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学校教学设备落后,这种环境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会。教师对待农村学生要因材施教,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发展教学。教师要依据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前言: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逐渐朝着新的方向发展,然而基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还存在设施不完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落后等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践行者,教师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上述困难,创新教学理念,优化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逐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水平。本人从事农村教育工作多年,从教以来,大多数还是担任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下面根据自己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和总结,在这里与大家谈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希望能够给各位同行以启发和帮助,同时更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重视备课这一环节,精细课堂教学
教师应该注重备课的重要意义,备课是为课堂的开展做好铺垫。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在语文教学中要进行师生平等对话与互动
语文教学是“互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对话互动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凸现,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培养。
如何做到教学中互动?我认为首先要关注学生,实现学生与老师对话。关注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愉悦的课堂是实现学生与老师对话的前提。师生形成“朋友”后,他们就没有了拘谨感,就能畅所欲言。既活跃了课堂,又能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应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导读活动。其次是引导自学,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小学语文教材负载着传承基础的文化功能,其本身就是一个敞开的文本。学生只有善于与文本对话,从“对话”中自主获取知识才能适应信息社会对知识学习的要求,才会受用终身。再次是沟通合作,实现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学生与学生心灵的交汇。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对话教学的组织形式。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老师要有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意识,要善于把学生之间的对话引入正题或组织正反两方面的辩论,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合作氛围中,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有利于他们之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最后是知识“碰撞”,能激活思维的源泉。引导相互间用知识交换并碰撞,是实现学生与知识信息对话的关键。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猜想、推理、交流、知识碰撞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与知识信息对话,产生智力碰撞,从而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总之,课堂里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知识信息等全方位的对话,使探究性的语文课堂成了一个多元的立体交叉的对话空间,从而在不断生成的对话中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互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课程结合农村实际
农村学校落后的教学设备给任课教师提出了难题,授课过程基本依靠教师的讲解,没有现代技术手段的辅助。农村没有先进的设备,却拥有城市无法获得的自然环境,教师可以灵活地使用农村的环境辅助教学。教师还可以将课堂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活跃课堂气氛。在学生学习疲惫时,教师还可以在田野中举办有趣的活动,既能让学生获得一定的休息,又能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乐于参加学习活动。在大自然中学习,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比如《做一片美丽的叶子》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田野中寻找叶子,让学生亲身体会是否有一模一样的叶子。经过学生寻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没有一模一样的两片树叶,那有没有一模一样的两个人呢?以此引发学生理解“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比如,学习《蒲公英》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蒲公英的生长,了解蒲公英是如何播种的。在大自然中就地取材,是农村教学的优势。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其他的植物是如何将种子洒向大地的,比如苍耳。
四、给学生增加练习的机会
农村设备的局限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时学生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课堂的局限,教师要给学生增加练习的机会,将课堂延伸。给学生练习的机会不仅是指学生作业的练习,还包括思维的练习。比如在《石榴》一课学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写作其他的家乡植物,可以从模仿作者的笔法开始,之后逐渐增加难度。教师不仅要学生利用课堂进行练习,还要将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将课堂知识运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启发。
五、运用多种手段、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是在一定范畴之内,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能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像爱迪生发明电灯,牛顿发现地球引力一样,他们的伟大发明创造,都不仅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具有发现和提出难以想象到的问题的创见。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能让学生有亲切感,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利于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能激发学生思维,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这样既增长了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结语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对于学生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语文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运用,丰富学生人文情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感性思维。小学是学生建立学习习惯、形成语文素养的关键时期,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认清实际情况,突破以往农村教育传统观念的束缚,保持先进的教学视野,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并进行创新。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内心想法,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提供有利的教学保障。
参考文献:
[1]唐永建.关于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J].才智,2014.
[2]秦慧娣.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研究[D].宁夏大学,2013.
[3]舒丽娜.课堂———生命价值的体现———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寻和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1,(10):42.
[4]赵汝欢.谈小学语文教育的几点体会[J].语文学刊,2013,(15):164.
[5]四郎邓珠.浅谈小学语文教育的几点体会[J].科教导刊,2015,(6):62.
[6]孙慧.浅析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J].现代交际,2017(18):145.
[7]袁艺方.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6):39.
[8]小学语文教学体会——以《九寨沟》为例[J].高卫成.新课程(上).2018(08)
论文作者:钟琼妹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农村论文; 课堂论文; 知识论文; 互动论文; 语文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