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卢喆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文法学院,河南 郑州)
摘 要: 当前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应用实践环节严重不足,复合型师资力量极度匮乏。新时代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具有复合型、应用型、通识型、创新型、国际型五大类型。结合知识产权人才的类型特点,提出了依托高校自身实际,明确培养目标;模块化课程设置,构建合理课程体系;整合一切资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多措并举,打造优质师资队伍等建议,以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衔接不当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 新时代;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激发了各行各业的热切共鸣。知识产权是新时代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财富资源,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创新发展的强力工具,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早在2004年,教育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就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指出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开展知识产权工作。2008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标志着知识产权事业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1]。2015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了指导性文件[2]。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2017年2月,知识产权局印发了《知识产权人才“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知识产权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这些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蓬勃发展。
然而,当回顾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现状时,不难发现,无论是知识产权人才的数量还是质量都与新时代知识产权事业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基于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知识产权教育的工作经验,首先分析了当前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论述了新时代知识产权本科人才的主要类型,最后针对性地给出了对策建议,为新时代知识产权本科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一是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水利保障。大力抓好农业“两区”水利设施、“百万亩圩区整治工程”“百万亩喷微灌工程”“中央财政小农水项目”“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等项目建设,前三季度全省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近197亿元,已超过2007年全省水利总投资。在财政部、水利部组织的全国年度评价中,浙江省重点县综合绩效获得第一名。
一 当前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
尽管知识产权事业颇受重视,但是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设置一直存在争议,直到2012年教育部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时,才首次将知识产权列为特色专业(专业代码为030102T)。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全国开设有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高校达76所,但是由于知识产权不属于一级学科,当前本科层次的知识产权专业仍旧归属于法学门类[3]。因此,知识产权的教学主要涉及更多的法学知识,致使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培养与法学专业的学生培养存在较大重叠,培养目标模糊,学生毕业后往往选择与法律相关的工作,不仅降低了就业率,也无法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同时,众多高校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两种极端误区,具体表现为“单一型”人才培养和“全能型”人才培养。“单一型”人才培养目标将知识产权专业等同于知识产权保护法,重点强调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全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知识产权的交叉学科性质,试图把学生培养成懂技术、法律、经济、管理、外语等相关知识的全能型人才。在这两种极端的培养目标之下,必然导致知识产权人才结构严重失衡,制约着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 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
由于知识产权的学科定位和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其课程设置自然也存在很多问题。知识产权是一门集法学、管理学、工学、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学科。很多高校为了满足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往往直接在知识产权课程体系中掺杂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或者外语等相关课程,以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的知识产权人才。却不知在这种“大杂烩”的课程设置下,一方面压缩了学生本该学习的知识产权专业课程的学时,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对专业定位产生疑问[4]。很多走访调研中,学生普遍会问“自己到底是学什么专业的”。这种不合理的课程设置,最终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泛而不精,缺乏实战能力,毕业后无法找到可以胜任的工作,严重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5)团队与沟通:有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多种不同角色的意识和能力;会撰写学科报告、能够清晰陈述自己观点,有效的和业界同行、社会公众沟通和交流。
(三) 应用实践环节严重不足
纵观开设有知识产权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难看出,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所在。烟台大学、西北大学、湘潭大学等高校的法学历史悠久,因而培养目标以法学为核心,通过课程设计实现法学+理工科的培养模式[6]。重庆理工大学采用2+2(2年自然科学知识+2年知识产权专业知识)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自然科学知识和知识产权理论与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华南理工大学以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开展“法学基础知识+知识产权基础知识+X”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X可以是理工科双专业、经济管理基础知识、行政管理相关知识等,实现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7]。如果所有高校都按照统一的培养目标去培养知识产权人才,那么势必会造成某一领域人才严重过剩,而其它领域明显不足的现象。因此,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设定明确的培养目标,突出优势,提升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信息研判的平台建设,是信息集成的必要途径,是整合信息并得以功能化的必备基础。虽然信息研判平台建设取得初步成果,但在基础数据的扩张、专业信息应用平台、信息研判方法及信息战法探索等方面需要进行进一步深化。
(四) 复合型师资力量极度匮乏
创新型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要求。《知识产权人才“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知识产权人才是激励创新、引领创新、保护创新和服务创新的人才。知识产权人才战略对我国创新强国战略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培养一批具备扎实的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又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是当前高校知识产权专业的时代任务。
二 新时代知识产权专业本科人才类型
国际型是中国知识产权走向世界的根本要求。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剧,世界多元化格局逐渐形成,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事物中去,这就要求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学习知识产权国际法律法规,努力与世界知识产权制度接轨,以保证我国在对外贸易中拥有话语权。同时,随着“一带一路”重大国策的推行,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涌向国外,如何保障我国产品的知识产权受到保护,这都需要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具备国际视野,用国际标准的知识产权法律捍卫我国产品的权益。
复合型是由知识产权的交叉学科属性决定的[5]。知识产权专业涉及到法律、经济、管理、自然科学、外语等多门知识,本身具有复合型,因而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必然具备复合型的特点。但是这种复合型人才并不是全能型人才,其掌握的知识技能存在主次之分。在其知识储备中,法学知识和知识产权知识处于核心基础地位,经济管理知识处于关键地位,理工知识、外语知识及其它知识处于特定辅助地位。
通识型是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无论是学术性本科教育还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其根本上仍旧属于本科教育,就必须符合本科教育的内在要求。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使专科学生通过专升本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另一方面为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打好基础。知识产权隶属于法学门下的二级学科,因而必须满足法学本科教育的“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型特点。
应用型是由应用型本科教育、知识产权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三方共同决定的。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转型走应用型本科教育之路,知识产权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特色专业之一,必不可免也要走上应用型道路。同时,就知识产权专业本身而言,需要通过知识产权专业的相应知识处理知识产权创造、运行、管理和保护等过程中的各类实际问题。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司法行政部门、各类企业、专利机构等引进知识产权人才时都会考虑实践应用能力,更希望高校培养的学生能够迅速处理具体的知识产权实务问题。
受高校人才引进政策的影响,当前的知识产权本科专业教师往往都需要有博士学位,这些教师们大都来源于法学专业,且基本都是博士毕业就开始任教,缺乏实践经验。而真正具备一线工作经验的人员往往由于学历问题,被高校拒之门外。即使这批人员可以被聘为兼职教师,但由于他们工作忙碌,课程通常需要集中排课,无法像专业教师那样系统地传道授业,也会影响授课质量。另外,有些教师尽管通过了司法资格考试,具备了双师型教师资格,但也只能算是单一的教师+律师型双师,无法满足知识产权的交叉学科需求。因而,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在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教学中存在巨大缺口。
要想培养合格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首先要清楚新时代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类型。笔者结合以往的研究,认为新时代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具备五种类型:复合型、应用型、通识型、创新型、国际型。
对3种不同降温速度条件下的柴油油样分别进行3次试验求平均值,并求得不同条件下的检测值与标准值的差值。检测结果数据见表4。
三 新时代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究
(一) 依托高校自身实际,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是众多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标的共识。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场地等的限制,现行的知识产权专业授课存在严重“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当前知识产权本科属于法学门类,很多课程实践环节很少,教学方法也很陈旧,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一方面无法打造高效的理论课堂,另一方面导致培养的学生只能纸上谈兵。另外,尽管很多高校都设置了实习环节,但是由于学生实践经验少,实习时间短等问题,实习单位往往不会让学生深入到具体的实践中去,致使唯一的实践机会仅停留在走马观花的阶段,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 模块化课程设置,构建合理课程体系
知识产权的“五型人才”特点和综合学科属性决定了知识产权人才的专业素质应当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构成,这也表明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方式适合知识产权专业的本科教育。知识产权专业的本科课程可分为三个模块: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拓展教育模块。每个模块又可以细分为若干子模块。通识教育模块可分为通识教育必修类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类课程。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课程,选修课程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公文写作等课程。专业教育模块可细化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个分模块。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法学和知识产权的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知识产权法等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战略等选修课程。拓展教育模块可分为四个职业导向模块:专利代理服务模块、知识产权经营管理模块、知识产权科技服务模块和知识产权管理模块,分别开设理工类、经济管理类、公关管理类、行政管理类的相关课程。通过模块化的课程设计,高校可依据自身优势来突显人才培养特色,有利于毕业生的对口就业。
(三) 整合一切资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本科知识产权人才的显著特点就是应用型人才,而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必须加强其实践环节的锻炼。当前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教学过程的实践环节,二是实习阶段的实践环节。教学过程的实践环节又称为实践教学,是各门课程按照人才培养计划必须完成的教学工作。因此,制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计划时,可适当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并将实践教学课程与理论教学课程有效结合,重点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习阶段的实践环节通常安排于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属于较为集中全面的实践教学。高校可加大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选择具有培养本科知识产权人才能力的单位或企业为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校内外双导师制,切实保证实习工作落到实处,从真正意义上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 多措并举,打造优质师资队伍
师资力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资源,本科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离不开一支优质高效的师资队伍[6]。针对当前知识产权专业教师普遍出生于法学专业的问题,高校可以加强院系间的资源利用,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将理工、经济、贸易、管理等领域的师资引入到知识产权教学团队,打造一支复合型师资队伍,以满足新时代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师资需求。对于实践教学方面,一方面高校可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外出进修、访学、挂职锻炼,提升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高校也可采取柔性引进人才的方式,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知识产权人员引入到师资团队中,通过专兼结合,满足知识产权人才复合应用型的要求。
四 结论
在国家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实施中,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担负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如何发挥其教书育人的社会功能一直都是高校值得深思的话题。知识产权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配备等重大问题单靠高校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政府、企业和用人单位等多方的共同参与,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从而提升新时代我国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2.2.6 不同实验人员对fs/i的影响 考察了3名实验人员对各成分fs/i的影响,结果(表7)各成分fs/i的RSD值为1.18%、2.63%、0.48%、3.04%、1.14%、0.58%、2.37%、1.27%、1.41%,表明不同实验人员所得各目标成分的fs/i无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1] 白慧颖. 知识产权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7):10-12.
[2] 付琛瑜. 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河南科技, 2017(10):20-24.
[3] 朱雪忠, 杨 静. 制度掣肘与供给不足:中国知识产权学科向何处去[J].知识产权, 2018 (10):24-32..
[4] 唐珺. 知识产权人才的高校培养模式——以企业经营管理需求为视角[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8(1):98-104.
[5] 邓建志. 知识产权专业本科教育问题研究[J].知识产权,2017(11):77-83.
[6] 李光霞. 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应用创新[J].现代商贸工业, 2015(12):93-94.
[7] 谢惠加. 基于产学研结合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知识产权专业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 2012(11):152-157.
本文引用格式: 卢喆.新时代高校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40):30-32.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40.010
作者简介: 卢喆(1987-),女,汉族,河南郑州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法与知识产权教育。
标签:新时代论文; 知识产权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文法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