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伦理学如何发展——关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学论文,于人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为什么提出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迄今为止,发展伦理学经历了传统经济发展观和生态伦理发展观两个阶段。传统经济发展观是指近代以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社会发展观。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运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人类物质生活明显改善。正如马克思所言:“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1](P277)但人类这种无限制地征服自然和发展生产力在当代已走到了尽头,人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2](P383)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深,人们开始反思传统经济发展观的错误,传统经济发展观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将人与自然相分离甚至对立。二是片面夸大人的地位和作用,忽视自然对人的制约,将人理解为万能的主宰者和绝对主体。生态伦理发展观是反思传统经济发展观的产物。生态伦理发展观具体可以分为以动物为中心的动物中心主义、以生命(包括植物)为中心的生命中心主义和以生态(包括无机物)为中心的生态中心主义。其共同思想就是认为动物、植物甚至无机物与人是平等的主体,拥有与人同样的价值和权利,应该享受与人同样的道德关怀,从而提出“动物解放”、“敬畏生命”、“捍卫大地伦理”等主张。生态伦理发展观企图超越传统经济发展观,但由于将人等同于一般的生物,在本质上是自然中心主义和物本主义,其价值导向和伦理关怀是为物的而不是为人的,因而不可能成为人类理想的伦理发展观,也不可能正确地指导人类的发展实践。无论是传统经济发展观还是生态伦理发展观都是无“人”的伦理发展观。传统经济发展观表面上肯定人、抬举人,但由于孤立地夸大人的力量和作用,实际上是对人的歪曲和误解,人成为为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的经济动物。生态伦理发展观打着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旗号,从根本上排斥人、消解人,人变成“非人”——动物化的人。面对传统经济发展观和生态伦理发展观的困境,我们不仅要问:什么是发展伦理学,发展伦理学如何发展?我们认为,发展应是人的发展而非物的发展。人的发展问题是发展伦理学的实质和核心。因此,发展伦理学必须解决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发展伦理学就是关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局限性
“人的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关于“可持续发展”概念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关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界定,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定义1)。有的学者不同意这样定义可持续发展,认为《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存在两大弊病。一是“它没有突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首先性地位,仅仅从人与人的关系定义可持续发展”。二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它又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上下两代人之间的关系,而掩盖了当代人之间的矛盾及其重要性。”“完整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和发展。”[3](定义2)郑又贤认为,王书明的定义也存在不足,“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应该是“注重发展质量,使当代人彼此之间及其同自然界之间,真正做到平等、互利、协调共生,并能为后代人保持甚至开创更加强盛的发展态势提供必要的前提和条件的发展。”[4](定义3)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丰富和深化了传统发展哲学和伦理学。但由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模糊性,导致人们在发展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和理解,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发展的主体和价值导向不明确,即发展的主体是谁,是为谁发展。第二,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代内之间的关系、代际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混乱认识。定义1忽视了代内之间的关系。定义2颠倒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首先性地位”。相对于定义1和定义2,定义3对可持续发展的概括较为全面、系统,既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又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联系起来,而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既指出了代内之间的关系,又揭示了代际之间的关系。定义3关于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利、协调共生”的思想是深刻的,但同时又认为人与自然界之间也要“真正做到平等”,这是值得怀疑的。自然事物不可能与人是平等的,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是根本区别于自然存在物的。
上述三种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一方面各自包含着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三者又都具有某种片面性。可持续发展概念本身没有揭示发展的可持续性到底是为物的或是为人的。其关键失误就是没有正确理解人,进而影响到理解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可持续发展”两个概念的共同之处在于,二者都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对传统经济发展观和生态伦理发展观的超越。传统经济发展观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生态伦理发展观表面上宣称人与自然相和谐,但由于抹煞了人与物的本质区别,实质上是物与物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它没有突出人与人的关系是更深刻的“关系”,没有认识到人与人相和谐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前提和基础。从可持续发展理论上升到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仅是概念的变化,更是哲学(伦理学)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换。人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人的发展,其实质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人的可持续发展”涵义就是指以人的发展为价值取向和终极关怀,在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基础上,全面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关系的发展。
三、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产生最初是由生态危机引起的,而生态危机又是由于片面的发展观导致的,但从根源上来看,是人引起的。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多种多样,有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文化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人,人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和目的,社会发展是由人的活动造成的,人是社会发展的承担者和推动者。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社会的一切物质产品、物质财富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总是按照人类固有的内在尺度来进行的,总是以人类特有的视角、方式和需要来认识自然客体的,是严格地受人与自然特有的相互关系制约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为人的利益服务,满足人的目的和需要。人不仅在实践中创造财富,创造历史,而且要不断地实现自身的本质,从而发展自己。因此,“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限的丰富性,历史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自己目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5](P118-119)。所谓“可持续”应是人所独有的发展特征。自然存在物无所谓“可持续与非持续”之分。一些物种消失了,但另一些物种又产生了,无论是植物或是动物本身不可能意识到是“好的”或“坏的”。“好”与“坏”是人的评价,只有人才能自觉地意识到发展的“好”与“坏”。“人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内在包含着以下三层关系。
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说明人离不开自然,自然也离不开人。脱离对象世界的人是孤立的人、抽象的人,在现实中是不可想象的。同样,离开人来奢谈自然的威严也是无意义的,人以外的世界是“无声”的世界,自在的世界。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人化世界和自为世界所特有的,并内蕴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彼此分化和相互统一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离自然越来越远,“人离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会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6](P516)另一方面,人又越来越离不开外界自然,因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6](P74),因此,“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立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的关系”。[1](P24)要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物为人而存在和人的自然化的关系。自然不仅是人类改造的对象,又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们在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既改造外界对象,同时又不危害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包括代内之间的关系和代际之间的关系。人有个体,群体和类三种形式,在本质上则呈现个体本质,群体本质和类本质三种样态。人的类本质是相对于自然而言的,群体本质是相对人类集团内部而言的,人的个体本质则是通过个体间的差异来确证的。人是个体、群体和类三种样态的统一体。[7](P25-42)坚持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个体、群体与类相统一的原则。极端的环境主义者排斥人,否定人,是对人的多样性存在的无知。为了个别个体和个别群体(如国家、种族、团体)的利益而破坏环境和牺牲他人和其他群体的利益是我们坚决反对的。人与人的关系还体现为当代人与下代人的关系。人和动物不同,动物上下代之间是一种生物遗传关系,而当代人与下代人之间不仅是一种生物遗传关系,更是一种社会遗传关系。所谓发展的“可持续”,应是人的可持续,是代内人与人和代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和谐。因此,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向人的,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论。
第三,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的关系。三者中,人与人的关系是核心。人与人的关系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背后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1](P35)我们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目的是为了调整人和人的关系,正如约翰·帕斯莫尔所说:“我们人类对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负有道德责任,主要源于对我们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以及子孙后代利益的关心,非人类自然(尤指动植物)无所谓‘公共利益’,更谈不上辩识相互责任和相互尽义务……人类保护自然是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因为生态危机证明了人对自然做了什么,也就是对自己做了什么。”[8] 只有在社会中,在人与人的关系确立的前提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才得以确立和展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我们应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包括这部分人与另一部分人,这代人与下一代人)的关系,自觉树立人与自然相协调,人与人和谐相处,代内与代际相互平等的意识,从而实现长远利益与暂时利益,经济发展与人自身的发展,理想与现实,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是我们这个时代应当树立的核心理念。反思人类历史,我们在关于人、人的发展问题上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在古代,人匍匐在自然的淫威下,没有形成清晰的发展观念。在中世纪,人又变成神的仆人,神主宰和支配着人的世界。在近代以至现代,虽然有了自觉的发展观,但由于对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不成熟认识,特别是对人自身的认识不彻底,关于人的发展观是不科学的,片面的。20世纪中期涌现出来的环境(生态)主义其本始意图是为了纠正近代片面的发展观,其中的某些思想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理论合理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如相对生态中心主义),而绝对生态主义则矫枉过正,滑向另一极端。历史上各种各样偏离科学的人的发展观的根源在于人本身的复杂性和永恒性。关于人的问题是最古老、最诱人而又最难解甚至无解的常谈常新的问题。古希腊德斐尔神庙里关于“认识人自己”的箴言将永远伴随人类而存在。在今天,人类对于自然事物的认识可以说日新月异,各种科学发现、科学发明层出不穷,而关于人的认识仿佛仍然停留在原点。
人类由于“愚蠢”而犯下的各种错误和造成的灾难迫使我们探索一条科学的真正符合人的本性发展的道路。这便是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中立足人的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地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待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充分体现,表明我们党已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地认识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