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路线选择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农业论文,技术进步论文,路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向21世纪,必须以技术进步为突破口,来实现中国农业的总量增长和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农业技术进步可以有不同的路径。那么,中国应当选择何种路径实现农业技术的进步呢?
一、农业技术进步的不同路线
农业技术进步的实质,是由于新技术的采用使既定的劳动与土地投入获得了更大产量,或较少的劳动和土地投入实现了既定产量。技术进步不仅会引起要素投入量的变动,而且,对不同要素投入量变化的影响又会有所不同。依据技术进步对劳动、土地等投入要素影响程度的不同,可以把农业技术进步分为三种类型(设投入要素价格不变和总产量水平不变):(1)中性型。技术进步引致土地与劳动的同比例节约, 即土地——劳动比在技术进步前后维持不变。(2)劳动节约型。 技术进步带来劳动使用量的明显减少,从而使土地——劳动比上升。(3 )土地节约型。在实现既定产量的前提下,技术进步导致土地要素投入量的减少,从而使土地——劳动比下降。
农业技术进步的三种类型即为农业技术进步的三条不同路线。由于劳动的节约主要是通过机械技术的彩实现的,因此劳动节约型技术即为农业机械化技术;土地的节约主要是通过化肥、农药和优良品种等生物、化学措施的采用来实现的,因而土地节约型技术即为生物化学技术;而中性型技术则是生物化学措施和农业机械措施二者并重的技术。这样,农业技术进步路线也就可以区分为机械技术进步路线,生物化学技术进步路线和机械技术、生化技术共同进步路线。
二、农业技术进步路线的选择依据
一个国家或一个独立发展区域,采取何种农业技术进步路线,不能主观臆定,而必须依据科学、合理的原则做出正确选择。否则,必然影响农业增长的能力和农业发展的进程。
技术进步路线的选择。是技术采用主体的一种行为。不同技术采用主体,其技术进步路线选择的依据会有所不同。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企业来说,其技术选择的基本依据始终是最优生产原则,即采用何种类型的技术,主要取决于所用技术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对比。这就决定了企业的技术进步总是倾向于用相对廉价的资源去替代相对昂贵的资源。对于宏观经济主体的国家来说,其农业技术进步路线的选择依据不同于企业,且远比微观企业复杂。综观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经验,并借鉴现代农业发展理论,一个国家在进行农业技术进步路线选择时,必须综合考虑如下一些因素。
首先,农业资源的自然秉赋。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在生产上受到自然资源(土地)的更大程度的约束。农业生产从要素组合的角度可以看作是缺乏弹性供给的土地与劳动等资源耦合运作的过程。不同的农业技术类型,要求有不同的资源配置比例,农业技术变迁就是对初始农业资源配置比例的调整,亦即对农业生产中瓶颈资源形成的约束的解除。可见,农业资源与农业技术之间存在着高度关联。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进行农业技术进步路线的选择时,不得不首先考虑农业资源的客观赋予状况。具体地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土地资源稀缺而劳动资源丰裕,就应当选择土地节约型的生物化学技术进步路线;如果劳动资源短缺而土地资源相对丰裕时,就应当选择劳动节约型的机械技术进步路线;如果资源类型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则应当选择中性型技术进步路线。唯其如是,才有利于发挥农业资源的相对优势,才能充分挖掘农业生产的潜力。
其次,农业发展的目标。农业技术进步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手段,而农业发展又总是从属于一定的发展目标的。不同的农业发展目标,引导着不同的农业发展类型;不同的农业发展类型又要求有不同的农业技术进步路线的选择。如果农业发展的目标被设定为增加农业产出总量,提高土地产出率的生物化学技术的创新就会被作为首要选择;如果增加农业生产者收入被确立为农业发展的目标,有利于扩大耕作规模的机械技术就会受到充分重视;如果农业发展目标是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就会偏重机械技术的选择,因为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最主要指标。这就是说,农业发展目标是制约技术进步路线选择的重要因素,农业技术进步路线的选择必然服从于农业发展目标的要求。需强调指出,农业发展目标制约着农业技术进步路线的选择,并不等于说,依据农业发展目标作出的技术路线选择就必然是正确的。这种正确性只能就其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而言。而对于农业资源的秉赋状况来说,就不一定正确。只有当农业发展目标符合农业资源秉赋条件的要求时,才能说符合农业发展目标的技术路线选择同时也符合农业资源赋予条件的要求,才是合理的正确的选择。这就要求,在农业技术进步路线选择之前,必须确立起正确的农业发展目标。
第三,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美国农业发展经济学家约翰·梅勒(John W.Mellor )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农业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农业技术处于停滞状况,农业生产的增长取决于传统要素供给相称的增加。第二阶段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由于农业劳动力的较大比重和工业扩张对资本的占用,在这一阶段劳动节约型的农业机械的使用受到限制,农业发展主要依赖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为重点的劳动使用型的生物化学技术创新。第三阶段是农业现代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农业部门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大大下降;人地比例下降使平均农场规模趋于扩大;资本供给越来越充裕而劳动成本越来越高昂。因此,用机器替代劳动不仅具有经济合理性而且具有现实可行性。劳动节约型的大型机械和其他资本密集型技术不断被发明出来,并被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梅勒实际上是以农业技术进步的不同特征来区分农业发展阶段的。这一理论指明,农业技术进步路线的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农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不同农业发展阶段上,有着与其相适应的技术变迁路径。
第四,农业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农业资源的赋予状况是有差别的。如我国东北的三江平原、新疆兵团农场等地区,人地比例较为宽松,而在南方的一些省市,人地比例就高度紧张。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又是不平衡的。有的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实现了较大程度转移,从而使农业中人地比例下降较快;有的地区则发展较慢,农业人口的相对比重和农业中的人地比例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这种资源赋予与发展程度的区域性差异,也应成为一个国家在进行总体农业技术进步路线选择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综合上述四个方面,可以把宏观上农业技术进步路线的选择依据归纳为三条原则:(1)解束性原则。 要求技术路线选择必须以资源赋予条件为依据,就是要求通过技术创新形成以相对丰裕的资源对稀缺资源的替代,从而缓解稀缺资源对农业发展形成的瓶颈约束。缓解瓶颈资源的约束,是技术创新的本质,也是资源条件成为技术进步路线选择依据的根本原因。(2)先进性原则。农业发展目标的超前性。 决定了农业技术手段的选择必须着眼于目标实现的未来,当前的技术类型选择必须有利于未来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所选择的农业技术应当具有先进性,特别是在将农业现代化明确作为农业发展目标的条件下更要求如此。(3)适用性原则。 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与农业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对农业技术变革路线的制约,要求所选择的农业技术类型必须具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适用性,不能脱离实际地照搬别人的经验,也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单纯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在如上三条原则中,解束性原则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但其他两项原则在进行农业技术进步路线选择时也必须予以考虑。对于一个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成功的农业技术进步路线的选择,应当综合体现三条原则的共同要求。脱离上述原则做出的农业技术进步路线的选择必然把农业发展引入歧途,只符合其中某项原则的要求而背离其他原则要求的技术进步路线选择,也可能延缓农业发展的进程。
三、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路线的选择
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路线的选择,是一个颇具复杂性的问题。前面所列举的制约技术进步路线选择的诸种因素,在中国均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从资源秉赋条件来看,总体上中国是属于土地极为稀缺、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国家,但在不同地区不同省份,土地稀缺程度存在着很大差异。比如,黑龙江省农业劳动者人均耕地面积1994年约为1.9公顷, 不仅大大超过全国农业劳动人口平均耕地面积,也明显高于世界农业劳均耕地面积。与四川、江苏一些省份相比,则无疑属于土地资源丰裕的类型。从农业发展阶段来看,整体上中国农业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但不同地区农业的发展又极为不平衡。在中西部地区,农业还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起步阶段,传统农业特征相当明显;而在东部一些地区,由于非农产业的迅速增长,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中资本投入的增长和农业的企业化经营,现代农业已初露端倪。从农业发展的目标来看,虽然我们认为在中国农业发展的现阶段必须把实现现代化作为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目标,但是我们也清楚地懂得,占世界1/5以上人口且人口处于高增时期的中国,粮食产量的增长比其他国家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加速中国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并不是要排斥粮食总量的增长,而是试图从根本上有效解决粮食总量的增长问题。也就是说,农业现代化目标中必须而且能够包含粮食总量有效增长的要求在其内。
从总体资源条件出发,中国应当选择生物化学技术进步路线,但资源秉赋的地区性差异,决定了在个别地区也可以有以机械技术进步为主的不同选择。根据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我国当前应选择劳动密集型的生物化学技术进步路线,但在个别经济发达地区,也具备了资本密集型的机械技术进步为主的实施条件。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机械技术进步为主的选择范围还会扩大。根据粮食总量增长的要求,当前生物化学技术广泛应用更具有现实可行性,但从农业现代转型的需要出发,机械技术的应用更具有实质性意义。制约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路线选择因素的多重性质,决定了在中国农业发展的现阶段,不可能选择忽视机械技术进步的单纯生物化学技术进步路线;更不能选择轻视生物化学技术进步的单纯的机械技术进步路线;而只能选择一种非均衡、动态式、中性型技术创新路线。
非均衡动态式中性型技术进步路线的基本内涵是:(1 )在总体上,中国农业技术的创新方向是生物技术进步与机械技术进步的并重,即选择中性型技术进步路线。(2)在空间范围上, 这种生物技术与机械技术并重的中性技术进步,并不意味着在全国各地都均衡地各占其半地予以推进,而是根据各地区资源秉赋特点和发展程度的差别,选择相适宜的技术类型。有的地区可以选择生物技术进步为主机械技术进步为辅的路线,有的地区可以把机械技术进步提高到突出的位置。就是说,从总体上来看的中性技术类型在不同地区则各有侧重,呈现为一种非均衡非均质的分布。(3)在时间序列上,这种中性技术进步路线, 也不意味着生物技术和机械技术各自进步的程度在发展的全过程始终是大体相同的,而是在不同时期二者进步的程度可以有所差异。具体说,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应当更加重视生物化学技术的进步;随着经济发展程度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则应在继续重视生物化学技术的基础上加快机械技术进步的步伐。从不同发展时期看,中国农业的技术类型是有所侧重的,但从长期的和动态发展的过程来看,则是中性技术类型。
非均衡动态式中性型技术进步路线,既可以在总体上适应中国农业资源秉赋的特点,又可以满足资源条件差异的不同地区的要求;既是适合当前农业发展阶段的适用技术的选择,又有利于推动中国农业向更高级的现代化阶段发展;既考虑到粮食总量增长的要求,又将这种要求纳入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之中。这样,无论是从整体还是局部,长远还是当前,都能够满足农业技术进步路线选择的三条原则的共同要求。
标签:农业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中国农业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类型论文; 土地类型论文; 路线论文; 三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