利;凡是娃哈哈退出的市场,最好不要进入,因为已经没有利润。
三是通过不断推出“更新代”,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娃哈哈所有销量全国第一的产品,从儿童营养液、果奶、八宝粥到纯净水,没有一个的单瓶(盒)零售价格是超过5元人民币的,由于价位低廉、消费广泛,因此在产品换代上,不可能有太大的成本增加,因此娃哈哈很善于在口味、配方、包装及概念等方面动脑筋,并通过高频率的、可以诱发参与热情的广告活动使产品常年常新,延长生命力。单是果奶产品,在问世的8年间,其容量、包装、口味和营养概念等至少进行了数十次的“更新换代”,其频繁和出奇让竞争对手望尘莫及。
在广告路线及品牌策略方面,太阳神和娃哈哈分别算得上是南派、北派的扛鼎代表。
90年代初,太阳神的广告和品牌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催熟了幼弱的中国广告产业,具有文化人气质的怀汉新也十分甘心于让广告人拿太阳神来做“试验品”,因此,在CI导入和形象广告策划初战告捷之后,太阳神一度走上了一条歧途。其推出的广告以追求新时代、推广新理念为主旨,充满了艺术化的气息,然而,却大大弱化了广告的商业功能。与太阳神的充满现代气息、华丽辉煌的广告路线不同,娃哈哈基本上走的是一条实战性的平民路线。其最为著名的广告词“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及“妈妈我要喝”等都非常的口语化、功能化,独成一派,哪怕是最没有文化的农村消费者都十分容易接受。在1998年之前,娃哈哈的报纸平面广告的创意和创作绝大多数出自其公司内部员工之手,它的电视广告片也拍得较为粗糙,与太阳神在广告投放上的一掷亿金相比,注重市场营销的宗庆后在电视片摄制和平面广告的创作上一向吝于投入,直到近年推出纯净水、非常柠檬之后,公司先后力邀台湾歌星王力宏、李玟出任形象代言人,才在这方面稍有改进,但其电视广告在拍摄成本和美感度上仍然与国内一流公司无法媲美。
在市场拓展上,太阳神采用的是全线推进的策略,而娃哈哈则主要扎根在广袤的农村、城镇市场及次中心城市,娃
哈哈至今在北京、上海及广州等少数的中心都市缺乏进入的能力和决心,这自然跟它多年来形成的营销思路有相当大的关系。而在这些大城市之外,娃哈哈则编织了一张稳固的营销网络,多年以来,宗庆后一直十分注重维护与经销商的长期关系,并实施让利于经销商的策略。因此,娃哈哈每推出一个新产品,都能够迅速地实现理想的铺货面和到达率,为其成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人才的使用上,太阳神与娃哈哈的风格也迥异。
太阳神的人才体系是才俊型的。1990年怀汉新“杯酒释兵权”之后,便开始大量招募天下英才,让这些青年才俊分管太阳神的企管部、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市场部、科技部、事业发展部等要害部门,并由这些一级部门共同组成宏观管理部,太阳神的每个决议都要由7名一级经理签署才能生效。这种严格的层级结构在公司快速成长时确实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容否认的是,它最终也导致了企业内部管理的僵化和决策的迟疑摇摆。同时,这些青年才俊大多是一些大学毕业没有多久的高材生,他们心雄万夫却缺乏必要的市场经验,在太阳神,他们各自试验着各自的理想,把公司当成了一块试验田,以至于太阳神的管理模式、经营理念、营销政策一年数变。他们的这种一步三计、坐而论道的作风,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战机的贻误。1995年,一向对创新十分宽容的怀汉新也终于不能忍受,他痛下决心采取挂职下放的方式将这些夸夸其谈的高级行政经理全部推到基层担任省级分公司副经理,以直接了解市场一线的竞争情况。
与此同时,太阳神的开放式的人才培训体制也的确培养出了一大批营销能人,可这些人在成熟之后又因种种的原因在随后的几年里先后离开太阳神,或自立山头,或以高昂身价投靠同行企业,最终在市场上开始对太阳神的围剿。因此又有人将太阳神那句著名的广告词稍加修改来描述这一现象:“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兄弟都成了对手。”这样的反叛,成了一道颇引人关注的风景。在80年代中期,一大批能人从原来的国有老企业中叛逃而出,造就了中国第一代新型企业;而进入90年代中期之后,又有一大批青年才俊从这些企业中叛逃,去构筑新的梦想。
在娃哈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实战型的人才体系。宗庆后在用人上喜用熟而不喜用生、喜用专才而不喜用通才、喜执行型而不喜才俊型。至今,娃哈哈的很多高级干部都是宗庆后创业时期招纳而至的杭州籍部下,其变动更替远没有别的企业那么频繁,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将,如市场部、公关部、财务部、供应部及办公室等重要部门的经理均为勤恳忠诚型的女性干部。1992年,娃哈哈也曾决心面向全国招聘英才,宗庆后半蹲在北京宾馆的床沿前,亲自一笔一画地修改“人才宣言”,其求才之迫切可见一斑。“人才宣言”在《人民日报》等报纸登出后,在国内刮起一股旋风,当时有2000多人前去应聘,其中不乏博士、市长助理等人才,娃哈哈留用数十人,然而一两年后,这些人几乎全部离开了娃哈哈。
宗庆后在用人上十分审慎和独断。1996年,娃哈哈以4500万美元的价格将50%以上的股份出让于法国达能集团,然而迄今占大股的达能却没有一个人参与到娃哈哈具体的经营决策中,这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中堪称特例。
从万丈雄心到万丈深渊
如果说,产品开发乏力和市场创新能力不足是造成太阳神在保健品市场节节败退的原因的话,那么,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则最终把太阳神推下了万丈深渊。
90年代中前期的中国经济圈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一方面传统的国有企业出现全面的经营危机,国有运营体制遭遇到全方位的质疑;另一方面,新兴的民营企业表现出蓬勃的生长活力,在先锋的理论界和很多开明的地区出现了一种以新经济力量全面改造、接收旧企业的思潮。一开始,是一些效益较差的亏损企业被推向市场,让外资、民营企业来兼并、控股,后来,又出现“靓女先嫁”的理念,一些效益尚可的国有企业也被拿了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民营企业所具有的体制优势被认为是企业取得市场成功的决定性乃至惟一的因素。“体制决定论”喧嚣尘上。正是在这样的大氛围中,民营企业家们的自我意识极度膨胀,纷纷扮演起“拯救者”的形象,开始了大规模的多元化投资和种种“空手套白狼”式的经营活动。
作为新兴企业的领军人物,怀汉新的万丈雄心也被太阳神的超常发展激活了。1993年,就在公司销售额达到13亿元巅峰的时候,太阳神吹响了多元化的进军号角。怀汉新将“以纵向发展为主,以横向发展为辅”的战略口号改为“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齐头并进”,一年内上马了包括石油、房地产、化妆品、电脑、边贸、酒店业在内的20个项目,在新疆、云南、广东和山东相继组建成立了“经济发展总公司”,进行大规模的收购和投资活动。怀汉新对这些项目寄予厚望,甚至提出了近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豪言壮语。
在短短两年内,太阳神转移到这些项目中的资金达到了3.4亿元,然而,非常不幸的是,这些对于怀汉新而言十分陌生的项目竟没有一个成为一轮新升起的“太阳神”,这3.4亿元几乎全部打了水漂。怀汉新日后曾痛切坦言:“在追求高速发展时,没有进行专业化体系的建立,没有注重建立规范的投资审核、操作与跟踪、评价、监控体系,导致了混乱及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损耗。”
1995年12月,太阳神在香港上市,招股价每股1.5元港币,认购比例只有公开招股数的22%,首日上市即跌破招股价,每股1.17元,下跌22%,后在基金经理的强力推介下曾在1996年3月涨至2.2元的历史最高价。1996年5月上市后首次公布业绩,公司6名董事在股价2元时大手沽售,套现1051万元,造成市场信心丧失而大量抛售太阳神股票。这一年,太阳神出现创业以来首次亏损,亏损额为1100万元。1997年,亏损急剧增加,全年亏损1.59亿元,股价一度下跌到惨不忍睹的9分港币,沦为垃圾股。
太阳神的多元化之路,无疑是一条通往悲剧之路。在当时的中国,几乎没有一家知名的企业没有犯过多元化的错误。即便如一向审慎的娃哈哈竟也没有幸免。娃哈哈在1992年5月通过社会募集的方式融得资金2.36亿元,发起组建了娃哈哈美食城股份有限公司,在杭州闹市中心吃下一块黄金地皮用于房地产开发,准备建造一座华东最大的美食城。然而,由于从来没有操作过类似项目,美食城工程建建停停,竟拖了六年之久,这期间不仅耗去娃哈哈巨额资金,而且延误了上市的良机。
我们看到,像太阳神、娃哈哈这些在短缺经济状态中成长起来的新兴企业,在完成原始积累步入持续发展的时候,往往潜意识地产生扩张冒进的冲动,自以为无所不能:一是“微观精明、宏观盲视”,企业家在规划企业发展蓝图时往往无视整个宏观经济的整体走向,根本不注意宏观经济的预期,以致造成中长远的经营策略与宏观经济走向相扭曲、相背离;二是“自信过度、危机淡漠”,已往的成功使企业家对自己的决策和直觉过于自信,往往忽视市场变化,有时甚至有“领导市场、创造需求”的雄心壮志,似乎是它们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发展方向决定着市场的走向,而不是市场决定它们的生产规模和发展方向;三是“理想宏大、盲目扩张”,早期的草创经验使缺乏专业训练的企业家产生一种强烈的、百无畏惧的错觉,什么领域利润高就想进入什么领域,似乎它是万能的,什么经营活动都能搞、都敢搞,于是,盲目追求多元化便成了一个绕不过去的陷阱。
著名的《兰德手册》中有这样一段话———似乎每一位杰出的领导者都遵循这样的“惯例”:一旦他们征服了一个难题,他们往往对已经到手的成功失去兴趣而寻找下一个更大的挑战。而这样的“惯例”常常被视为一种美德而被人津津乐道。这是他们杰出之所在,可也常常是他们走向滑铁卢的开端。
总觉得,这段文字应该贴在每一位杰出的企业家的书橱上。
跟太阳神相比,娃哈哈幸运的是它在多元化的道路上走得并不太远。1993年前后,娃哈哈曾经为了“品牌多元化拓展”开过多次研讨会,会间形成两大派意见:多数专家认为,娃哈哈品牌有明显的儿童品牌特征,应当围绕儿童用品进行系列开发,吃穿玩用各个领域一块上;而少数专家认为,娃哈哈还是应当发挥自己的营销网络和经验优势,在食品饮料领域谋求拓展。后者的意见中存在一个很大的疑问点,即“娃哈哈”是否能够被当作成人品牌来推广,生产成人饮料?宗庆后在百般权衡之后,终于选择了后者的意见,决心实施以食品饮料为主领域的“同心圆”战略,今天看来,“真理”的确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空降兵”无力挽狂澜
1997年前后的太阳神,已经显出夕阳无奈西下的迹象。这时候,一个引人瞩目的人物出现在集团总部。怀汉新从总裁宝座上引退,让出身哈佛大学MBA工商管理硕士的王哲身替而代之。
一家濒临危境的企业外聘“空降兵”以求力挽狂澜,这是西方现代企业经常采用的一个策略,怀汉新摒弃个人声誉得失出此绝招,可谓胸襟宽广。
此时的太阳神尽管已日薄西山,可是仍有复兴的火种存在。据公司内部分析,至少尚有四大条件:一是无形资产评估高达26亿元的太阳神品牌在消费者中仍持有良好的信誉,并未在市场上遭遇毁灭性打击;二是集团尽管在多元化进程中屡战屡败,可是并没有陷入致命的债务纠纷,其资产负债率仅为10%,处在一个安全的经营界面;三是储汇丰厚,据称集团在香港汇丰银行至少有3到5亿元的存款,粮草之忧尚未燃眉;四是人才素质优秀,“黄埔军校”的风范隐约依存,一线的营销队伍尚未溃不成军。
这样的四个条件,对于出任空降兵重任的王哲身而言,应该都是利好面。集团上下也对这位哈佛MBA寄予了厚望。然而,在随后的一年里,这位“洋教头”却没有给人们带来期望中的喜悦。
首先,是他的高薪让集团内部其他的高层人士心生不平。据称,王哲身的年薪高达140万港币,这个数字远远高出了其他一级经理的待遇。其二,王哲身入主太阳神后,连炒数位高层管理人员,大批更换中层人员,在企业经营尚无复苏迹象的情况下,却人为地酿造了一出人才大逃亡的乱剧。另外,当时的王哲身看不懂中国文字,听力也不很行,在与员工的沟通上有一定的障碍。另外,他毫无在中国保健品行业工作的经验,对与中国消费文化息息相关的保健品市场缺乏现实、深刻的认识。
1998年,太阳神的市场销售额仍然在下滑通道中坠行,怀汉新的“空降兵”计划再次落空。8月8日,集团在冷清、落寞的气氛中度过了它的十年华诞。在这场被定名为“励志汇演”的庆典会上,怀汉新感慨万千地说:“我们仍处于商品经济的大海中学游泳的阶段,几乎不可避免地面对许多值得反思、总结的挫折与教训。”此后,他又曾数次提出太阳神的改组方案,如将太阳神总部改造成控股公司,引进外来资本共同参股,再如允许集团内部人员在体制外建立非紧密型企业,欢迎离开的员工带项目回太阳神共同创业,如此等等,却大多因操作困难而不了了之。
随后几年,退隐的怀汉新深居简出,与社会和员工处于半隔绝的状态。有些老部下在离开太阳神之前想见他一面竟不可得。
而当年同为“双子星座”、一度还被太阳神抛下一大截的杭州娃哈哈则以其现实、稳健的经营思路而日益壮大,公司连续五年雄踞中国食品饮料制造业利税总额第一位,其出品的果奶、纯净水、八宝粥的市场占有率均为全国第一,2000年的销售总额超过50亿元,可谓一骑绝尘,后者难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