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创新研究的方法论思考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创新研究的方法论思考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创新研究的方法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04)05-0072-05

江泽民同志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问题的三次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六大报告科学论证了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为新世纪新阶段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指明了方 向,提供了动力。要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就必须进行创新。创新是哲学社 会科学的永恒主题,离开了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停滞不前。对于哲学社会科学来说 ,理论创新必须建立在方法创新的基础上,创新总是方法创新领先的理论创新。作为哲 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必须创新研究方法,以宽广的视野去观察和 把握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趋势,观察和把 握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变革,深入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当前要进 一步繁荣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克服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中存在的几种倾向,调整 研究思路,丰富研究方法,拓展研究视野。

一、克服“四种倾向”,调整研究思路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与时俱进的科学,它的生机和活力正在于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地研 究它、丰富它、发展它。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看,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成就与研 究方法的创新密切相关。改革开放20多年来,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在我国冲破了一系列理 论禁区,取得了许多弥足宝贵的理论成果。但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存在的缺陷也是显而易 见的。具体表现在:重“应然”轻“实然”;重“注释”轻“分析”;重“静态”轻“ 动态”;重“政治”轻“学术”,尚未形成成熟的方法论体系。为此,必须克服上述四 种倾向,调整研究思路,使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发展体现时代性,突出民族性,符合规律 性,保持战斗性,把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1.克服重“应然”轻“实然”的倾向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应在“应然”和“实然”两个方面展开,从“应然”方面讲,科学 社会主义研究应该探讨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与外在形式以及运行机制,探讨具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实然”方面讲,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应对有关社会主义的现 象进行现实性的可行性探究,依据实地调查的材料进行现实性的描述,着眼于对现实中 社会主义深层次问题的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但从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现状看,它注 重研究的是“应当是怎样的”,而忽视研究“实际上是怎样的”,因而往往造成理论是 理论,现实是现实两张皮的分裂状况。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中抽象的逻辑推理和论证多, 而具体的实证研究和调查少。许多学者习惯于从马克思主义原著中寻求社会主义发展的 现成答案,用现成的理论去剪裁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有些论题虽然涉及社会现实,但叙 述起来仍然是抽象、笼统的推理。有些实践性很强的论题,本应联系实际认真予以研究 ,但却很少有人涉足。要创新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必须克服重“应然”轻“实然”的 倾向,既要重视规范研究,又要重视实证研究。

2.克服重“注释”轻“分析”的倾向

中国历来就有考据、训诂的传统,这种文化积淀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影 响力。长期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注释的氛围中开展的,热衷于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的文献、理论、决议、政策的阐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在科学社会主义研究领域,学者们开始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性思维的 分析方法在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上的运用,使科学社会主义开始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但科学社会主义在研究方法上始终没有走出“我注经典”和“经典注我”的传统,许 多研究成果仍停留在对马列主义经典原著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阐释上,停留在 对中央新提法的注解和宣讲上,缺乏对社会主义成败教训的深刻分析和总结,缺乏对社 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揭示。这种注释式的研究过分强调了“书本上的社会主义”,而忽视 “书本上的社会主义”与时代的结合和对不断发展的“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的分析研究 ,这使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理论的棱角逐渐僵化,反思、批判、创新的能力萎缩。只有扭 转这种倾向,才能激发科学社会主义的活力,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

3.克服重“静态”轻“动态”的倾向

长期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着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从哲学思辩的角度来考 察社会主义,并对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思潮等问题进行了静态的、 描述式的、历史主义的研究。而对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思潮的产生 、发展,对影响其变化发展的历史因素和国际环境,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功能 变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各种制度模式的相互冲突和协调,社会主义 形成过程中的行为关系机制等动态的问题研究不够。如果单一的、静态的看待社会主义 ,在对社会主义的研究中就会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难以真正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和规律,从而导致科学社会主义对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主义实践缺乏预见性和现实指导 性。作为一门学科,科学社会主义在任何一个阶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应不断地与时俱 进。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把对社会主义的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结合 起来,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方法达到新的更高的水平。

4.克服重“政治”轻“学术”的倾向

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种阶级性决定了它必须也应该为社会主义政治服 务。研究社会主义的政治现象,解决社会主义实践中存在的现实政治问题是科学社会主 义研究的重要方面。目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给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提出 了许多亟待深入探讨并予以正确解决的重大政治课题,科学社会主义这一门学科具有特 殊的性质和功能,因而要求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应该“政治化”,即应该与 现实政治密切结合。但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门科学,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范畴 、体系和方法,它对于社会主义的研究应该是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因此,科学社 会主义研究相对政治需要而言更应有其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要按照学术研究的规律性 和科学性开展其研究活动。目前有些研究者满足于“坚持原则”、“不出理论方向性错 误”的宗旨,在为政治服务的同时却忽略了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本身“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的学术性,对许多现实紧迫的敏感问题不愿或不敢深入研究,导致科学社会主义研 究成果数量不少,真正有价值的成果不多。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不仅没法提供解决社会主 义现实问题的方法,更无法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只有形成真正属于 自己的、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自成体系、逻辑严密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科学社 会主义研究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

二、强化“四种意识”,拓展研究视野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视野一定要开阔,这不仅是指对社会主义本身要有一个宏观的把 握,更重要的是要把社会主义置于世界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的宏观框架内、置于世界社 会主义的总体进程中进行审视。也就是说,要跳出社会主义看社会主义。常言道:“不 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跳出来,才能对社会主义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 识。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视野的拓宽,在时间的维度上,要体现出历史和未来的统一; 在空间的维度上,要体现出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只有解放思想,开拓多维视野,科学社 会主义理论的发展空间才能不断拓宽。

1.强化问题意识,拓展现实视野

2002年4月28日,江泽民同志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特别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努 力回答实践中面临的新问题,适应变化着的时代条件,做到‘去就有序,变化有时’。 ”对社会主义进行深入考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出发点和归 宿。从现实社会发展中提炼的新问题愈多,水平愈高,问题分析得愈透彻,解决得愈圆 满,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成果的质量就愈高。只有看到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这 样的科研成果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带着问题进行研究是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最基本要求。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在某些 领域让人感觉面目陈旧,鲜有进展,关键的原因就是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深入细致的分析 研究,老是徘徊在经典著作的注释和社会主义实践中一些现象的说明层次上,缺乏从实 践出发探求本源的求真精神。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门科学,是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必 须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特点和实践需要,深刻把握和科学展现当时的社会矛盾,使科学 社会主义研究更加贴近社会主义发展现实,成为指导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理论。因此, 在科学社会主义研究过程中,必须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实践进行全面深入的开拓性研究,不断发现和研究现实社会中的新问题,深 入地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及时、科学而富有成效的 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开拓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现实性视野。

2.强化前瞻意识,拓展先导视野

着眼现实,放眼未来,开拓先导视野,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在时间视野上的一贯要 求。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焦点,不应停留在论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本身的真理性,也不应 停留在注释现今政策的合理性,而在于能引导人们突破有限的时空,客观地总结社会主 义的过去,理性地认识社会主义的现在,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未来,从而指导人们更 好地认识当前的形势,解决当前的矛盾和问题。一个半世纪以来,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 能迅速传播开来,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预 见。当今世界,各类事物日新月异,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前瞻意识的加 强,如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目标与发展进程的研究、对社会主义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的 研究以及社会主义发展价值导向的研究等,其现实指导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 及其成果前瞻意识的蕴含度。只有强化前瞻意识,以先导视野来进行研究,既立足今天 又预测明天,既正视现实而又放眼未来,既重视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又重视对策性问 题的研究,既研究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关注丰富多彩的世界社会主义,还 要加强对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研究,加强对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对社会主义的 挑战和机遇的研究,加强对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可能取得的成就的研究 ,等等。

3.强化开放意识,拓展全球视野

开放性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科学社会主义的开放性,从空间维度 而言,表现为面向世界,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当 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的世界不仅指向各国管理体制和运行规则要具有开放性,而 且指向科学研究的开放性。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工作者要树立开放意识,以马克思主义宽 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不仅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同时还要研究资本主义的发 展规律。全球化视野是科学社会主义研究者开放意识在空间视野上的拓宽。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普遍建立,极大地加强了世界的联系和交往,无 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社会 历史进程中不可阻挡的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具有民族意义的社会主义,又是具 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社会主义。封闭的地域性社会主义在全球化趋势中将难以生存,社会 主义国家要主动打破原来的自我封闭,积极推进改革开放,投身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经济全球化正在全面影响和重新塑造世界历史,也引起了人类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为 我们观察社会主义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为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 。与全球化时代特征相适应的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必须具有全球化视野,必须以开放式的 全局性视野替代以往的地域性狭窄眼界,研究社会主义的眼光不能仅局限于社会主义国 家,而应放眼一切资本主义国家和一切世界文明。科学社会主义研究者应把握世界各国 的新发展以及当代社会主义的新趋向,在开放性的国际合作、多学科渗透、理论与实际 相结合中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4.强化人本意识,拓展人文视野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活动和发展的承担者和推动者。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是社会主义的理想和目标。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分别从制度 的层面、经济形态的层面和主体发展的层面加以阐述,这三个层面是同一运动过程的不 同侧面,其核心就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果社会生产力是判定一个社会发展水平高低 的历史尺度,那么人本身的发展则是判定一个社会发展健康和完善的价值尺度。社会主 义的进步是以人为本的包括自然(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进步的系统 的整体过程。因此,把社会主义的发展与人的进步和全面发展联合起来,已成为科学社 会主义研究的关键。“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是历史赋予科学社会主义 研究不可推卸的使命。“人本意识”应引入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并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研究 的基本出发点。

强化“人本意识”,就必然从人文视角来关注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无论是西方还是 中国,“人文”一词里都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人”,即理想的“人”、理想的 “人性”,一是“文”,即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只有把科学社 会主义的研究置身于人文视野内,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才能走出社会主义传统“物本”发 展观的误区,转而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并将“人”作为贯穿其中的理论红线,只有 围绕着这条“红线”作研究,从人文视野对社会主义制度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进行分析,我们的理论分析才能是真实的、有力的、深刻的。

三、做到“四个统一”,丰富研究方法

作为马克思主义三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 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和理论归宿。马克思主义哲 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传统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阶级 分析法;二是历史研究法;三是比较研究法;四是经济研究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无 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各种新情况不断出现,社会主义无论是从运动层面、制度 层面或其他层面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现实的社会主义是一个丰富的动态的“立 体”存在,我们必须在运用传统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 ,以复合的立体透视法对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研究。具体而言,科学社会 主义研究要做到四个统一:

1.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统一

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是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规范研究方法侧 重建议、设计和评价,提出应该如何做,有很强的主观意识;实证研究方法侧重于描述 现实、解释事物的变化规律,说明事物是什么,不进行或少进行价值判断,强调用数据 “说话”。与规范研究方法相比,实证研究方法更客观,因为实证研究进行定量分析并 且用事实说话。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证研究方法是以社会主义实践中可观察的经验事实( 如人的政治行为、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并采用科学、定量、经验的方法,具体地、 实证地、精确地研究社会主义发生发展的过程。目前一些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学者 已经作了有益的探索,他们深入社会生活,采取典型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经济分析法 、结构功能分析法以及新制度主义研究法等各种方法,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 律性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种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 是实证研究也存在缺陷,因为现实的社会主义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客观存在,对社会主义 发展过程中一些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如果强行予以数学化定量处理,可能得到的结果完 全没有实际意义。而规范研究的个性表现在逻辑演绎推理方法的充分应用上,这一特点 使规范研究可以保持相关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构建具有逻辑严密 性,因此适用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首先应尽可能地排除价值判断,侧重于通过实 证性或近似实证性研究,力求客观地揭示社会主义各种现象掩饰下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 ;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价值判断标准,通过理性思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如果不了解经验取向的分析提供的事实,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容易脱离实际,如果不从哲 学思辩的高度看问题,经验分析就会流于片面肤浅,因此,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应该融 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在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中既重视理论上的逻辑演绎,也重视实证 分析和案例解剖,既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又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2.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统一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要做到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统一,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主义具 有宏观与微观双重特征这一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运动和思潮无疑都要涉及到微 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微观的个体及其思想行为和宏观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及其 结构。宏观层面上的社会主义系统及其整体历史是由微观层面的公共事件和个人生活实 践共同构成的,无论是先从微观层面,还是从宏观层面开启对社会主义的研究,都不可 避免地要转向微观与宏观互动的角度。只有搞好微观的个案研究,才能为宏观研究提供 良好的基础。应该说,社会科学的不断融合,自然科学的日新月异,为微观研究提供了 比较好的方法论基础和研究工具,但是,具体问题的研究或个案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并不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能从宏观的高度来把握微观。

实现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统一,就是既要站在世界和全国的高度全面地考察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大课题,又要研究小集体小单位或者个人的经济、政治、文 化行为和心理以及社会精英这类微观的课题。要注重个案的深入研究,以点带面,加强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一切优秀成果,都是学者们从微 观的角度反映宏观或在宏观的高度来把握微观,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社会主义的现 象深入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才取得的。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应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 观背景,深入考察社会主义现实生活诸多微观方面及其深层联系。只有真正实现宏观研 究与微观研究的统一,避免科学社会主义研究视野的狭窄,才能多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

3.历史分析与结构分析的统一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既要重视对历史的分析,也要重视对结构的分析。这两种表面上似 乎对立的研究方法,实际上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部分。因为无论 是动态历史研究还是结构系统分析,都反映社会主义某些确定的方面、规定和特征,为 了构思社会主义社会整体的完整画面,就必须把社会主义的结构方面的规定和特征同社 会主义的历史方面的规定和特征综合在一起。任何把这两种方法割裂开来或加以绝对化 的做法都会导致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片面性。

事实上,历史分析方法与结构分析方法的统一,是分析社会主义现象并揭示其本质的 基本研究方法。动态历史的分析中应有相对静态结构的分析,同样,相对静态结构的解 剖中也应有动态历史的分析,二者实质上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社会主义静态结构的分 析以社会主义动态历史为前提,因为任何一个相对静态的社会结构体系,总是在历史发 展过程中产生形成的。社会主义体系是由各层次有机构成的历史完整性与特殊性以及它 们的历史进程和前景组成的。另一方面,动态历史的分析也有赖于静态结构的解剖。这 是因为我们所说的历史发展不是某种无形的东西在发展,而是具有内部结构和组织的整 体在发展,即总是社会的结构、组织、内部的和外部的相互联系发生改变。因此,要理 解社会形态的变化,理解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就必须仔细分析横截面上各成分 互相联结、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的关系,解剖社会体系的内在生理组织。正如不能只有 结构分析而没有历史考察一样,也不能只有历史考察而没有结构解剖。历史分析方法与 结构分析方法二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4.研究内容与研究形式的统一

内容与形式是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成果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但这二者之间还是 有主次之分。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实际内容理所当然地应置于形式和方法之上,即使是 高级、严密的研究方法,也决不能“喧宾夺主”地优先于研究内容,因为方法只能是工 具,决不能以它们本身为目的,我们的目的毕竟不是卖弄自己手中的数学方程式,而是 要发展实在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能由于过分重视研究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而使 科学社会主义成为“方法学”。当然,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应大胆借鉴国内外社会科学和 自然科学的认知理论和研究方法,如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信息 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从各个不同侧面揭示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

同时,科学社会主义研究要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就必须在研究形式上讲究学 术规范,必须在改进文风上下功夫。有些科研论文的标题、摘要、主题词、题注、尾注 等不符合普遍通行的学术规范,其说服力大打折扣,影响了科研成果本身的质量。有些 论著文风呆滞,可读性差,不能将思想性和生动性融为一体,从而影响和削弱了科学社 会主义研究的社会功能。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也要体现“三贴近”的原则,应力求以生动 、活泼的语言和表达形式,把研究得出的深刻思想和新颖见解充分表达出来,提高科学 社会主义论著的可读性,使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成果大众化,走向社会,让更多的人不只 是在普及而是在提高的基础上全面了解社会主义,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真心相信社会主 义,充分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资政育人功能。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 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 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在新世纪新阶 段,只有不断开展创新研究,不断调整研究思路,丰富研究方法,拓展研究视野,才能 真正繁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收稿日期:2004-06-10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科学社会主义创新研究的方法论思考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