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环境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市场经济的机制对环境建设存在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国家对环境的宏观调控,除了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外,还要运用经济政策和具体经济手段。持续发展是环境建设的战略目标,它能使人与自然处于协调状态,生态处于持续平衡状态。
关键词 市场经济 环境建设 经济手段 持续发展
十几年的经济改革,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我国经济体制及结构,市场经济的框架已初步建立,并正在加速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给环境建设既带来挑战又提供了机遇,全面认识这两方面的影响,采取相应对策,就能避开消极影响,乘市场经济的有利东风,加速环境建设。
1 市场经济提供的机遇与挑战
市场经济的实践已经证明,它所具有的价值决定、供求调节和竞争机能,能充分地调动起人们更新技术、开发资源、挖掘生产潜力,不断开辟新的生产部门的积极性;是一种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的经济。
市场经济的机制对环境建设存在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它既提供动力;同时又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的高速增长,加重了对环境的压力,使我国本来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平衡,有遭受进一步破坏的危险。
我国资源状况本来就十分严峻,人均主要资源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1/2 , 其中耕地和水资源只分别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3 和1/4,人均矿产资源拥有量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人均能量消费量是世界人均水平的40%。由于人口的过快膨胀,我国资源压力过大,长期处于负担过重的状态中。
最近几年,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经济每年都以两位数字的速度增长。即使按我国长远计划安排,在本世纪末剩下的7—8年间,平均每年经济增长速度也达到8%—9%。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人均资源占有量必然持续下降,而对农林产品、矿产品、能源、钢材、建材等需求不可抑制地扩张,资源供需矛盾必定日趋尖锐。据预测, 到本世纪末,45种矿产中约有一半不能满足需要。如果我们不能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和采取对策,我国资源将难以支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高速增长。
第二,资源的高消耗必然导致进一步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有可能演化为下世纪我国主要危机之一。这是因为伴随着工业的大量资源消耗而俱来的是废气、废水、废物对环境的大规模污染;农业的高强度开发、高投入也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当前经济高速增长具有以下两方面显著特征:
(1)和发达国家以高附加值产业为主相比较, 我国仍以原料型高能耗的产业为主,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难以改变。这种高能耗、矿产品、原材料消耗和初级产品生产的产业给环境带来的破坏性要比高附加值工业要大得多。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为本国市场的需要承受环境破坏的压力;而且还要部分地为国外市场付出环境破坏的代价。
(2)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一般说来是呈同方向变动的, 但这种轨迹是可以依靠高技术的运用而改变的。不幸的是,我国当前科学技术的总体水平仍然很低。据估算,我国城市工业企业装备总体水平只相当于50、60年代的国际水平,20%相当于30、40年代的技术水平,部分达到50、60年代水平,极少数达到70、80年代水平。这些企业单位产值能耗和排污量都很高,更加剧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第三,市场经济体制能激励人们增加生产、改善产品质量、降低劳动消耗,讲求经济效益,但却并不能提供一个推动人们改善生态环境的动力。
首先,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平均利润规律发生作用,在一般正常情况下,谁提供的商品量大,谁就能获得较多的收入,这无疑能激励人们增加生产。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是按质论价的,品种多,质量好,符合消费者需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上风;品质差,就难以打开销路。这必然也能激发人们推进品种多样化、品质优良化。其三,商品的价值在市场中是按社会平均劳动耗费决定的,人们通过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就能降低劳动耗费,获得超额利润。它能推动人们讲求经济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高效经营。但是,环境要素诸如大气、海洋、河流、地下水等等,通常被看作公共商品,这种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不属于私人所有,不在竞争性经济市场上进行交换,人人都可以消费而不必为此支付费用。公共商品的质量好坏固然直接关系到每个人以至子孙后代的切身利益,是地地道道关系到人类自身存续,生命悠关的首要问题。但是,恰恰在这个生命悠关的大问题上,处于微观环境条件下的人和企业往往难以意识到,或者虽然意识到,但在局部、眼前利益的躯使下,仍然掠夺性地使用资源、污染环境。
可见,市场经济本身具有激励人们去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但在不加干预的情况下,并不天然具备约束人们去保护环境的功能。这个功能只能从市场经济之外,通过宏观调控赋予。下面分别从总体上控制资源消耗和环境质量、环境保护政策及经济手段、确立持续发展战略三个方面论述对环境与生态的宏观调控。
2 从总体上控制资源消耗和环境质量
生态平衡包括很多方面,但最基本的是人口与资源的平衡,其他要素的失衡都原于这方面失衡。它总是处在动态变化过程中,人口增加过快,原来的平衡就会变为不平衡;资源消耗过多,资源潜力有限,原来的平衡也会变为不平衡;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污染了环境,使原来可以利用的资源现在变得不能利用了,原来的平衡也会变得不平衡。因此,保持生态平衡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如果在数量上把握着这三方面,并保持动态平衡,那就基本上完成了从总量上保持生态平衡的目标。
上述三个因素中,人口预测数据比较容易把握,我们也有了比较好的方法和经验,但对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的预测却复杂得多,而我们也刚刚在起步。在国外较多采用的是CGE模型(即一般平衡模型), 用来预测生产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后来又在CGE模型的基础上, 加以扩充,预测随着生产的发展和资源消耗的加大所造成的环境质量后果,其基本内容如下:
CGE资源、环境预测模型(数字是假设的),见表1。
12
34 567
8
总计
1.家庭150
40
0
190
2.政府30 5
35
3.劳力50
100
150
4.资本2020
40
5.农业70 20 1015
115
6.工业70 15 2030
30 165
7.资本帐户20 20
8.国外帐户1515
30
总计
190 35 150
40
115
165 20
30
燃油
100
700
800
二氧化硫释放 5
20
100
125
上表纵列为支出,横列为收入。以农业为例,纵列(5 )支付劳动力工资50个单位(下同),支付资本报酬20,购买农业内部中间产品10,购买工业品20,进口15,总支出115。横列表明出售收入, 出售给家庭收入70,出售给政府收入20,农业内部出售收入10,出售给工业收入15,总收入115。总收入和总支出总是保持平衡。
CGE资源、环境预测模型(数字是假设的)
现在把一般平衡模型加以扩张,假定增加燃油的使用和二氧化硫释放两项。上表中农业的燃油使用量是100,农业总产出是115,则用在农业中每单位产出消耗燃油为100÷115=0.87单位;工业中每单位产出消耗燃油为700÷165=4.27单位。这样,只要我们掌握了工业及农业今后增长速度,就能预测今后的燃油耗费。同样方法可以把握其他资源的消耗需求。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产业部门间的交叉相互需求。例如,工业产出的增长,增加了工业部门对农产品的产出的需求,上例中工业每增加一个产出单位,随之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为15÷165=0.09 单位,这部分需求的增加必然加大了农业中对燃油需求的增加,其最终的燃油需要量的总和即为预期的燃油消耗量。用同样方法,可以预测其他各种各样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消耗水平。
燃油消耗的增加随之加大了二氧化硫的释放量。工业中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出,随着增加二氧化硫的释放量为100÷165=0.61单位,外加农业的产出增加所造成的释放量为0.09×20÷115=0.02单位。 农业产出的增加又随之要求工业产出的增加,二氧化硫的释放量将持续增加,其最后的排放量即为预期的二氧化硫释放量。用同样方法,可以预测其他污染源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把握在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消耗及对环境的污染是十分重要的。把这个数据和在一定时期内允许的资源开采量以及环境可以允许的污染量加以对照,预测量超过允许量的余额即是在计划期内从总体上必须坚决加以控制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具体目标。
这是一种对资源及环境保护所实行的总量控制方法,比过去单纯的浓度控制、点源分散治理、末端治理前进了一大步。但是,仅有全国性的总量控制仍嫌笼统,有必要通过区域集中控制,把总量分解到各个区域,再根据环境条件,分摊到每个企业,作为它的允许排放量及资源消耗量,并发给许可证,把总量控制落实到区域及生产、生活单位。
此外,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应实行革新。把国民生产总值(GNP )作为当年国民经济会计核算的基本指标当然比过去采用总产值指标有了重大进步。因为它虽然仍然包括折旧,但排除了原材料和中间品的价值,扭转了过去为了追求总产值而不顾资源消耗的弊端,引导人们去重视资源节约。但是国民生产总值这个指标仍不能反映在当年新创造价值的同时给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以及这种破坏需要多少人们所创造的财富才能加以补偿。现在,国外一些有识之士提出采用真正国民生产总值这个指标,即当年国民生产总值减去用于当年环境破坏补偿部分(又称为环境成本)的差额。只有扣除了环境成本,剩下的国民生产总值才是真正的国民生产总值。据我国一些科学家粗略估算,我国每年环境污染损失约为860—1000亿元。如再把资源耗竭损失、 生态破坏损失和环保资金中因环境问题而纯消耗的费用四部分加总,大约为2000亿元。如果这个计算能反映我国环境成本的大致面貌,那么在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扣去2000亿元,其余额即为真正国民生产总值。
环境成本计算的难度很大,能利用常规市场方法的应尽量利用常规市场的方法,包括:(1)通过生产改变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的方法, 即利用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而引起产量变化,来计量经济损失。例如水质污染引起渔业生产的下降,用减产的数量来估量环境成本。(2 )替换成本,例如,水土流失造成的环境质量变化,难以计量,但如通过将流失土壤中所含的养分,折合成同量养分含量的化肥,实现间接市场估量。(3)预防费用,用人们为了预防环境污染而支付的费用来估量。 例如,为了防止新修水库被上游森林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的泥沙淤积,建造了防泥沙的保护装置,所花的费用就是环境成本。(4)机会成本。 (5)人力资本估价法,通过死亡率、 疾病率的变化所造成的经济后果来评估环境质量。
常规市场无法评估的,可以采用隐形市场和人为市场的估量方法。前者采用不同环境条件下普通商品的价格的差别来估量环境成本。例如,同一数量和质量的房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价格差异。后者是向个人直接询问,通过消费者愿意支付或消费者优化,获得生态环境恶化的数量评估。
真正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采用,有助于推进环境建设事业。
3 环境保护政策及经济手段
国家对环境的宏观调控手段,除了法律和行政外,还要运用经济手段。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了独立经济实体,在这新的条件下,仅靠行政隶属关系、靠婆婆是不够的了,政府要更多地运用间接管理手段,即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贯彻环境政策的工具。环境政策可以归结为:
(1)污染者付费原则。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污染环境收费的办法,当时的问题有:第一,费用是计入成本的,企业并不在利润中承担,实际上转嫁给了消费者,这并不能刺激企业改进环境质量的积极性。第二,收费标准很低,一些企业宁愿交费而不愿进行污染治理。因此,真正实行污染者付费原则,收费标准要略高于环保设施折旧费和运行费之和,要使企业认为与其交费,不如治理更合算,推动企业对污染的治理。
(2)奖惩政策。对于采取积极措施减轻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 要在经济上给予奖励;对于违反环境保护法的企业要实行惩罚。要鲜明地反映出国家提倡什么、发展什么、限制什么的意愿。
(3)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对矿产、 土地、森林、海洋资源、地下水等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者,在开发的同时要实行保护,不允许掠夺式使用,要规定开发限度,要有保护性措施;由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占用农业用地、砍伐森林的要易地恢复农业用地,在砍伐迹地上重新造林;开发的受益单位要对环境质量的变更作出补偿,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保护和改善。非开发单位由于他人开发而受益的,也应向开发单位提供补偿,共同承担环境补偿费用。
(4 )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机制来推动用户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效合作,实行规模效益。例如,在不同企业间实行对同一污染物的统一集中处理,并利用市场经济机制协调彼此间关系,实现互利。
(5 )对生态环境脆弱而经济实力又十分薄弱的地区要实行倾斜政策。我国许多贫困山区就属于这类地区。这类地区大面积林草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直接造成下游水库淤塞,河床抬高,水旱灾害频繁,平原地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要对这些处于生态屏障地位的地区加以扶持。
这些经济政策必须凭借若干经济手段才能得以实施,这些经济手段有:
(1)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自然资源是一种资产, 它和人工资产一起构成国民财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破坏,应该得到和人工资产一样的补偿,这种补偿是通过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实现的。国家把征收的生态环境补偿费集中起来,用于生态环境的恢复、保持和改善。
(2)补贴。当污染者主动采取某项措施、 或引进某项先进技术以降低污染或消除污染源,成效显著的国家应给予补贴(通过赠款或无息、低息贷款),以调动企业提高环境质量的主动精神。一些国家,对饮用水源区将化肥使用量降到限额以下的农户也给予补贴,补贴额相当于化肥减少后造成的产量损失。
(3)收费。对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企业, 对集中处理污染物的用户、或对在生产和消费中会污染环境而需要特别处理的产品,实行收费制度。收费高低视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及浓度而异,但大致上不低于为恢复环境质量而支付的费用。
(4)税收。对同一产品征收不同税率的差别税收政策, 即低污染的低税,高污染的高税,使低污染的企业获得价格上的竞争优势,迫使高污染企业实行环境治理。这种差别税收在形式上和收费十分相似,但在性质上是不同的,税收是对所有企业产品都征收的,但收费只对有污染的企业及产品;收费是补偿性的。而税收却是调节性的。
(5)建立环境市场。在国外为调动社会科技力量投入环境治理, 鼓励设立私营环境研究所、对设备、技术达到标准的,由国家委托,代表国家对企业的环境质量影响实行评估,确定对该企业应采取何种经济手段。研究所本身实行服务收费、独立核算、自主经营。
排污交易也是环境市场的一个环节,即国家对企业规定了污染物排放限额,如由于积极治理而实际排放额低于限额的,其差额可以出售给其他企业,则购进排污量的企业排污额可以高出排放限额。采取此措施,可在总体上把污染量限制在总额内。此外,还可采取措施鼓励在企业间实行废弃物的交易,特别在一企业是废物而在另一企业是原料的两企业间,推行废物的综合利用,实现无废料生产。
(6)建立生态基金。我国西部山区在保护森林、草场、 建造梯田、保持水土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环境质量的收益却部分地体现在东部平原地带。这种情况十分不利于全国范围内生态平衡的保持和环境质量的改善。因此,可从受益地区的用水中提取生态基金,主要用于支持西部山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改善。
4 坚持持续发展的战略
不论是环境政策还是环境经济手段,都要为实现环境建设目标服务,我国今后环境建设的目标及战略是什么?
工业革命以来,人们为环境质量的改善而进行的斗争已经历了几个世纪,过去更多地把重点放在消极的治理上,特别是尾端治理上。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污染物这个分母总是比已经治理了的分子增加更快,治理率在不断地下降,地球环境质量日趋恶化。环境治理的实践逐渐使人们统一在以下思路上:不能消极地停留在尾端治理上,而要积极地对整个生产过程、经济过程实行根本改造,走持续发展的道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把这种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归结,写入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文件。我国政府关于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中,第一条就是“实施持续发展战略”。
所谓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外,不对后代人赖以满足其需要的生存基础与发展能力构成破坏和障碍。
持续发展的内容有:第一,适度的消费水平。做到这一点,就要控制人口,同时要提倡与资源条件相适应的消费水平,反对无节制的超前消费。第二,采用能耗少和物耗少的产业及新技术,节约利用、充分利用资源。第三,推行资源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一个生产部门的废物可为另一个生产部门的原料,实行无废料生产(或清洁生产)。第四,对可再生生物资源在开发利用的同时,采用人工措施促使其增殖;尽量采用替代资源,以减少稀有资源的消耗。持续发展使人与自然处于协调状态,生态处于持续平衡状态。这是一种与传统的发展截然不同的新的发展观。
由于农业是一种生物再生产的产业,与工业作为物理和化学过程的再生产不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持续发展的经验,形成了持续发展农业的雏形。其特点为:
——低能耗、低物耗为特征的集约经营,采用高复种指数、实行用地养地相结合的耕作制席;大量施用有机肥、与豆作物轮作、精耕细作;风力、水力、太阳能及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引用等等。
——以森林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体系。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吸收二氧化碳和产生氧的功能、保持水土功能等等,制造了人类生产及生活必不可缺的土壤、水、氧等再生资源的往复循环生产。
——实行多种经营,建立起农业生物彼此间相互提供生存环境和条件,环环相扣的无废物生产的往复无穷的食物链。
——根据生物间相生相克原理,有计划地采取措施中断有害生物的食物来源,稳定有益生物的食物链,改变系统中现存的结构及各组分的相对量。使他们相互制约,不造成危害。
——在农业生产系统之外,建立独立的不受人类干扰的自然保护区,保持一个大范围的自然生态环境。一方面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模拟样板,另一方面又可为保护物种资源提供一个天然的生物基因库。
持续农业的本质特征是:农业生产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环境的废物积聚过程,同时也是新的资源不断再生、废物不断被转化为新资源的过程。消耗和再生产在于同一生产过程。
假如说,农业已经在持续发展上有了明显的突破,但工业却要落后得多。目前虽然也在积极探索并采用能耗少和物耗少的新技术、新工艺,压缩排污量;在废物的综合利用和寻找替代资源等等方面跨出了重要的步伐,但距离持续发展的目标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工业生产过程是一个物理、化学过程,单靠此恐难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出路还在于物理、化学过程与生物过程的结合,工业与农业的结合,从全局总体上来实现持续发展的理想。这还需要人们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并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宏观调控,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理想。
Market Economy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Wang Yuan
(Chinese People's University,Beijing 100872)Abstract The efforts of market economy system are both positiveand negative to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The macro adjustmentand control achieves by means of economic policies and practicalways,as well as laws and rules.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ims a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ich mak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man harmonious,and makes ecosystem keep balance.Key words market economy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economicway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生态破坏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生态补偿论文; 工业污染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经济学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