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例ICU昏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管理干预论文_何美琴

张家港市金港镇人民医院 215631

摘要:目的:探究ICU昏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ICU昏迷患者,根据有无人工气道治疗分为两组,A组患者42未使用人工气道治疗,B组患者42采用人工气道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有针对性的呼吸道护理,对下呼吸道感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B组患者中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为35.7%(15/42),明显高于A组的14.3%(6/42),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CU昏迷患者采用人工气道治疗,会对呼吸道的自然屏障造成破坏,从而导致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增加,其也是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需要对其采取有针对性的呼吸道护理,改善人工气道内环境,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ICU昏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管理干预

ICU昏迷患者通常会由于吞咽反射与咳嗽能力下降,容易导致痰液阻塞或潴留在气道内,或者由于胃部内容物反流会导致肺部感染的发生。为了有效的确保患者呼吸道的通畅性,需要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在搭建的过程中,气管切开与气管插管均会导致呼吸道生理屏障遭到破坏,使得患者呼吸道内部的菌群会出现移位现象,容易造成下呼吸道感染[1]。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人工气道治疗是ICU昏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主要危险因素,需要对其加以重视。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2]。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我院收治的84例ICU昏迷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ICU昏迷患者,均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入院治疗。根据有无人工气道治疗分为两组,A组患者42例中,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龄在31-82岁之间,平均为(62.3±3.7)岁。其中脑外伤21例,高血压脑出血12例,其他9例。B组患者42例中,男性29例,女性13例,年龄在26-83岁之间,平均为(63.6±3.9)岁。其中脑外伤24例,高血压脑出血11例,其他7例。一般资料对比中,两组患者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组患者需要每2h进行翻身与拍背处理,并对呼吸道分泌物与异物进行清理,以便确保呼吸道的通畅性。针对无休克的患者,需要取半卧位,将床头抬高15-30度,每隔8h需要对患者肺部呼吸音评估,并对患者的血常规、体温、C-反应蛋白与X线胸片等进行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针对存在咳嗽与咳痰患者,需要对痰液标本进行检查,并在建立人工气道的第1天、第3天、第7天与第10天将痰液标本送往细菌培养室检查,并对其进行药敏试验,对下呼吸道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并采用生理盐水对患者口腔进行清洗,根据无菌吸痰处理技术取出痰液标本,并及时送检。

B组患者需要在人工气道端口接人工鼻,将其与封闭式吸痰管进行连接,并在T型端口接入人工鼻,以便确保气道与外界不直接相通。针对患者出现咳痰与咳嗽时,需要采用封闭式吸痰管对痰液进行吸除处理,避免对人工鼻与气道进行堵塞,确保其通畅性。针对采用呼吸机通气的患者,需要连接人工鼻,并与封闭式吸痰管连接,对呼吸道分泌物进行清除。针对无禁忌症的患者,需要将床头抬高15-30度,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采用恒温湿化器对气道进行湿化处理。针对呼吸机管路积水现象,需要及时处理,每周对湿化器与管路更换,每24h对封闭式吸痰管与人工鼻进行更换。并在建立人工气道的第1天、第3天、第7天与第10天将痰液标本送往细菌培养室检查,并对其进行药敏试验,对下呼吸道感染情况进行监测。

1.3诊断下呼吸道感染标准

两组患者在建立人工气道的第1天、第3天、第7天与第10天进行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连续2次以上培养出相同菌株,表明该菌株为致病菌,对所有菌株进行药敏试验。采取X线胸片检查,显示肺部出现浸润阴影,可闻湿啰音,或出现高热、血白细胞综述明显增高、呼吸道脓性分泌物等现象。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B组患者中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为35.7%(15/42),明显高于A组的14.3%(6/42),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对比分析

 

注:与A组比较,P<0.05。

3.讨论

3.1危险因素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人工气道治疗的患者其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概率明显高于未采用人工气道治疗的患者,表明在ICU昏迷患者中导致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人工气道的建立。由于在建立人工气道的过程中,会导致呼吸道自然屏障遭到破坏。昏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患者,并且,采用人工气道治疗的患者,在进行气管切开与气管插管的时候,会对气道造成较大的破坏,从而会导致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3]。呼吸道主要是由肺泡、支气管、气管、咽喉与鼻腔组成,鼻腔的鼻甲结构会导致吸入的气体在黏液与血管过程中进行充分加湿,可以对异物进行清除,以便避免下呼吸道受到有害物质的侵袭。采用人工气道治疗的时候,其会破坏患者呼吸道生理功能,导致呼吸道上皮细胞容易受到低温空气、干燥空气侵袭,从而会导致功能障碍的出现,使得细菌容易入侵与繁殖,继而会出现感染的现象[4]。

3.2管理干预

在对下呼吸道感染进行预防的时候,需要确保气道无法与外界直接相通,可以采用人工鼻对外界粉尘进行过滤,并确保气道充分湿化。针对气管切开的患者,为确保空气湿度维持在55%-65%之间,气管导管口采用2层无菌纱布将其覆盖,并用生理盐水和注射用水配置成0.45%氯化钠溶液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泵入气管套管内,每小时2ml,并根据痰液粘稠度调节滴入量。确保呼吸道的湿度符合要求。采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可以使用恒温湿化器进行湿化处理,在吸痰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来操作。针对痰液黏稠患者,需要对其进行雾化吸入处理,使得痰液稀释后将其吸出[5]。

同时,加强ICU医务人员与保洁员的管理。针对医务人员,需要定期对其进行培训,特别是加强护理专业技术培训,使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另外,对保洁人员同样需要加强医学相关知识的培训,使之了解ICU保洁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要求,从而规范保洁行为。同时加强手卫生管理,防止病原菌通过医务人员或保洁员进行传播,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ICU昏迷患者采用人工气道治疗,会对呼吸道的自然屏障造成破坏,从而导致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增加,其也是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需要对其采取有针对性的呼吸道护理,改善人工气道内环境,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玉琴,叶俏,陈小珍,等3234昏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与护理IJ83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陈志斌3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并发肺部感染临床分析IJ83临床肺科杂志

[3]米家凤,岳石星.昏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与护理[J].当代护士,2013,12(09):172-173.

[4]徐建平,孙婷.ICU昏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J].实用医技杂志,2014,15(17):271-272.

[5]李秀云.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5(13):266-267.

论文作者:何美琴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4

标签:;  ;  ;  ;  ;  ;  ;  ;  

84例ICU昏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管理干预论文_何美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