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师德建设在创建高校和谐校园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充分发挥论文,作用论文,和谐论文,高校论文,师德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0)12-0088-04
创建和谐校园是高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自身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和谐校园的构建,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校应当把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同创建和谐校园联系起来,从构建和谐社会、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高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努力实现师德建设和构建和谐校园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一)师德建设是高校和谐发展的需要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承担着育人任务。学生在接受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接受教师的道德、情操、作风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高校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决定了教师的师德直接关系到教师教书与育人的成效,关系到学生学知识与学做人能否统一等问题,而这恰恰是事关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从高等教育及其人才培养的规律来看,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建设决定着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师德建设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升教育品质的关键环节,并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和谐发展。
(二)师德建设关系到师生关系和谐
师德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关键。良好师德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人格上的平等。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交往互动时,学生便会产生自信、自尊的心理感受,由此构成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政治立场、治学态度乃至人格风范,都是用行动为学生树立起的道德示范。在良好师德师风的影响下,学生也会以平等、民主的思想正确与人相处。所以,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和教学,增强其教学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会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的局面,才会有和谐的校园氛围。
(三)师德建设是塑造教师人格和谐的需要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一系列关系中,教师自身的和谐发展是营造良好校园软环境,引导学生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造就学生个体的和谐,首先就要求教师自己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谐的校园需要一大批人格和谐的教师来建设和维护,这样的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坚定的理想信仰、专业的文化知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通过不断地加强师德建设才能够培养出适应时代的大学教师,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抵制唯心主义、封建主义和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能力。
二、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不和谐音符
师德建设的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反映在少数人身上,但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创建。目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职责认识不清,育人意识不强
“教书育人”是教师最神圣、最基本的职责,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这四个字十分精辟地概括了教师的神圣使命。然而少数高校教师对此缺乏深刻的认识,错误地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把教书与育人截然割裂开来。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讲授书本知识,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塑造。一些教师只是埋头当教书匠,只满足于教好自己那门课,很少与学生接触,对学生态度冷漠。还有些教师上课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讲课随心所欲,甚至发牢骚,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以宣泄自己消极颓废的思想,靠发布奇谈怪论来表现自己的个性。还有些教师认为大学生已经成年,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教师如果管得过严,得罪了学生,于是在教学中往往对学生姑息迁就,缺少对学生的教学管理。
(二)功利主义倾向,个人利益至上
有的教师从追求精神价值转向追求实惠价值,功利思想严重,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一些高校教师经不住金钱的诱惑,忙于“副业”,热衷赚钱,在本职教学工作中明显投入不够,不认真备课,不钻研业务。
(三)诚信问题凸显,为人师表欠缺
个别教师学术道德自律意识不强,在教学和科研中违背基本学术道德。有的教师作风不实,缺乏科学精神,存在浮躁心理,甚至学术造假。有的甚至抄袭或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影响了学术声誉,阻碍了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四)缺乏团结协作精神
有的高校教师崇尚个人奋斗、注重实现自我价值,对同事、领导不尊重、缺乏合作精神。此外,由于教师工作性质的特殊性,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使得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出现“各自为战”的分散现象。比如,任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由于工作内容的差异,而缺乏交流和沟通,少有配合与协作,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三、构建和谐校园对高校教师师德修养的新要求
(一)追求自身人格完善,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首善者
高校教师承担着教书、管理、服务育人的重要职责,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操守,引导和影响着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德行培养的榜样。一方面,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长远的。而作为群体的教师师德则会影响到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教师的工作有很强的独立性,难以准确量化工作时间和质量标准,对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努力还是敷衍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对学生的态度,职业义务感,形成了教师的自控性特征。教师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要凭自我激励及约束机制,因而对其职业自觉性、上进心和责任感有着更高的要求。另外,高校和谐的办学理念、和谐的教学科研环境、和谐的体制机制、和谐的校园氛围的建构,都以教师自身和谐的职业道德品质作为基本条件。
(二)常怀律己之心,增强师德培育的自觉性
师德建设中的自律,表现为教师通过不断强化自身的师德良知,逐步养成践行师德的责任感和师德评判力,按照师德规范的要求进行自觉的自我修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可以说,自律是形成良好师德的决定因素。教师在自律中,应做到三个“必须”:一是必须以德修身,按照师德规范的要求,自觉地、经常地进行自我反省,在道德修养方面成为表率。二是必须在职业行为、社会行为中严以自律,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三是必须强化“以德立身、以德立教”的师德良知,按照“为人师表,行为世范”的要求,高标准、高品位地树立师德形象。在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必须特别强调教师的道德自律,坚守“慎独”原则,自觉筑起坚强的道德防线。
(三)真切关爱和信任学生,帮助学生与自己、与他人、与学校、与社会、与环境和谐相处
教师的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热爱学生。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心全意地去爱每一个学生。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教师热爱学生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从而达到爱教育的目的。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尊重与信任,是其人格魅力中最容易为学生认知和感受的。教师只有内心充满对学生的爱和尊重,才会事事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在他们思想困惑时及时引导,在他们取得成绩时投去赞许的眼光。正如《学习的革命》的作者所言:“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1]
(四)努力塑造自我形象,实现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的和谐统一
高校教师形象的自我塑造应该成为建设和谐校园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自身特有的个性魅力,是教师给学生印象最为深刻的一面。高校教师应做到不失“大节”,注意“小节”,在细微之处从严约束自己,做到谈吐文明、穿戴整齐、仪表端正、举止大方。教师外在形象美和内在品质美的和谐一致,就像一首雄浑的交响乐,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所以,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不断修炼和完善自身的个性魅力,以自己的一举一动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这些都是教师道德崇高与和谐的表现。
四、创新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方法,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各单位对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目标、内容等形成共识,对师德的内容、教师的职责,师德的行为有全面的理解,并且各部门、各单位要协调一致,统筹规划,共同解决问题。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师德建设的宝贵经验,如强化思想教育与培训、建立健全制度、健全考评机制、加强校风学风建设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应不断总结经验,继续创新。
(一)突破旧的单极化的思维定势
传统的师德认知有单极化倾向,主要是认为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出了问题,就应该问责于教师。也即问题出在教师身上,问题原因也出在教师身上,而应对之策仍然是针对教师。其实,这种思维只看到师德实践的主体即教师一方,而忽视了学校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学生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对师德的影响。在这种思维定势下,我们很难找到提高师德修养的真正对策。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的困境要求我们开拓思路,分析原因,探索出一条新路,使得师德建设突破原来的老套路。[2]
(二)增强教师对师德规范的认同及自我超越
教师师德的养成和践行,经历了对师德规范从自我主动认同到主动超越自我的过程。这一过程既不是教师对师德规范简单的契合和趋同,也不是教师对师德规范自然的扬弃和提升,而是一个能动过程。一方面,高校要通过积极的正面引导,使各种师德规范获得教师的高度认同。通过正面教育提高教师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以此推进师德规范的内化;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激发教师自我改造、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培养的积极性,使教师在自我学习、体验、对照、检查、反省等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不断加深对师德规范的认识,并逐步使之成为自己的品质、情操和道德境界,在对师德规范自觉践行中实现对师德规范的超越。[3]
(三)实现高校师德建设机制的创新
创建和谐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师德建设机制在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我国高校的师德建设机制尚存在诸多与新形势不相适应和不够完善的地方,成为制约高校师德建设健康发展的瓶颈。这迫切需要我们在师德建设机制方面实施改革和创新。
一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监督)机制。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层面。对认真履行师德师风义务,表现优秀的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评选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德育工作者、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方法,在岗位津贴、课时酬金、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有突出贡献的还要给予特别奖励。在约束和监督机制方面,要构建“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师德监督网络。设立师德建设举报箱和举报电话、进行不定期的问卷调查、领导和教师听课、教师互评、设立师德巡视督导员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校园网上建立“监督网站”,鼓励学生对教师的师德表现进行监督。同时,要建立师德报告制度、“不良师德”劝戒制度,对违规者要进行批评教育或进行相应的处罚,对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教师要坚决处理。
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和评价机制。学校要将师德建设与教师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把师德要求与师资管理规范结合起来。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形成系统的评价体系,定期对师德建设的整体效果和质量进行全面、客观评价。
三是建立师德教育的参与和互动机制。在师德建设的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各个道德主体的作用,实现师德实践的互动。在实施互动性师德建设机制过程中,尤其要强调领导者的率先垂范。要想教师心中有学生,领导心中就要有教师。开展师德建设活动的实施主体是教育领导者,教育领导者的领导决策对师德整体建设的作用无疑是很大的,因此,管理者首先要以行政身份参与师德建设,并在其中发挥好作用。领导者德高,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修德,也才能让师德建设达到预期目标。
(四)整合力量,实现师德建设方法、途径的创新
高校必须对教师队伍中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给予高度重视。要从创建和谐校园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现阶段高校师德问题的表现、出现的原因与影响,科学合理地制定解决措施;要通过调查研究,找准本校存在的师德问题,针对教师思想实际,采用多种有效方式,解决教师思想问题;在物质生活上关心和爱护教师,切实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增强师德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学校各级领导要深入教学和科研实践,与教师一起进行教学科研工作,拉近与教师的距离,使师德教育贴近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拓宽师德教育建设的渠道和空间,创办不同专题师德教育团体咨询,聘请教育专家进行一对一的咨询;建立师德建设教育基地,举办丰富多彩的师德建设教育活动,发挥老教师的师德的传帮带作用;举行专题论坛,聘请有关专家进行讲座辅导,提供正确的导向,再由教师广泛参与,讨论评说,互相交流,以提升师德理论水平;举办案例分析活动,利用媒体报道的典型案例或本校发生的案例,包括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组织教师以法律和相关规范为依据,进行深入分析,以“规”析案,以案说“规”,使教师明确师德规范的真正含义,真正做到“为用而学,入心入脑”。
和谐是一种美,是一种动态的美。师德建设是打造优秀教师队伍的关键,是发展优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推动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在创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必须结合时代特点、社会发展和教师思想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师德建设工作,将师德建设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