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_黄巍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_黄巍

广西南宁市第四十五中学 黄巍 530215

摘要:在大部分老师与家长心中,美术学科似乎并没有语文、数学及英语等科目重要,究其根本在于前者并未属于考试的科目。特别是在初中生这个阶段,在临近期末前很多班主任希望尽早完成美术课程,空出来的时间留给其他考试科目的老师来对其进行规划。与此同时,在这种教学环境的影响下,初中生对于美术的学习更不会上心,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也不能跟得上时代对他们的审美能力的要求。因此,本文围绕培养初中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及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审美能力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笔者将对前者简单论述以下,着重描写后者。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提高;初中生;审美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也逐渐被素质教育所替代。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方面,德智体美劳五者缺一不可。今天,笔者就“美”这一方面展开叙述,美术学科也应该在初中生学习的众多学科中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

一、培养初中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让初中生们能够在好好利用美术课堂的时间来学习美术,最核心的目标便是帮助学生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笔者曾在一篇文献中看到: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旨在引导学生以美的眼光和美的愿望去创造美好的世界。细细想来,确实如此。我国的大好河山、极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不能“孤零零”的像个“死物”一般存在着。它需要我们来发现它,来传播它、来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类欣赏它。同时,当学生拥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他能看到这个社会上的温暖与阳光。能够发现温暖与阳光的人,自然也是能够传播温暖与阳光的人。因此,简而言之,学生审美能力的高低,关乎着这个社会的发展如何。而身为一名美术老师,要在教给学生们一些关于美术基础知识的同时,传授其一些技巧或是经验来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使学生们即使离开了老师的指导,也能用欣赏(审美)的眼光去看待艺术作品或是世界万物。

二、课堂教学中培养初中生审美能力的措施

1.准确把握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从一名美术老师角度来说,要想提高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制定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只有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学生们才会在正确的“指引”下更好的学习,更快的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而一名初中生的美术老师要想为学生们制定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那就必须要准确把握已有的美术教材。只有美术老师熟练的掌握了教材,才能教学生时“游刃有余”,针对学生在培养自身审美能力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大部分问题才能够更好的解决。

2.知识联系生活,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大部分初中生来说,对于美术的学习是陌生的。以广西美术出版社的八年级上册中的新年活动设计这一章为例。大部分的学生对于活动设计是不熟悉的,因为大部分具有设计感的作品以艺术品的形式进行展览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那怎么样让八年级的学生来更好的理解具有设计感的作品,并且是与新年有关的呢?教师可让学生自由发挥联想,想象在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与新年有关的,而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契机”,来吸引学生学习与新年设计有关的作品的兴趣,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

3.师生互动,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假如仅仅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底下的同学未进行互动。根据笔者以往调查的经验,这足以说明这节四十分钟的美术课是失败的,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毫无用处的。因为学生在这节如同死水般的课程是基本学不到什么有用的知识的。相反,如果美术老师在课堂中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恰恰也是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刻。当初中生们高度集中于一件事时,他们的学习效率也是较高的。那么,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呢?以广西美术出版社八年级的上册课本中《和平少女》为例,教师可让学生们课下提前了解该艺术品,了解艺术品的创作者及创作理念等信息,上课进行分享,以此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在学生的回答中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

4.创设情境教学,提高审美能力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有利于初中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那么,怎么样可以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呢?在笔者所阅读的参考文献中,提到一种教学法:情景教学,该教学法的运用也就是将学生带入到创作作品时所处的时代,根据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进一步把握该作品创作的“初衷”以及该作品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审美习惯,形成自觉审美

一件事情能否真正做好,主要看得是学生本身对于该事情的坚持。简而言之,就是看学生的习惯是否养成,习惯一旦养成(无论习惯的好坏),对于人一生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而要想让初中生的审美能力达到正如上文中所说的程度(即即使离开了老师的帮助,也能运用自身经过不断积累与学习的审美技巧来看待万事万物),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学生审美习惯的培养。在培养学生审美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程度或是能力来制定审美要求,随着学生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也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标准。这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因此,无论是从教师角度还是学生角度,双方应互相“监督”,促使学生养成审美的习惯。

在当代社会中,仍有部分美术老师对待学生的美术学习呈现一种类似“放养式”的教育方式。从某个角度来讲,这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发散思维。但是真正的“放养式”教育并不意味老师对于学生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全程不管不顾,而是在恰当的时间进行恰当的教学。对于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美术老师来说,他深知要明确教师与学生两者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构建新的美术教学课堂,进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徐玉萍.初中美术欣赏课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性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No.197,168-169.

[2]张亚萍.初中美术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若干思考[J].学周刊,2019,No.410,165.

论文作者:黄巍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7

标签:;  ;  ;  ;  ;  ;  ;  ;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_黄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