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业,下一个崛起的金融领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期货论文,领域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3年是期货创新的重要一年,新品种将不断推出。股票市场重在融资,期货市场重在避险。面对供给严重失衡的股票市场,IPO进程势必受到影响,而期货品种由于风险对冲功能需求会进一步加大。2013年国债、原油、期权将陆续推出,期货市场再度成为机构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期货业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正迎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由于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进出口贸易量大,资源能源需求旺盛。另外,我国集中性资本增多,外汇储备、养老、社保、证券投资基金规模越来越大,都迫切需要进行风险对冲管理的工具。随着中国经济加快转型的步伐,“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正成为下一个十年金融发展的主要引擎,2013年创新业务的不断开展,期货行业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
衍生品是投资发展的必然产物
衍生品的发展既是风险管理、价格发现的需要,也是国家资源话语权的需要。由于许多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在资产负债表上没有相应科目,因而也被称为“资产负债表外交易(简称表外交易)”。金融衍生品的共同特征是保证金交易。根据产品形态,可以分为远期、期货、期权和掉期四大类。
次贷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遭遇沉重打击,强烈的避险需求推动国内大量企业进入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为我国经济实现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国内主要期货品种产业链上游的生产商和下游的成品、半成品加工商、贸易商普遍参与了期货市场,尤其是股指期货上市后,一些券商、基金、私募积极运用套保工具,规避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期货市场成为金融投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期货市场、争取国际定价权需要从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看待,加快我国期货市场建设刻不容缓。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成为推动期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纲领性文件。
国内期货品种现状
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进一步成熟以及上市品种的丰富,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与深度进一步得到提升,套期保值、价格发现、资源合理配置以及分散系统性风险等市场功能进一步发挥。
2011年在全球商品期货中,我国是第一大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同时保持钢材、铜、锌、铝等金属期货较高的国际影响力。在成交量前10名的农产品与化工期货合约中,郑棉、郑糖以及沪胶依次位居前3名,大商所的豆油、豆粕以及玉米、黄大豆1号位列第5名、6名、9名、10名。在成交量前10名的金属期货和期权中,螺纹钢位于第1名,锌和铜下滑至第5名和第7名。
从客户权益结构来看,100万元以下的客户数占比为98.89%,权益额占比仅为21.83%;1000万以上的客户数仅占0.13%,但权益额占比却为48.9%。从投资类型看,国内中间流通企业参与多,上下游企业参与少,投机者仍占绝大多数,这与国际期货市场上投机者不断减少的状况相比还有差距。
当前期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资本市场长期低迷的根本性问题在哪?
国内股市不断创出新低,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信心与融资功能,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和宏观调控的推动下,债券的风险也在加剧。当我们走出国门感叹“国外无中国银行,国内无金融对冲”时,国内各有20万亿元的股票与债券市值处于风险暴露状态,多数机构尤其是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使用期货套期保值,难以分散巨大的现货供给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2010年,股指期货的推出平滑了市场运行,打通了期市与股市的投资渠道,为巨大的现货证券提供了有效的对冲工具。但中国股市自2009年8月以来长期低迷。我们认为,中国股市的根本问题主要在于供需严重失衡,大量解禁股打破了市场平衡。这其中尽管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证券市场流通股与法人股、国有股分割的顽疾,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股改支付对价应该付给谁?究竟应该支付给过去的流通股东还是当前承受解禁股压力的投资者?由于这一关键的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导致了2008年解禁股大量上市,供需严重失衡,在次贷危机的助推下,市场暴跌给长期投融资市场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由于缺失避险工具,投资意味着更多地承担系统性风险。
大市场、小行业、小公司格局待破
衍生品市场规模与金融市场严重不匹配。目前国内所有期货公司盈利加起来不及中信证券一家券商、国内所有证券公司盈利加起来不及美国高盛。截至2011年年末,银行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113.3万亿元,同比增长18.9%,净利润1.04万亿元;109家证券公司总资产1.57万亿元,营业收入1359.5亿元,净利润393亿元;保险公司总资产5.9万亿,保费收入1.43万亿元;期货公司总资产1915亿元,保证金1513亿元,净利润23亿元。而中信证券2011年收入250亿元,净利润125亿元(含出售华夏基金股权)。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期货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从国外看,新加坡、巴西等新兴市场的衍生品发展势头也已超过中国。
期货业该松绑了
目前国内期货市场仅28个品种,合约200多个,与A股2500家上市公司、1千只基金相比,投资者在期货品种的选择方面过于狭窄,品种发布严重滞后。不得不承认的是,过去的“高标准稳发展”的监管标准给交易所和期货投资者设置了过高的门槛。特别是,金融机构进入市场限制于套期保值,势必做空股指期货,反过来对现货造成了巨大影响,加之A股推出的融资融券业务,锁定了低位运行的中国股价,延长了市场的熊市周期。
同时,我们看到,有限的品种与机构数量影响了期货市场的广度与深度。市场容量难以满足金融机构的入市要求,仅凭个人投资者的投机资金很难满足机构对手盘的交易。
人才匮乏是阻碍行业发展的一道坎
人才匮乏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发展。相比银行、证券与保险,期货行业属于高度专业化的投资领域,在投资中,有大量的策略组合以及量化和程序化交易技术。由于套保套利与模型建立以及量化投资的需求,期货投资对软件与IT技术的要求更高。程序化交易使得投资更加规范化、理性化、科学化。在高频交易方面,通过套利者的高频买卖,有效发挥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通过量化投资,可以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的同时,追求收益最大化。
期货业未来发展机遇
机遇之一:《期货法》助推期货业第二春
当前,我国期货市场处于由量变积累向质变提升的关键时期,在“稳步发展期货市场”的政策指引下,国内期货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运行质量得到提高,对国民经济的功能发挥日益体现。为引入新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原油、国债等期货新品种预留空间,近期国务院发布的新修改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下称《条例》),删去和修改多项行政审批事项,明确“期货交易”定义和地方政府查处取缔非法期货交易活动的职责。新《条例》已于2012年12月1日起施行。
虽然《条例》及一系列配套管理办法构成了我国期货行业现有的法规基础,但与我国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相比,期货法制建设仍显得有些滞后。作为行政法规,《条例》效力层次较低,虽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存在客观上的欠缺和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期货市场各方的积极性。同时,在我国期货市场大发展、国际期货市场深度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现行法规已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现状。因此,有必要加快期货市场的立法进程,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期货市场立法层次低、不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要求等问题。
机遇之二:金融混业时代开启
从海外情况看,美国混业经营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次贷危机之后,凡是专业公司无论是纯银行还是期货经纪商,都是度日如年,大量公司自生自灭,只有大摩、高盛综合类的公司生存能力最强。为此,放开期货公司经营范围迫在眉睫。当前期货资管、证券资管以及基金专户等产品已经“混业”,并开始涉足银行、信托等领域的理财产品。随之而来的将是业务的“跨界”与人才“跨市场”流动。
机遇之三:期货公司有必要直接参与市场
期货市场是大市场小行业,但正在被瓜分。证券、信托、银行已经通过各种理财产品开始渗透期货市场,证券公司通过IB等创新业务也在“蚕食”期货市场。期货业仍然局限在“通道制”,无法适应金融环境的巨变。若不尽快放开期货公司业务范围,势必被证券、银行、信托等其他金融机构吞噬这十分有限的市场空间。
放开经营范围,允许期货公司广泛深入参与期货交易。期货公司在参与交易中寻找市场感觉,满足客户需求,是壮大期货市场的需要,也是做市商的需要。根据海外经验,多数投资者是股指期权的买入者,一般要由做市商扮演卖出者的角色,有着巨大的敞口风险。做市商须有足够的实力承担风险,同时有能力研判市场走势,避免风险。期货公司最大的优势就是熟悉衍生类产品的交易规则及期货、期权业务,且具有针对金融衍生品这类较为特殊金融工具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综合类期货公司有望成为主体。相对于机构投资者,其优势在于专业的投资和研发能力。
机遇之四:创新推动期权产品上市
期货产品少,难以满足投资的需要。目前国内的商品期货仅有28个品种,股指期货由于对应着沪深两市300家上市公司,包括机构在内难以进行有效的套期保值,影响了产品的活跃度,与股票和国债规模严重脱节。此外,目前金融期货只有股指期货这一单一品种,无法进行跨品种套利。
发展期货市场的观念要转变。期货市场重在规避风险与价格发现,增加品种就是增加应对市场波动的避险工具,同时可以活跃市场,促进风险控制能力的提升,现货越是低迷,避险工具需求也就越大。此外,成交量过低将被市场淘汰。
在衍生品投资中,通常与期货构建投资组合策略最多的是期权产品,股指期权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一,期权权利金低廉,期权的资金运营成本较低。第二,期权操作手法和交易策略多元化、运作方式繁简相宜、灵活多变,更能满足不同需求的投资者。第三,期权交易量大,更能活跃市场。第四,当前股市波动性加大,需要稳定器。
目前全球期权成交量接近期货,其中美国期权市场成交量超过期货市场。美国衍生品市场2006年期权成交量超过期货。从整体趋势上看,除2009年期权成交量下跌外,其他年份均保持快速上涨的态势。特别是在2009年,期货成交量跌幅较大,而期权成交量只是小幅下跌。期权有利于引入更多投资者。
发展股指期权等衍生产品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从海外发展期权经历看,通常期权紧随股指期货推出。海外多数市场都在推出股指期货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推出了股指期权。
当前,国内推出股指期权的条件已经成熟。2012年是步入实质性发展的元年,国内几大期货交易所陆续开展了期权模拟交易。大商所已经启动商品期货期权内部仿真交易,确定的品种为大商所上市交易的全部品种,采用美式期权规则;郑商所明确白糖期货期权的内部测试;上期所为期货期权的推出紧锣密鼓;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沪深300股指期权也在2012年4月开始在交易所内部推出了股指期权仿真交易。期权投资时代正渐行渐近。
机遇之五:机构时代来临
商品期货金融化,投资者结构金融化。在私募、基金专户率先试水期货市场的基础上,随着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航母驶入期货市场,期货保证金未来3-5年有望翻倍。据测算,仅满足A股套保需求,未来3-5年国内期货保证金规模有望增长一倍,达到3600亿元。2011年年末基金专户理财管理资金的规模为1300亿元。按照现有的保证金12%比例计算,将有156亿元资金可参与到期货市场中。保险、公募基金有望成为未来期市的主力军。目前保险业资产总额已达6.8万亿元。对于股票型基金,其份额为12898亿元,如果实施完全套期保值,按照期货市场目前保证金比例保守估计,将有1300亿元资金需求参与期货市场。
机遇之六:期货公司增资热潮高涨
增资扩股的热潮尚未退去。2011年,国泰君安期货增资至10亿元,仅数月后,广发期货增资至11亿元,取代国泰君安期货成为注册资本最大的期货公司。南华期货、渤海期货等众多期货公司纷纷进行增资扩股,充实自身资本规模。
2011年9月,国际期货以3.875亿元的代价溢价吸收合并珠江期货,创下国内期货业并购新高。2011年11月,中证期货吸收合并新华期货获批,并购案涉资约3.12亿元,亦远高于历史上期货公司股权转让的交易金额。
机遇之七:创新是期货公司发展的驱动力
金融衍生品时代全面开启,创新成为期货公司壮大的催化剂。近期期货公司创新大会提出,凡无法令禁止,期货创新业务均受到支持。与此同时,期货做市商与自营业务松绑的呼声日益高涨。期货公司的发展壮大依赖“人才、研发、风控与IT”四大支柱,增资扩股将成为期货公司做大规模的重要条件。我们认为,期货公司将呈现三轮分化:股指期货推出,券商参股期货形成第一轮分化;期货公司的IPO将成为第二轮,券商系期货公司海外上市也将进入日程;未来保险银行外资开放注资期货公司将成为第三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