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产业群的核心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核心论文,能力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02)04-104-02
1 产业群的界定
关于群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外学者的定义非常多,甚至有学者用其他名称来定义群的现象。我们把国内外学者的定义进行了列举,试图寻找比较一致的看法,从而给出我们对群概念的界定。
韦伯(alfred weber,1929)最早提出聚集经济的概念,他在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时,首次使用聚集因素(agglomerative factors)。随后,罗煦(August Losch,1954)、佛罗伦斯(P.Sargant Florence,1948)对聚集经济进一步进行了阐述。
J·A·Theo,Rolelandt and Pim den Hertog(1998)对群的定义:为了获取新的互补的技术、从互补资产和利用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网络,这种网络就是群。
Alex Hoen(1997 )从理论角度对群进行分类:群的概念分为微观层(企业群)、中观和宏观层(产业群);群内企业通常通过创新链和产品链进行连接。
迈克·E·波特认为族群(cluster)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族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族群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从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族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
曾忠禄(1997)认为,产业群集(industrial cluster)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刘有金、黄鲁成认为,产业群集中的产业概念不是指广义上的产业,而是指狭义上的产业,如个人计算机产业、大型计算机产业、传真机产业、医疗器械产业等。
徐康宁(2001)认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ing )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
有学者所指的企业网络在本质上类似产业集群。如慕继丰、冯宗宪、李国平(2001)认为,企业网络是指一批具有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某些地理区域的集中。他们借用迈克·E·波特的族群的概念, 认为企业网络是许多相互关联的公司或企业及各类机构为解决共同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持续互动而形成的发展共同体,企业网络包括三类相互联系、持续互动的组织:某类相似或相关的企业;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及其他中介机构;高水平研究机构和大学。
林金忠(2001)认为,聚集经济本质上是空间意义上的外部规模经济。他把规模经济分为两类:单个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众多企业在局部空间上的集中而产生的聚集经济。他提出了三种聚集经济的类型:多层次聚集(企业间横向联系而形成的聚集);企业纵向关联而形成的聚集(工业综合体an industrial complex和产业链); 区位优势指向而形成的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众多中小企业的聚集。
我们虽然比较认同迈克·E·波特的定义, 但我们认为用产业群来代替波特的族群更合适。
2 企业核心能力的解释
1959年,潘罗斯(Panrose )在其《企业成长论》中对企业核心能力进行了最早的阐述:企业能有效地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是企业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核心能力。进入20世纪80年代,围绕企业如何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的主题,对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研究进入了繁荣时期,核心能力作为解释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理论,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焦点。
企业核心能力的定义非常复杂,不同学者赋予核心能力不同的定义。例如:独特的能力(Distinctive competences)、核心能力或组织能力(core or 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s)、企业的专有能力(firm-specific competence)和无形资产(invisible assets)。1990年,普拉哈拉德(Parahalad)和哈默(Hamel)在《公司的核心能力》中将企业核心能力定义为:组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技能、知识的整合能力,即组织的学习能力。该定义是对企业核心能力认识的飞跃。利奥纳多·巴顿(Leonard-Barton)则认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内部的知识集合,包括员工的知识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规模四个方面,主要发挥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作用。美国麦肯锡公司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我国学者陈劲和许庆瑞反映企业核心能力的理论归为8类:整合观、网络观、 协调观、组合观、知识载体观、组件构架观、平台观和技术观。综合以上定义,可以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通过对其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有机结合与发挥,有效获取、协调和配置各种资源和技术一体化的能力。
3 产业集群的核心能力
产业集群作为新的理论热点,国内外对其研究方兴未艾,本文第一部分简单回顾了国内外对产业群的不同定义,可以看出大家注意到产业集群的现象,但是对其解释和定义却五花八门。大多数人停留在对产业群的现象的描述上,对其比较深入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少。现在对企业核心能力研究比较多,相对而言,对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比对产业群的研究更深入。
表1 核心能力的发展
学者定义
20 Snow and Hrcbiniak(1980)独特的能力
世 Hitt and Ireland(1985)
纪 Itami,Roeh1无形资产
80 Heyes
核心能力和组织能力
年 Wheelwright and Clark(1988)
代 Pavitt(1991)企业专有的能力
Parahalad and Hamel(1990)
组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技能、知
识的整合能力,即组织的学习能力
Teece(1990)
企业内部带来竞争优势的一系列
20 不同的技能、互补性资产和惯例
纪 核心能力不但包括企业有形资产存
90Fiol(1991)量,还包括对有形资产的认识过程,
年 以及如何将其转化为行动的理解
Collis(1991) 核心能力是企业资产投资的简短
总结,而资产投资的总和决定了企业
的战略地位
企业内部的知识集合,包括员工的
Leonard-Barton(1992) 知识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
价值规范四个方面,主要发挥协调
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作用
我们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发现,目前研究的核心能力,往往局限于单个企业的核心能力,没有人从集群的角度研究产业群的核心能力。产业集群的核心能力不是简单的企业核心能力的累加。企业核心能力是我们研究产业群核心能力的基础,但是我们不能用企业核心能力来解释产业群的能力。产业群的产生和发展,不同产业群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出现,产业群的异质性说明了不同的产业群的核心能力的存在。
产业群的核心能力由外部协调能力、内部协调能力和企业自身核心能力构成。社会学中的嵌入性理论认为:任何经济组织的活动离不开社会系统并受其制约。产业群作为新的经济组织同样面对如何与政府、社区和其他产业群的关系问题。产业群的外部协调能力是产业群营造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重要手段。外部协调能力强,产业群就能获得更有利于自身的外部环境并使之强化。产业群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管理。政府是产业群外部社会环境的主要创造者。政府的相关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产业群的形成和发展。但是产业群的形成是自组织过程。
内部协调能力,产业群由大量不同类型的企业组成,产业群并不是企业资本的所有者,企业的联系建立在互惠和信任的基础上,企业具有独立的权力。内部协调能力主要用来解决产业群内的企业的目标和行为与产业群的目标和行为的一致性问题。在产业群内建立一套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成文或不成文规范的指导下,企业相互信任和交流,从而节省产业群的交易成本,这是产业群存在的制度优势。用社会资本可以更深入地解释内部协调能力。社会资本是作为资源提供给行为人用来获取收益的那部分社会结构的价值,通过行为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变化而产生,像其它资本一样,社会资本具有生产性。社会资本相对于其他资本有其自身的特点。社会资本是存在于人、企业、社会和政府之间的规则、网络与信任。社会资本是无形的,可以感觉的到,但是看不到、摸不着。社会资本是纯粹的公共物品,只能存在于人、企业、社会和政府之间。产业群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社会资本的作用。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要么市场要么企业,而产业群可以说是第三种配置资源的形式。重复的短期契约和信誉机制的存在成为产业群长期存在的基础。由此形成的社会资本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信息搜寻成本、签定合同和合同监督执行成本。产业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业群内企业的交易成本,同时避免了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成本。产业群出现解决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问题。
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无论从产品链还是从创新链的角度看,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决定其在产业群的地位。企业如果没有核心能力会被产业群淘汰。产业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企业基于比较优势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企业自身核心能力的异质性使企业间的合作成为困难,从而形成完整的价值链。
产业群核心能力的来源:知识的外部性、交易费用、互补性和吸聚作用。
4 产业群核心能力的现实意义
我们缺乏发展完善的产业群,计划经济下的企业布局没有考虑产业群的问题。在世界经济中,我们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参与竞争。产业群的发展和完善是我们超越这一阶段的重要条件。为了建立像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软件园、台北的新竹科技园这样成功的产业群,我们建立了大量的开发区和科技园。
现在的开发区不同程度地出现大而同、小而同的现象,我们的政府往往更关心招商引资的多少,对于区域内的企业是否具有互补性,是否能在外力的帮助下形成产业群,并且离开政府的优惠后可否进入良性发展,形成真正有生命力的产业群没有太多的关注。政府初期的优惠政策可以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流入。但是,必须认识到,优惠政策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加入WTO后,将更进一步减弱优惠政策的作用。开发区或科技园的长期发展离不开产业群的形成和发展。产业群对资金、技术、人才和企业的持续不断的吸引,是基于市场经济基础,其吸引的强度和持久性决非政府优惠政策能比。产业群的异质性决定了开发区的异质性。政府在培育和发展产业群时,应该充分利用专业化优势和自身的特色资源,重点培育产业群的核心能力,不能简单模仿国外的成功做法。所以,对于产业群核心能力的研究有助于开发区的建设,有助于形成开发区的特色,从而形成具有核心能力的产业群。对于产业群核心能力的识别和培育,是产业群核心能力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