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础性研究 促进继续教育稳步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性论文,继续教育论文,稳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人员素质放在了发展的战略地位,我国继续教育也得到了深入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继续教育的程度在不断提高,因为人们在工作实践中逐步体会到: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原来所学的知识已不够用,必需不断充电,才能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生存。现在高中后的继续教育,如成人函授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各种上岗培训等,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如很多高校根据社会的需求举办的专升本班、研究生班、各种高级研讨班等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1 基础性研究是继续教育稳步发展的基础
基础性研究是对一个学科门类的基本性问题的研究,它是一个学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个学科的理论基础,继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比,在教育对象、教育过程、教育手段、教育目标、教育心理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加强继续教育的基础性研究,是突出继续教育特色,使继续教育稳步发展的前提条件。纵观近几年继续教育研究的情况,虽然出版了不少有关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职业教育等)的专著,也有不少与继续教育有关的杂志、刊物,每年发表的论文数以万计,在这些文章中对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职业教育等的特点、改革、课程体系建设、管理、办学模式、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但在总体上,这些专著或文章多数是办学经验介绍、实践总结、心得体会等等,更多的是把普通教育的理论转化到继续教育上,真正涉及到继续教育的基础性问题的专著和文章不是太多,投入研究的力量大少。
继续教育尽管与普通教育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它的特殊性也日益突现。改革开放以来,继续教育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它在学历教育如函授、夜大、网络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由于开展较早,而且和普通学历教育的要求大体相近,它们的教学要求、教学过程、管理措施等相对较为完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许多方面还存在问题,如大多数学校还在使用普通教育的教材,照搬普通教育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沿用普通教育的管理模式,争指标、争生源,来学校学习就是要以发毕业证为目标等等,往往是继续教育就是学历教育,和普通教育相比,换汤不换药,没有突出继续教育的特点。在非学历教育方面,发展相对缓慢,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还是学历补偿教育,非学历教育的很多管理制度、管理措施、教学方法、教学要求甚至是教育目标都不健全、不明晰,继续教育和本职工作结合不紧,学非所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人们的学习积极性,如目前在教育系统中开展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就明显存在着问题,虽然表面上轰轰烈烈,每个教师都参加了,但可以大胆地说,80%以上的教师不是自愿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要不是继续教育与职称评定、考核等挂钩,有多少教师参加学习,值得怀疑。又如为什么现在国家公务员的继续教育开展不起来,很值得我们深思,非学历继续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存在着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特点不突出、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
所以,虽然国家教育部等有关部委领导、地方领导都意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社会上人们也认为参加继续教育是更新知识,提高社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为什么还会出现今天这样的情况,我认为主要在于继续教育的一些基础性问题还没解决好。要使继续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稳定发展,就必须加强基础性研究。
2 继续教育的定位是基础性研究的首要问题
继续教育基础性研究的首要问题,就是继续教育的定位问题。定好了位,找到了支点,其它问题就好办了。继续教育的定位应该从它的性质、任务、形式、手段等方面来论证。对于继续教育的性质有不同的说法,但有一点它是大家肯定的,那就是它的重要性。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大讲话中提出“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可以看出,继续教育的定位是和普通教育是不同的,国家在普通教育方面的投入要比继续教育的投入大得多,因为普通教育是国民教育、素质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而继续教育的目标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普通教育的延伸,这说明有轻有重,这就是一个定位问题。现在我们正遇到一个尴尬,就是在继续教育的收费问题上,办学单位(特别是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觉得收费偏低,教学成本高,但国家不补贴,物价部门又不准加收,继续教育发展遇到较大的困难,这就反映了继续教育的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如果继续教育定位为国家投资的教育形式,那么国家财政就应加大投入,但这是不可能的,许多国家领导和教育部领导对这个问题已十分明确。如果定位为自谋发展的办学形式,把继续教育当作一个产业来经营,那么国家就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运作,由办学单位根据市场情况、岗位需求、办学成本等因素来调节收费标准。因此,加强继续教育的定位研究,进一步明确它的性质、任务、形式、手段等,是继续教育基础性研究的前提。定好了位,才能办出特色,才能可持续发展。
3 构建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是基础性研究的关键
加强继续教育课程及课程内容的研究,形成具有行业特点和学习者职业特点,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课程体系,这是实现培养目标及使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水平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关键所在,所以建设具有继续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是继续教育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继续教育的对象主要为在职成人,是针对成人各个时期需要的岗位教育及培训,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知识充电教育,这就要求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要体现成人特色、应用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1)处理好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的关系:普通教育培养的是学科理论型人才,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而继续教育培养的是实际应用型人才,继续教育的教学工作应当围绕这一个培养目标展开。但长期以来,继续教育特别是学历教育存在着“普教化”的倾向,在课程设置上,过于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继续教育的人才规格要求。当然,具有宽厚坚实基础理论的人发展后劲大,蕴藏着创新的潜力,能较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但作为继续教育来说,应当根据专业要求有所选择和侧重,专业基础理论教育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在职针对性,突出岗位能力培养。因此,在构建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时,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的关系,是我们应当要处理好的问题,长期的专业建设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传统的、比较稳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对于专业的规范化是有利的,但容易走向僵化的极端,以致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滞后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新的技术成果在生产领域不断应用,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如果不能及时吸收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教会学生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迟早会为社会所淘汰。因此,应当大胆突破传统内容的局限,对一些明显过时的东西要坚决摒弃,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在现代技术的平台之上,这对于以应用为主的继续教育尤为重要。
(2)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继续教育学生多数经历过岗位训练,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相对来说他们动手能力强,而基础理论相对较差,我们应当根据这一特点去进行课程设置和组织教学。这里首先要防止一个片面的观点,即既然是成人学生实践能力强,那么就可以少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而重在理论灌输。成人学生基础理论差,理论知识的量大,会影响到学生的消化、吸收,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对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用不到的理论知识要删除,尽量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最好能结合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理论上归纳,升华,举一反三,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是说,实践教学不仅不能减少,而且还要加大比重,要使学生有针对性获得较系统的专业技术训练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以最大限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使之通过在职提高,学用结合,在生产和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教材是为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人才而选用的教育内容,它可以是学科的全部,也可以是一部分,不一定要有定式,作为继续教育来说,传统经典理论内容应占怎样的比重?传统理论与新科技知识对学生的影响孰轻孰重?课程体系中各课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重要程度怎样?这些基础性的问题没有解决好的话,是很难保证我们的课程体系能形成特色的。
4 加强继续教育基础性研究之我见
继续教育的基础性研究涉及的问题很多,除上述外还有很多基础性问题:如继续教育的经济学研究、继续教育的法律法规和立法研究、继续教育运行机制研究、继续教育管理问题研究等等,都是十分必要,但要加强继续教育的基础性研究,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一支相对稳定而高素质的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继续教育在招生对象、学籍管理、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等和普通教育存在着显著的差别,有其独特的要求和特点,继续教育起步较晚,国家和办学单位的投入较少,针对成人的教学和管理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管理体系,各办学单位还主要是沿袭普通教育的方法,因而要继续教育健康稳步发展,除了加强对继续教育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外,还必须在实际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不断的总结和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因此,熟悉继续教育特点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相对稳定,是提高继续教育研究质量的前提。我们许多办学单位,特别是普通高校频繁地更换继续教育的教师和管理干部,当然这在人事制度改革中是必要的,但对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另外,对继续教育的教师和管理干部也应从高素质来要求,随着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人心,学习化社会的逐步形成,继续教育已逐步成为高中后教育、大学后教育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各行各业劳动者技能和水平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继续教育的发展战略、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正日益向科学的高度和深度发展,要对继续教育的基础性问题有较深入的研究,必须具有深广的科学知识,掌握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还必须有丰富的继续教育经验。因此继续教育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高素质,也是开展继续教育基础研究所必须的。
(2)行业积极参与继续教育。社会各行各业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是继续教育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继续教育基础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各行业制订本行业的职业标准和相应的培训标准,作为学校开展继续教育的依据,由行业代表参与继续教育发展过程的重大问题研究,如人才培养方向、人才培养的要求规范,争取经费投入等作出宏观决策,并把制订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能力标准和教学方法等纳入行业需求的轨道。学校鼓励企业的工程师或管理人员到校兼课,并鼓励专任教师到企业第一线进修,相互依存和支持,共同研讨,促进培养对象从理论型向应用型人才的转变,在这过程中逐步总结经验,加以研究上升为理论,这是继续教育基础研究的一条重要途径。
(3)良好的研究环境和激励机制。基础性研究和一般性研究不同,基础性研究一般来说内容多、难度大,而且很难创造经济效益,“以研养研”根本不可能,例如大量资料的购买、社会调查的开展、相关设备的购置、教材的出版等等,没有政府有关部门的参与和充足的经费是很难完成的。此外,还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基础性研究只靠个人行为(由于其局限性)是很难进行的,要激发更多的人来参加继续教育的研究工作,使继续教育的研究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4)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基础研究是涉及面十分广泛、工作难度大、任务繁重的工作,研究者要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善于运用科学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辩证唯物论等方法来进行研究,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工作的同志协同研究,分工合作是必不可少的途径,所以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基础性研究工作是很难开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