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小教专业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现实化研究论文

高师小教专业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现实化研究论文

高师小教专业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现实化研究

赵雪梅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眉山620010)

[摘要] 对于心理学课堂建设的现实化而言,主要指的是高师小教专业在开展心理学课程时,将原本不具备现实特征的东西转化为具备现实性的事物;使之前与现实性有间接联系的事物转变为与现实性存在直接联系。使高师小教专业所开展的心理学课程与专业的实际情况更加切合,从而更好地为高师小教专业的教师与学生提供帮助。主要探究实现高师小教专业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现实化的具体策略,以期能够推动高师小教专业心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 高师小教专业;心理学课程建设;现实化研究

一、心理学课程在高师小教专业开设的意义

(一)心理教育是提高小教专业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人所具备的素质中,心理素质主要是以人自我意识的发展为中心,将积极主动地与社会的发展保持统一的价值观作为导向,心理素质主要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人的心理素质主要由三个特征:其一是能动性,在以人的自我意识为导向的基础上,不断实现个人潜力的调动与发展,实现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其二是中介性,人所具备的心理素质与个人生理素质以及社会文化经验之间存在着中介关系,前者推动着后者的发展;其三是独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因素、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以及参与社会实践情况的影响,但是在心理素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与独特性。

由于心理素质所具备的能动性、中介性、独特性等特征,使人各部分素质紧密联系从而成为自身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决定人才培养成功地关键就在于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对与高师小教专业的学生而言,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消除小教专业学生自身的人格障碍,提高其学习质量

高师小教专业的学生一般年龄都在17~23岁之间,正处在青年中期阶段,面临着向成年人转化的过程。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层面上也逐渐由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主要表现为个性心理得到了有效发展,思维更加成熟,社会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另外,这个阶段的学生内心充满着矛盾与危机感,具备很强的可塑性。在当前急速变革的社会影响下,学生的价值观以及思想理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因此对高师小教专业的学生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与困难,这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工艺原始于美国麻省理工,由美国坎布里奇(Cambridge Water Technology)公司实现工程化。目前磁混凝澄清池在美国的工程案例都是TP去除至0.1mg/L。

(三)提高小教专业学生教育教学艺术

教师本身是一个艺术色彩非常强的职业,教师需要形成正确的认识,对于自我认识还需要不断完善,同时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我展开有效的评价与监督。这也对高师小教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学校学习期间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以及学科专业知识,促进自身个性的优良发展,进而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艺术的提高。在高师小教专业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首要需要培养出小教专业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同时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面对生命个体以及提升生命个体价值的事业,在教育教学中推动学生生命价值的增长是其最重要的任务。因此在高师小教专业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教育学生在走向教学岗位时要学会与学生的生命个体友好相处,借助情感的感染功能,从内心深处去教育与感化学生,进而实现教育活动效果的提升,因此小教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相应的心理素质。

二、高师小教专业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现实化的策略

(一)确立现实化的心理学课程目标、

心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与实用性兼具的课程,包含教育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医学、政治学等众多学科,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心理所反映的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同时也是决定人成才的重要基础,心理学课程的生活实践价值也是非常高的。但是现阶段高师小教专业所开展的心理学课程与当今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导致出现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与高师小教专业的实际情况相脱离,因此心理学课程本身所蕴含的现实性价值无法得到真正的体现。如何将心理学课程内容与现实化的心理学思想实现有效结合是当前高师心理学教学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要想做到这一点,最迫切的就是需要对当前的心理学课堂教材加以改革,编制出一套能够使用高师小教专业教学实际的教材,在保留原有教材基础内容的前提下,实现突破,要将心理学理论实现高度的结构化,必须做到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际实现紧密的结合,需要在开展心理课程教学时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案例,与实际生活产生密切的关联,进而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成功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构建现实化的心理学课程体系

这些年来尽管教育界针对心理学课程提出了很多教学模式与方法,但是在当前的高师小教专业心理教学课程中,还是沿用以教师为课堂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只是为学生讲解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对教学实践活动持忽视态度。然而对心理课程教师而言需要将更多地精力放在对教学模式改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上。首先,需要提升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按照心理学教学制定的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采取提问、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心理课程的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探究能力。其次则需要开展实践教学。通过见习活动、模拟审判教学、心理调查等。实践证明,这种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心理学课程的意识,而且初步达到学习应用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实习活动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是实现小学教育专业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学生一入学就应该组织实习活动。为了保证实习活动的有效性,有必要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使实习工作制度化。

通过对《蒙田随笔》的《论闲逸》进行单纯的字对字标注翻译,并将其与有名的译本做对照时,笔者发现英法两个语言系统在词汇、语法、句法等各方面均存在翻译障碍,很多时候英译本很难实现绝对的忠于原文。英法两国的历史关系错综紧密,加之两国地理位置相近,跨越英吉利海峡的两地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在历史上各个阶段都十分频繁,因两国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翻译障碍将是我们下一步法英跨文化研究的方向。透过法语散文的英译本作为桥梁所进行的翻译研究,可以探索作品中所透射的法英语言文化魅力,实现跨语种、跨文化的剖析。

(三)整合现实化的心理学课程内容

心理教育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堂,在高师小教专业中华开展心理教育教学工作,其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层次化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传播条件性知识。在高师小教专业开展心理教学时,需要向学生讲解与心理学有关的基础知识,对于心理学课程的价值取向要加以明确;其二,培养学生专业化的心理技能。条件性知识在转化为心理技术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素养也会得到进一步加强。譬如依据《普通心理学》认识过程基本原理和小学儿童认识过程特点组织课堂教学的技能,根据道德心理学原理和小学生道德发展规律,实施教育技能。根据国家对教师和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遵循师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心理学应确立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专业心理素质的目标,体现心理学的价值取向。

(四)改革现实化的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

对于心理学课堂现实化课堂体系的制定,不仅需要遵循教育的主要目的,同时也要符合高师小教专业的教学目标。传统的高师教育对专业课程教育过分重视,但是心理学知识的传播、心理学技能的培养以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在以前的高师小教专业中所开展的心理学课程体系比较简单,几乎很少有教师会看重心理实践课程。因此在高师小教专业开展心理学课程需要加强广度与深度。具体而言就是心理学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以普通心理学作为根本,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增加与小教专业有关的教育心理学课。心理学课程体系也将会被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开设心理学的必修课程,比如说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对小教专业的学生专业定向教育,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心理学基础。第二层次,作为主干课程,旨在对小教学生进行专业定向教育,使他们具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第二层次则是有侧重地开设多门选修课和专题讲座。比如说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青年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选修课与专题讲座是必修课的必要补充,需要将选秀的范围加以扩大,以此来增加小教学生的选择空间。第三层次,则是开展心理实践课,比如说心理见习、模拟试教、心理调查和心理素质训练课。这一课程需要贯穿小教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并且逐渐增加课时量。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和科学的心理训练,充分发挥心理学课程的实践指导功能。

(五)实施现实化的心理学课程考评标准

长期以来,高师教育专业心理学课程同其他课程一样,基本上是理论性评价与分数评价。这种课程评价方式偏向于教育理论的高指导性课程。直接结果是学生只死记硬背理论,而不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心理学课程评价应包括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两部分。操作性评价包括学生在模拟教学中的实际表现、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现实生活中有意识地运用心理知识的自我调节;非操作性评价包括阅读心理书籍和期刊、收集和积累专业资料、撰写心理学著作。每门课的最终成绩平衡还应由两部分组成:期末考试和作业。不管是考试还是作业,重点是检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业和考试应该对学生的思想、个性、生活和教育起到解放的作用。例如,提供教育和教学案例,允许学生根据一个或多个心理学原理进行分析,提供有效地教育方法和策略,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评估范例。

表3为两种运营模式下的运营时间对比。由表3可知,采用站站停运营模式时,13号线全线运营时间为82 min,因本线客流平均运距超过常规地铁,且直达客流较多,客流特征适应性较差。因此,有必要对快慢车组合运营进行研究。

三、结语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德高尚、富有教学经验和创新精神的心理课程教师队伍,适应新世纪的需要,是实现高师初等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保证。因此,必须努力实现心理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为此,高师初等教育专业管理机构应充分尊重教师的专业权利,科学、公正地评价教师劳动,促进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支持教师在政策、资金、时间等方面开展专业研究活动。鼓励心理教师定期进行相关的更新和培训,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体系,定期深入小学课堂。了解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艺术,使教师成为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充分发挥教师在心理课程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程利国.皮亚杰心理学思想方法论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2]邬志辉.教师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及其转化中介[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3]叶元辉.高师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4]廖深基.对高师院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8-0244-02

◎编辑 张 慧

标签:;  ;  ;  ;  

高师小教专业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现实化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