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发展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论文,政治体制改革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治体制改革不但是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说,在整个改革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政治体制改革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成为我国开展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
1980年8月18日, 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他以敏锐的洞察力,科学地总结了我们党执政以来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经验教训,首先及时地提出了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思想。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邓小平的思想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主要内容是: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曾起过积极作用。但这种政治体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如果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其次,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现行政治体制已不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的发展。不搞政治体制改革,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再次,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廉政建设的紧迫要求。我国原有政治体制是产生腐败的一个重要根源,因而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和目标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为:第一,政治体制改革是一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深刻革命。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我们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调动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最根本的解放生产力。第二,政治体制改革是一场根本改变旧体制的深刻革命。政治体制改革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要“从根本上改变原有体制”,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得到完善和发展。第三,政治体制改革是一场使我国整个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革命。
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他说:“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8页。)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之后,他又指出:政治体制改革要向着三个目标进行。第一个目标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第二个目标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第三个目标是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9~180页。 )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标准
邓小平深刻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
第一,党政分开。邓小平说:“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7页。)
第二,下放权力。邓小平认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二个内容是权力要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同时地方各级也都有一个权力下放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7页。)
第三,精简机构。邓小平说,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这和权力下放有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7页。)
第四,改革干部人事制度。邓小平强调要“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6页。)
第五,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邓小平总结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深刻教训,提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
第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邓小平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6页。)
邓小平不仅为我们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而且为我们指明评价政治体制的标准。他说:“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3页。)这实际上也是衡量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
(四)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方法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决定了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首先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绝不允许任何人加以动摇。其次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能搞西方那一套。”(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240页。)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改革的措施要慎重、稳妥。改革的办法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2页。)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
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在我们党取得了共识,成为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在其指引下,我国开展了一场新的革命,使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了坚持和发展。
首先,我们党从实际出发,明确提出了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重点,在实践中丰富了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要求全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继续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消除权力过分集中、兼职副职过多、机构重叠、职责不明、人浮于事、党政不分等种种弊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党的十三大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要求,确定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并要求各项改革措施,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从解决业已成熟的问题着手,关键首先是党政分开。党的十四大则强调,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要下决心对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和党政机构进行改革,切实做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政治纲领。强调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其次,我们党在领导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作出新的概括、新的发展。
一是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问题。十二大指出:由于各级领导机构的臃肿庞大、效率不高和经济体制不能充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有系统地完成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十三大认为:“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因而实行“党政分开”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党的领导无法真正加强,其他改革措施也难以顺利实施。”十四大则认为,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同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相适应。”提出机构改革,精兵简政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十五大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的条件下,提出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而使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是关于反腐败斗争政治性质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腐败现象的不断曝光,我们党对反腐败斗争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在党的十二大时,腐败现象还不十分突出,还没有提出反腐败的问题,只是提出“两个根本好转”,即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党的十三大从加强党风建设、维护党的纪律出发,指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党内反腐败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认为“仅仅靠教育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必须从严治党,严肃执行党的纪律。”党的十四大从加强党的社会基础的角度,强调“坚持反腐败斗争,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大问题。要充分认识这个斗争的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党的十五大,把反腐败斗争提高到巩固执政党地位的高度,认为“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要“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障,监督是关键。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
三是关于扩大基层民主的问题。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过程中,我们党对扩大基层民主的操作性步骤更加清晰。十二大指出,社会主义民主要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各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发展基层社会生活的群众自治。十三大指出:“基层民主生活的制度化,是保证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当家作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维护全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提出要健全我国的民主选举制度。十四大则指出,“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切实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十五大进一步详细地提出扩大基层民主的措施。“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务,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通过采取以上措施,逐步拓宽基层群众的政治参与渠道,不断推进民主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四是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问题。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依法治国为治国的基本方略和明确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命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原则;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点,第一次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这充分表明,我们党治国方针的根本转变,标志着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完善和发展,是重大的理论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三、政治体制改革任重道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对政治体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在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改善党的领导、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精简机构、下放权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还远未完成,必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把政治体制改革推向前进。
十五大强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这是长期艰巨的任务。首先,要健全民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要健全民主制度。我国的民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主,民主制度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因而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悲观失望。其次,要加强法制。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相结合,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再次,要推进机构改革。机构改革是一场重大的改革,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完成。最后,要完善民主监督制度。我国的民主监督制度建设已取得显著的成效,但还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政治体制改革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的每一项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万的人,需要反复探索,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就拿党政分开来说,实行党政分开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早在1941年,邓小平就在《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中,尖锐地批评了“以党治国”,“党权高于一切”的思想,指出:“党的领导责任是放在政治原则上,而不是包办,不是遇事干涉,不是党权高于一切。”(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 12页。)1956年,他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党在国家工作中居于领导地位,“这当然不是说,党可以直接去指挥国家机关的工作,或者是把各种纯粹行政性质的问题提到党内来讨论,混淆党的工作和国家机关工作所应有的界限。”(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36页。)1980年,邓小平提出,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着手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1页。)1986年6月28日,他在中央政治局党委会上的讲话中, 首先提出了“党政分开”的科学概念。稍后,他又进一步把“党政分开”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首要内容。应该指出,邓小平提出党政分开,绝不是不要或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他反复强调:“党的领导是不能动摇的,但党要善于领导,党政需要分开。”(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7页。)但实行党政分开,涉及我国传统政治体制的改革,这不是轻而易举的。这是因为:首先,1989年国内发生的政治风波和90年代初苏东剧变,使政治体制改革的风险性凸现出来,人们耽心如果搞不好,容易引起社会动乱。其次,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传统观念是会有反复的。前几年出现了所谓的“党政合一”、“党政一体化”的倾向,甚至公开指责“党政分开”不切实际,不科学。有的还把党政机关一把手“一体化”、领导班子“一体化”、办事机构“一体化”作为经验加以推广。由于中央及时发现,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转变党政不分的传统观念,需要不断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这就要有一个过程。再次,实行党政分开,牵涉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会遇到各种阻力。正如邓小平所说:政治体制改革“这个问题太困难,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需要审慎从事。”(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6页。)最后,在实践上,要建立健全党政分开的新体制,必须反复探索,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积累经验是需要时间的。总之,真正实现党政分开,需要做大量工作,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我们相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必将为实行党政分开创造良好的条件。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问题,是一个尚需探索的课题,这也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在这里,我们不禁联想起50多年前毛泽东与黄炎培在延安的谈话。毛泽东问黄炎培对延安的访问观感,黄炎培答道: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毛泽东当时明确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努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问题上,找到了“民主”这一条正确道路,完成了打破“历史周期率”理论探索的第一步,为我们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最终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方面继续探索和实践。邓小平坚持了毛泽东民主理论的正确成分,提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法治思想,从理论上补充、完善、丰富了毛泽东关于跳出“历史周期率”思想,从而基本上完成了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理论探索任务。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总结了改革开放20年来的新经验,继承了邓小平的民主和法制思想,作出了新的概括,提出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无疑这也必将为跳出“历史周期率”作出新的贡献。但如何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还需继续探索和实践,任重而道远。正如薄一波所说:“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使我们深深地感到,开拓‘民主新路’,打破‘这周期率’,不可能一次完成,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不但今天我们还不能说已完全‘跳出这周期率’,就是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认为也不要去说这个话。任务尚未完成,全党仍须努力!”(注: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第15页。)
标签:邓小平文选论文; 党政分开论文; 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政治体制改革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邓小平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法治国家论文; 法治政府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