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中值得警惕的几个问题_农业论文

农业产业化中值得警惕的几个问题_农业论文

农业产业化值得警惕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农业产业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产业化也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优势,以效益为中心,以利益为纽带,将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融合为一个新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在市场经济与集约化经营条件下与第二、三产业联结在一起的新的发展机制。农业产业纵向一体化经营使农民“夺回了传统农业失去的阵地”,把人为截断了的农业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内在联系重新连结起来并进一步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农业产业横向一体化经营则把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直接组织起来以“集团军”的形式共同进入社会化大市场,这是提高农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而矫正农业的所谓弱质特征的根本途径。农民、市场、利益、中介是农业产业化不可缺少的四个因素。

但是,目前我国在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挫折很多,教训不少,其中值得警惕、关注和必须把握好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关键环节——农业产业化迈向成功的基石。

当前,从我国实际看,搞好农业产业化必须重点抓好商品基地、龙头企业和政府调控三个关键环节。

首先,商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之源。商品基地就是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具有适度规模和优势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成为占领市场和具有市场竞争的主要商品来源。农业产业化链条的初始环节是农副产品,它是构成生产——流通——消费——再生产这样一种经济循环的基础条件。因此,农业产业化中的商品基地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科技,因地制宜,选择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逐升、优质高产、效益好的项目作为开发重点,形成与资源优势、龙头企业所需相适应的稳定初级产品源,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形成主导产业链。

其次,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之桥。龙头企业指基础雄厚、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企业或集团,它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度加工、提供服务等综合功能,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着沟通农商的桥梁纽带作用。农业产业化未来经营模式和体制的趋向可能是:在一个经济区域内,以若干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专业生产合作组织或农业企业实体为中坚,连接星罗棋布的自营农户。这些龙头企业既是带动广大农户走健康富裕之路的龙头,又是农村政策和农业科技实施运用的主导力量。

再次,政府政策调控扶持是农业产业化之本。政府调控主要体现在农户和企业难以办成的事情上,包括规划、引导、协调、服务4个方面。比如:区域化布局需要政府规划,专业化生产需要政府引导,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需要政府扶持,企业化管理需要政府指导,社会化服务需要政府协调,市场建设需要政府统筹。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营造一种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理顺管理体制,消除体制障碍,弱化条块分割的政策管理职能,以促进农业产业链中诸环节由分割走向一体化。

二、需求导向——农业产业化不可忽视的营销方略。

市场需求导向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规模、层次、品质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容是根据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而确定的,而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既具有稳定性、多样性,又具有变化性、伸缩性的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离开了信息和需求导向,就无法科学地、合理地组织农业产业化的种、养、加、销。如果不收集研究市场需求导向,及时掌握可靠的行情,效益好时一哄而上,差时一哄而下,就很难形成农业产业化的优势。因此,农业产业化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经常地根据市场预测和可行性研究,确定与调整其经营内容。

“贸工农”,“贸”字打头,着力点在市场,需求导向决定农业产业化的深度和广度。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方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因而,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时,首要的问题就是对市场需求充分调研,认真分析市场的多个组成要素如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市场体系的发育程度、市场结构分布等,并参照国内外市场需求信号、主客观因素、民族风俗等等情况,然后确定利用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发展符合市场需求导向的农业产业化营销方略。

基于上述,在确定主导农业产业化,形成农业产业链时一定要以市场为起点,同时要保持适应市场变化的产业结构弹性,对投资大、见效慢的某些大型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要谨慎决策。对那些农户合作制中的小企业和分散经营的农业小生产基地,只要在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中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就应该在政策上加以扶持。

三、盈利增殖——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及实质。

盈利增殖性差是我国农业存在的根本问题,而农为产业化则使农业成为盈利增殖性产业的根本途径。跨产业、市场化、集约化是使农业成为盈利产业的法宝,而农业产业化正是集三者于一身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和经营策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盈利是农业产业化的根本和整个产业系统运行的联结点。

一方面,必须把提高农业效益、增加盈利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内容。过去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始终没能超出第一产业的范围,农业经常被二、三产业剥夺了平均利润,成为不盈利的弱质产业。农业产业化则超出了第一产业的范围,使第二、三产业的部门直接参与农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消费成为一条产业链,实现了增殖。这样,农业和其他产业一样获得平均利润,提高农业效益。

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增殖盈利,吸纳高新农业实用科技成为客观必然要求。农业产业化作为跨产业、集约化、社会化的大经济运行系统,无疑为农业的技术投入和资金投入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而随着农业成为盈利性产业的转变过程,现代农业的获利潜力会更充分地显示出来,形成一种“盈利性投入——大规模产出——更高盈利的大投入”的良性循环链,使技术和资金源源不断地投入到农业领域中来。可见,只有使农业成为盈利性产业,才能真正调动起各方面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增加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含量和资金投入。

再一方面,实施农业产业化,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盈利性战略目标和盈利性指标体系。农业产业化最根本的目的是使农产品通过不断转化、加工、实现增殖,实现农业的市场化、集约化、社会化和高效益。能否达到,应主要由盈利性指标来判断和回答。因此,实施农业产业化必须注重农业效益,增加盈利,强化农业产业化的盈利性意识,使农业产业化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四、经营机制——农业产业化健康运作的保障。

规范农业产业化各经济主体的行为,是确保农业产业化稳健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农业产业化各经济主体行为的规范,则决定于其经济运作机制的科学合理,主要包括组织机制、利益机制、风险机制和约束机制。

组织机制是农业产业化运行中的基础保障。它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社会资源,是一种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决定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面貌和方向。龙头企业与农户的组织形式,按结合的紧密程度,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即紧密型、半紧密型和松散型。合伙经营、共同出资、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在紧密型农业产业化组织中被广泛应用,紧密型农业产业组织,由于资产的联合,实现了连产连心,有利于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使企业和农户结成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可以做到“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契约化是半紧密型的重要特征,龙头企业能为农户提供系列化服务,有的还对农户的生产实行保护价格;农户能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集约度和专业化水平;松散型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龙头企业+农户,二是农民依据主导产业优势自发发展起来的“小规模、大群体”,在农业产业化初期、市场不健全、农民法制观念淡薄、加工业发展滞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情况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运行的根本保障。它反映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程度,在整个农业产业化运作机制中处于关键环节。它包括创造利益的激励机制和利益的分配机制,核心是分配机制。合理的分配机制是农业产业化运作机制运行的根本保障,各经济主体利益分配的原则必须在各自意志充分表达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议定达成共识后才能形成,并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加以规范,才能杜绝由于利益分配随意性大或不公平而影响整个农业产业组织的正常运行。

风险机制是确保农业产业化组织稳健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生产存在着自然和市场两大风险。因此,首先必须参加保险公司的保险;其次加强基础建设,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健全服务体系,预防灾害;四是建立风险基金保障制度和保护价格制度。

约束机制是保护组织机制、利益机制、风险机制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农业产业链条中不同的经济主体约束机制的建立可通过三条途径:一是依靠人和法人的自觉行为;二是运用法律手段,建立合同制;三是通过产权的流转和重组,建立资产关系。

标签:;  ;  ;  ;  

农业产业化中值得警惕的几个问题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