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造经济特区的新优势_经济特区论文

如何创造经济特区的新优势_经济特区论文

如何增创经济特区的新优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特区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关于经济特区要不要“特”、应不应该继续“特”、如何继续“特”的争论引起了国内国际的关注,从专家学者到政府官员,从地方民众到中央高层,都对这场争论极为重视。特别是,到1995年底中央确定的给特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已基本到期,也就是说,从1996年开始,许多减免关税的优惠政策已不复存在。靠优惠政策启动和起家的经济特区怎么办?经济特区怎样“特”下去?下一步如何发展?本文将对此作些探讨。

一、经济特区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1980年中国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中国创办经济特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加快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新路子和有效途径。17年来特区依靠中央给予的带有“含金量”的特殊而优惠的政策,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改革,有力地推进了特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出口创汇的“基地”,对外联系的“桥梁”和改革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对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论从思想认识上,还是从体制建设上,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使越来越多的人在思想认识上理解改革,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在改革中得到实惠,从改革中看到希望,并能以特区的改革带动全国的改革,以特区的开放带动全国的开放,以特区的发展带动全国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体制改革和体制创新道路,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和内引外联、经济增长和社会协调发展道路;另一方面,特区的超前改革与试验加大了特区经济结构的外向度,提高了对外开放的层次,增强了特区创新体制的示范效应和导向作用。

1.特区社会生产力迅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自1980年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其经济保持了持续17年的高速增长。1994年五个经济特区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84亿元,比1980年增长32倍,年平均增长26%;财政收入也增长迅速,1995年五个经济特区的地方财政收入共计148.3亿元,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特区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高级化。特区刚建立时都没有什么现代工业,但到1994年五个经济特区完成工业产值1154亿元,比1980年增长35倍,并且特区的建设资金以外资为主,所有制形式以外资企业为主,所生产的产品以出口外销为主,主要产业有电子、机械、服装、化工、建材等,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及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3.特区外向型经济取得显著成效。1994年五个特区的外贸进出口总额为529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25%,比1980年增长了175倍,其中,出口额为270亿美元,进口额为259亿美元,贸易顺差11亿美元。到1994年底五个经济特区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9600个,协议利用外资44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1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13.4%、14.8%和19.8%。可见,特区经济的外向度较高、成份较大。

4.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一方面,特区凭借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特区本着特事特办、新办、快办的原则,紧紧围绕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一根本目标,敢闻敢冒敢试,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与试验,率先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特区制定的改革举措经不断总结和完善,成为全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基础。

5.经济特区的带动与辐射功能不断增强。经济特区对周边乃至全国的经济都产生了带动和辐射作用。(1)特区向中央和省财政上交的各类税费逐年增加。(2)为解决我国尚存的6500万人的温饱问题,带动落后地区的脱贫致富,特区通过设立经济合作发展基金等形式,对口扶持贫困地区的发展。(3)特区企业以参股、控股、租赁、合作等形式,向内地投资已超过10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内地经济的发展。(4)特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了大量的内地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这些劳动力又通过资金回流、技术回流和管理经济回流等方式来示范、带动并促进了内地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并未终结

中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它不仅面临发展中国家的共同任务,如保持经济不断增长、消除通货膨胀、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促使社会协调发展,而且还面临着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没有的艰难任务,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加入国际经贸组织、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这一切都意味着改革的历史任务将伴随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始终。

中国的改革不同于前苏联东欧的改革。苏东的改革是激进改革、休克疗法方式,它以放开价格、实行私有化和紧缩银根为主要内容,这种改革虽在一些东欧国家如波兰、捷克、匈牙利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在大部分苏东国家特别是在独联体国家却引起了恶性通货膨胀、生产急剧下降、人们生活水平普遍降低、大量失业和猖狂犯罪。这种改革方式即使适应于东欧的具体国情,但它肯定是不适应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需要的。因而,中国采取了渐进改革、逐步过渡方式。既然中国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且要保证改革不走弯路、稳获成功,就需要有经济特区来不断进行体制的超前改革与试验,探索对外开放的新路子,开辟对外联系的新渠道,总结改革开放的新经验,摸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办法,通过不断改革、不断试验、不断总结和不断修正,将经济特区的改革经验和举措不断推向全国各地,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不断提供可操作性的、行之有效的经验、思路和模式。因此,经济特区作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改革试验田的使命并未终结。

从国际上看,世界上最早的经济特区可追溯到1547年意大利热那亚建立的莱克享自由港,二战后建立的最早的经济特区是1958年爱尔兰在香农国际机场建立的自由贸易区。到现在为止,世界上的各类经济特区共有1000多个,即使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美国,在本世纪30年代就开始设立经济特区,到70年代初美国还只有10个经济特区,但到90年代初就已发展到130余个。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特区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无论是发展较快的新型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较慢的第三世界国家,都建立了各种类型的经济特区,如台湾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巴西的马瑙斯自由贸易区、利比里亚的蒙罗维亚自由港等。目前,世界上的经济特区正在向综合性、多功能型和科技型方向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内,不同层次、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经济特区,将在不同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同时并存,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在对其经济特区进行调整和升级之时,将会越来越多地把那些劳动密集型、半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移到后进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区中去,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特别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化和集团化的进一步增强,一些由双边和多边国家合作创办的经济特区,也将会陆续出现,具有经济特区性质的多国贸易集团和跨国经济特区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如何增创经济特区的新优势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逐步建立的形势下,

经济特区应该继续充当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体制建立的试验田,努力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上,努力增创特区的政策、体制和功能的新优势。在我国社会主义现化代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经济特区要继续发挥其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实现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先行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试验作用,对全国非特区地区的示范、辐射、带动和促进作用,对台湾、澳门、香港回归祖国的衔接作用。

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一再强调,经济特区还要继续办下去,中央对特区实行“三个不变”的方针,即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变。

1.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一方面是指经济上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是指体制方面的超前改革与试验的权力,这点常被人们所忽视,没有把它看成是中央给经济特区的一种特殊政策,更没有把这种政策看作是最重要的政策。如果说特区的优惠政策正在逐渐淡化、甚至逐渐消失,现在需要进一步增加、增强优惠政策,那么就特区的超前改革与试验而言,这种体制改革的试验权、创新权和主动权不仅没有丧失,相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深化,它还会愈益加强,愈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因为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试验区的历史任务还远没有完成。经济特区应抓住历史机遇继续大胆进行探索与试验,在改革开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同时更应看到,中央创办和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绝不仅仅是为了把几个特区本身的经济发展起来,而是为了着眼于全国,为全国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2.特区应努力发挥其外向型经济优势。我国的几个经济特区都位于祖国的东南沿海,邻近港、澳、台,毗邻东南亚,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历史传统和区位优势。当今在国际经济日趋一体化和经贸合作日益密切的形势下,这种历史传统和区位优势对于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区要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获取国际信息,利用国际要素,抓住国际机遇,开展国际合作。

同时,特区以吸引外资、出口产品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要导向,建立和稳定了一大批经贸合作对象、外商投资客户和外贸联系渠道。这是进一步提高经济特区经济外向型程度的重要基础条件,也是国内大部分地区目前还不具备的优势所在。特区应充分利用这种外向型优势,积极开展对外经贸交流与合作,努力扩大对外经贸比重,提高国际经济参与程度,并为祖国内地勾通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和合作发挥积极的桥梁和窗口作用。

3.特区应充分发挥其无形资产优势。经过17年的建设和发展,经济特区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提高,创造了丰富的物资财富即有形资产,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即无形资产,如经济改革的意识,对外开放的观念,市场经济的知识,利用外资的经验,发展外贸的思路,运用市场的本领以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人才就是资本和信息就是财富的口号,并且特区还培养锻练了一批从事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干部和管理人才。这是特区潜在的最为明显最为根本的优势,继续发挥、培养和利用这一优势,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可以创造出改革开放的新成绩,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的新贡献。

标签:;  ;  ;  ;  ;  

如何创造经济特区的新优势_经济特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