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萧山区义蓬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浙江杭州 311225
摘要:中药临床药理学的研讨,是在原有的药理学基础上,联系临床实践,对中药原有的成效进行再次验证,同样发掘出中药潜藏的功能,然后通过一定的微观及定性指标表现出来,这样才能保证中药药性理论的完善性。使用临床药理学的方法对中药药性理论进行研究,从临床、药理学等多角度说明中药药性的实质,使临床药理学的微观性、科学性与中药药性的微观性、整体性彼此浸透又彼此融合,从多维角度研讨中药药性理论,以“中药-中药药效-药理作用-临床使用”为主线研究,将药性研究回归于临床研究,发掘中药不知道药性,进一步开展和完善中药药性理论,为老药新用奠定一些理论基础。建立新的中药药性科学研讨系统,科学客观地阐述中药药性理论,推进中药药性理论与现代临床使用及药理学多学科融合,实现中药现代化研究。
关键词:中药药理;临床药理
1中药学理论体系存在的问题
1.1按功效分类,禁锢了中医的用药思维传统的本草大多按天然特点对药物进行分类,如《本草纲目》依照“物以类从,目随纲举”的原则,将1892种药物分为16部、60类。这种分类方法较好地表现了中药的“天然”特征,尽管中药需要一定的加工做成,但入药方法主要是原生药,其成分是整体的、综合的、复杂的。中药在应用时一般不管其成分,而关键是根据药物的药性,故传统中药理论侧重“因性得效”“据性而用”。
西药多为化学合成或提纯药,成分简略、清楚,药理作用也体现的非常清晰,主要就是由成分及药理作用发作的成效相对明确。现代中药学由于受西药药理的影响,也模仿西药采取了按成效进行分类的方法,如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等,将某药一瞬间固定为“某类药”,并侧重成效“是学习中药学的关键内容”,这很简单使学习者构成思想定式,认为某药只是一味“某类药”,造成学习者以偏概全的幻觉。如将麻黄视为一味解表药、石膏视为一味清热药、川芎视为一味活血药,尽管这种分类法本身没有明显过错,但由于没有充分注意到中药的特征,其害处也是明显的。
1.2“据效而用”,限制了用药思维大部分人都知道,药性是中药运用的主要依据,也是发生成效的主要依据,据性用药是中药运用的主要思想方法。如《本草崇原》说:“知其性而用之,则用之有本,神变无方;袭其用而用之,则用之无本,窒碍难通。”现代中药学因为更多的重视药物的成效,而对中药的药性方面相对疏忽,使得中药在运用时难以极好地表现其专长。学习者通常按成效运用中药,机械而不灵敏,严重约束了用药思想的开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不言中药性状,等于截断了中药思维的源头
中药药性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归纳,是中医临床用药的根据。药性理论的构成,一是根据很多临床实践中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总结而来,二是通过对药物性状的查询、体会,通过逻辑推理归纳而来。
中药的基本性状,是指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如轻重、润燥、坚软、疏密等)以及生长、构成特征等。药物性状是通过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得到的认识,是中药的客观存在,中药之性状与药性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可是,现代中药理论中很少谈中药性状与药性的联络,最典型的比方莫过于教材在“药性理论”概述有些引用徐灵胎原文时的作法。
1.4重视单一药理作用,缺乏中药药性整体关联性
近年来,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现代药理学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研究徜徉在分离单一有效成分,研讨药物单一作用靶点,选择优势靶点,获取原药材活性部位,推进药物表现最大临床作用;药物不良反应;药物原有功能性作用机制;分子药理学等。可是,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征,选择优势作用靶点无疑年来,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现代药理学取得了一些研究是对中药材构成本钱浪费,单一靶点研讨仅仅是对中药药性单一方面的现代研讨,对临床单一要素有极好的治疗作用;中医治疗多选用“整体论治”,大部分现代药理研讨作用并没有转化为中治疗病的利器,导致现代药理学和中药药性及临床运用关联性研讨出现脱节的现象
2基于中药临床药理学的药性研究
如今,研讨中药药性理论的方法种类非常的多样,但从中药临床药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中药药性理论是非常稀有,通过临床药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中药药性理论能够表现中药药性的关联性研讨,综合开发中药,提升中药利用率,联合临床药理学发掘中药其他药性。从临床药理学的角度揭示中药药性的本质,侧重药物与机体、细胞及分子之间的彼此作用、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给“药性”理论赋予了“临床效应”的内在。临床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与人体彼此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根据临床药理学研讨中药药性理论,将现代临床药理学、中药药性理论联系于中医临床诊治思维中,为增强临床辨病治病作用供给实验根据。中药药性理论是对药物作用机体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归纳,是药物临床运用的理论基础。通过中药自身药性理论能够推断出临床用药规率,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根据寒热药性联络临床作用得出的经验总结,通过临床药理学实验,发现大黄具有利尿、消食的作用,而这些作用跟没没有在古文中记载。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剧,中药临床药理学的研究也到了大范围的应用,中药药性理论研讨和临床药理学研讨有了更好的联系并且能够互相交融,通过中药的药理作用能够更加有效的反应出中药的效果,有的专家结合临床药理作用并中药药性古文献记载相互联系,提出中药有效成分群与疾病靶标群、药物作用靶点、信号通路的网络构建,为临床新药研讨提出新的方法。
结语
以中药组方成剂,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首要方法,其使用离不开中医、中药理论的指导。既然如此,就不能对传统中药理论的研究进行淡化,反之,更应该加强研究。从传统的角度对中药的理论进行研究在最近的很多年都没有取得进展,这严重的影响了中医人才培养及中医学术发展。因此,必须要对中药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进行重新的审视,只有以本草传统为依据,从头构建符合中药学自身特征的理论体系,才能获得重要的实践含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晓红,苗明三,郭艳,等.从药性理论的来源看现代药性理论研究[J].河南中医,2007,27(6):6-8
[2]肖小河.中药药性研究概论[J].中草药,2008,39(4):481-484
[3]王韵.中药寒热药性代谢组学判别模式的建立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论文作者:丁春凤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9
标签:中药论文; 药性论文; 药理学论文; 理论论文; 药物论文; 作用论文; 性状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