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设计下的湿地景观设计论文_张飞燕

海绵城市设计下的湿地景观设计论文_张飞燕

湖南博弘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随着“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促进了海绵城市的建设,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建设规划中把湿地景观建设融入到“海绵城市”建设中来,使整个城市在自然中进行人工建设,将人工和自然相结合,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对城市湿地进行景观设计,有效地管理和规划自然资源,促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的进程。本文分析了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结合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发展中的意见。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湿地景观是指对一定区域内自然存在的湿地进行建设,人为的对其改善和修饰,最终使其接近理想效果,让湿地在生态系统完备的情况下满足人们的观赏、教育、生态服务等需求。目前我国湿地受到了破坏,其面积不断减少,湿地的生态功能受到了严重影响。对湿地的保护引起国家重视,对城市湿地生态景观的规划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海绵城市概念分析

海绵具备较强的吸水性,海绵城市概念即为应用海绵的吸水性理念,建设雨水回收系统,并进行一定的循环利用。通过海绵城市的构建确保城市发展中,对于水涝灾害的有效防御,并且提升了水资源的应用效率,减少了因水涝灾害造成的交通问题、安全问题以及社会秩序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的建设项目较多,涉及的建设区域也较多,其中主要包括排水管网系统,回收水库系统,循环应用水系统,以及部分的基建工程部分。通过完善的循环水系统,以及各类基建工程的联合设计建设,确保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性,提升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实际价值。

二:海绵城市建设中湿地作用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如同海绵一般,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具有较好的吸收与恢复能力。在实践中,能够吸收多余雨水,并在需要时释放出来,确保城市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状态。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与科学发展观相契合,既能够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且能够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湿地土壤的水文物理性质与一般土壤不同,具有较强的蓄水功能,是“天然蓄水池”。借助湿地吸收雨水与径流,能够将水积存在地表、植物及土壤中。在枯水期时,可以释放出一些水分,满足周边工农业生产、绿化灌溉等,从而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为城市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大气、地面污染形势严峻,导致雨水径流污染程度也随之增加。湿地具有较强的雨洪净化功能,通过土壤、微生物等相互协同,能够将滞留在雨水中的污染物吸附和沉降下来,通过植物化学、生物过程被转化,从而提高雨水水质。

三: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1.汇水景观设计

来自湿地区域内与周围的城市雨水通过排水设施,最终会汇集到池塘、湖泊、河流及蓄水洼地等湿地中。汇水景观具有贮存、过滤雨水的功能,并发挥调节区域洪水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汇水景观是湿地景观的主体,在城市开发建设中,要尽量保护现存湿地,减少对其原生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开发的场地要与湿地建立水文联系,使雨水能够进入湿地,在雨水进入主体湿地前要进行预处理,设置弃流、沉淀、过滤等装置,使雨水被过滤和净化后进入湿地。对于已经被人为改变了的湿地,要根据气候、降雨、水文、土壤等条件,尽量使其恢复到自然状态,使其对雨洪管理更有效率、更富弹性和适应性。把钢筋水泥砌成的堤岸,重建成河漫滩;把裁弯取直、硬化的河道恢复成弯曲的自然状态;允许暂时性的淹没;驳岸采用木桩、石笼、生态袋、生态砖、卵石缓坡等生态驳岸。通过水系的串通、水系生态的恢复形成一个针对周边整个水文系统的海绵体,以减轻洪涝灾害,并利用水资源,促进城市湿地繁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集水景观设计

第一,绿地景观。从生物学角度看,绿地景观多包括乔木、草地、灌木等,其作用是蓄积水分,减少水土流失和地表径流,为水循环提供足够动力。所以,在绿地景观建设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保护天然景观,便于保证其自然属性,发挥自身价值。如,在公园空旷的场地设计积水坑,以凹型呈现,凭借该区域独特的地形特征,可聚集或排出水分。而所谓的下凹式地区植物,则要选择可耐涝、吸水性强的植物。从当前来看,雨水花园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湿地景观,通过雨水的特殊性来浇灌湿地植被,在提高景观美观度的同时,增强景观的抗洪涝能力。第二,地面铺装景观。在湿地景观以往的建设中,多使用硬质铺装材料,不但影响雨水的下渗,还会破坏水循环系统。对此,需要结合当地实际,选用合适措施优化地面铺装景观,便于提高雨水的下渗效率。具体设计中,可结合场地需求,合理选用铺装材料,如碎石、鹅卵石等,结合区域特征、使用需求,选择合适材料提升雨水收集功能、景观实用价值。另一方面,可根据材料特性进行铺装,如停车场、广场等,这些区域都具有共同的特点———道路负载轻,不会损坏铺装材料。同样,也可使用彩绘、运动美术等手法装饰道路,进而提高湿地景观的美观性。第三,屋顶景观。屋顶可在雨天承载雨水,所以绿色屋顶应运而生,这种独具美感的景观是城市的一大亮点。屋顶多蓄积的雨水,一部分被屋顶植物根系储藏、吸收,一部分随着蒸腾作用返回水循环系统,提高雨水的使用效率。总之,在湿地景观中,使用绿色屋顶,可完善净水、储水功能,优化景观的设计流程,提高整个景观的设计质量。

3.防洪储水系统中的设计

近年来,我国极端气候较多,大量的暴雨气候以及温度过高气候频繁出现,其对于城市的供水系统以及排水系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分析当前在发展海绵城市实际建设中,结合城市湿地景观系统进行防洪储水系统的设计,也为常见的一类设计方式。其中具体分析防洪储水系统的设计,主要通过结合城市排水系统,修建大规模的地下雨水收集水库进行实施。关于城市湿地景观方面的结合设计,主要通过构建透水性的湿地工程,透水性的河岸工程,以及透水性的绿化工程进行雨水的回收应用,最终通过地下管网进入储水库。以此保障强降雨气候下,城市交通运行的安全性,以及城市排水系统应用质量的合格性。

4.植物群落的规划设计

植物是湿地生态环境的生产者。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布置的合理性对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湿地未来的发展状况等有重大影响。植物群落搭配即要有美感也要考虑生理因素。在植物选种时要考虑到一些理化因素和当地的地理环境。设计水生植物时要用浮水植物、潜水植物、停水植物等多种水生植物相搭配,这样可以提高分解水中有害物质的种类。对陆生植物规划时要用乔木、灌木、草本、地被、藤本等植物搭配种植,提高植物的丰富度。利用一些根系发达的植物来固定泥土,减缓水的流速,吸收水中污染物。

结束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可优化排水系统,减少洪涝灾害。城市湿地景观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其目的是蓄积、净化降水,保护区域水平衡。所以,后期在实际发展中为有效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性,并保障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基建系统的有效应用,加强排水工程中的防污设计,动力设计,以及落实透水性材料应用的推广普及则为主要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余劲松.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J].现代园艺.2017(11).

[2]薛珺华.对海绵城市运用于现代城市建设分析[J].现代园艺.2016(14).

[3]周红,周志田.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湿地景观设计[J].环球市场,2017(36).

论文作者:张飞燕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设计下的湿地景观设计论文_张飞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